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创业现状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文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高校大学生创业问卷"70?份问卷,共收回问卷652份,其中有效问卷642份,回收率为92. 00%.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男生共100人,占15. 58%;女生共542人,共84. 42%.接受调查的同学中,本科学历共302人,占47. 04%;专科学历共340人,占52.96%.大一学生194名填写了问卷调查,占31.09%; 224名大二学生参与了调查,占35. 90%;大三学生106名(其中专科大三毕业生20名),占16. 99%;大四学生100 名,占 16,03%.教育学146名,占22. 74%; 文学90名,占14. 02%;理学104,占16. 20%;名工学42名,占6. 54%;管理学164名,占25. 55%:艺术学96名,占14. 95%.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态度和创业意识.由此看来(见表1),大学生对创业概念的理解比较一致,近一半的认为:只要开创一份事业,例如摆设小摊、开办网店等经营行为,都可以叫创业。
在《辞海》中关于"业"字的解释是指学习的内容或过程、学业;业务、工作、如就业;事业,如工业;财产、产业,如业主;从事于,如农业等等。"业"字的内涵极为丰富。在西方文化中,"Enterpriser (企业)"可译为"企业家".
根据对Enterpriser含义的理解,创业指的是创建企业的过程,其意向集中在经济领域与财富增长方面。无论从创业要素出发,还是从创业目的出发来阐释创业的涵义,各种定义都强调创业是一个过程。因此,在总结他人理论的基础上,席升阳教授将"创业"概括为:创业是一种行为创新,主要是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领域内幵展的活动,是创业主体为了开拓和发展新的业务空间,同时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就业机会的探索性行为。这个定义不仅包含了创业的内部意义,还反应了其特有的属性。
调查显示(见表2),八成以上的大学生考虑过创业,从来没有考虑过创业的大学生占10.28%,而开始实施创业的大学生只有4. 05%.随着日趋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把就业的方向转向了创业,慢慢产生了想要创业的意识和念头。
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创业者的个人意识,这种意识可以推动创业活动的开展,包括理性意识和感性意识。对于大学生而言,理性意识是指在创业意识初步形成之后,经过调研分析并且综合评估自身综合素质高低之后再开展创业活动的意识;感性意识只是有创业的意愿,但并未将之付诸行动。?大学生完全没有创业打算或者考虑过却一直没有付诸于行动的原因大致分为:一是自身缺乏创业能力,包括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精神,承担创业失败风险的心理素质和开拓创业的创新意识。二是外在创业环境的因素,缺乏创业启动资金,市场商业竞争激烈,创业商机难以寻找,国家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这些因素都会成为大学生踏上创业之路,实现创梦想的絆脚石。七成以上的大学生对创业表示支持并想尝试,仅仅1.56%的大学生对创业表示完全反对。大学生们对创业的看法以及喜好程度,可以归纳为他们的创业态度。
这种态度包^§内生态度和外生态度,包括对挑战、权利、成就、独立、财富和社会认可等的态度。大学生创业态度的不同来自于性格差异、专业方向、家庭背景等因素。经过学者的对比调查发现:男生对创业的热情高于女生;参加过创业设计竞赛的同学创业倾向高于从未参加过的同学;家庭成员中有创业者的大学生,由于耳濡目染,加上在创业资金和社会资源方面能获得更大的帮助,所以更愿意选择创业。
2.创业前的准备(创业动机、时间选择、资金来源、创业行业).相较大学生对创业的支持态度,对于"有创业想法就立即行动"持保留态度,七成左右的大学生的选择是"先工作后创业"或者"找不到工作再创业".创业不是简单的就业,而是一个含括多种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工程,例如战略策划、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团队组建等。相对于毕业后盲目创业,或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创业,不如边工作边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再创业,提高创业成功率。
多数大学生是为了解决就业而选择创业,占接受调查人数的51. 71%.为了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大学生被激发去寻找创业机会、实践创业行为,这种动机因素称之为创业动机。大学生选择创业的动机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就业的需求。一方面大学生应届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就业岗位有限,'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工作环境、薪金待遇、培训晋级等方面与用人单位存在差距,因此更多大学生选择创业。
第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大学生正处于朝气蓬勃、激情四射的青年阶段,他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接受挑战,创业对于他们而言是最好的选择。他们更容易接触到最前沿的事物,他们也许已经拥有新产品的科研成果,通过创业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人生价值。
第三,生存的需要。来自农村边远山区、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在高校是不容忽视的群体。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和贷款只能解决暂时的困难。有创业意识的大学生,在兼职中就会抓住商机,踏上创业之路,减轻生活负担。启动资金,大学生创业最先要解决的问题。他们几乎没有积蓄,更没有收入来源,不得已只能依靠外部支援或者部分大学生依靠家人投资,但绝大多数家庭都是工薪阶层,支持能力有限。也有部分大学生寻求社会力量帮忙,向大型企业推销自己的创业项目希望得到经济支持,或者向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小额贷款。
