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教育学硕士论文

大学生就业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2-09 共2279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大学生就业环境的分析研究
【第2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环境研究引言
【第3部分】大学生就业环境内涵分析
【第4部分】 大学生就业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5部分】解决大学生就业环境中问题的对策
【第6部分】大学生就业环境探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大学生就业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研究在本部分重点论述大学生就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首先,我们对大学生就业环境中的文化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企业的用人观念环境分别考察,找出各个环境中所存在的问题。其次,分析所存在问题给大学生就业活动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产生的原因,为问题的解决做好铺垫。

  一、文化环境

  所谓文化环境是指影响大学生就业活动的一切文化因素的总和。中国不仅地大物博,而且文化也博大精深。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不仅决定了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规范。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文化环境不仅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行为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企业的用人观念和用人标准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文化环境给大学生就业活动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产生的影响

  1、传统文化导致大学生心理存在“中庸”求稳和“等级性”的思想

  (1)“中庸”思想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中庸求稳思想有“合宜”、“不偏不倚”、“适中”等涵义,来源于孔子的天道宇宙观,是应用于人类社会中的方法和准则。在历经数百年的文化洗礼,当今世人形成了惧怕变革、求稳怕乱、一成不变的中庸思想 。

  在大学生就业时,这种思想也比较明显,怕担风险、求稳怕变、一锥子定终身的保守思想使目前很多大学生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在当前很多大学毕业生都将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作为自身未来的职业选择。通过调查发现,毕业生的这些选择正是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只要能考上了公务员或者是考上了事业编那么未来就业了希望;这种工作是‘铁饭碗’,不论你的工作能力如何,单位都无法将你开除;虽然工资少,不过稳定压倒一切。”持有这种思想的大学毕业生一般在工作中不求上进、缺少创新意识也使很多大学生只能在家待业。不温不火、不急不慢的中庸性格毕业生构成了“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多数人群。

  使大学生产生这种观念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来自社会,另一方面来自家庭。首先,在当今社会许多工作都不稳定,对劳动者提出的要求也过高。这使得很多大学生惧怕承担失业风险。“将来找工作必须要找一个既保靠的,又收入稳定的,纵观现在所有的工作除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以外还能有哪种工作能满足这两者的呢。”“我曾经也找了一份收入高的工作环境好的工作,但是由于该公司各月给员工所下达的任务我总是完不成,结果感觉压力很大,后来我在网上找到了一份收入并不是很高,但是压力很小的工作,相比之下我哥喜欢现在的工作。”

  其次,现在许多的大学生的父母看中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稳定性,这给大学生的职业取向带了重要的影响。“我爸是公务员,他整天嚷嚷让我考公务员,说只有这样才有前途。”“我在大学学的是历史专业,我没有教师资格证而且也不想当老师,除此之外我也不知道能干点什么,我父母告诉我还可以考公务员。”

  (2)“等级制”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我国等级类别纷繁复杂,等级制度历史悠久。这种等级类别表现在官员的爵位上、宗法等级上、职业等级等方方面面。不同等级的人在权力、俸禄、婚姻、住房等方面都千差万别。因而等级制度的复杂性也反映在人们的观念上,不同等级的人观念也会有差别。

  在就业过程中,我国大学生也表现出严重的等级性思想观念,而且在他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西部、基层一套房”,在大学生的意识里,大城市就意味着白领和高薪,所以大学生毕业后都蜂拥的投奔到北京上海等的大都市工作,而极少数人愿意到偏远的乡镇。

  在职业的选择上,大学生不顾及个人的能力与条件而疯狂的选择有权又有益的岗位,这就造成最需要人的岗位无人问津,而高权利、高收益的岗位人满为患。

  国家公务是一个既能满足高权利,同时又能满足高收益的职业。据有关部门统计从2003年至2010年报考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的人数与入取率成反比。如图所示:【1】

论文摘要

  
  2、传统文化导致大学生思维方式上存在“熟人关系”的思维

  “熟人关系”的传统思维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宗族社会,是以血缘、家族、地域来衡量人与人之间的亲疏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熟人关系”网。俗话说“熟人好办事,办事找熟人”,这样的思维定势导致找大学生工作时自然也要找熟人。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完成的《2006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熟人关系”仍是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有 41.61%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27]。

  这种思维方式在当今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和成长带来重要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熟人关系”的积极面主要表现为能够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现在找工作实在太难了,如果不认识一些人想找到一份好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消极面主要表现两方面:首先影响了就业公平。由于“熟人关系”的思维模式,不论是大学生还是大学生的父母都会充分利用自身的“熟人网”,那么就业竞争也就演变成了“熟人网”的竞争,看谁认识的熟人更硬。这种竞争很容易演化成金钱的竞争。比如当两个求职者同时找到某一个共同的熟人办事时,熟人为了权衡为谁办事,就会把视线锁定在为谁办事会获得更大的利益。这些都在无形当中破坏了就业竞争的公平性。

  其次,“熟人关系”也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成长。在大学校园中我们随处可以听到这样的话“我的命运真不好,我怎么会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你看某某他父母多有实力,父亲是局长、母亲是校长,他多幸运啊,将来找工作还不是父母一句话的事。”在找求职竞争中我们也会经常听到“现在努力有什么用啊,再努力也不如认识些牛人。”这些现象实际上都对大学生的成长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

  一方面“熟人网”比较牛的大学生很容易放弃理想和学习的动力。因为这类的大学生在未来该如何发展都是由父母事先计划好的,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听从命运的安排就可以了。由于这样的前提,他们也就放弃了学习。另一方面,“熟人网”不利的大学生很容易“认命”。他们很容易会认为自己不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称为金字塔上层的人从而也同样放弃了努力。这些无疑对他们的成长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3、传统文化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上存在“面子”为重和“学而优则仕”的观念

  以“面子”为重的人格要求应追溯到儒家传统文化中的“礼”制,“礼”使人的“面子”有尊卑之分、大小之别,构建了重“面子”的人伦社会。我国是一个很讲“面子”的国家,人们常说“不看僧面看佛面”、“人要一张脸、树要一张皮”,在几千年的文化传递中,“面子”作为国人基本的人格要求和价值取向长盛不衰,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表现为“死要面子”,不讲实际,如古时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现实中大学生就业时讲究“面子”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大学生都希望找个名声好、有面子的大机关、大公司、大企业去工作。

