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章 高职院校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现状
3.1 研究目的及内容
这部分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探讨高职院校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现状。通过查阅与收集相关文献、信息等,对目前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现状形成宏观认识;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重点对已开展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高职院校进行调查,从认识程度、课程、教学、评价、实践活动、教师培训、科研等方面全面了解现状,讨论其存在的问题、潜在的趋势及蕴含的启示等。
3.2 研究设计
3.2.1 研究思路
这部分研究共设计了三份调查问卷分别面向三类主体,即学生、教授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师以及其他课程的教师.如此设计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为了达到相互验证、相互补充的作用,尽量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可信度;二是期望从不同主体的视角了解情况,获取更多的信息,尽量确保调查结果的全面性和辩证性。具体的调查研究思路如图 3-1 所示。
3.2.2 研究对象
通过前期调查和综合考量,在山东省德州市、湖南省长沙市、广东省广州市共选取了 3所已开展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这些院校已具有一定的职业核心技能培养基础。调查时间为 2014 年 6 月至 9 月,主要采用邮寄的方式发放问卷,并委托相关教师或负责人按照严格的程序实施调查。随机抽取这 3 所院校的学生 250 人,教授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师 25 人,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 50 人,向其发放问卷。最终,所发放问卷均如数收回,回收率为 100%.其中,学生群体的有效问卷为 213 份,有效率为 85.2%;教授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师群体的有效问卷为 21 份,有效率为 84.0%;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群体的有效问卷为 42 份,有效率为 84.0%.
访谈对象包括所选取的 3 所高职院校中一所院校的相关负责人;一所院校职业核心技能课程开发团队的成员之一,同时也是核心技能课程的任课教师;一所院校教授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普通任课教师。另外,还有未作为调查对象的一所高职院校从事学生工作的行政人员,一所开展了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技师院校(中职)的主要参与人。访谈时间为 2014 年 5 月至2014 年 9 月。访谈主要以电话访谈的方式展开,只对上述提到的某技师院校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主要参与人进行了面对面的现场访谈。
3.2.3 研究工具
采用自编问卷对高职院校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现状进行调查。以教授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师问卷为主线,根据已有文献及初步访谈所得资料,将此问卷划分为对核心技能的认识程度、课程、教学、评价方式、实践活动、培养途径、培养成效、教师培训、科研工作等维度。
学生卷所设维度与其基本一致,并根据学生主体的特点进行部分删减或增加,项目表述亦做出相应调整。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卷旨在了解这些教师对核心技能的认识、态度和对学校核心技能培养的看法,重点考察这些教师在教学目标上是否体现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是否采用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核心技能提升的教学方法等。上述三份问卷既有封闭式题目(单选题及多选题),也有开放式题目。
问卷编制完成后,选择了本专业及非本专业的若干名研究生阅读该问卷,检验语言表述的清晰度和恰当性,根据反馈建议进行适当调整;选择了被调查高职院校的三类群体若干人进行小范围预调查,检测问卷是否能够获得恰当的信息,根据问卷反馈结果纠正题目或选项的异议或歧义之处,并依据各院校的具体情况进行细节上的调整。在此之后,确定正式调查所使用的问卷。
访谈所依据的访谈提纲与调查问卷所涉及的内容维度基本一致。
3.2.4 统计工具
所得数据均采用统计软件 SPSS19.0 进行处理和分析。
3.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3.1 认识程度方面
在对职业核心技能的认识程度上,采用五级计分的方法,“很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不太了解”、“很不了解”分别赋值“5”至“1”.被调查学生在这一项上的均值为 3.132,基本处于“一般”水平;教授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师均值为 3.810,趋近于“比较了解”的程度;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均值为 3.610,介于“一般”和“比较了解”之间。以认识程度为因变量,上述调查主体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 Kruskal-Wallis 检验,所得结果见表 3-1.
如表 3-1 所示,教授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师、学生、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这三类主体在对职业核心技能的认识程度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在上述假设检验的基础上进行成对比较,所得结果见表 3-2.
