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汉语热"风靡全球,汉语成为重要的语言工具,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也在迅猛发展。菲律宾是东南亚地区最早创办华校的国家之一,也是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最早的开垦地。菲律宾华文教育在历经百年风雨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许多问题。
本文在简要回顾华文教育发展历史前提下,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现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首先,菲律宾主流高校孔子学院的华文专业课程设置多样化、内容具有针对性,能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但开设华文专业的菲律宾高校数量较少。其次,文章主要从教师、教材、教学法等方面分析了菲律宾华文教育教学现状,发现菲律宾中小学华文教师短缺、教师专业性不足,华文教材内容难度大、与学生的华文水平不匹配,华文教学法单一陈旧等问题。再次,从以菲律宾华教中心为代表的民间华文教育机构角度,分析华文教育教学现状,民间教育机构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菲律宾的华文教育的发展;同时,根据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现状的分析,针对突出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最后,从华文学习需求与"一带一路"角度,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试图探究。
关 键 词:菲律宾 华文教育 现状分析 发展策略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 of China's economic strength, "Chinese fever" has swept the world, Chines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language tool, and the cause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s also developing rapidly. The Philippines was one of the first countries in southeast Asia to establish a Chinese school, and also the first place under the "Chinese teacher volunteer" program of hanban/Confucius institute.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Philippines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past 100 years, 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Based on a brief review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Philippines. First of all, Confucius institutes in mainstream universities in the Philippines offer diversified and targeted courses for Chinese majors, which can meet the needs of different learners. However, there are only a small number of universities in the Philippines offering Chinese majors. Secondly, the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Philippines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ers, textbooks and teaching methods, and finds that there are a shortage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the Philippines,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ism of teachers, the difficulty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the mismatch betwee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d students' Chinese language level, and the monotonous and obsolete teaching methods in Chinese language. Thirdly, it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on-governmental Chinese education institutions represented by the Chinese education center in the Philippines. The existence of non-government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Philippines.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Philippines,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i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learning needs and "One Belt And One Road",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Philippines.
