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高校所培养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大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并且通过选择合适的职业来为社会服务。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个人的发展状况、国家的稳定程度及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密切相关。从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开始,人们就开始认识到高等教育不再是那些少数人才能受到的精英教育。自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便有了突破性的提高,从1998年的9%,到2001年的13.3%,2003年已经超过15%.[1]
根据国际上通行的标准划分,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高等教育阶段[2]通过真实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高等教育显然早已迈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发展到大众化的层面与水平,就其内在动力而言,人类自身的需求是推动大众化进程的主要动力。[3]
可见,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体现了社会进步发展的结果,也体现了人们自身对于知识不断渴求的精神。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但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也导致了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具体数据见表1),加上大学生的就业制度逐渐由"计划分配"转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大学生开始逐渐地由原来的"精英"、"天之骄子"变成了现在的普通求职者,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凸显。
从表一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毕业生人数开始逐年增多。虽然近几年来,增幅率较2009年以前有所下降,但人数还是持续上升,导致2013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了699万。并且这个数字仅仅是应届毕业生的数字,加上之前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需要就业的人数远远不止统计的数字。面对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象越来越突出,大学生择业问题开始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思想决定行动,择业观决定着择业行为,因此大学生的择业观问题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关键。择业观的千差万别会导致具体择业行为的千变万化。因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摒除不良的择业心理势在必行。
二、大学生择业观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针对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已有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研究成果颇多。美国是职业指导理论的发源地,影响着许多国家对于择业观的研究,其在职业咨询与就业指导上对人们职业理想方面的帮助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弗兰克·帕森斯就职于美国波士顿职业指导局,为该指导理论的创始人。他于1909年出版的《选择职业》一书,首次详尽地阐述了科学的职业指导理论,该理论又被称为"特质因素"理论,是美国首个职业辅导理论,同时也是职业选择与职业指导的经典性理论之一。在该理论中,帕森斯提出了职业选择的三要素,一是求职者的特质,包括身体状况、兴趣爱好、能力、职业倾向、自身局限等个人的信息;二是各种职业特点和对求职者的要求以及就业的机会;三是人职匹配,即寻找到上述两者之间的最佳匹配模式和平衡。该理论认为,职业的选择就是使职业能力、兴趣爱好同职业所需的素质相匹配,致力于强调心理因素在职业选择中的匹配作用。同时,该理论要求我们在选择职业的同时需全面分析自身的特质,并且对于相关职业的各类要求进行详尽的了解。在全面分析自身特质和详尽了解相关职业后再做到人与职业的匹配。特质因素理论经过百年的发展一直延续至今,但该理论也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它忽略了社会因素对职业设计的制约与影响作用。
在实证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意义的为以美国高校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出自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帕格的有关职业价值观的调查。调查结论为:大学生都会高估自己的预期收入,预期收入会受到家庭背景、性别、学校、专业、成绩、就业信息来源等因素的影响。[5]
大学生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许许多多的因素共同制约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后来日本大阪大学中西信男用类似的方法以日本国立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的调查也颇有意义,研究发现大学生一般都向往大公司,看重公司的经济实力、规模、管理等;从职业选择来看,日本青年都喜欢专业性强的工作。[6]
从这些研究中不难看出,他们既重视定性研究,又重视定量研究;既有关于学校、地区的小样本研究,也有关于全国的大样本研究。
上述研究有很多地方值得学习与借鉴,但又不是盲目的拿来主义借鉴,而是经由分析后,再鉴别,最后去伪存真的一个过程。对于我国的择业观教育来说,应该以和谐的人类发展和社会发展为基石,以学生学会认知、做事、合作、生存为目标,形成与学习化社会相适应的终身发展。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与国外择业观问题的研究时间相比,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由于我国原来一直处于高等教育精英时代,加之原有的"包分配"的旧就业体制,导致大学生并没有遇到过就业难这种现象。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繁荣,高等教育迈入了大众化时代,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大学生不再是人们眼中所谓的"精英",就业现象越来越难。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大学生择业观开始渐渐成为国内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虽然有关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著作还不够多,但与其相关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已经大量涌现。