如表 3-2 所示,教授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师以及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在认识水平上均显着高于学生群体,前两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
上述结果表明,学生对核心技能的了解程度相对较低,学校在向学生介绍和展现职业核心技能的工作方面仍缺乏足够的力度和深度。而教师群体,尤其是教授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师对核心技能了解程度的均值水平并不尽如人意,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了解和认识是接纳、认可及执行的基础和前提,影响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对职业核心技能在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认识方面,同样采用五级计分,从“5”至“1”分别对应“很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很不重要”.被调查学生在这一项上的均值为 3.812,趋近于“比较重要”;教授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师均值为 4.476,介于“比较重要”和“很重要”的中间位置;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均值为 3.976,基本处于“比较重要”的水平。以对职业核心技能在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为因变量,以调查主体为自变量,进行且独立样本 Kruskal-Wallis 检验,所得结果见表 3-3.
如表 3-4 所示,教授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师对职业核心技能在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认识方面显着高于学生群体,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与前两者之间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综上所述,尽管三类主体在重要性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其均值仍能够表明教授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师、学生及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普遍认可职业核心技能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性,也间接说明形成一定水平的职业核心技能以及开展核心技能培养的必要性。
3.3.2 课程方面
开设专门的职业核心技能课程是目前高职院校开展核心技能培养的重要标志之一。在调查问卷中采用开放式问题形式,要求教授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师提出目前学校职业核心技能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问卷中给出了课程设置的相关维度提示);要求学生和核心技能课程教师对本校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设置提出建议。
不同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因各自制定的课程实施方案和其他具体情况的差异而不尽相同,均有自身较为突出的矛盾。总体而言,职业核心技能课程教师反映的问题按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主要有课时过多或不足;课程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精神;课程性质和定位不准确;课程门类设置有重叠和交叉或过于单一;课程层次设计不清晰;未形成系统的课程评价体系等。
根据总结与提炼,学生与职业核心技能课程教师提出的课程设置方面的建议主要有适当减少或增加课时;增设相关的应用与实践课程;避免使职业核心技能课程过于理论化、学术化;学校应准确定位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给予其应有的重视;在基础课中融入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并尝试与专业接轨;课程内容需要进一步整合与统筹,增强逻辑性和可操作性;课程内容应保持更新与完善;课程层次设计上应更加科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等。
3.3.3 教学方面
在教材来源方面,被调查高职院校的其中两所院校主要采用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部分核心技能课程可能辅之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编制的教材或教育部信息管理管理中心主管的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办公室组织编制的教材;另一所学校主要使用的是技能鉴定中心编制的教材。被调查的职业核心技能教师中,只有约 33.3%的教师除上述教材外,还使用自己搜集、甄选、整理的教学材料。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不少教授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师备课的主动性、积极性、自主性及对教材的挖掘和再创造性不足。这是教师教学素养的一部分,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和有效的相关培训。
在职业核心技能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方面,以多项选择题的方式提问,统计结果如图3-2 所示。85.7%的核心技能课程教师选择了讲授与一般参与性活动(如提问、讨论、游戏等)结合的教学法,之后按照被选择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模拟情景教学法,选项中提及的其余教学法,如行动导向教学法等使用率相对较低。上述结果说明目前使用范围较广的教学法相对传统,但与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法(23.8%)相比较而言有所进步;较为先进的教学法正在发展中,需要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果如图 3-3、图 3-4 所示。