  政府人员既受人尊重又很体面,因此很多人为了考公务员,毅然辞去高薪的私企岗位,有的奔波各地赶考成“考霸”,有的赶场各种面试成“面霸”。他们认为服务工作失尊严、没面子,因此盲目地追求高声望的职业,过度计较单位的性质及个人的身份,这些都是追求“面子”价值取向的消极表现。

  儒家思想把“学”与“仕”联系起来,提出“学而优则仕”,即学习好的人就理所当然当官,把追求高的权势作为人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官阶的大小、权势的高低成为社会地位和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准,这就是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思想。这种官本位思想几千年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国民的思想,十年寒窗埋头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加上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分”、“包当干部”政策更坚定了读书就能实现为官的思想。现今的公务员考试类似于“学而优则仕”思想,近些年公务员考试愈发激烈,人们只为了能捧上“金饭碗”和谋得一官半职,这种现象都与官本位价值取向息息相关。

  (二)传统文化对用人单位心理、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产生的影响

  1、传统文化导致用人单位心理存在“家天下”和“男尊女卑”的思想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就是传统文化中的“家天下”观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天下的事务就是他的私家事情,一切事情都以“家”的利益为出发的“家天下”思想仍在盛行。有些部门或行业搞地方专权政策,或君侯割据独霸一方,或固守条块专横垄断,把国家赋予的职责或物资纳为己有,一切以自身利益为重。有些用人单位在招录人才时抬高门槛,用户籍制设置壁垒,从而控制外来人口的进驻。有些用人单位封锁信息的流动,岗位的候选人全部为“自家人”,这种“家天下”的割据观念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严重的不公平。

  自从父系氏族社会开始,男性的地位就高于女性,虽然高喊“男女平等”的口号几十年,但“三从四德”“夫为妇纲”的男尊女卑思想并没有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根本消除。当今家庭中很多的老人仍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社会上对男女性别观念的划分也依然严重。这种封建的、传统的、落后的思想在大学生就业中仍可找到明显的足迹:在劳动就业上,女性没有被给予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许多用人单位过分看重女大学生的缺点,认为女性在结婚生子后不会把精力全部放在工作上,从而不利于事业的开展。因而拒绝接受女大学生。还有些用人单位由于对男女生在生理与心理方面差异的错误认识,认为男生的智力和能力都要高于女生,从而把许多有能力的女大学生拒之门外。

  2、传统文化导致用人单位思维方式上存在“任人唯亲”和“学而优则仕”的思维习惯

  “任人唯亲”思想来源于“家天下”观念,因为“肥水不流外人田”,并且用“自己人”更安全可靠,所以使用“自己人”排除“外人”。“任人唯亲”、“任人唯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官场上的重要特征。但在当代社会,这种思维方式仍没有断绝,虽然与过去相比有所好转,但在各级行政机构、各种社会组织、民营企业中这种思维倾向仍然存在。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就能凭借各种熟人关系找到较好的岗位,甚至是不用一点努力,没有一点经验就能轻易当上领导者,而且用人单位也随时等候着打开适应这种思维的方便之门。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在我国不但影响着大学生个体思想意识,而且还普遍被用人单位接受。比如有些用人单位不讲个人工作能力,只要学历高就可以得以任用,对于低学历的人直接拒之门外。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只招用“985”或“211”毕业院校的学生,他们认为高学历、好院校毕业的学生工作能力一定更强。由中国教育报组织的“如何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讨论”中,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郑功成教授提出“学而优则仕”的用人思维是一种错误的导向,用人单位在选拔、录用人才时过分认为学历越高越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在选拔录用干部时,到哪个层级就要求具备相应的学历。“学而优则仕”的用人思维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严重的弊端。

  3、传统文化导致用人单位价值取向上存在“门当户对”和“面子”为重的观念

  “门当户对”思想是指男女双方要在个人条件和家庭条件等方面都要般配才能谈婚嫁,这种思想源于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作为封建的传统文化,虽然经过几千年的时代洗涤,但在当今人们的举止言行中,这种传统文化思想仍然或隐或现,挥之不去。在当今社会中的反映也是多方面的,如什么职务住什么房,什么档次穿什么衣,什么级别坐什么车等等。体现在录用大学生上就是要求专业对口,方向匹配,学历相当,经验丰足。不对口,不用扣门;不匹配,不用过问;不相当,不用考虑;没经验,请靠边站。[28]

  可以说现在的社会是个“面子”社会,不仅社会主体中的个人要“面子”,有些单位、部门办公楼的奢华,办公室的堂皇都可以看出作为履行社会职能的单位、部门也都讲究“面子”,甚至体现在录用人才方面。当前,用人单位在引进人才过程中存在“三高”趋势:一是学历上争高,二是职称上拔高,三是用人上求高。 人才研究专家余仲华对于这种现象指出:有些单位对花大力气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或“大材小用”,或“引而不用”,他们只是把引进了多少博士、硕士当作炫耀的资本,“拿人才当招牌”。[29]更有甚者,很多单位在走廊贴满员工履历,而这些履历信息存在虚假的现象也非常常见。

  二、就业政策环境

  所谓政策环境是指对大学生就业活动造成影响的政策性因素的总和。近几年来,国家以及有关部门为了配合“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思想,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这些政策构建了大学生就业环境中的政策环境的框架。从解决问题出发制定的大学生就业政策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调整供方的政策,二是调整需方政策,三是调整服务方政策。[30]然而这三方面政策中存在的不足给大学生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一)供应方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所谓调整方政策主要是指政府针对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以及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增长而制定政策。该类政策主要是针对目前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群体所出现具体问题和特点做出的相应调整,体现了政府对教育的管理、指导与调控的职能。然而,这类政策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影响着政策实施的效果,另一方面也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具体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人才结构调整政策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国家很早就发现了高等教育盲目和过快地发展会引发人才结构的失衡,为此提出了相应的调整政策。“高校要根据国家‘十五计划’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加快调整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实际需要……要进一步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学校和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直至停止招生。”[31]

  这一政策旨在调整大学生人力资源的结构性失衡,使得大学生人力资源在规格上和谐发展。这一政策也说明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要遵循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同时也应重视市场对其的调控作用。然而,现在高校的发展只看重其自身发展规律,忽视了市场频繁对其发出的警告。其结果就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教育内容与现实需要不符、培养出的毕业生自然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产生这种结果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和高校并没有将政策落实到实处。