Key words: Philippine,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abroad, Analysis of the situation,Development strategy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 1
1.1 研究背景 …………………… 1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4
1.4 研究内容 …………………… 6
1.5 研究方法 …………………… 6
1.6 创新点 …………………… 7
第二章 菲律宾主流高校华文教育现状 …………………… 8
2.1 国际合作与交流下的高校华文教育 …………………… 8
2.2 华文专业课程设置多样化 …………………… 9
2.3 非本土化华文教师特点 …………………… 10
2.4 学生就业情况 …………………… 11
第三章 菲律宾中小学华文教育现状 …………………… 12
3.1 菲律宾中小学华文教师现状 …………………… 12
3.1.1 华文教育师资匮乏 …………………… 12
3.1.2 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 …………………… 12
3.1.3 本土华文教师专业性不强 …………………… 14
3.1.4 本土华文教师老龄化严重性别比例失衡 …………………… 14
3.2 中小学华文教学法及教学方式探究 …………………… 15
3.2.1 以单一的语法翻译法为主 …………………… 15
3.2.2 受教会监管的华文教学无自由发展空间 …………………… 16
3.2.3 沿袭传统的模式化教学方式 …………………… 17
3.3 菲律宾中小学校华文教材与教学内容 …………………… 17
3.3.1 华文教材难度高与学生华文水平低不匹配 …………………… 17
3.3.2 重考试轻教学 …………………… 18
第四章 菲律宾民间机构与华文教育的发展 …………………… 21
4.1 菲律宾华文教育民间领导机构 …………………… 21
4.2 菲律宾华教中心背后的坚实力量 …………………… 22
4.3 民间机构对华文教育的引领作用 …………………… 23
第五章 菲律宾华文教育现状发展策略 …………………… 24
5.1 推动本土华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 24
5.2 推进华文教师规范化管理 …………………… 25
5.3 打破陈旧印象,增强菲律宾华裔学生族群认同感 …………………… 25
5.4 培养华校学生华文学习兴趣 …………………… 26
5.5 转变华文教学方式方法 …………………… 27
第六章 菲律宾华文教育发展趋势 …………………… 30
6.1 华文学习需求逐渐增大 …………………… 30
6.2 "一带一路"背景下华文教育的发展机遇 …………………… 31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 34
7.1 结论 …………………… 34
7.2 不足 …………………… 34
致 谢 …………………… 36
参考文献 …………………… 37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39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菲律宾华文教育历经百年沧桑,在曲折中艰难发展至今。人常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华人移民菲律宾历史久远,华文教育也随之成型并发展。普遍观点认为,华文教育经历了初创、发展、鼎盛、调整、衰竭、愈合等时期,但又因研究视角不同,华文教育也被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早期,因来菲华侨人数逐渐增多,华侨下一代教育问题逐渐突出,加之美国取代西班牙殖民统治之后,推行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华文教育才有了开端。1899 年,大清中西学堂(今中西学院)建立,拉开了菲律宾早期华文教育的序幕。华侨学校的建立,使得旅菲的华侨子女由私塾教育转变为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
在侨校初创时期,在美国殖民地统治者沿袭开放式政策的环境下,"大约每所侨校,就有一所在马尼拉,每两个侨生就有一个就读于马尼拉市的侨校".①1915 年,菲律宾华侨教育会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华侨教育的发展。在此之后,因为世界经济环境的动荡与变化,华侨学校的发展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在 1935年,菲律宾华侨学校数量增加到了大约 80 多所,在校学生人数也接近万余名。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因躲避战乱,大批中国人涌入菲律宾境内,在菲华侨人口迅速增长,致使华侨学校数量进一步增加,从侧面看,当时菲律宾华侨教育一定程度上因此得到发展契机。1945 年,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侨校也逐渐复苏,到 1946 年,全菲华校恢复到 93 所,包括复办者 65 所,新办者 28 所,基本上与战前水平一致。在监管督查时期,菲律宾华侨学校着重进行二战后的重建工作,师资搜集与分配等工作逐渐开展,重建工作举步维艰。直到 1946 年下半年,华侨学校才恢复正常教学活动。到 1956 年,全菲华侨学校共计 150 所,教师近两千,学生人数约五万。但新中国成立后,菲政府禁止中国人入境,这导致侨校师资来源断绝,于是 1955年,华文师范专科学校创办,就地培养侨校师资力量。就在战后重建工作开始有起色之时,独立后的菲律宾盛行狭隘民族主义,1955 年,菲国会以"共党渗透华侨学校"为名,抨击华侨学校,对侨校开始实行管制,甚至要关闭侨校,因形式严峻,台湾地区于 1956年 1 月与菲律宾签订相关条约,强制实行中文、英语双重学制,同时规定英文教学时间及课程设置要高于中文,华侨学校英文课程遵照菲教育部规定,"周课时小学 1100-1175分钟,中学 1200-1400 分钟,中文课程按照台湾地区规定,周课时小学 800-870 分钟,中学 900-1000 分钟。"②新规之下,英文课程明显多于中文课程,但华侨学校半个世纪仍沿用双重课程制度。
