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志愿服务起源于西方宗教组织的慈善救助活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今,志愿服务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各领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开始于 1979 年,联合国志愿者组织向我国派遣了第一批开展服务活动的志愿者,随后志愿服务在我国逐步发展并不断壮大。1989 年 3 月,民政部号召推进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从此我国的志愿服务活动便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的居民建立了我国第一家居民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主要开展邻里互助活动,这种社区志愿服务的做法经民政部的推广,很快扩散到全国范围;1990 年,深圳市成立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正式注册成功的志愿服务团体--深圳义务工作者联合会;1993 年 12 月 5 日,共青团中央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这是我国志愿服务发展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为我国志愿服务活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了平台。随后我国志愿服务活动如雨后春笋般的开展起来,社会各界人士以不同的形式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尤其是在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和"5.12 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时期,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不仅有来自我国大陆和港澳台的同胞,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的个人和团体。可见,志愿服务的队伍和规模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志愿服务事业越来越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随着我国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其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我国志愿服务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可避免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2002 年北大学子冯勇在可可西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因汽车故障无法返回被冻死在车中,最终却没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为他的死负责;2013 年 4 月至 9 月,本文作者曾在四川省索玛慈善基金会做志愿者,通过实践发现很多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时面临不被信服、服务经费短缺、被当作廉价劳动力、服务时间严重超时等问题,甚至出现人身财产遭受侵害却无法得到合理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立足于实际,通过对我国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在吸收借鉴国外有关志愿服务制度建设成熟经验的基础上,探寻符合我国志愿服务实际的发展路径,为推进我国志愿服务制度建设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
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人们的行为方式及价值体系发生了重大转变,人们对志愿服务的关注和参与程度也越来越深,这大大促进了志愿服务的发展。本文针对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就如何推进我国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意义。
首先,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研究,有利于我国志愿服务相关理论的丰富。本文在总结国外学者对志愿服务制度建设观点的基础上,并结合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从志愿服务相关的培训、注册、激励和保障四个方面对志愿服务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进行了理论分析,有利于我国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理论的完善。
其次,对该选题的研究,有利于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研究广度的拓展和研究深度的挖掘。党的十七大就提出了要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对志愿服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发掘和对策的探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更多的相关研究,进而为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撑。
二、现实意义。
首先,有利于提高志愿者素质,保障志愿者权益。通过对志愿服务的制度完善,能够使志愿者在理论知识、技能转化和综合素质方面得到切实的提高,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提高志愿服务事业的规范化水平,也为志愿者人身财产、健康安全等各项权益提供了保障。
其次,有利于提升志愿服务信度,保障志愿服务顺利开展。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能够增强社会公众的信赖感和认可度,一方面可以提高社会各界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有效解决志愿服务过程中人员相对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为志愿服务提供资金支持,保障志愿活动开展的经费支出。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于发达国家(地区)相比,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有关志愿服务的专业研究正式开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代表性的著作是 1994 年发表的《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志愿服务调查》,标志着我国志愿服务研究的开始。
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总结,国内学者在志愿服务领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有关志愿服务的学术类研究较多,主要涉及到志愿者精神、志愿服务的现状及运行体制等方面。但就志愿服务制度建设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一)关于志愿服务培训制度的研究。
折文娟在《北京市社区志愿者培训机制研究》中指出由于政治制度、法律规制、资金支持、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在对志愿者的培训方面处于较低层次的水平,而完善的培训机制不但可以提高志愿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而且对推进志愿服务事业和社会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从培训的各个环节、运行机制及宏观环境三个层面来构建志愿者的培训机制。
张姝在《我国志愿者培训体系研究》中指出构建志愿者培训体系是提高志愿者素质、增强志愿者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有效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保障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文章针对志愿者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美国、德国、台湾地区在培训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志愿培训体系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刘伟在《大学生志愿者培训模式初探》中表示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工作是志愿服务活动得以顺利、高效开展的基础,也是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发展的保障,文章主要从志愿服务的培训准备、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等角度来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培训模式。
倪霓在《大型运动会志愿者培训研究》中通过调查分析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以来我国大型运动会的志愿者培训状况,指出我国的志愿服务尚未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志愿者的招募制度化,选拔程序化,培训方式特色化。
(二)关于志愿服务激励制度的研究。
周宏在《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 --以温州市社区为例》中指出我国社区志愿服务存在认同程度低、参与人数少、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而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不完善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文章以温州市社区为实例,对志愿者的参与动机和需求进行分析,结合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实际,提出完善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有效对策。