  政策没有得到落实具体表现为:其一,中央政府制定出政策之后,各级地方政府缺乏人才结构调整机制和缺少督促力度。首先地方政府应该和各地方高校积极配合成立相关部门并对当地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考察和研究,并出得出相关报告作为高校人才结构调整的参考。同时,政府也应督促高校对这些专业的招生规模和课程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符合市场需求。

  其二,各地方高校将政策抛之脑后,同时对大学生就业缺乏责任感。现在很多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更多的是以学校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前提,而不是以现实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为依据;这让各学校强烈追求提升办学层次,办学模式雷同,而且课程设置都是重理论,轻实践,既缺乏好的实践课老师,也缺乏好的实践课场所,更缺乏有效的实践环节。[32]

  这给大学生带来诸多不利的影响。当前人们一致认为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大学生人力资源结构性失衡所导致。而导致大学生人力资源结构性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国家人才结构调整政策没有被充分落实。这不仅使得部门专业的大学生供过于求,使他们找工作难;同时也给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现象的产生和片面用人观、人才观的生成提供了条件。

  2、高校就业指导政策的不重视

  国家针对大学生就业盲目的现状强烈要求各高校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国务院明文指出“各高校要加快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全面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着力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辅导。”[33]

  文件中明确指出了各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责任和义务,然而,高校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的责任和义务。这主要是因为当前高校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严重缺乏责任感。首先,就业指导课程趋于形式化。在访谈中有同学谈到:“我们学校的确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不但学不到任何求职的方式,同时也是在浪费时间;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就是把一个学院的所有学生聚到一起,讲一讲将来找工作时如何收集信息,如何签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根本没有针对性。”其次,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水平不足。目前我国高校中负责指导毕业生就业的基本上都是原来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他们并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职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培训,大多是凭自己的经验来指导学生进行求职和职业生涯规划。[34]

  在访谈中就业指导教师也谈到:“当前学校确实不重视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并没有基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专门指导,同时指导的方式及其落后。”

  这给大学生带来很多不利影响。首先,大学生缺乏对自身的认识。就业指导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清楚的认识自我,帮他们职业定位。如果没有一个专门的职业指导教师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大学生们很难找出自身的职业旨趣所在。其次,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有的大学生很明确知道自己未来想从事某份工作。由于学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不重视,使大学生们无法清晰的为获得该份工作拟出一份详细的可执行的职业规划,这必然使大学生在未来求职路上走弯路。第三,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得大学生与潜在的机会失之交臂。由于当前学校就业信息网络资源没有达到共享和整合的水平,使每一所高校的就业信息资源有限。加之有些用人单位由于人才观念的影响,只把招聘信息公布给 985 和 211 类院校,从而使部分学校的毕业生无法获得相应的求职信息,从而与潜在的工作失之交臂。“我找工作的时候很少关注我们学校自己的网站,而是到经常浏览东北大学或辽宁大学这样的 985 或 211 大学的招聘网站。因为很多企业只把招聘信息挂到他们的网站上,这是一种歧视,不过我们学校不行,我们也没有办法。”

  (二)需求方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所谓调整大学生人力需求方的政策是指政府针对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所享受的优惠政策以及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时所享受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其目的旨在能使社会增强吸收大学毕业生的能力。这些政策一方面由于政策实施缺乏力度,使得政策虽有,但无法落实。另一方面由于政策制定者由于缺乏考虑大学生的感受,使得很多大学生们根本不愿意接受国家给予他们的优惠条件。

  1、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与支援西部政策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国家为了振兴西部地区和农村落后地区,引进优秀的人才到这些地区,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和农村落后地区的优惠政策。“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定编和教师资格的认定工作……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支教、支农、支医、扶贫等工作,经过两三年锻炼,根据工作需要从中选拔优秀人员到县、乡(镇)机关和学校或企业事业单位担任领导工作,或充实到基层金融、工商、税务、审计、公安、司法、质检等部门……到西部贫困边远地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可提前定级,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高定工资标准”[35]

  2003 年 5 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做好 2003 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3]49 号)中明确规定:“国家决定从 2003 年开始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在服务期间,享受生活补贴(含交通补贴和人身意外伤害、住院医疗保险),计算工龄,党团关系转至服务单位,可兼职或专职担任所在乡镇团委副书记、学校及其它服务单位的管理职务;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志愿者,报考研究生、党政机关公务员的给予适当加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具体规定在当年的研究生招生政策和省级公务员考试录用主管机关在当年招考中予以明确;服务期满,对志愿者作出鉴定,存入本人档案;考核合格的,颁发证书,作为志愿者服务经历和就业、创业的证明;服务单位应向志愿者提供住宿等必要的生活条件,在录用党政机关公务员和新增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时优先录用、招聘志愿者。”[36]

  以上两种政策确实为大学生就业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访谈时有的学生谈到:“‘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农村支教’和‘支援西部计划’对我们考公务员、从政确实开了绿灯”但是也有的同学谈到:“我虽然知道现在政府为我们出台了诸如‘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和‘支援西部计划'等促进措施,但我将来不想到那些地方去;因为我喜欢留在城市里,感觉城市的生活环境更能吸引我”这两位同学反映了一个问题,虽然政府的促进就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是他们也忽视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政策制定者缺乏从大学生内心深处考虑问题。很多大学生认为,考大学生是为了转变自身的命运,如果考上了大学还要去农村或贫困地区,还不如不考。

  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政策制定者制定政策时缺乏对大学生参与。大学生就业政策所针对的对象是大学生,然而在大学生就业制定的过程中却不见大学生的参与。通过调查显示,尽管大学生参与大学生就业政策制定过程的愿望很强烈,但是大学生普遍缺乏参与大学生就业政策制定过程的渠道。[37]

  如果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没有大学生这一主体的参与,使得政策制定者无法深刻的感受到大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制定出片面的就业政策,从而无法根本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另一方面受到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主导作用。由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主导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大学生在观念中认为偏远地区是吃苦受累的地方,去了容易回来难。因此即便有促进大学生下基层或支援西部等优惠政策,大学毕业生们也会主动放弃享受优惠政策的权利。根据已有调查结果来看:“2009 年 4 月有关部门组织了面向全国、覆盖东中西部地区的高校学生问卷调查,共获得 1553 份有效样本;调查对象中选择在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就业的比例分别为 75.5%、23.7%、0.8%;其中来自大城市的学生,有 92.8%偏好大城市;来自中等城市、县城、镇、农村的学生,对大城市偏好的比例最低也为 69.8%,对中小城市的接受度则在 25-30%之间,而选择在农村就业的比例仅为 0.8%。”[38]