1957 年,菲律宾华侨学校联合总会成立(简称"校总"),其宗旨是凝聚侨校力量,发展华侨教育。在此期间,侨校数量继续增加,而一些华侨学校则停办。到 1973 年,全菲华侨学校共计 154 所,学生 6.8 万人。通过侨校与学生数量的增长,我们可以看出,菲律宾华侨学校在受到菲政府全面监管后,华侨教育教学继续不但没有缩水,并且在督察中还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华侨学校的性质也没有被改变,这是值得欣慰的地方。但同时,侨校在不变中又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不是来自外部监管,而是产生于内部,即侨校学生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变化,学习态度是学习的关键因素,足以需要引起重视。
这些变化的因素主要追踪于学生背后的家庭影响。有些华侨在菲生活时间已久,甚至是第二代第三代华侨,日后也要生活在菲律宾,对祖籍国的观念逐渐淡薄,无论是日常生活习惯、个人行为举止还是理想价值观都日渐趋向于居住国,因此对华文学习的兴趣下降,加之双重课程带来的压力,使得学生逐渐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放弃学习。因此,受菲政府监管时期的华侨教育虽然未受到明显直接的客观影响,但从主观方面来看,学生、家长,甚至有少部分教师关于华文教学及学习方面的主观意识发生了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往后华文教育"日趋式微"埋下隐患。
1973 年,菲律宾总统马科斯颁布第 176 号法令,下令菲化外侨学校,到 1976 年,大部分华校实行了菲化。"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华文教育也因此转型,由华侨教育转变为华人教育,教育目标也随之发生改变。"③菲化法令其实质是菲律宾政府为了提高菲律宾国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地位,防止外族掌控国民经济而出台的民族保护政策,菲化法令的颁布及实施,使华侨教育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同时,在 1975 年,中菲建交之前,马科斯总统颁布了放宽外侨入籍条件的第270 号法令,使得大批华侨入籍,华侨学校转变为华人学校,菲律宾华侨教育因此进入华人教育时期。菲华法令实施之后,华文教育发展受到很大约束与限制,包括华文教学课时缩短,课程设置转变(华文由必修课转为选修课),教材使用本土化及教师须为菲律宾国籍等,华文教育发展空间狭小。1986 年,菲律宾历史悠久、影响力教大的中文媒体《商报》社长于长城先生曾发表讲话:"把培训新一代具有中华文化道德熏陶的良好菲律宾公民作为今日的历史使命。"④此发言为菲化后的菲律宾华文教育指明了道路,受到菲律宾社会各界人士赞同,在菲化政策严格约束下,努力发展华文教育,创办新的华校,使华校教育教学能继续保持生命力。
1991 年 5 月,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简称华教中心)成立,主张华校以培养"具有中华文化气质的菲律宾公民"为教育教学目标,在新时期华文教育应该做出新改革。
1993 年 10 月,"菲律宾华校华语教学研讨会"顺利召开,在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制定新的并且适应新时期华文教学的教学大纲,系列教材的重新编写,华文教学方式的创新等。同年 11 月,"菲律宾华文学校联合会"(简称"校联"),成立,取代并无实质作用的"校总",为华文教学"建言献策".与此同时,教师是华文教育的主力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教学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华教中心投入大量资金,通过派遣华文教师去中国进修汉语,从中国引进专业汉语教师进行督课或者汉语课堂教学(中国侨办派出经验丰富的教师驻扎在菲律宾各华校进行督课,中国国家汉办派遣汉语教师志愿者赴在菲各孔子学院或其他开设中文课程的学校进行汉语教学),举办华文教学研讨会等方式解决师资问题,随即启动了"221 工程".此外,组织学生去福建省,比如在晋江一代进行"寻根文化之旅",旨在提高学生汉语水平,同时也是唤醒及加强新一代菲华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随着国际关系的日益发展变化,中菲友好关系的日渐升温,中文实用性逐渐增强,不止菲律宾,甚至全球都开始流行说汉语,掀起汉语热潮,华校学生成分也逐渐发生变化,不止华人子弟,菲律宾土著也将自己的子女送进华校,目的是学习中文,为将来的社会择业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准备。此时,华文教育又重新焕发生机,呈现欣荣景象。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汉语热"风靡全球,汉语成为重要的语言工具,学习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也在迅猛发展。2004 年,"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项目正式启动,而第一站就是菲律宾。菲律宾华文教育历经沧桑,但在新时期呈现出了新发展局面。因此,研究菲律宾华文教育教学现状对汉语国际专业领域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本文将从菲律宾中小学华文教育现状、菲律宾高校华文教育现状、菲律宾民间机构的华文教育现状、"一带一路"背景下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新机遇、菲律宾中文学习需求、菲律宾华文教育现状发展策略等方面出发,结合在菲律宾华校对外汉语教学实例,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心理学理论。