职业核心技能教师问卷中学生重视程度占据比例较大(71.4%),之后依次为教师的教学水平(61.9%)、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内容不适宜,其余各项均占有一定比例;学生问卷排在前六位的影响因素分别为学校重视程度(64.9%)、学生重视程度(63.5%)、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硬件设施和技术支持以及相关教学资源不足,其余各项亦占有一定比例。另有教师提出了教材质量差且难以实施等影响因素。影响因素的多样化侧面反映出目前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学面临不少挑战,很多方面需要改进和提升,而学校、教师及学生的观念和重视程度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被调查的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中,64.3%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目标中体现了对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主要的实现方式是采用有利的教学方法(75.0%)和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50.0%);影响上述效果的主要因素与学生和职业核心技能课程教师所反映的大体一致。即说明当前一定数量的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通过采用有利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实现对学生职业核心技能发展的促进。
根据总结和提炼,学生与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师对核心技能课程提出的教学建议和希望(开放式问题)主要有:教学方式方法应不断改进并更加灵活多样,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师生积极互动;教师应提供更多的相关资料和事实性例证,使讲授更加具体生动,而不应照本宣科,止步于理论;提高教材质量;给予学生充分的练习和实践机会;不断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尤其应在观念上重视职业核心技能,深入了解核心技能,增强课程责任感;提高学生对职业核心技能的重视程度和积极的学习意识;提高学校对职业核心技能的重视程度,不能使之形式化;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准备充分的教学素材;完善教学设备,引导教师有效地使用设备设施,服务职业核心技能的学习;应不断提高教学细节的质量,如课件制作精良、重点突出、内容的讲解深入详实、授课语言通俗易懂,教师参与学生任务、加强课堂管理等;可考虑不同专业的特点,因材施教,或尝试让本专业教师教授核心技能课程;教师应加强培训与学习,提升自身教学素养等。
3.3.4 评价方式方面
在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学业评价方式方面,以多项选择题的方式提问,统计结果如图 3-5所示。不同教师可能由于实际情况、自身所掌握的评价理论不同等原因而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职业核心技能课程教师问卷显示,期中、期末纸笔考试或技能测评与平时任务型评价相结合(前者比重大)的方式被选择的比例最高,占到了 52.4%.值得注意的是,期中、期末纸笔考试或技能测评与档案袋等方式的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后者比重大)的方式以及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均占到了一定的比例,说明当前部分核心技能课程教师的评价理念较为先进并付诸实践。另外,院校之间在核心技能课程的评价方式上有所不同,被调查对象中的一所院校使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方式较为突出,说明校方可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或开展了相关的培训。学生卷与上述结果在总体趋势上基本一致,但选择“仅期中、期末纸笔考试或技能测验”评价方式的占到了 25.6%,说明有些核心技能课程教师仍然使用这种较为简单、理念相对落后的评价方式。
根据总结和提炼,学生和职业核心课程教师对现有核心技能课程学业评价方式提出的建议(开放式问题)主要有评价方式中应设置有效的激励机制;改进评价细则或开发具有更高效力的评价工具,增强可操作性;更多地采用阶段性、过程性评价;实行综合考核,开展学生调查工作,将实践考核纳入其中;评价过程应公开化、透明化,增加公平性等。
3.3.5 实践活动方面
在学校是否为提升职业核心技能而开展了针对性的实践活动的问题上,职业核心技能教师选择“是”的占据了 76.2%,选择“否”的占调查对象的 9.5%,选择“不清楚”的占据了14.3%.少数被调查的职业核心技能教师并不清楚学校是否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或认为学校并未开展此类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开展相关活动的统筹、宣传力度尚有不足,所开展的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影响力强度有所欠缺,或表明学校可能并未在针对提升核心技能的实践活动方面进行明确、系统的规划。
在已开展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和职业核心技能课程教师认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核心技能水平的活动主要有模拟现场招聘、技能大赛、主题辩论赛、演讲比赛、志愿者活动、团队调查研究活动等。根据学生和核心技能教师的反馈,目前实践活动的类型和形式略显单一,且院校之间实践活动的设计思路有所趋同,有待深层次开发和创新。
根据总结和提炼,对此提出的建议(开放式问题)主要集中在希望更多地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积极向上的、种类丰富的、切合真实情境的实践活动方面,这是学生和核心技能教师共同的心声和愿景。此外,还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惠及所有学生;完善活动的激励机制以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学校相关组织和部门应增加活动的宣传力度,形成信息由上而下畅通无阻的系统;加强学生实践活动场所的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建议。
3.3.6 其他方面
(1)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师结构
不同院校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师结构有所不同,统计结果如图 3-6 所示。被调查的两所高职院校中所有被调查对象均是专职教师教学工作的教师,另一所院校的调查对象中有近一半的教师是兼职教师教学工作的教师,其分别从事实训管理员、教学秘书及辅导员等工作。