  2、落实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的责任者不明确

  我们国家为了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利用创业带动就业颁布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完善创业政策,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尤其要鼓励高校毕业生创办国家和地方优先发展的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智力密集型企业,支持通过网络创业带动就业;各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并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鼓励在校生积极参加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鼓励高校与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合作开展创业培训和实训,从 2013 年起,将创业培训补贴政策期限从目前的毕业年度调整为毕业学年(即从毕业前一年 7月 1 日起的 12 个月);各地区要对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进一步放宽准入条件,降低注册门槛,创业地应按规定给予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扶持;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融资、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39]

  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从表面上看着实非常完善。但是这里却存在一个非常重要的缺陷。政策中指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落实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那么这里的“各部门”到底指的是哪些部门?可以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负责的部门就包括高校、社会就业服务机构等部门;为大学生提供贷款的部门可以是银行,也可以是用人单位;给大学生创业提供帮助的部门包括:高校、政府、用人单位等。这里所存在的重大问题就是责任者不明确。责任者不明确就会导致许多部门都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帮助,以至于许多部门对大学生自主创业都不闻不问,甚至是责任相互推诿。在访谈中有同学表示说:“我们学校连就业指导工作都不负责任,更别说创业指导了;至于创业课程,我们干脆就没有听说过,即便是有我们也不会去的,去了还不是就一个老实在讲台上夸夸其谈,去了还不是睡觉。”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政出多门”的现象极为常见。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部门很多缺乏一个统一指挥的部门。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主要由国务院负责,国务院所下设的劳动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农业部、民政部、公安部、统计局、共青团中央等多个部门都出台了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政策文件。正如中国就业研究所副所长杨伟国教授所言,当前的“政策不是没有,而是政策太多了,有些政出多门,显得凌乱。……让人有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所以我觉得应该确定一个明确的机构,比如教育部,其他所有涉及大学生就业的机构要和教育部联名联署发布相关政策。”[40]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早就指出,命令统一是组织管理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41]

  由此可见,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政出多门一方面导致政策与政策之间缺乏衔接。这容易出现政策重叠的现象。另一方面会导致就学生就业政策执行部门责任不清,不知道各项政策到底归哪个部门负责,所造成的结果就是面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责任,致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始终无法解决。

  (三)服务方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人力资源服务方政策是指政府针对为完成就业活动所必需的各种中介机构的规范和管理的政策。
  
  1、关于档案管理的政策

  关于档案管理实施办法政府早有明文规定“对毕业离校时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机构对保管其档案免收服务费用;学校可根据本人意愿,将其户口转至入学前户籍所在地或两年内继续保留在原就读的高校,待落实工作单位后,将户口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超过两年仍未落实工作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学校和档案管理机构将其在校户口及档案迁回其入学前户籍所在地。”[42]

  按照国家的规定,毕业生本人不能查看个人档案,因此人事档案让人看起来很神秘。但是随着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人事档案的功能相对于计划经济时代已经弱化。档案管理部门各自推卸保存学生档案的责任。国家明文规定“对未落实工作毕业生的档案,档案管理机构应免收服务费”以及“高校有责任为学生保存档案两年”,但是现在的高校不仅不再为学生管理档案两年,而且档案管理机构也公开收取服务费。以辽宁为例,辽宁省的高校在毕业之前就要求学生将档案调离学校,学校一般会推荐省内学生将档案寄放在“辽宁省就业创业服务中心”这个档案代理机构。这个机构也不像政策中规定的是免费的,代理服务费 240 元/年。

  尽管毕业生档案管理千疮百孔,但是有关部门还是保留了许多不成文的硬性规定,如:毕业生的人事档案不得直接寄往人才交流中心,但可以在用人单位开列的集体用户名下,进行二级人事管理;毕业生档案与就业有关材料中不得缺少报到证,否则档案管理机构不予以接受等等。[43]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企业为了吸引人才,优先接受无档案的毕业生,并且为其重新建立档案。由于档案管理的混论很多大学毕业生甚至主动将其档案“遗弃”。武汉市人才服务中心代管的 5万份人事档案中,30%被主人“遗弃”,有的以近 10 年无人理睬[44]。哈尔滨市人才开发交流中心仅 2002 年就有 2000 多分被哈尔滨籍大学毕业生“遗弃”在全国各高校的档案转由该中介接管[45]。

  2、户籍政策的不完善制约大学生就业

  1958 年 1 月全国人大审核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其中第10 条第 2 款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46]

  1975 年通过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允许公民自由迁移”[47]的条文删除。这些政策性因素给大学生的就业流动带来了障碍。

  户籍政策的不完善促进的就业歧视,从而剥夺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大学生喜欢选择在城市工作,但是工作必须为其解决户口问题。然而,很多企业无法为大学生解决户口问题,最后他们会在招聘条件中加上一条“只要本市户籍的毕业生”。这一现象在就业市场中十分的常见。很多毕业生也为此十分苦恼。“我前些天向一个公司提交了简历,从该公司的招聘条件中我都十分的复合条件。后来他们通知我去面试,在面试时我问他们能否解决户口问题,他们说不能,我没有办法只有放弃了。你想啊,要想在这个城市里生活没有这个城市的户口多可怕啊,就连将来子女的教育都成问题问题。”还有一位同学说道:“我昨天参加一场招聘会简直气死我了,我在众多企业中好容易找到了一家十分喜欢的,结果人家说只要本市户口,这让我哭笑不得。”

  户籍问题的产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家防止农村人口大规模的向城市流动,这一方面会使得农村人口组建减少,产生耕地荒废的后果。另一方面,正也会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例如,一旦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必然会带了城市就业市场带来巨大的压力。除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之外,还会出现跨市流动和跨省流动。这些问题我们必须的注意,不过问题也应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性,大学生群体虽然人数众多,但是并没有达到所有城市无法承受的程度。

