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救助论文

基于大连儿童村发展分析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企业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7-25 共3550字
论文摘要

  从80 年代开始,多样化的非营利组织走上历史舞台,代表着一种平衡的力量,引导着社会向政府、市场和非营利组织组成的三元社会结构转型。但近年来由于受成本上升、政府拨款减少、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众多非营利性组织亟待找到一种新路径来维持可持续发展,社会企业成为第一选择。本文以大连儿童村这一民间儿童救助组织自我造血的生存机制为案例雏形,进一步阐述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企业化新理念。

  一、大连儿童村及其造血机制

  1.大连儿童村概况

  大连阳光溢鸿儿童村原名“大连爱在海边儿童村”,于2003年11 月由民间爱心人士金宏伟等人成立的非营利组织,主要救助和抚养服刑人员的在社会上流浪、无人照管的未成年子女。现任村长王刚义2008 年11 月,正式接手儿童村。当时王村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凭借自己挑战南北极冬泳的“中国冰人”身份、大连理工大学教师身份,及其他社会关系网到处从社会寻求帮助,加上自己的工资及经营律师事务所的收入,经过1年的时间解决了儿童村的基本生存问题。2009年11月大连儿童村在大连民政局注册正式挂牌成立,发展也趋于平稳。现如今,儿童村共收养服刑人员子女20 名,其中婴幼儿3 名、小学生11 名、中学生3 名、中专生1 名和大学生1 名,以及正在学推拿技术待就业1 名,2011 年儿童村走出第一位考入大连外国语学院的大学生,也走出1 位考取卫校将来成为护士的中专生。
  大连儿童村从坎坷走向平稳发展,固然离不开外界社会的援助,也时刻感恩爱心人士的奉献精神。但毕竟公众捐助具有不稳定性,这就难以同步保证儿童村孩子正常生活的持续性。随着大连儿童村现有孩子的不断成长以及对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数量的增多,儿童村的开支不断增大,从长远发展看,儿童村也必将面临资金运营的压力。所以,不管是从我国慈善环境的外在风险上还是从非营利组织持续发展的内在压力上来讲,非营利组织具备一种自力更生的生存手段不失为一项长久之计。为解除发展隐忧,王村长凭着一种敢于承担、敢于创新的社会企业家精神,践行着儿童村“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村训,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王村长带领由外界输血的儿童村走向了艰苦创业的造血道路。

  2.大连儿童村的造血机能

  所谓造血,就是儿童村的资金运作,不再单纯依靠社会的捐助,而是以自我创收为主,辅之以社会各方的慈善捐助。在考察北京太阳村以及国外慈善事业先进的救助理念下,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王刚义开始带领儿童村走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造血阶段,儿童村就这样有了自己的爱心农场、爱心果园、爱心鸡场以及太医馆创业基地等。
  (1)爱心农场。大连儿童村位居郊区,周围零星分布着成片的荒地,利用土地上的优势资源,从2009年开始,王刚义在业余时间带着孩子们去后山开荒种菜,通过辛勤劳作,到收获的季节,大葱、白菜、香菜、萝卜、土豆、西红柿、地瓜等各种蔬菜满载而归,基本能解决儿童村日常生活的蔬菜需求。
  (2)爱心果园。儿童村有一片自行经营的果园,大概有500余棵成龄果树,起初王刚义意识到偌大的果园如果只是供应儿童村数十个成员的生活,供是远大于求的,经过一番思索,王刚义提出了爱心果树认养的慈善项目设想。从2010年开始,儿童村推出果树认养慈善活动,认养者只需每年一次向儿童村交纳每棵200元的认树款,儿童村负责果树的管理,四、五月份爱心人士可前来春游,七、八月份果子成熟再通知认树者前来采摘,此举甚受社会欢迎,双方共受益。
  (3)爱心鸡场。王刚义利用儿童村后院的空间搭建了一个鸡舍,王爸爸说公鸡长大后,销售收入可用于每年的千里大探亲的路途开支、给在监狱服刑的父母购买些日用品。自此孩子们每天早起或放学后就到山上采野菜喂鸡,配食上儿童村现磨豆腐渣及剩饭菜,保证爱心鸡成长安全性绿色性,至年底爱心鸡的销售收入入账。
  (4)北京太医馆创业基地的建立。儿童村不可能永远成为孩子们的避风港,总有一天要靠自己的双手敲开社会的大门。孩子们的未来,是最终检验儿童村是否办好的试金石。利用儿童村晚妈妈的医学技术优势,经理事会研究决定在北京建立太医馆创业基地,2011年11月16日,大连儿童村在北京祥和中医院(称太医馆)成立了第一家创业基地,万轩竹妈妈任创业中心主任,并受聘为太医馆中医教授、坐堂中医专家。目前,两个大孩子已跟随万妈妈开展开作。
  经过多年的探索,自力更生的发展模式和日益成熟的造血机制,使儿童村走上了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公信力大大提高,得到了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注与信赖。大连儿童村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其“自我造血”机制创造性地运用商业方式追求社会公益的实现,初步显示了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社会企业化新方向,即运用商业化的手段实现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益目的。