本文的研究切入点是在上述理论基础支持的基础之上,又鉴于汉语对于菲律宾华人华侨来说是一种特殊的第二语言,即既不属于母语,也不属于完全的第二语言,因此其相关研究因素也比较复杂。华校是华文教育的主要实践地,华校的兴盛衰竭则预示着华文教育发展的好坏,虽然目前主流高校孔院的汉语教学发展势头良好,为菲律宾华文教育增加了实力,但与中小学华校也存在相似问题,如师资力量薄弱、华文教材短缺、教学方法落后、华校行政管理不完善、华文教育经费投入有限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华文教育发展。希望撰写此篇论文能通过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现状的研究,为以后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及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提供更具价值的借鉴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菲律宾华文教育在 20 世纪 50 年代达到了鼎盛,但由于菲化政策的实施,华文教育日趋式微,如今,为了华文教育的"重振",社会各界加大投入力度,为华文教育进行各方面的服务。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加以归纳总结,主要从国内华文教育研究现状、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现状两方面展开。
首先,关于菲律宾华文教育,前期主要以华文教育历史研究为主,但随着"菲化法案"的颁布与实施,华文教育受到巨大影响,鉴于此,关于在"菲化政策"影响下的华文教育发展,以及在其影响下,华社领导下的华文教育自身所做出的应对与改变,吸引研究者的关注目光,具体如下。
关于菲律宾华文教育历史发展时期的研究,首先要提到为菲律宾华侨教育(后期称为华文教育)做出巨大贡献的陈烈甫先生,在 1958 年,由陈烈甫撰写的专著《菲律宾华侨教育》出版发行,此专著从华侨社会以及在华社领导下华侨教育的内部行政管理、教育制度结构、华侨教育师资问题等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与分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95 年,周聿峨的著作《东南亚华文教育》出版,多数研究者认为此专著对华文教育从创建到发展,从鼎盛繁荣时期到经历衰败低谷时期都有较为真实详尽且完整的记录,尤其是第四章最具指导意义。因"菲化政策"的制约与影响,以及华侨大量入籍菲律宾,菲律宾华侨教育转变为华文教育,同年(1995),林浦田发表专著《华侨教育与华文教育概论》,就对华侨教育转变为华文教育做出了解释,并对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华文教育在"菲化"后的本质及发展方向进行了说明,此外,还有台湾学者夏诚花谈到,在"菲化政策"的影响下,华文教育由内而外发生了巨大变化。
除过专著外,关于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的相关论文也有很多,比如学者颜长城、施雪琴、吴端阳等人以前期的研究专著为基础,对菲律宾华文教育历史演变做了宏观概述与归纳总结,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各个发展阶段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此外,还有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授、菲律宾红溪礼示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章石芳,对华文教育中菲律宾相关教育政策、当代华裔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菲律宾华文教育在"菲化政策"后做出的努力与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实际调查及论证,为研究华文教育提供了更具详尽参考意义,同时,研究者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方面的论文还在持续更新。
由于中国国家汉办派遣大批汉语教师志愿者赴菲律宾进行汉语教学,这些志愿者群体中基本上都是本科毕业生和硕士在读生,硕士在读生多半带着实习目的赴菲进行汉语教学,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后,也在为硕士毕业论文积累素材及资料,因此,近年来,国内关于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的硕士、博士论文逐渐增多。从"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开始实行起,关于华文教育研究的论文就相继出现。其中,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的高校,比如暨南大学与福建师范大学的相关论文数量最多,但最近几年逐渐向内陆扩展,尤其是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内陆高校的教师与学生也将目光聚集在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研究上。2004 年,上海师范大学彭俊的博士论文,从不同侧面对华文教育进行了论证阐述,2005 年,福建师范大学陈满琪的硕士论文对华文教师的教学工作现状及其中的问题进行了探究,2006 年,暨南大学韩瑞凤的硕士论文从中菲两国关系"冷战"视角,对华文教育进行了分析研究,在 2006 到 2008 年期间,持续出现关于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的论文,皆出自福建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 年,广西师范大学的硕士生戴家毅,通过对华文教育的历史回顾以及现状分析,对华文教育出现新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提倡更新华文教育观念,找准华人及华文教育定位。2015 年,广西师范大学的夏雯君,在其硕士论文中通过对菲律宾几所华校的调查,对华文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之前关于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研究只集中在少数高校及地区,但从最近几年出现的相关文献,足以证明,随着汉语热潮的推进,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研究将会扩大到全国各地区各高校,成为研究新热点。
