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同等学力硕士论文 > 法学硕士论文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2)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12-01 共619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情况调查研究
【第2部分】高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究引言
【第3部分】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调查及分析
【第4部分】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5部分】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对策研究
【第6部分】大学生就业中的问题心理分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期,各种改革不断深化,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对于人才需求变化速度极快,虽然许多高校在人才培养和专业设置上做了相应的改革,但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内外及区域间的发展格局变化较大。高校对于经济运行态势的适应需要一定的过程,把握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也无法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这就造成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矛盾,同时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增大了各种心理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3.1.2.2 高等院校地域分布不合理我国的高等院校的分布情况极大的影响了毕业生就业分布状况,我国高校中办学质量高、规模大的多集中在东部和经济发达地区,这些高校在多年的过程中,专业经过不断调整,教育结构已趋向合理,师资力量雄厚,而西部地区高校数量少、规模小、办学质量低、高校人才流失严重,许多学校办学条件困难,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解决[1].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根本上造成了这种教育资源配置地区间的差异现状。而就读于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的毕业生毕业后必然想留在大城市就业,西部地区的毕业生也想脱离西部趋向大城市,但是一个城市怎么会每年为数以万计的毕业生一直提供这么多就业岗位,这就会形成巨大的就业压力,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不同程度的产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

  3.1.2.3 高校就业指导相对缺乏面对高校扩招后所产生的严峻就业形势,各个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和规划越来越关注,在就业指导上也做出相应的投入,并开设了相关的就业指导,但大部分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做的远远不够,不仅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人才,也没有专门的就业心理咨询部门。有的高校虽然安排了专业的人员对学生做职业指导工作,可往往都停留于表面形式上。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心理的变化发展,这种就业心理咨询和系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缺乏,加大了学生面对就业压力时产生就业心理问题和障碍的可能性。

  3.1.3 家庭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青少年成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它对青少年独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还对其在自我的人生规划和职业发展心态上产生重大影响,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大学生来自家庭的就业压力也极为明显,一些心理障碍的产生也与父母的意愿和自我选择相矛盾时表现的更为突出。

  3.1.3.1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中国自古就有浓厚的家庭观念,一些父母在传统观念和思想的影响下,为即将毕业的子女设计好一个理想而又美好的职业蓝图,并想方设法的帮助他们就业。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到发达地区、工作环境好、福利待遇高、无风险又稳定的岗位,将自己的意愿加在孩子身上,而不考虑子女个性的发展和主观意愿,在子女择业的过程中横加干涉。更有些家长认为子女“跳出农门”就该找个能吃“皇粮”的国有单位,把自己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以此来改变家庭的贫困状况。这些无疑都对子女的就业产生不利影响,给他们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

  3.1.3.2 家长对子女的过度溺爱当今大学生群体多为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将其视作掌上明珠,对子女的宠爱已经超过了其他一切,子女在这种氛围中长大,便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一切由父母包办。在就业时,家长更是大包大揽,有的家长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广阔的人脉关系,为子女能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而送礼请客、拉关系、走后门。子女在家里受宠爱、受庇护产生享受心理,封闭心理,不愿主动与人交流,把希望寄托在父母身上,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没有清楚的认识和系统的规划。而父母对子女工作的亲力亲为也极大的增强子女的依赖心理,不想参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或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取得就业的成功,即便凭借自己的努力进入工作岗位也存在极弱的抗压能力和受挫能力。

  3.2 主观原因

  大学毕业生由于刚刚步入社会,社会经验明显不足,缺乏清晰的自我认识和对社会客观理性的评价,人格尚处于发展时期,以致他们在面对就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大学毕业生作为文化层次和智力水平较高的一个社会群体,在择业时往往不能将就业期望值与社会现实进行良好的权衡,高居不下的就业期望值和个人报负促使他们想在事业上充分的施展聪明才智,然而许多人陷入就业困境的原因就是由于大学生主观的各个方面与社会实际需要不相适应。
  
  3.2.1 大学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不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接近成熟或已经成熟。他们强烈的要求社会和他人把他们当做成人看待,然而这个时候也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转型期,心理成熟远远落后于生理的成熟,表现出心理发展的两面性,即既具有由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形成的主导的积极面,又存在由于未成熟而产生的某些消极面[1].加之他们的生活体验非常肤浅,知识结构也相对不完整,因而大学生在面对求职时既会表现出积极主动、跃跃欲试,又会表现出胆小怯懦,害怕失败的复杂心态,这种情绪的不稳定和认知的模糊使他们的心理常处于波动状态,一旦遇到挫折和就业失败时就可能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冲击,产生心理障碍。

  3.2.2 就业准备不充分

  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就业的核心支点已由学历转变为个人能力,学历只是作为进入职业生涯的敲门砖,而个人能力及职业再生能力已经成为贯穿职业生涯始终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大小对能否顺利就业起着关键性作用,然而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大学四年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注重能力的培养,只要获得学分顺利拿到毕业证就万事大吉,忽视自我素质的提升。除此之外,部分大学生缺乏足够的就业心理准备,面对就业机会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就业准备过于简单,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与设计,就业材料准备从不充分,对于国家的就业政策也是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了解。在面试中对就业技能和技巧的运用也不得当,有时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挫折。笔者在这次调查中发现,近一半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和想法,对自己将来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如果继续这样下去,那么到大四临近找工作时就会出现临时抱佛脚,匆忙准备就业的现象。无目标,无准备的盲目在招聘会中凭运气寻找机会,势必会遭受挫折和失败的打击,造成就业心理恐慌。
  
  3.2.3 就业观念存在误差

  就业观是指对职业选择的基本看法,是个体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和发展目标的基本认识和态度。就业观是具体化的人生观,是人生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只有正确的人生观作指导,才能树立良好的就业观。然而,当今社会充斥着个人主义、享受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也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总是本能的瞄准最好或最精英的岗位,一心想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三资企业,使就业价值观变得混乱。由于自主择业,将就业的主动权很大程度上交到毕业生自己手里,毕业生就业的可选择性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大学生对毕业后何去何从心中反而没有自己的主见,一会受高薪诱惑宁愿放弃专业,一会又感到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一下子丢了很可惜,一会又不甘心在机关做一些事务性工作而想到基层去施展才华,一会又怕在基层生活条件艰苦,一会又想去外资企业锻炼自己,一会又怕丢了“十年寒窗”追求的“铁饭碗”,诸如此类的矛盾择业观和价值取向在学生中表现的极其明显。

  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难引发的各种心理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主观因素所导致的,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所产生的影响无可厚非,但这毕竟是外部因素,真正的原因是大学生本身的价值观、择业观、综合素质及个人能力的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说来就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够成熟,在应对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时不能及时良好的调整个人的择业心态。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