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章 “营改增“后对企业财务的优化建议
国家的此项税制改革是结构性减税的重要举措之一,目的是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同时也进一步规范各个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我国税收体系。
纳税是每个公司的义务,而税款往往在公司的现金流出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因此纳税筹划和税收管理在公司的财务工作中有这种大的意义。改革对公司财务各个方面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通过一东方航空为例分析了该项政策的影响,可以看出企业要想充分享受到新政策带来的优惠,必须积极制定财务政策、加强那谁管理。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5.1 加强对新政策的认识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要求,此次改革的指导方针是“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国家要通过此次改革完善增值税的抵扣链条,实现税负的公平,同时要保障实施税改的各个行业中企业税负水平稳中有降,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在以往的公司财务中,原先所有的纳税计划因为此次改革的变动需要重新调整,一方面,公司应当及时了解改革政策的变动,对于自身业务相关范围内的变动了然于心,另一方要时刻密切关注自身的税负实际水平和整个行业的税负水平,根据行业发展的特点、所处的宏观环境、结合行业的发展进程、上下游公司之间的关系等各个方面综合考量,以找出最适合“营改增”的经营模式。同时对税务工商部门的最新税收政策及时了解,以便为企业争取最有利的纳税环境,需要注意的是在工商税务部门颁布的税收优惠政策中,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和发展现状仔细测算新政策对企业是否真正的能带来利好,要站在长远的角度看企业的利益因享受优惠而带来的变动,不可因一时的眼前利益而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同时,对于自身的合理诉求和应得利益应积极主动向相关税务、工商等部门争取,加强与主管税务机关间的联系,及时反馈在“营改增”中企业遇到的难点、政策不尽人意之处、解决好政策变更过程的过渡时期中实际操作中的问题,降低企业在“营改增”中可能面临的政策风险。
5.2 转变理念,规范管理
此次试点工作中主要针对的是现代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构成试点行业的主体是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体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吸纳新增社会就业劳动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因为自身规模较小,管理方式较为粗犷,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对于外部环境过分依赖,在国家政策的变动时经营状况往往发生重大变化,在国家管理宽松,政策良好的时候,公司得以迅速的扩张却掩盖了经营管理中出现的漏洞;当经济形势反转不利时,矛盾往往会集中爆发,各项漏洞可能直接导致企业的破产。对于大中型企业集团来讲,集团总部的管理较为严格,有着严密的规章制度和财务管理体系,但是对于分公司和子公司的管理就相对松懈,在实际中有很多分公司财务核算不严格,以往在缴纳营业税等税款时按照营业额的全额缴纳时操作简便,漏洞不易暴露出来,经历此次税制改革后,财务需要严格按照完整的进项销项税额计算征收,在公司管理中若对相关票证的管理过于随意,没有按照规定及时取得增值税发票,那么相应的税款就无法抵扣,企业就要承担大额的增值税款。
此次改革对于公司来说是难得的机会。管理结构松散的公司将越来越难以适应规范化的市场经济环境,这对于进一步规范各个行业的市场、对行业内所属企业进行洗礼有着重要意义。若想要企业在市场中存活发展下去,那么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尤其是提高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就摆在了我们面前。管理者必须转变经营理念,放弃以往的粗放型发展之路,清楚的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鼓励技术革新,走出劳动力密集型的死路,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变。
在财务管理方面,由于增值税发票在企业的税务管理中地位日渐升高,所以税务机关势必加强对增值税发票的管理,因此如何规范的取得、开具增值税发票,以及对增值税发票真伪的鉴定成为每位财务人员的必修课。公司财务水平整体的提升无疑会帮助企业顺利适应税制的转变。具体来说,内部经营结构的调整、会计核算细则的变更、产成品半成品等成本核算、以及企业内控制度的修订都是在未来企业适应新税制下的财务管理必由之路。随着此次改革的深入,会很大程度上加快公司规范化、现代化管理的不发,同时对于规范中小企业的财务运行、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风险抵御能力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5.3 合理规划固定资产投资