  即便是像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也不能说完全无法承受。另外,限制人员流动的因素除了户籍限制之外还有很多无形的担忧客观存在的因素,例如,住房。

  另外,大学生也的确需要一个能够展示自身的平台。因此,政府至少应该放弃对大学生的户籍限制,使其更灵活的就业。

  3、促进大学生就业公平的政策

  “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不得对求职者设置性别、民族等条件,招聘高校毕业生,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户籍等作为限制性要求……任何高校不得将毕业证书发放与高校毕业生签约挂钩……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及时纠正性别歧视和其他各类就业歧视现象。”[48]“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49]

  该政策同样存在责任人不清楚的缺陷。国家尽管规定了用人单位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等条件限制毕业生的就业,然而这里并没有指出谁来监督就业市场中的就业不公平现象。当大学生遇到就业歧视时应如何维权,这里并没有指出。这种结果的产生主要就是因为政府执行政策的力度不够。在就业市场中政府不仅起到调控作用同时也起到监督作用。然而,政府没有明确当大学生遇到就业歧视时应通过那些部门来维护自身的权利,因此,这是政府缺乏责任感的表现。

  就业公平政策目的在于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性,在于维护大学生正当的就业权利。尽管政府规定了用人单位要杜绝就业歧视,但是却没有有力的监督部门。

  这使得用人单位将该政策视为一纸空文,再招聘活动中仍然出现歧视行为。大学生由于不知道通过哪些部门维护自身的权利,从而使得他们即便遇到了歧视现象也只能忍气吞声。因此,我们在将来必须要完善就业公平政策,必须要在政策中指明谁来负责大学生的就业权利、监督就业市场的不公平现象以及对违规的用人单位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三、就业市场环境
  
  (一)供需结构性失衡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不是由人数绝对过剩造成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源自结构性过剩,即高校毕业生的结构与现实需求的结构发生了比较严重的错位。[50]

  大学生供需结构的失衡不仅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同时也是大学生人力资源和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

  1、全国人力资源整体供求状况

  我们可以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 2011——2013 年对全国部分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市场供求状况调查统计数据的分析了解到我国当前整体的人力资源供需状况。具体如下表所示:【2】

论文摘要

  
  上表数据显示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平均为 1.066。这个数据说明全国整体的人力资源供需结构处于平衡状态且表现出人力资本供不应求。但是这仅能反映全国整体人力资源供需状况,还需要具体分析大学生的供需状况。

  2、不同层次人力资源供求状况

  根据“2011 年度全国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表”,如下所示:【3】

论文摘要

  
  由上表可知,社会需求本科以下学历的求职者约为 2,110 万人,其中具备高中学历的求职者社会需求量最大约为 806 万人。社会需求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求职者约为 166 万人。其中本科学历需求约 160 万人,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求职者需求量最少约为 6 万人。再比较这些文化程度不同群体间的岗位空缺与求职比率:本科以下文化程度求职者的比率平均为 1.14。其中高职、技校和中专文化程度的比率最高,大专学历的比率最低。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平均比率为 0.915。其中本科生的比率为 0.85,研究生(硕士和博士)比本科生的比率略高为 0.98。

  这些数据可以说明以下问题:首先,中等学历人力资源的社会需求状况为供不应求;高学历人力资源(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社会需求状况为供大于求。

  其次,低学历人力资源供需结构相对平衡,高学历人力资源的供需结构普遍失衡。

  第三,低学历人力资源需求量占总量的大部分比重,高学历人力资源占总量比重很小。总之,大学生人力资本的确过剩,这种过剩是绝对过剩还是相对过剩仍需分析。

  3、大学生人力资源的相对过剩

  可以利用“2009-2011 年全国部分城市大学生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表”来分析这三年来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的供求状况。详见下表:【4】

论文摘要

  
  如表所示,2009 年至 2011 年大学生的供需结构一直处于失衡的状态。现在我们仅用 2011 年的数据举例说明。在 2011 年,根据全国部分城市统计结构显示:

  社会需求人约为 160 万人,求职人数约为 225 万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例为0.71。这些数明显的说明大学生人力资源远远大于社会所需。从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我们可以认为,每 3 个人中就将有 1 个人找不到工作。

  我们再比较一下 2011 年全国整体的人力资源和大学生人力资源的供需结构(见表 1)。在 2011 年,全国整体人力资源需求量等于各个季度人力资源总和约为 2068 万人。全国求职者总量约为 1981.2 万人。全国岗位空缺与求职者比率约为 1.04。也就是说从全国整体人力资源供需结构的数据来看,2011 年社会所提供的岗位数量远远大于社会求职者总量。若不考虑求职者对工作的满意度,社会中的所有求职者找到一份工作是不成问题的。然而,同年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例为 0.71 比社会总体人力资源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比例少了 0.33 点。通过这样一种比较至少可以说明以下几个问题。首先,社会所提供的岗位空缺数量充足,当年的所有求职者都有可能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其次,大学生人力资源供需结构相对失衡的状况确实存在。根据每一年大学生的供需结构我们可以推算出每一年都大约会有30%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4、大学生人力资源供需结构失衡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人力资源供过于求主要表现为大学生人数的相对过剩。造成大学生人力资源相对过剩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方面: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国家教育发展的结构性失衡和高校与社会变化相脱离。

  (1)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我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东部地区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西部地区。

  由于这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一部分地区大学生人力资源过于拥挤,从而造成就业难的局面。而有的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大学生人力资源相对较少,因此,该地区的大学生人力资源供不应求。如下表所示:【5】

论文摘要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在泛渤海湾区域经济体、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三个区域内几乎吸纳了 2009 届大部分的本科毕业生。这一区域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 75.3%。这三个区域靠近沿海地区经济相对比较发达,能给大学毕业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然而,毕业生分布在西南区域经济体、中原区域经济体、泛东北区域经济体、陕甘宁青区域经济体和西部生态经济区的人数加在一起只是 24.7%,连前三个经济区域的一半都不到,甚至都赶不上一个泛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体。这五个地区都是在中国的内陆,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因此不能给毕业生提高充足的就业机会。除了就业机会,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加大,同行业在不同经济区域的收入水平不一致,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趋于发达地区标准,欠发达地区无法与发达地区提供相同的劳动价格,因此欠发达地区的吸引力显得严重不足,从而使得这些地区人才缺乏。[52]

