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1].对大学生进行适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利于他们在面对择业及心理调适时保持良好的心态,更有利于他们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迎接未来的挑战。然而,在现实情况下,许多高校并没有充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心理辅导及就业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尽管当前高校已经开设了如《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课程,同时在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课程的开设的时间短,而且部分高校也把它作为公共考试课,忽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作用。
4.2.3 丰富就业指导内容,提升就业指导队伍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长期以来都存在着误区,即象征性的为临毕业的大学生开设几次就业讲座和召开几次招聘会。而没有从大学生真正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的了解其就业压力和就业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就业指导存在的真正意义是为学生的就业工作提供心理辅导和帮助其在大学期间逐步建立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实现所有在校生都能接受职业生涯的专门辅导。一般来说,高校的就业指导部分应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社会发展需求对其进行不同时期的教育和辅导,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大学一年级时期。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从高中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适应大学生活及学习模式。在充分了解专业课程的学习后,着重培养和选择自己的职业兴趣,并引导学生找到培养自我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最终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就业目标。第二阶段为大学二年级时期。大二是大学生知识储备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对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有个清醒的认识,并引导其考虑将来的职业方向,这一阶段属于就业准备阶段。第三阶段为大学三年级。经过前两年的大学学习,大三的学生已经完全适应了大学生活环境,对专业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这一阶段要鼓励大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多与社会接触,认识社会。如参加各种实习、社会调查和志愿者活动,以此来增强自己的社会阅历、积累社会经验。就业指导还应着重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鼓励他们勇于参与社会实践,正视现实。第四阶段为大学四年级,这一阶段是大学生择业的关键时期,就业指导应侧重于就业技能的培训。包括各种笔试和面试技巧,并设置一些面试的模拟课程和训练,其次,要对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为企业和学生之间搭建起无障碍的沟通平台,定期举办校园招聘会和各类就业讲座,同时做好信息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以上四个阶段的有序进行能够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效的职业引导,更能促进其顺利就业。
4.2.4 强化就业政策教育,完善就业心理咨询
高等院校在将毕业生推向市场之前有责任和义务对当前就业的各项政策进行解读和宣讲,需要高校毕业生熟悉当前的经济环境和就业政策,使毕业生能够尽早的掌握和了解相关信息,有针对性的调整就业心理和就业计划。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但要引导毕业生朝着积极乐观的方面看,也要让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有个清醒的认识。
高校还要不断完善心理咨询部门的建设,真正提高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每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个体发展需要而开展心理咨询。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定期对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做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和掌握其心理状况,发现心理问题可以对其进行矫正,同时对身体有残疾和家庭困难的学生做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积极的就业心态。面对一些有就业困惑的大学生,要认真倾听其在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及疑问,给出一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合理的调整就业期望值和就业目标,客观评价自我,从而克服心理困惑参与社会竞争。
4.3 强化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人首先接触的环境,对一个人成长发育和心智的形成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教育,通常是指对父辈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与学校教育不同,家庭教育承担的往往是启蒙教育和辅导教育,其影响却是贯穿子女整个的人生阶段。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良好的家庭教育,无疑对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成才观起着正面的作用,反之则会给他们带来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
4.3.1 适当降低对子女的就业期望值
我国是一个传统家庭观念浓厚的国家,自古以来父母对子女就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成才观,这也是家长对子女未来的殷切期盼和培养方向的集中体现,这种思想对子女未来的成才及发展所产生的积极推动作用无可厚非,但过多的要求和限制,甚至替子女决定未来发展道路而忽视其个体发展的需要和个性特点,剥夺其在择业就业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就会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多元价值观日益丰富的今天,父母一辈应摒弃传统的成才观,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避免过高的期望值给子女带来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减少来自家庭的思想包袱。相反父母可以就子女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对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调节。
4.3.2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前苏联着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风气既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它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说孩子是一颗种子,那么家庭就是土壤,家庭氛围便是空气和水分”.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环境对孩子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作用,对他们成长和成才更是至关重要的,民主、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能够使子女用积极的态度和健康的心理去想问题、做事情,而沉闷、专制、冷漠的家庭氛围时常会令孩子处于紧张、焦虑、叛逆的心理状态下。甚至产生无心学习、离经叛道的情形,对他们的成长更谈不上有益作用,严重的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塑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首先要做到的是:一是做到良好的沟通,亲子关系转化为朋友关系,营造轻松愉悦的谈话环境;二是做到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侧重于父母要理解并尊重子女在职业选择上的想法和规划;三是父母要不断的丰富提高自己,不仅包括一定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更重要的是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要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正确的榜样。
4.4 大学生自身的逐步完善与心理调适
大学生是就业心理产生的主体,也是就业心理调适的主体,只有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进行有效的调节,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障碍。在新时期、形势下,大学生只有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和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经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
4.4.1 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特征及行为的某一方面或整体的评价过程[1].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在选择职业时自我定位比较高,加之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这使毕业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自己,认识自己所受教育的局限性,是进行就业心理自我调适的有效途径之一。当代大学生找工作不难,难的是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而能找到理想工作的前提就是全面客观的认识自己,将自身的优劣处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比较分析,以社会需求的标准衡量自己 而不能把择业理想建立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上,要清楚的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和能干什么。另外,要对就业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和严峻性。只有这样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确定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
“择业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这是许多大学生的共识。怎样在双向选择这样的大环境下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是在就业竞争的求职路上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常见的情况是不少毕业生缺乏对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客观评价,或者因估计过高而盲目自信,或者因估计不足而信心不足。结果都容易导致就业过程中的挫折;更有毕业生不了解自己的真实情况,因而在就业问题上显得迟疑和烦恼,这些在心理学上均属于职业适应的问题。对于职业适应强弱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对自己方方面面的恰如其分的认识,从而使自己的职业期待更加切合自己的实际,或者找到改进自己的方向。
4.4.2 合理的调整就业期望值
一般来说,每个人都希望获得一份能够更多更好地去满足自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工作,但是必须看到,择业意愿同现实情况矛盾是经常会碰到的。遇到这种情况,有的人过分执拗于原有的就业目标,不肯在一时无法实现原有目标的情况下改变初衷,以求他职。或者毫无希望的等待,或者怨天尤人,其实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的。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灵活的根据现实需要及自身条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拓宽就业范围是一个非常重要就业策略。另外,随着毕业生就业流向多元化趋势的加强,每年都有大批优秀毕业生奔向国家最需要的地方,怀着满腔热情到西部去参加西部大开发的建设。而那些自认为上名校就不该吃苦的毕业生应该转变就业观念,这种非沿海发达地区不去、非“三资”、“国企”不进的观点不仅会给自己带来沉重的思想包袱,而且还会成为妨碍就业的绊脚石。
因此,大学毕业生在遇到就业目标难以实现的情况下,不妨先改变一下自己的就业目标,争取及时就业。或者在新的职业领域里培养兴趣,或者积极创造条件、积蓄力量,在可能的条件下继续向原有的职业方向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