此次税制改革最大的一则利好是公司购置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可抵扣,这对于处在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处于关键时期的各个企业带来了有力地支持。在新的政策下各个公司将有动力更新设备、引进最新技术,这对于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加速产业优化、结构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应当注意的是,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较长,而且占用资金较多,公司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产品前景、行业特点、未来的现金流量等综合考虑,做出最有利的选择,在兼顾技术升级、生产力提升的同时还要主要关注公司的财务负担。
第一,购置固定资产和原材料时要取得专用发票并且单独核算。根据税法的相关规定,公司购买的原材料最终用途不同会计处理中则不同,会对企业的应纳税额产生影响。例如用于生产环节的原材料可以抵扣,而用于非应税项目、企业职工个人消费、集体福利性质的则要作为进项税额转出;购进货物用于自建固定资产(房屋建筑物除外)的可以抵扣,而最初购买时用途不确定的原材料也需要去的增值税发票以便需要时可作为抵扣项目。企业应该规范发票的取得,这样才会有利于自身税负的减低。
第二,合理选择固定资产的购置时期。有了固定资产进项税额抵扣这一项目后,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的选择固定资产购置时点。当公司拥有较大数额销项税时,购买固定资产进行抵扣较为合适。另一种方法就是在符合税法的规定下选择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固定资产,将进项税额分布与多个会计期间,这样做可以起到分摊税金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公司资金的流动性。企业在今后购入固定资产时,应当综合考虑自身增值税问题,做好中长期规划,科学预测投资预算,已达到投资规模与经营相匹配,资产更新的同时兼顾节税。
第三,固定资产购置时供应商选择中考虑增值税问题。固定资产购置中供应商的选择主要是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选择的问题。由于在增值税税率上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开具的发票不同,导致可用来抵扣的金额相差甚大。举例来说,若某公司要采购一台设备,从一般纳税人处取得的增值税可抵扣比例 17%/(1+17%),小规模纳税人不能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从税务机关处代开发票的可抵扣比例为 3%/(1+3%),两者相差数倍。若在设备价款等各个方面都相同的情况下,考虑到增值税抵扣问题上,选择一般纳税人作为供应商为最佳。
5.4 优化内部管理结构,加强纳税筹划
从征管机关的角度来说,从营业税改为增值税后,原本就很严格的增值税发票管理将继续加强,对企业的纳税管理要求更高,企业财务账目的合规性会受到严峻的考验。面对“营改增”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财务工作。
第一, 规范账务管理,加强财务人员业务水平。税务机关对增值税发票的管理非常严格,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开具、取得、审核、认证、抵扣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相关专业知识,如果不达到税务机关的要求,就无法作为进项税额抵扣。企业应该加强财务相关人员和市场销售人员增值税发票等相关知识的培训,避免出现因增值税发票出现问题而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在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企业的财务管理作为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应该引起相关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以往重营销轻财务的思维必须要废除,要深刻认识到在企业的日常管理中的作用,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专业特长,从涉税事项处理等角度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意见。另一方面,企业的财务人员应当认识到自身的知识水平必须与现行的国家财务、税收政策相一致,对于国家新的财会规定、税收政策要了然于胸,同时更多的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在此次增值税改革中,财务人员尤其要注意增值税发票的管理,对于取得的发票各种要素必须逐一仔细核对,应特别注意应税项目相同但进项税率不同的业务,争取为改革后的公司决策提供详实准确的财务信息。
第二,在生产环节中管理责任明确,账务清晰。为了保证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从原来料采购到仓储到进入各个生产环节都要防治管理不当造成的非正常材料损失,一旦发生这些材料的非正常损失,按照税法的相关规定,包含在其中的增值税额是不得进行抵扣,而要作为进项税额转出。这也要求在企业的原材料、产品管理之中各个相关会计账目要清晰明了,责任到人。明确各个管理人员的责任同时方便对产品税额跟踪。