  因此这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大学生在人数上都集中在了经济发达地区,使得大学生在这些地区的人数必然会产生过剩的现象。第二,我们国家的西部、西南部和东北部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国家如果能下大力度开发这些地区,必然会给这些地区的经济带来繁荣,从而吸纳更多的大学生。

  (2)大学扩招促进大学生人力资源结构性失衡

  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到底是被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决定的,一定的教育必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这是学校教育在社会发展上必须遵循的规律[53]。在当前就业市场中,需求中等学历求职者的数目远远高于高学历者。而我们国家并没有重视中等教育,而是把视线落在了发展高等教育上。这种教育结构的失衡必然会导致人才结构的失衡。

  20 世纪 90 年代,由于我国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且不断的深化改革,致使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社会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同时现有的高等教育对人才的输出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我国决定于 1999 年开始扩招,通过培养更多的人才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大学扩招不仅可以给更多的学子提供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满足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最受到人们关注的问题就是高学历的贬值以及大学生就业难。自从 2003 年扩招之后的第一批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之后,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见下表:【6】

论文摘要

  
  数据很清晰的告诉我们目前高校向社会输出的毕业生数量在过去的十年处于增长趋势,并且在未来这种增长的势头不但不会降低还会继续增长。首先,从2003 年到 2012 年的全国普通全日制毕业生数量由约 93 万增长到约 303 万人这一事实说明,我们国家在过去十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剧增。其次,2003 年招生数量约 183 万到 2012 年招生数量约 374 万人这一组数据说明随着每一年毕业生数量的增加,每一年大学生的招生数也在跟着增加。说明国家不但没有停止扩招,反而使得扩招规模更加扩大。最后,我们再从这十年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我们完全可以推断出,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仍会继续剧增。

  这使得个别高校在扩招时,盲目建立新专业,很少做人才市场调研,在建立新专业时,也没有与用人单位结合,不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符合用人单位的标准,甚至于滞后社会的发展。[54]

  这一现象不仅促进了大学生人力资源在社会供需结构的失衡,同时也大大消耗了有限的教育资源,影响了大学的教育质量。因此,如果说 2013 年是大学生最艰难的一年,那么 2014年之后大学生就业的困难程度会年年增加。

  5、结构性失衡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

  大学生人力资本结构性失衡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首先,使得大学生贬值。大学扩招对高等教育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就是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大学生贬值。大学扩招使更多的人有机会进入大学,因此使得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被更多的人所分享,其直接后果就是每人所分享的高等教育资源减少,从而高等教育在整体上必然质量下降,大学生也就跟着贬值。

  其次,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和大学生贬值必然影响用人单位的人才观。由于高等教育和大学生的贬值,加之就业市场中大学生供过于求使得用人单位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因此用人单位不在把大学生看成稀有资源。如果一份工作大学生和低学历劳动者都能胜任的话,考虑到成本问题,用人单位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低学历的求职者。从就业机会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使得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被减少。

  (二)就业服务机制不健全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当前我们国家在大学生就业环境中并没有一套成熟的就业服务机制。现有的机制漏洞百出很不健全。从整体上看,我国政府主要基于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环境进行调整,成效并不明显。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由高校来承担的,但是当今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极不负责任,从使得的大学生再就业过程中非常迷茫。我国也没有一个免费的服务性质的就业指导机构,现有的机构大多是以营利为目的。

  1、成熟健全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机制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必要性

  一套成熟健全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机制不仅可以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就业指导以及提供就业信息等方式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同时它也可以及时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进行分析,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政府、高校、就业服务机构以及用人单位,使它们能够及时地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控制大学生的基业环境。

  大学生就业服务机制能够清楚的划分政府、高校、就业服务机构及用人单位在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中的角色和职责,使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可以系统的开展。在发达国家也存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他们主要就是利用大学生就业服务机制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发达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服务机制中的各个主体(政府、高校、就业服务机构以及用人单位)都有明确职责划分。

  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机构中的劳工部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口管理部门,具体而言,在联邦政府层面,劳工部下属的统计局和就业规划办公室以及各州政府所设立的就业发展局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直接负责机构,主要为大学生就业市场提供基础性供求数据、分析报告和制定宏观政策。[55]

  在美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也颇具特色。它们的高校对职业性培养模式和学术性培养模式做出了明确的划分,明确了两种培养模式的任务。本科教育主要承担职业性教育,学习内容突出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专业也不是特别强,只是一些专业性的基础知识;主要考虑为学生在毕业之后从事也写非学术性的工作做准备。而在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学术型人才,他们重视学生学术水平和学术素养的培养,另外要求学生在攻读完硕士之后必须要继续攻读博士。美国高校培养模式的分工是高校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规格需求而制定的,是一种市场对学校教育调控的表现。美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就存在着许多营利性的和非营利性的就业中介组织,营利性的就业中介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如:人才租赁公司、人才中介公司、猎头公司等等;美国非营利性的就业中介组织以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Employer)最为着名。[56]

  他们主要帮助大学生分析自身未来所适合从事的职业,帮助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劳动关系,对大学生的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美国和欧洲,很多诸如微软、通用、惠普、大众这样的跨国公司和许多区域性小公司都接受即将毕业的学生来本公司实习,毕业生的实习期从 1 个月到 6个月不等,同时,对于实习生的招聘和选拔往往不是通过与学生直接接触完成的,而是间接通过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或者是社会就业中介的协助实现的,这为实习岗位的设立与选拔提高了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程度。[57]

  由此可见,一个成熟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机制对于改善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促进大学生就业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我国就业服务机制不完善的原因

  (1)政府对就业服务机制建设缺乏责任感

  大学生就业问题属于我国就业问题中的一部分,同归于我国的民生问题。由于民生问题应主要由政府负责。因此,对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政府理应发挥起主导作用,采取措施控制问题的恶化。