被调查的教师中,只有 3 名教师只教授职业核心技能课程,其余教师均担任其他课程的教学工作。其中,一所学校的教师所教授的其他课程均为专业课,另外两所学校的教师均承担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在被调查的核心技能教师中,38.1%的教师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其余为本科学历。
在“您认为哪些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途径较为有效”的问题(多项选择题)上,统计结果如图 3-7 所示。核心技能教师中选择“实习、实践活动中锻炼提升”的占到了 85.7%,说明实习、实践活动是教师较为认可的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方式之一;其次是“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中渗透学习”(这一点与核心技能教师和学生在课程设置方面提出的建议相符合),占到了66.7%,可能是潜在趋势之一;“职业核心技能专项课程与训练”也占到了一定比例。“自我学习提升”与“学校系统培养”相比较,二者大体持平,倾向于前者。这说明教师认为职业核心技能的学习更加需要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身多方面积累以及自我学习的个性化和针对性。学生群体的反馈结果与上述结果基本一致,但在“自我学习提升”与“学校系统培养”
之间倾向于后者,说明对于学生而言,其更希望学校和教师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引导。
在问及“学校是否制定了较为系统的学生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方案”时,“是”、“否”、“不清楚”三个选项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 61.9%、4.8%和 33.3%.少部分教师选择“不清楚”或“否”,说明学校可能确实未制定系统方案或制定了系统的培养方案,但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师未能有效地参与到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学校采集方案资源的范围有限,或统筹、宣传力度尚有不足。若是前者,则学校应当尝试制定相应的核心技能培养方案;若是后者,学校应当在方案制定过程中改进方式方法,充分调动一线教师的积极性,增强方案制定的科学性。
在学校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而采用的方式方法方面,根据核心技能课程教师问卷及相关访谈的反馈,得到如下结果:三所院校均开设了独立的职业核心技能课程;可能进行了相应的评价方式改革,这与之前的分析结果相呼应,即贯彻了较为先进的评价理念并付诸实践,但可能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只有部分教师予以执行;在开展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或在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中体现职业核心技能的教学目标方面未进行系统规划或提出明确要求。
在问及“您认为目前学校所采用的何种具体方法或模式较为有效”(开放式问题)时,72.4%的教师未作答或做出了“无”、“不知道”、“效果均不理想”的回答,仅有 27.6%的教师写出了其认为较为有效的途径,主要集中于“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和“开设专门课程”两方面。
由此可见,一定数量的职业核心技能课程教师认为目前学校所采用的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方式、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
(3)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师培训情况
职业核心技能课程教师问卷结果显示,被调查的绝大多数教师(95.2%)均参加过相关学习和培训,而参加学习和培训的主要途径如图 3-8 所示。选择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的教师占据了 95.0%,通过教材、视频教程等自我学习的占调查对象的 45.0%,而少数教师选择了“其他部门或机构的培训”.61.5%的其他课程教师参加过相关学习和培训,且最主要的途径也是学校组织的培训。上述情况说明目前教师参与职业核心技能相关理论和实践方法的学习和培训已成为学校开展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必经之路,具有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4)职业核心技能的科研情况
在从事关于职业核心技能的科研工作的频率问题上,同样采用五级计分,“1”至“5”分别对应“从不从事”、“偶尔从事”、“一般”、“较常从事”和“经常从事”.职业核心技能教师和其他课程教师在这一问题上的均值为 2.915,基本处于“一般”层次。以科研情况为因变量,以学历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所得结果见表 3-5.如表 3-5 所示,不同学历的教师在从事科研工作的频率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科研积极性可能与个人意愿和投入有关)。
上述结果说明目前教师从事核心技能科研工作的整体积极性并不高。科研是深化认识和理解以及促进实践的重要途径之一,应当给予支持与鼓励。
3.3.7 培养成效及满意度方面
在对职业核心技能课程设置、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实践活动及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整体成效方面的考量主要以学生问卷反映的情况为主。一是由于学生是核心技能培养的直接受益群体;二是由于学生问卷的样本量较大。同时适当参照核心技能课程教师问卷的结果,以求客观性和真实性。
满意度及培养成效的显着程度均采用五级计分。满意度从“1”至“5”分别对应“很不满意”、“不太满意”、“一般”、“比较满意”、“很满意”;培养成效的显着程度从“1”至“5”分别对应“很不显着”、“不太显着”、“一般”、“比较显着”、“很显着”.学生卷和职业核心技能教师卷在课程设置、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实践活动方面的满意度及职业核心技能总体培养成效的显着程度方面的描述统计如表 3-6 所示。
根据独立样本 Mann-Whitney 的检验结果,学生和职业核心技能教师在课程设置、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实践活动方面的满意度及职业核心技能总体培养成效的显着程度方面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即二者之间的结果基本一致。如表 3-6 所示,职业核心技能教师在实践活动方面的满意度均值最高;学生在实践活动和评价方式方面的满意度均值最高。各维度上的满意度均处于“一般”与“比较满意”之间,绝大多数偏向于“一般”水平;培养成效的显着程度趋向于“一般”水平。上述结果说明目前高职院校在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各个方面只能差强人意,培养成效一般。