其次,关于菲律宾华文教育教学的相关研究,国外研究相对于国内研究较少,但也有学者为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很有效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华文教育的发展起到明确指导作用。由于"菲化"政策影响,华语成为选修课,华文教学比重下降,前教育部长安德鲁·戈塞莱斯博士(Dr. Andrew Gonzales)在 1999 年 12 月举行的"第三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评价说:"这个决定并不明智,作为教育部长,我愿意接受这么一种想法,让我们重新考虑华语教学的问题,看看我们是否可以修订华校的课程,不把华语当作一个科目来教".⑤安德鲁·戈塞莱斯博士熟知语言教学规律,明白环境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华校的华语教学必须要在语言学习环境下进行,他提倡不光用普通话进行华语教学,更要用普通话进行其他科目的教学,"菲化"后的华校不能将华语视为一门语言进行学习,要提升华语教学水平,促进华文教育的发展,就要把普通话与英语、他加禄语一样,作为一种教学语言。
安德鲁·戈塞莱斯博士作为"东道主"的同时也是当时菲律宾教育部门最高行政长官,在有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专家参加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上,此次发言带有一定的政治性,但因菲律宾华侨华人属于菲律宾少数民族群体,也是构成菲律宾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发言同时也是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基点上来谈论华文教育。
虽然安德鲁·戈塞莱斯博士关于华文教学的初衷是好的,也符合一定语言学理论,但是华语作为菲律宾华人华侨一种"特殊的第二语言",要完全遵照第二语言习得、二语教学理论及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是行不通的。
从微观层面来看,对华文教育有多年研究经验的美国学者麦礼谦,在谈到目前华文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时,指出华文教育需要寻找更加行之有效的具体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华裔学生学习兴趣,由于缺乏对华裔汉语学习特点的研究,对有利于华语学习的语言环境要素利用不足,华文学校教学方式方法不适于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
华文教育要以历史现实为基础,也要在原有基础上,根据社会环境及外部影响因素的变化,找准华文教育定位,并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科学有效的实践,使菲律宾华文教育获得更好的发展。1991 年,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邀请北京语言学院(今北京语言大学)吕必松教授来菲律宾对华文教育进行理论指导。吕必松教授通过走访及对菲律宾各华校的实地考察,举办了以"第二语言教学"为主题的讲座,1991 年多的专题讲座可谓是为菲律宾华文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因为以往的菲律宾华文教育教学历史上,一直缺少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指导,这是首次引进。吕必松教授的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改善了菲律宾传统守旧的教学模式,让华校领导及教师在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下,将其中的理论观点应用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使得华文教学工作更具科学性,华文教师在通过理论学习之后,将改良后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技巧带到华文课堂中,从学生的特点、兴趣、需求等角度出发,让众多华裔学生接受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使众多华校学生从中受益,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我们发现,新时期的菲律宾华文教育与过去相比较,已经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我们虽然要"以史为鉴",站在菲律宾华文教育历史的基础上放眼未来,但不能拘泥于过去,需要开拓新视角,新维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如今的华文教育,以及现阶段出现的新现象、新发展。关于华文教育的研究也不能只局限于硕博论文研究,社会学者及高校研究者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协同合作,加强对内对外交流,克服困难,为华文教育提供更多更专业的著作支撑,真正为菲律宾甚至是海外华文教育提供有效发展策略。
1.4 研究内容研究
主要内容有:菲律宾中小学校的华文教育现状,主要从教师、教材、教学法等方面进行探究;菲律宾高校的华文教育现状,主要从中文专业课程设置、教师队伍构成、学生就业面等方面进行论述;菲律宾民间机构的华文教育现状分析,主要从最具代表性的菲律宾华教中心入手,分析菲律宾民间机构的特点以及对华文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根据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现状的研究,针对其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同时,通过对华文教育教学现状的分析,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一探究。
1.5 研究方法