  二、非营利组织发展现状及瓶颈

  非营利组织简称NPO,又叫第三部门、非政府组织、公益组织、志愿组织等,指政府机构和企业以外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具有组织性、私有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公益性五个方面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营利组织得到迅速发展,据中国社会组织网站发布的统计公告,2009年我国在民政部门登记的非营利组织总数已达431069个,其中社团238747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90479个,基金会1843个。据相关人士称,若加上未登记的非营利组织,保守估计目前其数量可达百万。非营利组织作为公民社会的组织代表,已被认为是加快政府职能改革、唤醒公民意识,促进公民社会的逐步发育、完善公共治理的结构、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功能发挥还不够充分,一方面是制度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是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非营利组织自身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益目标的实现。资金问题是各个国家非营利组织面临的共同问题,韦斯布罗德认为非营利组织没有像政府那样的强权,而提供的是公共产品,必然会面临财政问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2000年对非营利组织面临问题的调查显示,资金缺乏是首要问题,比例高达41.1%。由此看来,资金来源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瓶颈。

  三、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企业化分析

  近年来,由于受到公共资源竞争加剧、活动及管理成本上升、政府拨款减少以及整个慈善危机宏观环境的影响,非营利组织的运营开支难以得到稳定有效的保障。因此,积极探索一种新的路径来维持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成为了一种必然,那么社会企业这种兼顾社会目的和商业收益的创新组织形式为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一词源于欧美国家,英国社会企业联盟对其定义为“运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美国罗格斯大学商学院城市创新与经济发展中心(CUEED)副主任杰弗里·罗宾提出:社会企业主要把用于商业的行为方法应用于非营利部门,以便更有效地为社会大众提供社会产品和服务,也即社会企业是指以社会目标为首要目标、将盈余再投资于组织或社区发展、不追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的新型组织。
  随着社会企业理论的传播以及国内外社会企业商业化运营案例的成功实践,社会企业日益成为处在资金困境中的非营利组织关注的新鲜事物。在这一趋势下,一些传统的非营利组织转变成了社会企业,非营利组织的市场化或者商业化被认为是社会企业产生的一个重要发源地;还有大量的社会创业者涌现出来,他们把社会企业作为开展公益服务的新模式,直接跨越传统非营利组织的阶段而创立社会企业。两种方式都彰显了社会企业在第三领域得以发展的新兴势头,所以笔者将这两种方式形成的社会企业皆看做是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企业化。
  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企业化这种准市场经营策略突出地体现了市场与非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改变了传统慈善机构依赖捐赠和政府补贴式的运作模式,创造性地运用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实现了组织的自给自足和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解除非营利组织资金瓶颈的制约外,也在满足社会公共服务需要、增加就业机会、优化组织内部管理、建立社会资本等方面表现出了独有的功能优势,那么由非营利组织向社会企业化方向的转变就具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为了处理和协调好商业经营与社会服务的关系,实现顺利转型与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社会企业化模式。因每个非营利组织的资源禀赋与结构功能千差万别,在提供服务的对象、内容、形式与水平等方面不尽相同,其社会企业化的具体选择途径也应有所不同。据有关学者的研究,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化的发展基本上分为两个途径:一种是以非营利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为基础,再以商业化的方式来经营,例如文中的大连儿童村的立足土地资源、志愿者资源、技术资源而自我造血的经典做法;另一种是社会企业家通过创业直接创办社会企业。然而,不管是哪一种途径,在实行社会企业化策略时,必须以其需要而定,并坚守社会公益目的不动摇。

  参考文献
  [1]王刚义等.民办儿童村救助模式的管理创新——以辽宁省大连阳光溢鸿儿童村为例[J].社会保障研究,2012
  [2]王刚义,王秀岩.儿童村不能忘记[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