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意义。
首先,在传统教育的体制下,大学生是“天之骄子”,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都会进入满意的工作单位,端上“铁饭碗”,尤其是师范类毕业生,他们的工作领域是神圣的教育行业,基本不用担心个人的生存问题和就业压力。在我国大学生的体系中,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占有相当的比例,师范教育专业的毕业生的质量和就业情况直接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教育事业要是有发展,就要十分重视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动态。但是就目前而言,师范生在择业的时候存在“嫌贫爱富”的心理状态,大部分的毕业生的首选倾向于一些发达城市,交通便利的地区的公立学校,虽然这些公立学校师范基本达到饱和状态,甚至存在教师在岗不在编的情况,但是师范类毕业生前来应聘的热度不减,一个岗位可能有数以百计甚至千计的学生报名。其实我国师范资源并不是真正的如此丰富过剩,我国仍然需要很大数量的教师去边远地区、海岛山区、贫困地区,但师范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从来不会把这样的地方作为首先考虑,他们择业的地反要么就是大城市,再次是离家较近的乡镇中学。因此,要想让我国的人力资源能够合理的匹配,就要帮助师范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他们到基层工作,拓宽择业的空间。
但是由于国家对于师范类毕业生的政策有所改变,由原来的分配工作,到现在的市场机制资源配置,师范生就业存在压力已经成为事实,而且就业困难的师范类毕业生已经逐渐成为产业后备军中的生力军。诚然,在面临社会的竞争压力时,也是对人才素质提高的重要时期,一方面,就业困难的师范类毕业生要想找到工作,就要不断的深造,强化自己的专业本领和技能,要想有竞争力就得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此去适应瞬息万变的劳动力市场,去紧跟时代的脚步,迎合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另一方面,有了这样的后备军的存在,已经找到工作的师范类毕业生也会有一定的压力,虽然他们已经就业,但是要面临的压力依然很大,除了要面对可能失业的风险,还要考虑到内部的激烈竞争。有了这样的后备军的存在,他们在工作中会更加的投入,不断的创新,也迫使他们要不断的提上自己,强化自己的职业技能,这样的后备军的存在具有积极意义,对推动全体师范生的素质的提高有这重要意义。
其次,社会的安定与否也跟大学生就业也关系。现如今,本科师范类毕业的生就业率低,这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没有走到岗位中,处于在家待业的状态中。现如今,本科师范类毕业的生就业率低,这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没有走到岗位中,处于在家待业的状态中。如果他们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不仅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而且可能会对社会失去信心,没有归属感,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如果个体的某一个层次的需要没有得到正常的满足时,就会在心理产生不良的反应,比如不正常的方式宣泄甚至出现暴力行为。毕业生通过四年的学习,投入了可观的教育经费,毕业后要找一个匹配的工作这属于是正当的需求,当这样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自然社会的安定就可能受到威胁。第一,心理的失衡可能就是就业困难的毕业生首先产生的问题。就业不利不仅仅带给毕业生经济方面的影响,社会身份的变化可能更是让毕业生心理所不能承受的,如果身边的同学朋友就顺利就业,自信心就会受到严重的打击,这样的情况如果长期存在,就会产生心理的失衡甚至是心理障碍,对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妨碍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第二,没有及时就业的毕业生处于社会失控状态下,同样也没有接受正面教育的机会,他们处于一种放任自由,流动松散的状态中,由于社会控制不健全性,缺乏对他们进行必要的法律和思想政治教育,也对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不够,使他们处于不良的环境中,接受着越来越明显的负影响。第三,可能会使就业不利的本科师范类毕业生的怨恨感增加。举例来说,一个学生承载在全家的厚望进入大学校园,经过四年的学习,毕业后却找不到基本匹配的工作时,不仅对学生个人来说是一种打击,对于整个家庭可能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不仅仅是教育投资付诸东流,长久以来的期望也破灭了,尤其是知晓子女知识和技能水平都不低于别人,仅仅是因为缺少社会关系和维系社会关系的资金而导致就业不利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会对社会不满,产生怨恨的心理,负面情绪可能就会危害到社会和谐。因此,为了和谐社会,不让社会动荡不安,就要顾全大局,要切实做好师范类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为他们就业提供信息支持,心理辅导以及就业技能,将毕业生就业的问题上升到一定高度,确保我国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
再次,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市场化程度,虽然高校与市场接轨在近几年逐步的实现了,可是民办的高校依然在发展的步伐上是非常缓慢的,公办的学校也在初级的市场化程度上运行。与市场接轨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师范生应该尽早的适应就业市场,与整个市场进行接轨,如果还是实行计划招生,行政办学还占主导地位,资源配置仍然实行行政干预,加之高等学校的办学成本高居不下,而且又缺少机制上的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高等教育体制又没有跟进市场,就会造成专业和产业结构不匹配,使师范类毕业生的人才及个体的知识结构与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脱节,机一部加大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的难度。虽然如今的高等教育体制给师范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但是只要我们能认识到把压力变成动力,就会对高等教育向市场化转变起到推动作用。一方面,高等教育改革可以根据师范生就业难的情况做出调整,师范生就业后备军的情况直接反应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各高校相关专业设置是否合理,各种专业人才是否能经受市场的检验,都可以从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得出结论。各高校根据师范生就业的信息有针对性的做出教学计划的调整,不断的配合市场的需求,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由于本科师范类就业难度的增加,社会对于本科师范类毕业生的关度也会越来越高,学校的压力来自学生、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在考大学,对学校的选择,对是否选师范教育专业,家长和学生也不像从前那样不理智,不再盲目追求名校和所谓的热门专业和热门学科,通过观察近几年的师范类就业形势,可以得出理性的答案。高校肩负着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培养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是否收到欢迎直接影响到政府、社会、学生家长对高校办学的信心和高校的声望、地位。如果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无论对于社会还是学生本来来说都是有益的,而且政府会对这样的高校给予高度的重视,大力扶持,这样对高校办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毕业生的就业也有积极的影响,而且也利于学校提高生源的质量,这样,高校培养和学生就业一直处于一个良性循环中。另一方面,学校通过对用人单位需求的了解可以找出在培养过程中产生的不足,及时调整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学校专业的设置。
(一)师范类本科毕业生。
本文研究师范类本科毕业生,是指全日制本科师范类专业的毕业学生。
(二)就业。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辞海》的解释是:就业亦称劳动就业,指具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的人,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取得相应报酬或经营收入的行为[23].就业包括三个内涵:一是从事社会劳动;二是要得到社会认可;三是要有劳动报酬[24].笔者认为:就业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的人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的活动。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文核心目标致力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从现状入手,总结当前师范生就业难的原因,二是为解决师范毕业生就业提出方案。详见下图 1-1:
(二)研究方法。
以下几种分析方法是本文采用的:
(1)文献法通过查找与本科师范类毕业生有关系的论文,从中整理、总结,最后发现对本研究有用的信息。考虑到本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问题,用文献的方法可以对过去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同时也着眼于当前的情况,也可以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
(2)问卷调查法:通过向想要研究的对象发调查问卷,对想要了解的现象和问题进行考察,将调查问卷收集后分析数据最后得出论文需要的数据,进而得到某种推论。笔者通过向辽宁三所师范类院校待就业师范类毕业生发放 300 份调查问卷,以便掌握毕业生在择业方面的动态,在毕业生就业难现象中,找出可能存在的深层问题。
(3)个案访谈法:对学校就业指导的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就业有关本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以及本科生就业的现行政策。对部分中小学校长及管理人员访谈,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以及对招聘者的期望等。
(4)综合分析法:在本文中,笔者对调查的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了我国在本科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合理的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