第三,积极实施税收筹划,最大程度减少企业税负。此次改革为企业税收筹划的制定带来了新的契机。以往的企业很多没有详细的那筹划计划,造成了企业资金不必要的流出,根据试点管理办法的规定,在不同行业份增值税税率征收为企业重新重视纳税筹划,制定适合自己的纳税安排创造了良机。例如固定资产在购置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合理选择供应商的资质,通过对购买方式、付款方式的合理安排达到企业资金的最佳利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快固定资产的周转效率。税收筹划的最终目标在于在现行的法律框架内针对企业自身的特点,做出纳税的最佳选择。此次增值税改革后,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的重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纳税义务人和征税对象的选择上,要主要到税法对不同纳税义务人承担的税率不同、应税项目不同的特点。目前依照我国的税法,增值税纳税人主要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使用的 3%征收率一般低于一般纳税人的税率(根据不同行业 3%-17%不等),在节约了税款的同时却也有着进项税额不得抵扣的弊端;一般纳税人需要一定的资质认定,并且税率往往较高,但是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孰优孰劣并无定势,所以说一个企业选择小规模纳税人还是一般纳税人要视自己具体从事的业务和规模而定。
在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方面,要做到合理的选择。要做好增值税的是纳税筹划,就要深刻理解增值税的内涵,增值税以应税商品增值额为税基,使用简介及税法计算应纳税额,具体来说为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的差额为应纳增值税额。针对此特点,企业在作纳税筹划时可以从以上两个方面入手,合理控制进项和销项税额。例如,从销售方式选择上,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中对不同销售方式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具体规定,企业可根据纳税的需要灵活选择可以选择托收承付、委托收款、委托代销等方式。
在税收优惠政策上,要时刻紧跟国家政策的步伐。关注国家的政策导向,不仅有助于企业节税,更有助于企业管理层把握行业发展的动向,抓住行业中一纵即逝的难得机遇,所以说关注国家政策是每位企业合格管理者的必修课。同时还要对政策是否为公司所采用周密安排。例如国家规定的某些项目可享受免税优惠,但公司拥有的数量庞大的销项税额,而若选择享受优惠政策则进项税额不得进行抵扣,这样会抵消免税带来的好处,甚至有可能给公司带来更大的损失。而公司一旦选择不享受免税优惠,则其生产销售的全部增值税应税货物或者劳务均按照适用税率征税,不得选择某一项放弃免税,而且在放弃免税后的 36 个月内不得再次申请免税。这就要求管理者对所从事的业务综合考虑,对未来作出合理的预期。
在递延纳税期方面,要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根据税法的规定,对于符合条件的纳税项目可以选择延期纳税。在《增值税暂行条例》中规定,增值税纳税期限分为多个时间周期,而增值税最好的选择就是合理延期纳税。在递延纳税期中资金还可以供企业无偿使用,即使不能减少最终企业的应纳税额,但是在递延纳税其中使用此项应缴纳的税款就类似于取得的无息贷款,增加了企业的现金流量,提升了企业的价值,货币的时间价值就体现得越大。
5.5 合理定价,转移税负
前文已经分析过,“营改增”改革后对于小规模纳税人来说税负是降低的。在一般纳税人取得了足够多的进项税额可供抵扣后税负也是会下降。二与以往不同的是固定资产、存货的入账价值在扣除掉增值税进项税额后减少了,使得生产成本和管理费用的下降,若其他项目不变,成本会因此而降低,换而言之在企业产品原先定价水平上,企业有了更多的利润空间,这也就为企业开展薄利多销等提供了可能。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企业的自身产品质量合理定价,会促进产品打开市场,销售数量的上升,也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提升企业的经营状况。在定价中主要考虑上游公司和下游公司两个方面。在上游公司看来,在购进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销售价格,可将水富转移给下游公司,在下游公司方面因为可抵扣的税额增加,其成本没有增加,可谓是一举两得。针对这激烈竞争的市场,税改也为企业开打“价格战”提供了空间,通过适当的价格战可以帮助企业扩大市场份额,迅速的抢占市场。公司通过对产品灵活且合理的定价,不仅可以转移一部分税负,更可以从容应对改革,获取自身的最大利润。
小 结
“营改增”带给企业的是机遇,同样也是挑战。企业需准确的解读政策的核心,结合自身的财务状况,做好各方面的制度安排,以更好地适应税改。在企业财务中,更加重视规范化的操作,加强税票的管理,密切关注自身的现金流状况,通过选择合适的付款手段和收款方式有效的加强资金运用,并且要重视同税务、工商相关部门的沟通,将自身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他们,为自身争取最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