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企业管理硕士论文

商业模式对上市零售企业的绩效影响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4-02 共7305字

  第一章 绪论

  本章主要对本研究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研究创新点与难点进行了简要阐述。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现实背景

  由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实践不难发现,是社会经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促使着零售业的发展[2],除零售商本身因素外,还有零售市场的不断信息化和全球化,企业传统边界的模糊化,零售业态格局的差异化,顾客需求的高层次化,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化等因素,而这些被施加的压力就是商业模式创新的源动力。

  (1)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逐渐渗透于零售企业运营的每一细胞。时下,把互联网特性与传统商业思维相结合的一种思维模式——“互联网思维”风靡全国,它在颠覆传统商业模式的基础上,使很多产业的边界变得愈加模糊。其不仅引发了软硬件、IT等领域的持续变革,亦促使我国零售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攀升,甚至使得零售企业的每一经营环节,包括运营模式、营销模式、资源整合模式等发生巨大改变。如小米雷军所言,互联网武装传统企业、用新模式做传统事情是大势所趋。

  (2)竞争压力加大、产业边界愈加模糊等压力促使零售企业更为注重企业内部价值、外部价值和顾客价值的多赢。零售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已然步入成熟期,具有边际利润低、市场化程度高、竞争白炽化等特点。与此同时,企业外部非连续性甚至颠覆性变化的环境使得零售产业边界愈加模糊,由此零售企业间竞争优势的获取也已由企业内部价值转向价值链甚至价值网的塑造上。零售企业需要通过组织制度安排和管理运作协调,把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成异质性资源,才能从非均衡市场中发掘和获取可观价值,并为自身和利益相关者创造可观价值。

  (3)顾客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和高层次的发展趋势促成零售业态的多样化,亦促使零售业对产品附加值的关注与创新。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差异、消费习惯各异、消费感知差异等造就了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层次化特点,进一步造就了相互竞争又相互补充的多样化零售业态。零售业或已认识到曾被自身认为最有效的属性(产品价值)或许并不是现在消费者最重视的属性(服务价值和形象价值),也正因如此,他们把对零售市场份额的争夺转向于客户价值创造上。秉承“用户思维”、洞悉客户需求对零售企业来说无异于一把开启市场机会的金钥匙。

  1.1.2 理论背景

  从 1957 年商业模式概念第一次出现在研究文献中,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商业模式研究量实现爆炸式增长,再到近十年来,商业模式已然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和商务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早在 1939 年,奥地利经济学家 JosephA. Schumpeter 就在其着作 The Business Cycle中指出,来自新商业、新技术、新供应源和新组织模式的竞争相比于价格和产出竞争更为重要[3]。现代管理学之父 Peter F. Drucker(1998)在 Daily Drucker 中提出,当今企业之间的竞态势争已超越产品层次进入商业模式层次[4];原时代华纳 CTO 迈克尔·邓恩在2000 年接受美国《商业周刊》采访时,甚至认为对于新建企业来说,商业模式是企业能够立足的先决条件,比高科技更重要。

  目前针对商业模式的理论研究成果已很丰硕,主要集中在概念阐述、要素构成、类型划分、理论基础、结构模型、评价设计和创新路径等方面。但却存在一些空白和不足:

  (1)研究的自我倾向性。学者们通常根据自己研究需要来设定利于自我研究的商业模式概念,由此造成相关研究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象,导致各界至今仍没能对商业模式的概念、构成要素、结构体系和类别划分等达成共识。

  (2)研究的“集群效应”。通常学者们进行研究所关注的领域都是些商业模式创新频率较高的行业,如电子商务、高新技术、物流行业等,而从根本上审视像零售业这种发展趋于成熟并缺乏创新的传统产业的相关研究少之又少。

  (3)针对“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关系进行相关研究的文献总量不多且实证类研究文献很少。多数学者都把重点聚焦于商业模式与战略、技术创新、竞争优势等的关系研究,且以理论研究为主。

  (4)研究方法应用欠妥。即在运用方差分析法方法进行企业绩效差异性检验时,很少有研究考虑到方差分析的适用条件。那书晨等(2008)、Alison Mackby(2008)、谌耒(2013)、崔丽(2013)等人分别以行业、CEO、资产重组模式、多元化经营模式等作为因素,以企业绩效(或经营绩效)为观测变量,虽均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验证了各因素与企业绩效间存在显着差异[5-8],但是却忽略了方差分析应用的三个条件:独立性、正态性、方差齐次性,而忽视研究方法适用条件的结果是——所得结论的科学性和可信度难以得以保证。