以学生为自变量,各维度上的满意度为自变量的 4 个因素水平,对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其主效应显着,即在 4 个维度的满意度之间差异显着。各维度的满意度之间的成对比较如表 3-7 所示。
根据表 3-7 所示,课程设置方面的满意度显着低于实践活动和评价方式方面的满意度,而教学效果方面的满意度与上述三者之间均无显着性差异。这说明实践活动和评价方式在目前的职业核心技能培养中处于相对领先的位置,而课程设置则需要进一步调整与整合。
学生问卷中,在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的普遍教学情况有助于职业核心技能提升的程度的问题上,前者的均值为 3.450,后者的均值为 3.601,处于“一般”和“比较有助于”之间。根据与上述相同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后所得的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专业课普遍教学情况有助于提升核心技能的程度显着高于公共基础课。这表明,从提升核心技能的角度看,专业课的教学质量高于公共基础课。
3.3.8 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瓶颈及未来发展建议
在教授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师以及教授其他课程的教师问卷的结尾处设置了两道总结性的开放式问题,要求调查对象写出目前学校职业核心技能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或遇到的瓶颈以及对本校未来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总体布局和发展提出的建议或设想;学生问卷要求调查对象写出对本校未来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总体布局和发展提出的建议或设想。根据调查对象的反馈,除此前在课程、教学、评价、实践活动等方面提出的具体问题外,目前学校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整体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或遇到的瓶颈主要有:师生观念落后(重视程度不高;存在抵触情绪;学校各方人员认同度低,受到挤压);激励机制不完善;师资力量不足,且达不到应有要求;缺乏系统规划;制度建设不完善;经费投入不足;监督机制不健全,组织管理存在不足等。
根据总结和提炼,对学校未来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总体布局和发展提出的建议或设想主要有加强师生观念教育,提高学校、教师、学生的重视程度;国家相关部门应对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提出明确要求;在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与专业课教师合作;融入各个环节等);应更加注重学生基础和经验的积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不断自我提高;总体规划,健全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体制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大经费投入;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方式方法需要不断创新;让学生选择适合或需要的技能进行学习;提升职业核心技能方面的科研水平;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应当惠及全体学生等。
3.4 讨论
高职院校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开发、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实践活动、师资培训、科研等方面均有所作为,但在各方面的实施深度和力度仍有不足。从调查研究所得的培养现状中能够揭示存在的问题,反映潜在的趋势并蕴含着进一步发展的启示。概括而论,其中较为重要的结论及对本研究中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新模式的构建具有支持和启示作用的结论或推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和学生普遍认可职业核心技能的重要性,但对其认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学生群体。了解和认识是接纳、认可和行动的基础和前提,影响后续的顺利发展,是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第二,职业核心技能培养取得的成效显着性程度基本处于“一般”层次;课程设置、教学效果、学业评价方式方面的满意度均值处于“一般”与“比较满意”之间,偏向于“一般”层次。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高职院校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由于起步晚等原因,发展尚不成熟,在整体设计和布局上相对保守。
第三,相比之下,实践活动方面的满意度相对较高,而“更多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在教师和学生所提出的建议中出现频率最高。在“您认为哪些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途径较为有效”的问题上,核心技能教师和学生选择“实习、实践活动中锻炼提升”的均占到了最大比例。另外,高职院校在开展针对性实践活动的宣传和筹划力度方面仍有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在实践活动层面更容易有所作为并取得较好的成效,是学生和教师普遍认可的途径,是值得进一步关注、探索和挖掘的有效路径之一。
第四,学校、教师与学生的观念及重视程度是影响职业核心技能教学效果甚至培养全局的重要因素,需要强化与革新。然而,根据调查结果,重视程度不足是目前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所遇到的突出问题之一。观念革新和提高重视度是全面部署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软动力和首要任务。
种发展趋势。这一点在教师与学生所提出的建议中出现频率较高,同时也符合“您认为哪些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方式较为有效”这一问题所呈现出的结果。职业核心技能课程设置与其他方面相比满意度最低,需要加大调整与整合力度,对其进行准确定位,明确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使提升职业核心技能的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