张树琼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构建研究》中分析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原则和最终目标,并从政府、高校、社会、自我、组织五个方面探讨了在我国激励大学生从事志愿服务时针对具体情况的激励机制及其路径研究。
陈晓春和钱炜在《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研究》以城市社区志愿服务的激励机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找出其中的问题,并在借鉴国外成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一些对策建议。
(三)关于志愿服务权益保障的研究。
党秀云和蒋欢在《我国志愿者权益保障:困境、问题与对策》中认为,随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志愿服务的数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宽,志愿者的权益保障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权益保障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严重阻碍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志愿服务中志愿者权益保障问题的出现,需要在立法、制度、物质保障、培训机制、奖惩制度、风险管理和评估救济机制方面对志愿服务活动加以规范,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我国志愿者权益保障的基本体系与完善策略。
鲍晓晔在《我国志愿者权益保护立法研究》中提出,虽然目前全国已有 30多个省市制定了志愿服务地方性法规,但这些地方性法规难以上升到国家层面,因此效果微乎其微。要想更好的推进志愿者权益保障工作,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统一的全国性质的志愿服务法律法规;对志愿者法律保护提供系统的契约制定;完善侵权责任的救济途径;完善志愿服务保险制度;对志愿者要从人身和心理方面予以重点的关怀和疏导。
李乃蓉在《高校青年志愿者权益法律保护机制探索》中探讨了在高校中的青年志愿者们如何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对志愿者组织、志愿者自身和救助对象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界定。他指出应该在志愿服务的系统培训、知识强化以及服务立法方面尽快出台一部志愿者法律法规,并将其纳入到民法体系中以加快其建设进程。
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来看,经过 20 多年的理论研究,我国对志愿服务在激励制度、注册制度、培训制度和保障制度方面的建设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南。但是国内对志愿服务的研究,把对社会及外部制约机制的研究作为切入点和研究重点,但对内部自律机制的研究较少。本文认为应该把对志愿服务的研究扩展到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其他学科领域,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问题,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不仅可以丰富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的理论体系,而且能够更好地指导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
二、国外研究现状。
由于国外志愿服务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 因此对志愿服务的学术研究数量较多,内容也较为系统完善。本文对国外学者们关于志愿服务相关理论观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整理归纳:
关于志愿服务管理方面的研究:史蒂夫和瑞克的研究涉及到志愿服务工作的很多重要方面,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相关的研究主要有招募、选拔、管理几个方面。
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怎样更好的帮助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怎样选拔优秀的志愿者及对他们进行志愿服务后期的考核评估问题。
关于志愿行为动机的研究:美国学者伽勒特从志愿行为的动机、志愿者制度以及对志愿者贡献的评估等方面对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做了相关论述;奥莫托和斯奈德从志愿者行为的目的,分析志愿者的行为动机和需求。他认为,社会支持、组织的整合度及志愿者互动的满意度等是影响志愿者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以看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激励制度的重要性,对志愿者志愿行为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戈儒布和皮力温从角色的认同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志愿者对组织的认同感对志愿者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关于制度建设的研究:帕森斯认为:"制度化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结构,制度化了的角色构成了社会系统。帕森特特别强调规范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默顿从社会制度对行为主体的影响:对行为的外在约束;对行为的激励和压制来分析制度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从国内外研究比较来看,国外对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的研究比较全面,对志愿服务整个过程:服务前的培训、注册,服务过程中的激励、保障及服务后的评估,做了细致的研究。但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不同,这些理论研究不具有普适性,不能生搬硬套。本文认为应该在深刻把握我国志愿服务的具体实际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国外成功经验,找出适合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特点的制度建设路径,从而使我国的志愿服务制度建设不断完善。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进行研究,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了本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有关论题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对本文的写作思路及写作过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概述。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志愿服务的基本概念、志愿服务的特点及其类型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志愿服务的相关理论;第三部分在对我国志愿服务制度化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志愿服务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的分析和探究。
第四部分对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志愿服务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在参考和借鉴的基础上,概括出对我国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的启示。
第五部分针对文章所指出的问题,并在借鉴国外志愿服务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志愿服务的培训制度、注册制度、激励制度和保障制度的一系列措施,希望能够为完善我国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
本文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对与志愿服务制度化相关主体及志愿服务过程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文献研究法。本文是基于对大量现有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而进行写作的,在认真研究和理解学者们现有观点的基础上进行对比提炼,总结共性、发现差异、探索新的研究视角。本文通过对我国志愿服务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结合国外关于志愿服务方面的优秀经验,提出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的一系列对策,希望对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比较研究法。志愿服务最早产生于西方欧美国家,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演变,西方国家在志愿服务领域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形成了系统完备的体系,使志愿服务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因此,我国在对志愿服务进行制度建设研究时,应该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我国志愿服务理论的丰富、志愿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新的思路。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点。
目前国内外对志愿服务的研究大多仅仅局限在理论层面,而对如何结合我国现实情况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的研究比较薄弱;另外在制度建设方面缺乏视角的创新性和领域的突破性,所以本文力争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
第一,理论研究与实践经历相结合。本文把国内外学者相关理论的总结与自己在志愿服务的经历相结合,分析志愿服务制度建设中的问题,并试图找出相应的对策。
第二,从不同的视角和学科领域进行问题分析和对策研究。本文综合运用法学和社会学的知识提出完善我国志愿服务制度建设的对策,并且从内部激励机制来探讨健全激励制度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