  1.1.3 问题的提出

  IBM 商业价值研究院(2006)、Venkatraman&Henderson(2008)、王生金(2013)、刘卫星(2013)等人的研究均表明,之所以前述中的顾客、技术、产业边界等的变化会对零售企业造成压力是因为这些变化引致了行业内竞争的加剧,而当这些竞争压力持续累积并达到某一临界值时,企业就会产生对商业模式创新的需求,即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来自于竞争压力的持续累积[9-11][50]。而本研究判定,如今的零售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已达到使其重新审视商业模式的临界值了。

  IBM 商业价值研究院(2010)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球范围内的几乎所有 CEO 都不同程度的实施了商业模式创新,其中有着 69%高比重的 CEO 对商业模式持高关注度,同时发现,商业模式创新的频率及创新的程度与企业的营业毛利和 CEO 的业绩均成正相关关系[11]。埃森哲公司(2001)对在 40 家美国公司任职的 70 位高管进行的一项访谈的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技术创新,管理层放置于更多的创新努力于商业模式创新上,占比高达 30%左右[12],其中有 50%以上的 CEO 甚至把商业模式创新放在比传统创新(如产品和服务创新)更重要的位置上[10],65%的受访者认为未来 1-2 年内他们会对目前的商业模式进行创新[11]。由此可见,商业模式是企业改善绩效和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本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商业模式的功效是否同等作用于零售企业绩效、是否真的能承诺零售企业以收益和持续收益流,如何从商业模式创新视角来达成企业绩效提升的目的。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研究关键目的有:1)基于商业模式理论基础和典型商业模式价值维度模型等进行广泛研读和梳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模型演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构造出“基于价值创造的商业模式维度模型”;2)运用多样本假设检验方法(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检验零售商业模式是否是企业绩效差异性的驱动因素,同时验证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各维度的关系,并在结合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3)运用多样本假设检验方法(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检验上市零售企业商业模式关键构成要素不同水平对各维度绩效和综合绩效的影响显着性水平,同时进行多重比较检验以明确最优要素水平,并结合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给出一些参考建议。

  在达成关键目的过程中将会产生的副产品有:1)通过对商业模式概念及要素进行文献研读的基础上,提炼出商业模式的定义和构成要素的精髓;2)探讨以往对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所使用方法和研究视角的差异性,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选出适宜本研究的研究视角;3)可通过商业模式类型划分结果和关键要素水平划分结果,对上市零售企业商业模式采用格局及商业模式关键要素类型采用格局具有初步了解。

  1.2.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一方面,研究使得商业模式概念更为明朗。商业模式作为一新型理论,尚处于概念模糊、定义多样化状态,这给后续的研究带来不便。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商业模式的概念起源和发展进行了梳理,并对商业模式定义进行了综述,使商业模式概念体现的更为明朗,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研究为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本研究把商业模式模型层层分解成逻辑层、要素层和操作层3各层次:逻辑层包括内部价值、客户价值和合作价值三维度,要素层包括顾客细分、多元化经营、区域扩张、治理结构和供应商关系五要素,并把每个要素进一步细分成3-4类型作为操作层,为商业模式的多元化要素找到了最终归属界面。该模型的构建、要素的筛选和操作层的细分都是基于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研究结果均具有较强的普适性。

  (2)实践意义

  之所以各个行业中总有一些企业可获得大大超过行业平均值的持续盈利水平,是因为这些企业有着与众不同的商业模式[1],即便是在竞争激烈的成熟行业也是如此:计算机行业的戴尔、航空业的西南航空、折扣零售行业的沃尔玛等。但在实践中,商业模式创新的实施并不一定能达到改善企业综合绩效水平的目的,这就令本研究萌生了对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不同维度的影响显着性进行研究;同时,因为商业模式作为全面、整体、系统化的企业绩效驱动因素,关注的是企业内外部资源中各要素的整合和利用,由此,本研究主要从要素模块视角对商业模式进行剖析:从商业模式关键要素水平对企业绩效不同维度的影响显着性进行研究。本研究中的控制变量涵盖了商业模式逻辑层面和要素层面,观测变量涵盖了企业绩效的不同维度及综合水平,研究结论可为我国零售业如何有的放矢的进行商业模式塑造和创新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意义,并对零售企业规避商业模式创新盲目性和不确定性风险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为零售企业在残酷的洗牌游戏中存活并兴旺发达、甚至赶超那些躺在桂冠上安睡太久的企业提供理论和实证基础。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研究以上市零售企业商业模式类型及主要要素模块水平作用于企业绩效差异性的关系研究为核心,通过Minitab16.0和SPSS19.0等统计工具,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来达成研究目的。