在查阅文献和相关资料以及访谈的过程中,还了解到职业核心技能培养在其他一些方面值得关注、具有启示作用的现状和问题。
第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开展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高职院校可能少于高职院校总数的半数。2007 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发文同意开展全国职业核心能力项目示范性培训;2009 年,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布《关于开展职业核心能力测评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家统一组织测评并实行统一编号登记的证书。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于2010 年起在全国推广 CVCC 项目(即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项目)。在此之后,一些中高职院校开始参与相关项目,在学校范围内开展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实践和探索。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中高职院校所积累的经验资本相对有限,多数院校正处于学习和尝试阶段。另外,目前核心技能培养的覆盖面相对有限,在很多院校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执行上缺乏有效的约束力和监督。
第二,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技能鉴定中心两套系统服务于职业核心技能的学习,其分别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从事相关资源开发、理论研讨、师资培训及认证等工作。但二者的认证标准等并不完全统一,由各自的科研团队开发或制定,科研成果并未互通和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浪费,使职业核心技能的认证等缺乏权威性。虽然更多的部门和机构参与教师培训等工作能够扩大辐射面,但在缺乏统筹合作的前提下,弱化了聚合力和权威性。
第三,部分高职院校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工程华丽,效果实则不理想。在前期考察过程中,被调查的一所高职院校主持了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相关项目,自主开发了职业核心技能校本课程,相关负责人发表了关于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模式的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此外,该院校以此为特色获得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项。但在对该院校一名普通职业核心技能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承担职业核心技能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人数较少,且所开发的校本教材有较强的理论倾向,缺乏实用性,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总体而言,校方的投入不足,在师资力量和组织实践活动情况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这说明职业核心技能在一些院校重在“求新”,而实际的工作缺乏良好的实效性。
第四,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在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方面投入大,但并未获得相应的效果。
在对一所被调查院校核心技能科研团队的一名成员,同时也是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师进行访谈的过程中了解到,该校为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成立了专门的科研团队,进行核心技能的课程开发和相关研究工作;配置了较为丰富的核心技能课程师资条件;为核心技能课程更好地开展而进行了部分教学场地的改造等。但对该校的调查结果显示,其核心技能的培养成效与其他院校并无显着性差异,基本处于“一般”水平。这说明在一定的重视程度及投入的基础上,探索适宜、有效的方式方法更为重要。
第五,高职院校在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方面存在某些不合理现象。在对某所高职院校从事学生工作的一名行政人员进行访谈的过程中了解到,其所在院校并未开展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具体工作,仅仅对教师在教学目标上有口头要求。访谈对象提到学校曾让从事职业核心技能相关工作的某社会机构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入校宣讲,有意愿参加核心技能培训的学生自愿报名,由个人支付相关费用。该机构在当地高职院校中的口碑较差,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宣传和指导作用,反而会引起校方对于职业核心技能的偏差理解。这说明目前职业核心技能可能被某些组织或个人作为一种“新理念”进行宣扬并获取一定收益,也从侧面反映出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和认证缺乏有力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总而言之,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正在稳步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尝试。本部分研究对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现状的描述和分析以及所得结论和推论均为之后适应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现状的职业核心技能培养新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现实依据和启示。另外,在当前我国已有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国外可借鉴的积极策略,为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增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