相关的专著主要有杨晖等编著的《择业观察》(2000年),王路江、马俊杰等著的《测量愿望:大学生职业选择实证研究》(2001年),杨松主编的《择业就业创业》(2002年),董妙玲主编的《大学生择业观念与技能培养》(2003年),林崇德主编的《择业的艺术》(2004年)等,陈成文等编著的《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研究》(2008年)。综合分析专著、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等,笔者发现当前学界对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以及主要结论如下:
陈继承对大学生择业观转变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归纳分析。其认为大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多数更强调个人价值,缺乏为社会、国家作贡献的思想,对即将从事的专业缺少忠诚意识,跨专业现象尤为严重;大学生更倾向于物质目标追寻,功利主义倾向性强;多数受以官为本思想的严重影响,缺少到基层进行艰苦奋斗的精神,更倾向于从政、做官。[7]
黄中益、杨昌江认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大学生择业观的逐步变化突出表现在价值观上,功利主义凸显,社会价值观逐步弱化;在职业取向上来看,现实主义倾向往往大于理想主义;从职业定位上来看,由强调专业技能逐步向一专多能方向变化;在就业次数上来看,由一次就业向多次就业方向转变。[8]
刘期忠分析出大学毕业生择业观出现了新的特点。他认为,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大学生的就业模式由"统包统分"逐渐转向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9]张兴杰认为,高校毕业生关于择业工作的问题应属全社会的问题,全社会都应快速行动起来,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主,发动全部力量,在社会、学校和大学生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把引导和教育广大毕业生的择业观问题落于实际行动上来。[10]
李荣华从理论方面对当代大学生择业观进行了研究,认为当前大学生择业观的内涵主要由六个方面构成:一从形成过程方面上看,大学生择业观是一个复杂且长久的形成过程;二从形式方面上看,大学生择业观是学生对自身所选择职业看法的集合;三从主体方面上看,大学生择业观的主体为全部在校大学生;四从内容方面上看,是大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以实现自己利益和需要为目的,所表现出的行为;五从作用方面上看,大学生择业观起着评价标准的重要作用;六从与职业价值观比较方面上看,大学生的择业观与职业价值观有联系又有区别。[11]
徐平则分析了与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有关的因素,认为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大学生择业观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个人、社会与家庭价值观等因素均会影响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12]
魏世梅就大学生择业观的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当代大学生缺乏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同时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对于职业的期望度过高,没有结合社会现实的考虑又缺乏远大的理想,择业目标短视等。与此同时,对于高校而言应将择业观教育作为一项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系统工程;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应及时转换落后的择业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于政府而言,应出台相应的政策,为高校学生就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13]
薛淑芳从择业动机、理想、途径、价值取向与认知等方面对河南省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总结出大学生择业观现存的问题,问题主要集中于就业期望值过高、过于注重个人价值、个人综合能力低等方面。在社会条件和环境逐步变化的背景下,在不同的地区和时期,大学生的择业观都会随之不断发展变化。[14]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对大学生择业观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等方面。一些学者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大学生择业观,利用数据调查了解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为本文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但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分析的影响因素不够全面,一些学者没有将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的对策大多没有体现鲜明的时代性,许多对策显得雷同,缺乏创新,实践操作性弱,而且许多对策是针对如何提高高校就业率,而非转变大学生择业观。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为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于1973年提出。即,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15%一50%为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50%以上为普及高等教育阶段。[15]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源于1998年高等教育的扩招政策,此政策执行以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逐年上升,到2002年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了16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15%,我国的高等教育由此迈入了大众化时代。本文即以1998年高校扩招、2002年我国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后,在校大学生及毕业生的数量大幅增长为研究背景。
(二)择业观
择业观是指择业者对于所选择的某种职业具有特有的一种认识、标准、倾向、评价等。择业观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择业观也不是稳固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经济、择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择业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理想都能够通过择业观反映出来。择业观所具有的导向作用会影响人们具体的择业行为。正确的择业观能够指引人们走向适合自己的职位,从而发挥自己的潜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国家、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三)大学生择业观