  我国政府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也确实做了一定的努力,出台了许多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然而政府只停留在政策层面,并没有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采取实质性的措施。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政府先后出台了:促进大学生下基层工作的政策、大学生创业政策、援助就业困难大学生的政策。但是从这些政策的实际效果来看,并没有对大学生就业环境起到明显的改善效果。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中央政策制定出政策之后并没有督促地方政府、高校以及用人单位积极配合并落实各项政策。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而言,的确给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了许多便利。然而各级地方政府并没有给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舆论环境和创业基础设施。高校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进行过任何指导,使得大学生不进不知如何去创业,同时根本就没有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精神。用人单位也很少鼓励人们去创业。据调查,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创业平台的只有一些电子商务企业,例如淘宝网、当当网等。就鼓励大学生下基层政策而言,确实给大学生开拓了就业渠道,但是政府并没有实际调查过大学生的就业意愿。通过访谈调查发现,一部分大学毕业生们宁可在家暂时待业,也不愿意到偏远的西部去工作。

  (2)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名存实亡

  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服务机制中承担着职业教育的工作,理应帮助大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环境,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

  然而,当前很多高校根本不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他们所谓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只是在新生入学时分别把每一个学院的新生召集起来,然后告诉他们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是如何如艰难,鼓励他们应该如何克服而已;在临毕业之后再给每位学生发一些职业指导手册。这样的职业指导不仅没有多大意义,反而会给学生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

  反观发达国家的就业指导工作与我们截然相反。以日本为例,日本高校的就业服务特点体现在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教育上,日本高校几乎所有院系都设有“学生就业指导课”,其中不少高校的“学生就业指导课”贯穿学生整个在校学习期间。[58]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但不完善,同时也缺乏责任感,糊弄学生。

  (3)社会缺乏公益性就业辅导机构

  在我国存在一些就业辅导机构,然而这些就业辅导机构几乎都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严重缺乏免费性的就业服务机构。

  当前比较流行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有很多,主要包括:网上的就业服务系统和实体的就业服务机构。网上的就业服务机构有智联招聘、58 同城、中华英才等。实体的基业服务机构主要包括人才市场、人才中介等。这些服务性机构大多都是以营利性为目的的。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人们把免费的就业指导工作推给了高校。在人们眼中普遍认为只有高校才应该承担起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责任,因此在社会中没有在设立免费辅导机构的必要。第二,这样充分反映了就业辅导机构是大学毕业生迫切所需要的。由于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中供过于求的现状,使得很多大学生为了能够尽快找到满意的工作,不惜重金寻求就业辅导机构的培训。

  四、用人单位观念环境

  (一)片面用人观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1、“重利轻义”的用人观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由于“重利轻义”义利观的主导,用人单位更加重视企业自身发展的利益,而忽视轻视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例如,用人单位在人员招聘过程中过分从自身利益出发,即便是基层岗位也招聘那些有社会工作经验的人员、985 或 211 院校的毕业生,几乎很少承担培训无经验人员的责任,以及为非 985 或 211 院校毕业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这种现象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大型国有企业的招聘过程中极为突出。

  片面的用人观是用人单位不负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首先,从终身学习的角度出发,人不可能在校园中把一生所需要的知识全部学完,而是在迈出校门之后在工作中、生活中继续学习。其次,从大学生学习任务看,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应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而工作经验是在毕业之后通过工作不断获得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中要求工作经验对于一名应届毕业生来说就是一种歧视。第三,用人单位有为社会培养人的责任,应通过对基层人员的培养储备人才。然而在基层岗位的招聘中直接招聘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就意味着他们放弃了为社会培养人的责任。

  片面的用人观伤害了大学生的就业权利。由于用人单位这种片面的用人观,一方面限制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由于在当前用人单位普遍倾向招聘那些有经验的、名牌大学毕业的大学生,这就使得那些刚刚毕业的普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大大的缩小。另一方面,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有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走后门”、“靠关系”的现象时常出现。这不仅剥夺了那些有能力的“没关系”的求职者的就业权利和就业机会。这不仅伤害到求职者的正当权益,同时也给用人单位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好的影响。如果那些“右后门”、“有关系”的员工在实际工作的能力不能胜任其所在的工作岗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阻碍用人单位的发展。由此可见,片面的用人观不仅对求职者的就业权益受到了伤害,同时也阻碍了用人单位的发展的步伐。因此,片面的用人观一定要转变。

  2、“重利轻义”用人观产生的原因

  用人观的形成一方面受到中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当前就大学生人力资源供大于求的影响。

  (1)用人观的转变是中西方传统文化思想融合的结果

  随着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我国的传统思想吸收了很多西方文化的特点。但是,由于我们对西方思想理解的不彻底,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我们国家自古就强调“重义轻利”的义利观,然而引入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功利观,加之我们对其缺乏思考的引入,使得我们当代义利观发生扭曲,给社会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响。

  儒家思想统治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长达两千多年,其中儒家思想中的义利观长期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义利观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潜在的影响。“重义轻利”是儒家义利观的精神本质,作为儒家学派及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一生奔走于各国之间,力图以自己的义利观来帮助各国君主及百姓建立正确的伦理价值观,提出“义重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的义利观,从而揭开了历史上关于义利关系讨论的第一页。[59]

  儒家的义利观从春秋到清末,历经 2000 多年,但其“义重于利”的义利观的精神本质始终未变。即便在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在当时意识形态中的影响日益扩大,“求利”思想笼罩着当时的义利观。但是,尽管如此人们由于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义重于利”始终未受到动摇。

  但尽管如此,此时西方的功利化思想逐渐渗透到国人的内心深处。在欧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一方面通过推崇“集体利益”、倡导“为公”来否定和抑制劳动人民正当的个人利益,另一方面采取“崇义贬利”的手段以及截至、忍让、禁欲等道德说教来压抑劳动者的正当个人利益。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伦理和宗教改革伦理思想在功利观上是存在着差异的,这种差异后来演变成人的本性利己还是利他的大争论,最后以资产阶级功利主义伦理思想作为资本主义道德理论而告终。资产阶级功利主义所强调的是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利益,在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对立,以个人为本位的资本主义社会里,是合适的伦理生活准则,也是辅助其经济发展的道德价值导向。[60]

  到了现代社会,尤其是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之后,一方面由于信息化和全球化等时代特征,人们能够更方便快捷的了解西方社会与之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给人们带来了竞争的观念。随着现在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加之受西方功利观的影响。人们脑海中的“重利轻义”的义利观开始发生转变,变得“重利轻义”。

  (2)大学生人力资源供大于求为用人观的转变提供了条件

  尽管中西方思想的融合可以使得用人观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外部条件用人观也难以表现。例如:在计划经济时期,当时的大学生人力资源供不应求,尽管此时人们思想观念中存在“重利轻义”的观念,但是这种观念并没有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