  论文摘要

  (1)本文所使用的理论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和理论推理方法。其中文献研究法主要运用于对商业模式、企业绩效及二者关系等相关研究的综述中,且贯穿于整个研究的始末;理论推理法主要应用于对企业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亦使用了访谈法)及商业模式三维模型的构建、商业模式5个关键要素中的客户细分类型、经营多元化类型、区域扩张类型3个要素模块水平的划分。

  (2)本文所使用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多样本假设检验方法。具体应用如下:选择了因子分析方法中的探索性因子分析,采取主成分方法提取上市零售企业的财务绩效变量的公共因子;运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上市零售企业商业模式5个关键要素中的治理结构类型和供应商伙伴类型2个要素模块的类别划分,并选择适当的多样本假设检验方法检测聚类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和指标选择的有效性;根据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各自适用的前提条件、按照检验效能从强到弱的原则,研究选择适切的多样本假设检验方法检验上市零售企业商业模式类别及商业模式关键要素水平是否是企业综合绩效和各维度绩效水平的驱动因素(影响因素),具体使用的参数检验方法是One-way ANOVA与LSD相结合、Welch与Dunnett T2相结合,使用的非参数检验方法是Kruskal-Wallis H Test与Nemenyi的结合。

  1.3.2 研究技术路线本研究以“商业模式维度模型构建”和“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为两条主线,围绕“商业模式类型及商业模式各关键要素水平与企业绩效关系”这一核心问题,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对上市零售企业商业模式类型及主要要素模块水平作用于企业绩效的影响力进行了假设检验,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 1-2 所示。

 论文摘要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本研究共分为绪论、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零售企业与企业绩效变量界定、零售商业模式维度模型构建及类别划分、上市零售企业商业模式的绩效差异性分析和结论与讨论六章,每章节具体研究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在对论文的理论和现实背景探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对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等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部分:在对商业模式理论基础、商业模式定义与要素、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深度研读的基础上,对以上每一块研究中存在的规律和问题进行评价。

  第三章为零售企业与企业绩效变量界定:首先界定了上市零售企业的范畴、研究样本筛选原则及结果、研究所用数据来源等;而后在对企业绩效衡量方法进行了梳理的基础上,对上市零售企业绩效指标体系进行了界定,并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出盈利绩效、营运绩效和发展绩效 3 个企业绩效主因子,为第五章中的多样本假设检验奠定基础。

  第四章为零售商业模式维度模型构建及类别划分:首先在对典型商业模式价值维度模型进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建立了由客户价值、内部价值和合作价值构成的商业模式三维价值模型;而后根据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特点,筛选 5 大核心组成要素——顾客细分方式、区域扩张类型、业态多元化类型、治理结构和供应商关系类型,作为上市零售企业商业模式研究的要素层;并把每一要素进一步划分为 3-4 个层次,作为上市零售企业商业模式的操作层,而每个样本在 5 不同要素下所处层次的组合即构成了样本的商业模式类型。研究筛选出至少被两家企业所采用的零售商业模式作为第五章中对商业模式间绩效差异性检验的因素。

  第五章为零售商业模式的绩效差异性分析: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从商业模式类型视角来研究企业绩效差异性:以至少被2个样本企业所采用的商业模式类型为因素(控制变量),以 4 个绩效得分变量和 8 个财务指标变量为观测变量,通过运用适切的多样本假设检验方法对商业模式类型间的绩效差异性进行检验;二是进一步从商业模式各维度视角来研究零售企业绩效的差异性:以商业模式的 5 个要素维度为因素(控制变量),具体包括顾客细分类型、经营多元化类型、区域扩张范围、治理结构和供应商伙伴关系类型,并以企业绩效公因子得分变量和综合绩效得分变量为观测变量,选择适切的多样本假设检验方法对零售企业关键要素水平间的绩效差异性进行检验。于每一差异性检验之后,研究均会把本文的研究成果与其他研究成果作对比分析,并以此作为为零售企业实施商业模式创新行为提出可行性建议的基础。