对于大学生择业观的内涵,国内研究者的看法基本一致。通过对各家观点的把握、理解,笔者认为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对于未来所选择的职业所持有的初步的看法和认识,反映出大学生对于所选职业抱有的理想和信念,体现出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心中关于职业选择的一把标杆。
关于大学生择业观的构成要素,总体可以归纳为五个要素,即:择业理想、择业动机、择业认知、择业途径和择业价值取向。(1)择业理想,是大学生受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对于自己未来职业的一种设想与期望,职业的性质、地域、稳定度、环境、薪酬福利待遇等都在择业理想的范畴内。(2)择业动机,是大学生在选择自己未来职业时所思考的何种职业以及选择该职业的理由的一种心理、思想认识活动。[16]它意味着人们希望从事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完满的结果。[17]
(3)择业认知,是大学生在对自己未来职业选择的过程
中,通过对自己、职业及社会的认识及了解程度,尤其是与择业息息相关的事物方面,所做出的独有的推断与决策。(4)择业途径,是指大学生必须通过一些途径、渠道来了解求职信息,进行职业选择。一般择业途径都会包括招聘会、报刊杂志、互联网等。(5)择业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对待影响择业各种因素所持有的态度,反映了大学生对于各种人生需要的重视程度,体现出大学生对于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判断与选择。以上五个要素共同牵制和作用于大学生的择业行为。
本文对于大学生择业观这一概念的表述限定为在校大学生,主要研究对象是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不包括硕士以上的研究生。目前许多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高校的毕业生,但笔者认为其他低年级的大学生也是大学生择业的主体之一,他们在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对择业观也会形成初步的看法,应该被包含在内。
四、本文的研究意义
大学生择业观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影响着大学生个体的择业行为,也影响着大学生对于职业选择的判断,决定着大学生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方向。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是一些大学生的择业观出现了许多消极的问题,对于大学生个人、家庭、高校和社会都承载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关系着大学生的前程、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值得探究。本文通过对辽宁省三所高校大学生的择业观进行调查,对所得结果进行多因素分析,在努力借鉴以往优秀研究成果的同时,期望本研究能够弥补以往文献中的不足,对于研究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深度和广度有一定的作用意义。同时也期望通过本研究,大学生能够认清所处的就业形势,做好自我调整,树立积极良好的竞争观念,并根据实际情况的不断变化而实事求是地制定自己的择业计划,从而使自己能够找到最能发挥自身优势的职位,进而使人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期望本研究对于高校、家庭及社会在大学生择业观问题上有进一步的了解及对所采取的相关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本文的研究思路
本文以大学生择业观的基本理论为主要研究依据,并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纳入辅助研究依据,将大学生择业观融入我国当前社会大环境中,在借鉴以往文献的基础上,对辽宁省三所高校的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及访谈,之后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了解当前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再对当前大学生择业观存在的问题进行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四方面的影响因素分析,并从社会、高校、家庭及大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出发探寻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基本对策。
六、本文的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在查阅关于大学生择业观方面或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书籍、期刊论文、硕博士论文以及相关的网站资料的过程中,对文献先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及掌握,在研习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相关文献先进行脉络梳理,之后进行整理和分析。把文献资料中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做出自己理性的分析与判断。
(二)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是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是实证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论文后期研究开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征询单(表),请示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种方法。[18]
本研究以围绕大学生择业观的五个构成要素,即择业理想、择业心理动机、择业认知、择业途径及择业价值取向来设计问卷,选择辽宁省三所公办省属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三所高校分别是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和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之后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分析整理,以得到大学生择业观的基本状况。
(三)访谈法
本文对辽宁省三所高校的大学生通过随机抽取的方式来进行访谈,以了解三所高校对于大学生择业、就业问题的重视程度及采取的措施。对于问卷中一些问题,通过深入访谈,可以弥补问卷中的不足,从而帮助本研究对大学生择业观问题进行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