  到了市场经济时期,尤其是大学扩招以后,大学生的人数开始飙升,高等教育资源由于被更多的人平分,从而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此时,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有了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加之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因此用人单位“重利轻义”的用人观在招聘活动中逐渐表现出来。他们认为在当前高等教育质量普遍下降的时代背景下,985 和 211 类院校的毕业生是相对优秀的人力资本。从而,这些院校的毕业生成为用人单位们纷纷竞争的对象。而那些非 985 和 211 类院校的毕业生,就成了普通求职者,遭受用人单位的无情的筛选和歧视。

  (二)就业歧视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就业歧视现象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就业权利,给就业公平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找出当前就业歧视现象的表现,分析就业歧视现象的原因是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前提。

  1、就业公平与就业歧视

  所谓就业公平是指求职者都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及在就业机会均等和录用标准相同的条件下,求职者以平等的身份相互竞争实现就业的权利。[61]

  首先,就业公平要求求职者享受到同等的就业机会。就业机会是求职者享受的基本权利,因此,就业机会均等的前提必须是求职者就业权利的平等。凡是剥夺求职者就业机会的行为,均属于侵害了求职者就业权利,都是破坏就业公平。其次,就业公平要求求职者之间可以公平竞争。竞争不公平其实质也就是剥夺求职者的就业机会,损害求职者的就业权利。因此,就业权利平等、就业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是就业公平的本质内涵。

  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在求职人员筛选过程中通过设置不正当的筛选标准剥夺求职者就业权利和就业机会的现象。就业歧视现象严重违背的就业公平。由于用人单位设置不正当的用人标准,则会使得部分具有劳动能力的求职者无法享受相同的求职机会。这些人的求职机会被剥夺也就意味了剥夺了他们的就业权利,更谈不上公平的竞争机会了。在当前的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就业歧视的现象频繁出现。据中央电视台和智联招聘联合对此进行了调查,共有 12463 人参加了网调,并对 111 个企业进行了网络调查,在“你是否遇到过就业歧视?”选项中,“A:有”的占 74%,选中“B:没有”的占 26%。[62]

  2、就业歧视的表现形式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中就业歧视现象主要表现为:健康歧视、户籍歧视、相貌体型歧视、性别歧视、院校歧视等。这些歧视现象都深深的伤害到了求职者。

  健康歧视主要是指对病毒携带者和残疾人的歧视。这里的病毒携带者主要是指患有乙肝兵的求职者。携带乙肝病毒的求职者不仅不会影响其在未来工作中的表现,同时病毒传染的几率也不大。最重要的是这些人都具备劳动能力,能为社会创造出价值。然而许多用人单位普遍都将患有乙肝病的求职者排除在录用名单之外。

  性别歧视,主要是对女性大学生的歧视。这是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最常见,也是最普遍的现象。重庆市相关部门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86.8%的被调查女大学生都曾因性别原因遭到用人单位的绝,其中遭拒绝 3 次的占 72%,4~10 次的占 22%,11 次以上的占 6%;同时,因女大学生要怀孕、生育、负担家务,所以,有些用人单位夸大招聘女大学生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使女大学生失去平等的就业机会。[63]

  由于就业市场对女大学生的歧视,所以导致现在很多的女大学生毕业之后为了工作普遍出现了“晚婚晚育”、“隐婚”等社会不良现象。对女性大学生的就业歧视是对女性权利的侮辱和身心健康的伤害,是极其不公平的现象。

  更有甚者,有些用人单位设立了相貌和体型的要求。例如,很多用人单位往往在招聘广告上对求职者的身高做出明确的规定,除此之外,很多企业也把此作为一个潜在标准,而这些要求和职位本身并没有多大关系,这使很多相貌平平的人才因此失去了一次大好的机会。[64]

  在我国所有职业中,确实存在对求职者的体型和身体有所要求的职业。例如,在飞行员的选拔标准中,就明确了身高和体重的要求。但是绝大多数的职业是不需要对求职者的体型和相貌有所要求的。尤其是相貌,属于先天形成而后天根本无法改变的。若用人单位以此作为筛选求职者的标准就是典型的“以貌取人”的择员态度,是极其不公平的。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环境中,户籍歧视也是非常常见的就业歧视现象。歧视农村户口和歧视外来户口是当前比较常见的户籍歧视现象。一般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都会选择城市,很少会选择乡镇和农村。一方面我国的高校都是在城市中,每一名大学生都会将母校(大学)所在的城市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们在这里生活四年或五年,都习惯了城市里的环境和生活习惯。因此,他们毕业之后选择城市也是理所当然的。户籍是有毕业生家庭居住地所决定的,后天是可以改变。因此,用人单位以户籍为借口排斥求职者,这也是歧视的重要体现。

  院校歧视是大学生就业环境中特有现象,也是在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很常见的现象。用人单位通过明文规定和隐蔽操作的形式对大学毕业生的毕业院校进行排斥。例如,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中明确要求只招收 985 或 211 类院校的毕业生,或者只在 985 或 211 类的学校开校园招聘会。这就导致非 985 和 211 类的院校毕业生失去了就业机会。这同样属于就业不公的现象。3、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就业歧视产生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分别为:国家政策的不完善、用人单位义利观的偏差和大学生供过于求的现状等因素造成。

  首先,国家政策的不完善是导致就业歧视的根本原因。由于国家为东部沿海城市出台了许多促进其发展的政策,使得东部地区的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也使得城乡、东西部地区的差距逐渐加大,使得农村人们都想涌向城市,小城市的市民想涌入大城市的愿望愈发强烈。另外,我们国家由于户籍制度的不完善,限制人们有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不仅形成了农村与城市的二元结构,同时也给城市中的用人单位歧视农村户口的求职者找到了合理的借口。因此,政策的不完善是导致就业歧视的根本原因。

  其次,大学生供过于求的现状为就业歧视提供了条件。由于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使得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他们为了提高自身员工整体素质,首先要招聘一些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并基于此目的在招聘过程时不断的提高招聘标准,从而产生了就业歧视现象。

  第三,用人单位的用人观的是导致就业歧视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运行,用人单位之间的竞争越加激烈,用人单位的义利观变得越来越看重企业自身发展的利益,而忽视了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他们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这更促使了他们就业歧视现象的产生。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