  第六章为研究与讨论部分:首先对本研究的结论与贡献进行了概述,而后依据由所得研究结论而引发的启示对零售商业模式创新提出一些建议,并于最后指出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1.5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与难点
  
  1.5.1 研究可能创新点

  (1)研究对象创新

  随着市场的不断信息化和全球化,企业传统边界的概念也逐渐被打破,再加之客户需求不断的升级和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商业模式的实践作用愈加明显。零售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主导产业,无论是从企业数量还是员工数量上,零售业都是我国最大行业之一。然而传统零售业已经步入成熟期,具有边际利润低、市场化程度高、竞争白炽化等特点,这为零售商通过低成本管理来打造低价格竞争优势来获得企业绩效提升的空间很小,考虑从商业模式转型来解决如此尴尬境地是必要途径。但学术界往往存在“集群效应”,通常关注的领域都是些商业模式创新频率较高的行业,如电子商务、高新技术、物流行业或初创企业等。而从根本上审视像零售业这种发展趋于成熟并缺乏创新领域的商业模式、寻求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少之又少。本研究打破“追风”怪圈,把研究对象锁定为零售业这一极具代表性的传统行业,为其他研究提供可行的研究思路。

  (2)商业模式维度模型的构建更为系统

  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商业模式与企业绩效关系时,一般都是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视角或逻辑分类视角进行的,而本研究则实现了两种视角的结合。研究提炼出商业模式的精髓——价值创造,并构造出“基于价值创造的商业模式维度模型”。对该模型按照逻辑层、要素层和操作层进行层层解剖,逻辑层包含有客户价值、内部价值和合作价值三个维度;要素层是指根据各维度特点筛选出的顾客细分、多元化经营、区域扩张、治理结构和供应商关系五个核心要素;操作层是指依据一定标准把每一核心要素细分成的三到四个要素水平。而每一企业在五要素下所处水平的组合则构成了自身的商业模式类型。该模型的构建、要素的筛选和操作层的细分都是基于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的,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研究结果均具有较强的普适性。

  (3)研究方法应用更为科学

  目前有关商业模式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定性研究居多,虽然很多文献有提出商业模式的指标体系,但却未能用于实证研究。除此之外,以基于个案或多案例比较及其演绎来阐述二者关系的研究为主,而对二者关系进行定量化研究的文献较少。本研究不仅运用实证分析方法,而且对已被中外学者较为成熟的应用于企业绩效差异性相关研究中的方差分析法进行了改善。因为很多研究在具体应用方差分析方法时忽略了其适用条件:独立性、正态性、方差齐次性,而忽略其应用条件的后果是很难保证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研究结论的真实可信性。本研究在进行绩效差异性研究首选检验效能较高的参数检验方法,当方差分析的应用条件不能满足时,再考虑非参数检验方法,使得商业模式和企业绩效关系研究过程更加缜密、结论更具说服力。

  1.5.2 研究难点

  (1)保证商业模式类型划分的科学性

  虽然很多研究均对商业模式类型进行过划分,但是适用于零售商企业的商业模式划分类型较为罕见。无论在商业模式划维度模型的构建、分维度指标选择及按照具体指标进行分类或聚类的具体操作过程都伴随着大量的文献搜集、演绎和归类工作。

  (2)研究方法适用性与运用细节的把握

  由于研究者的数学统计能力有限,本研究中使用的统计方法均需要研究者细心摸索和求教。虽然因子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多指标截面数据聚类分析均可以通过SPSS软件完成,但是各个研究方法均有其适用条件,并且有很多方法在其具体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格外注意的细节问题。由此,导致很多研究人员运用了错误的研究方法得到不具可信性的研究成果。这不仅要求研究者对统计、数学知识有比较深入了解,还需要研究者具有较强的信息甄别能力。

  (3)研究结论的对比分析与成果运用

  由于本研究分别从“零售商业模式间绩效差异性”和“零售商业模式5大要素不同水平间绩效差异性”两方面对上市零售企业商业模式是否是企业绩效差异性的驱动因素进行检验,并且所考虑的企业绩效维度较为系统、绩效指标选择较为全面,故而需要进行的实证研究较为琐碎和细致,这对本论文的研究成果总结和建议提出构成不小的挑战。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