文献综述法:检索、搜集、整理相关案例,文献以及资料等。对前人研究成果做总结、概括和评述。通过综合评述,对前人的文献资料,比较其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吸取最新的成果。
理论分析法:将搜集到的资料加以整理、归纳、总结,并运用已获得的资料信息进行论证分析,并基于理论分析对菲律宾华文教育与华文学习需求研究等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观点进行总结提炼。
观察法:根据自身汉语教学实践,在华文教学课堂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华文学习情况,学生对华文及中华文化的认知程度,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对华文的学习兴趣、学习汉语的动机等方面的观察,思考菲律宾华文教育教学现状及华文学习服务需求状况,把具有参考价值的实际教学情况写进教学日志,从中选取信息,作为论文支撑材料。
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汉语学习的兴趣点在何处、学习时遇到的疑惑与问题、学习中的难点、学生对老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学生对本土华文教师及来自中国的中文老师的教学期望值等,基于调查到的学生学习情况及需求等资料,设计合理的调查方法。
访谈法:利用在菲教学期间的便利条件,与菲律宾本土华文教师进行实时实的沟通交流,可选择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教龄的访谈对象,从侧面了解菲律宾华校的华文教学现状,并以此为缩影,希望能从多种角度了解菲律宾的华文教育教学状况;此外,将访谈对象扩展到华校之外,选择不同政治身份、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社会地位的人群作为访谈对象,比如华人学生家长,可根据华人华侨对汉语学习及中华文化的认知程度,华人华侨家庭对华文的重视程度,了解华校学生学习华文的主要动机与需求,以及菲律宾老一辈华人华侨对新侨在华文学习方面的期望程度,除菲律宾华人之外的菲律宾土著居民对汉语学习的热情,还有涉及到的相关其他方面,都将作为夯实论文的资料。
1.6 创新点
本文创新点主要有:在菲律宾主流高校及菲律宾中小学华文教育的基础上加入菲律宾民间机构因素,分析这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对华文教育的综合影响;从"一带一路"建设角度出发,分析华文教育现状及发展新机遇。结合自身海外实习经历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与策略,通过历史与现状分析结合,解析华文教育教学发展形势,为华文教育在未来的发展中提供意见与建议,为我国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提供参考便利。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部分内容省略,详细全文见文末附件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7.1 结论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高,越来越多学术界的学者、志士仁人将目光投向海外华文教育,其中不乏少数关于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相关研究。在此过程中,研究者们看到了华文教育在历经百年风雨之后,重新焕发生机的希望。本文通过对菲律宾中小学、主流高校及民间机构等方面的调研,对华文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现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加大本土华文教师培养力度,提高华文教师的专业性,优化华文教师结构,综合分析华文教师短缺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华文教师面临的问题,比如提高华文教师的工资待遇,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加入华文教育教学的队伍中。
第二,扩大菲律宾高校华文相关专业的开设范围,进一步加强华文教育的衔接性。
目前,菲律宾华文教育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等阶段,大学关于华文学习的专业少之又少,且主要集中在菲律宾四所主流高校。大部分学生在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面临无华文专业可学的窘迫局面,为了让学生的华文学习不出现断层,努力与菲律宾其他高校进行商榷,增设华文专业,扩大华文学习受众面。
第三,组织专业团队编写符合学生华文水平的教材,引进符合菲律宾华文学习者特点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材,为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使用。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要适中,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教材结构编排合理,生词、课文以及课后练习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环境、教学实际情况而定。同时,教材内容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爱看爱学,在不断的实践检验中打造出最符合要求的华文教材。
第四,充分发挥民间机构的作用,借助菲律宾华人社团的资助与支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让华文教育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在努力解决华文教育发展问题的同时,更要强调华语的重要性,要使华语学习"深入人心".华文不能只关注华校教学,更要注意到学生背后的家庭影响,关注学生的家庭华语教育,恰当做好家长工作,做到"家校联合",消除部分学生的抗拒性,培养学生的华语热情与兴趣,让华裔学生认识到华文学习的重要性。随着我国汉语国际推广政策的实行,除过华裔学生,菲律宾土著也开始学习汉语,在未来,也会有更多的社会人士加入到汉语学习的队伍当中,菲律宾华文教育也将会迈上新的台阶。