但考虑到大学生创业风险大、时间长、回报小,很少有大学生能够通过这些途径获取创业资金。半数以上的大学生选择与朋友同学合伙投资。即便如此,合伙人也是通过朋友家人支持才有一定的资金,金额都是有限的。启动资金成了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的栏路虎,无论是高校、政府,还是各方金融机构都应该积极出谋划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最大力度的资金支持。
创业投资预算的多少直接决定创业项目和规模。四成以上的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都在一万元以内,也有少数大学生资金雄厚,有十万元以上的预算。因此,多数大学生选择创业行业是首先考虑的就是启动资金少,容易开业且风险相对较低的行业,这部分大学生占接受调查总人数的46. 73% (见图1)。
无论你的资金预算是一万元,还是十万元,在创业行业的选择都应该考虑周全,行业的选择与后期事业的发展和盈利关系密切。因此,选择创业行业是应考虑到一下五个因素:
一是个人兴趣与特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选择了他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情,他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即使在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会迎难而上,勇往直前。
二是是否熟悉拟选行业。在自己熟悉的行业进行创业,更有保障,有助于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三是市场机会及利用能力。首先对拟选行业认真进行调查分析,确定是否有市场前景。其次是否能洞察出机会,将其转变成为商机。
四是能够承受的风险。创业过程有太多的未知因素,因此付出不一定有相应的回报,一定要有承受失败的心理素质。
五是国家的相关政策与法律。选定创业行业要考虑行业是不是政策和法律容许的行业,是不是政策重点帮扶的行业。
3.创业中的阻碍和需求(面临的难题,创业政策,需要的帮扶).对大学生而言,白手起家,创业之路困难重重,调查统计得出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自身创业能力有限。包括资金不足(82.24%),缺乏经验(88.16%),失败带来的后果难以承受(46.42%),创业理想化(36.45%)等等。
第二,政府部门促进大学生创业帮扶力度有限,即政府支持力度不够(26.17%)。
我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业教育"项目的成员国,早在2010年以前就已经在基础教育阶段幵展了创业试点教育。但由于政府在后期推进过程中没能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也没有形成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具体政策和指导方针,对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进程有一定影响。第三,缺乏创业指导(55.45%)。大多数高校只重视就业率高低,而忽视了 "创业促就业"的作用,对创业教育的发展没有统筹安排,大学生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自然缺少创业意识,更难以进行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政策的作用是改善制度、文化等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充分运用政策来培养创业者和扶持创业企业。创业政策的目的是刺激创业,重点是支持创业顺利有效地开展。①大学生创业政策旨在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为其创业提供宽松的环境。但是55. 76%的受调查大学生认为扶持政策对创业的帮助效果一般,甚至认为基本没有帮助。一方面是因为政策制度限制较多,落实不到位。例如大学生在申请贷款时就面临可申请额度少,办理手续繁杂,无法找到贷款担保等问题。国家已经制定的创业政策,到了地方落实不到位,甚至没有执行,这让许多准备创业的大学生孤立无援,得不到帮助。另一方面扶持政策不够普及,大学生了解渠道狭窄,对于许多优惠政策并不知晓。《自主创业证》政策实施以来,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例,每年学校都会通过QQ群,就业网站等各种渠道对该政策进行大力宣传,但申请人数仍然不足当年毕业生人数的5%.
经过调查统计得出(见表10),大学生创业最希望得到的帮助前三项是:资金支持、政策支持和能力训练。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在知识培训、专家咨询和创业场所方面有很大需求。政府和高校在了解大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实施开展具体的帮扶措施,例如开办创业技能培训班,建立创业孵化园提供创业场所、政策咨询、创业指导等有针对性的帮助,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减少创业过程中的阻碍,增强创业者的信心。
4.创业教育开展现状.调查显示(见图2),只有14. 95%的大学生所在院系开设了创业教育相关课程,说明高校对创业教育还不够重视,相关课程并不普及,覆盖面窄。随着大学生创业热情的高涨,他们想要接受创业教育的意愿普遍提高,接近八成的受调查大学生表示如果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愿意修读。
在己经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中最普遍、最突出的问题是授课形式单一,66. 36%课堂教学是理论讲授为主,这是传统教育思想所造成的。随着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改革,高校教育理念也在更新,教学方式也在创新。在设计创业课程时融入案例分析、社会实践、实战训练等体验课程,提高大学生对创业的学习兴趣,发掘他们的创业潜力,帮助他们积累更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为将来创业打下基础。
由于学校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有限,大学生参与面也就更加狭窄。55. 76%的大学生从未参加过任何创业实践活动,12. 77%的大学生表示对此完全没有兴趣。有学者调查研究发现:参加过创业设计大赛,或在校期间有过创业实践体验的大学生比从未有过相关经历的大学生有更高的创业倾向。因此,在校期间应该为大学生多提供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除了能够锻炼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还能帮助他们积累实战经验,寻找和发现商机,为创业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