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金融硕士论文

资产证券化概述与原理(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3-04 共6027字

  4、便于进行资产负债管理

  资产证券化能够使使商业银行得到更多的收益,获得精良确定而且直接的资产,并与负债进行合理匹配,能够及时调整收入结构来管理资产负债。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发起银行可以将基础资产卖出以获得手续费、管理费等收入,还可以担保其他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来赚取收益。资产证券化业务使商业银行将期限较长、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出售赚取收入,并将赚取的资金用于投资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也可收获长期资金来源,从而通过此方式合理搭配风险收益,优化改善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同时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起、资金服务是由不同金融机构承担,这可以使机构定制能够展现各自优势的竞争策略。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商业银行通过改善收入结构而增强赢利能力。

  5、对投资者的益处

  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来看,经资产化的证券可以获得比政府发行的担保类债券较高的收益。这种高收益得意于多种因素,但最主要的是其信用质量。资产证券化产品一般是以高于基准利率的利差交易的。例如在使用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浮动利率资产证券化产品,此种投资工具称为“基于利差的投资工具”.投资者通过资产证券化产品得到对“基于利差的投资工具”的需要,这样可以多投资,还可以分散降低风险。

  资产证券化可以使投资者增大它的投资比例。一般情况下证券化产品的风险权重要低于基础资产的风险权重。例如占风险权重为 50%的美国住房贷款,而由联邦国民住房贷款协会发行的以住房抵押贷款来发行的证券却只占20%的风险权重,银行要是利用这种投资工具来缩小成本,这样便可扩大投资规模,提升资本收益率。而且充足资本金带来的压力使银行等金融机构越来越依赖证券进行投资。

  资产证券化为不同的风险偏好投资者提供了多种风险收益机构的投资品种,例如:风险偏好低的投资者会选择收益较低的国债等投资产品,而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会选择收益高的股票或衍生金融工具。

  6、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资产证券化有助于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资产通过证券化方式转为债券后,便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流通上市,央行就有可能在公开市场上操作这种债券。证券化资产的规模越大占比越高,给货币市场带来的流动性和交易性就越强,央行在公开市场的操作便会更加深远的影响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这样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就被带动的越高。
  
  3.2 资产证券化的原理

  3.2.1 资产证券化核心原理

  资产证券化的资产是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的未来现金流,其核心和精髓便是现金流,因此基础资产的现金流分析成为资产证券化核心原理,其包括资产的估价和资产的风险、收益分析两方面内容。资产的价值估量就是预估资产未来产生的现金流的现值,因此不同的估价方法就要应用到不同资产上。具体估计方法有三种:第一,现金流贴现估价法,要预估资产的价值就是加总该资产未来所产生全部现金流的现值。第二,相对估价法,这个方法是基于收益、现金流或销售额等变量,并考量同类“可比”资产的价值,来估价新资产。第三,期权估价法,它是利用期权定价模型来预估有期权特性的资产的价值。资产估价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估价方法,因为每种估值方法得出的结果差异很大,因此审慎而言对某一资产估价时应考虑同时用三种估价方法,而且最应用现金流贴现方法,因为贴现率是最能准确预测到对风险、收益。

  3.2.2 资产证券化基本原理

  资产证券化是重组基础资产为资产池,并与其他资产风险隔离,然后对资产池进行信用增级,这些基本运作步骤体现了资产证券化的的三大基本原理,分别为资产重组原理、风险隔离原理和信用增级原理。这三个基本原理是对资产证券化核心原理的具体解释与说明,也是对基础资产现金流的深入分析。这三个原理的重要性伴随着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下面分别阐述三种原理的作用:

  第一,根据“资产重组原理”重新组合建立资产池。资产所有人可以根据资产重组原理分析利用各种手段重新分割和组合未来能够产生现金流的基础资产,以实现发行证券的目的;资产重组原理是为了实现最优均衡和低成本,从收益角度分析现金流并将资产重新分割与组合。资产重组原理包括的内容为:最佳化原理、均衡原理、成本最低原理、优化配置原理。四种原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佳化原理使基础资产收益达到最优水平,均衡原理是用来协调各方利益的,以能够保持收益的均衡;成本最低原理是用来保持低成本的资产重组;优化配置原理则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将各种资产互相转换组合,实现最优资产组合状态的目的。在具体的操作步骤上体现为如何选择资产,在资产证券化整体过程中,需要的资产是特殊选定的,是在发起人的全部资产中“剥离”出来的部分资产,因此只有具有特定特征的资产才被选为基础资产进行证券化,具体特征为:

  (1)可在未来产生可预测的稳定的现金流;(2)发起人持有一段时间的信用良好的资产;(3)资产抵押物的变现价值较高,且资产分布区域分散;(4)与资产有关数据比较容易得到;(5)资产的违约率和损失率较低;(6)资产有其标准化的合约文件,即具有很高的同质性;(7)形成资产池的资产应达到一定规模,以能够实现证券化交易的规模经济;第二,利用“风险隔离原理”来隔离风险,达到收益最大化。资产重组原理是以资产的收益为出发点,风险隔离原理就是以资产风险为出发点的,因此风险隔离原理就是从风险方面分析现金流,并站在风险角度来重新分割和组合资产的原理。具体来说就是需找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找到分隔基础资产和其他资产风险的方法,来实现资产证券化参与者利益的最大化。具体体现在通过风险隔离可以隔离证券化的各方参与者面临的风险,一是将基础资产的所有人可将自己不愿或不能承担的风险转移到愿意而且能承担的人;二是证券的投资者不必承担资产所有人面临的所有风险,而只承担他们所愿意而且能够承担的风险,这种风险隔离与预期收益的组合便使得投资者愿意投资该证券。从具体步骤来说:发起人将基础资产“真实出售”给设立的特别目的机构(SPV),这时卖出的资产将不在发起人的资产内,发起人面临的原始资产的风险也不会带给资产证券的投资人,但同时发起人也不可对已出售资产进行追索,因此证券化交易的风险只与证券化资产本身相关,而与资产原始所有者的风险无关。

  第三,利用“信用增级原理”来提高发行证券的信用级别。要想在证券化过程中吸引更多的投资者,降低发行证券的成本,就一定要运用信用增级原理对将要发行的证券进行信用增级。信用增级的方式有很多,主要有内部增级和外部增级。一般信用增级会提升金融资产组合的市场价值,在实际运作中证券发行者如果不通过信用增级将承担流动性风险,即由于信用级别不高而无法吸引投资者,使得没有达到预期收益,也无法承担一定风险,这样就需要对未达到的部分进行补偿,这便会提高证券发行者的成本,因此发行者还可通过信用增级来降低成本。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