7.2 不足
论文不足之处有三:第一,对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研究与分析,需要经过实地调查,了解具体华文教学情况,收集资料并加以分析,还要通过侧面的社会观察与了解,客观地对华文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因笔者在菲任教期间有教学任务在身,无法对研究对象一一进行走访调查,不能经过实地考察,亲自采集论文需要的资料,只能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读,对相关教学人员及学生的访谈,了解所需要的信息。因此存在对菲律宾主流高校华文教育现状调查不全面、民间机构对华文教育的作用等方面了解不够充分、对菲律宾中小学华校调查不完整等问题,导致对华文教育现状分析不透彻。第二,在菲律宾当地,关于华文教育的文献资料较为陈旧,很多理论观点已与目前的华文教育实际情况不符,而国内的研究又过于集中热点问题,造成论文理论指导的片面化及不连贯性。此外,笔者因为自身研究能力有限,未能很好地做到对华文教育中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提出有效、切实可行的对策及措施,因此未从根本上未能解决这些问题。第三,因菲律宾部分华校不允许本校华文教师进行教学之外的调查活动,使调查工作受到阻碍,甚至无法开展;笔者只能从侧面与当地华校的教师与学生进行其它形式的了解与调查,导致调查结果不全面,使得论文未获得充足的数据及理论支撑,在某些部分缺乏说服力。通过对此次毕业论文撰写过程的总结与思考,汲取经验教训,在今后的研究中努力完善短板,撰写出更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致 谢
2020 年毕业季如期而至,我的研究生学习生活也即将画上句号。时间回到 2017 年,我特别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与坚持,才能够有机会在西安石油大学度过了美好而充实的三年时光,这三年的经历必将成为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在此,诚挚地感谢在我的学习及生活上给予指导和帮助的每一位老师、亲友和同学,感谢一路有你们陪伴!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两位导师--赵老师和郑老师。感谢两位老师在研究生阶段对我的无私付出与谆谆教导。感恩赵老师在三年前选择我,让我有幸成为赵老师门下的学生,能有机会跟随赵老师学习;感恩郑老师能在毕业的关键期选择我,并耐心指导我的毕业论文。今日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离不开两位恩师的悉心指导,从最开始的论文研究方向及题目的确定、开题框架的建构、到论文具体内容的修改调整,都有两位老师默默付出的身影;一日为师,终身为师。赵老师和郑老师的敬业精神、在学术上的造诣以及个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深深地影响了我,在以后的学习及生活中,两位老师都将始终成为我努力学习的榜样,再次向两位恩师表达我最衷心的感谢!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亲友和同学,在我研究生学习阶段给予的支持与帮助,是他们一直以来的鼓励与陪伴,才可以让我安心地撰写论文,顺利地参加答辩。借此机会,感谢大家对我的帮助!
最后,我要感谢曾赴菲律宾进行汉语教学而结识的老师、学生和朋友。感谢他们在异国他乡给予我工作上的指导与帮助,以及在生活上带给我的温暖,让我能顺利地完成汉语教学任务,拥有充实的海外实践经历并获得论文撰写资料,研究生三年,因有你们而精彩。
再次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感谢我的老师、亲友及同学,谢谢你们!
参考文献
[1] 陈烈甫。菲律宾的民族文化与华侨同化问题[M].台北:正中书局,1970.
[2] 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3] 周聿娥。东南亚华文教育[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
[4] 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 何懿。菲律宾华教透视和思考[M].马尼拉: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出版社,2006.
[6] 蔡昌华。东盟华文教育[M].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7] 黄端铭。井蛙说大海--菲律宾华文教育面面谈[M].马尼拉:菲律宾华文教育中心出版社,2012.
[8] 邵建寅。菲律宾华文教育的过去、现在及未来[J].台湾:华文世界(台湾东南亚华人教育专刊第 72 期),1994.
[9] 林蒲田。访菲回来谈华教[J].海外华文教育,1995(2)。
[10] 林蒲田。东南亚华文教育若干[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6(3)。
[11] 罗庆铭。菲律宾华语教学中的借鉴问题[J].八桂侨史,1996(3)。
[12] 吴瑞阳。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历史演变及其振兴对策初探[J].教育研究,1996(2)。
[13] 蓝小玲。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现状与改革[J].世界汉语教学,1999(2)。
[14] 杨子菁。菲律宾华语师资队伍及师资培训现状述评[J].八桂侨刊,2000(2)。
[15] 周聿峨。全球化对海外华文教育的影响[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1(3)。
[16] 李奇瑞。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现状与前景[J].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17] 章石芳。论转型时期的菲律宾华文教育[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6)。
[18] 李奇瑞。菲律宾华文教师培训问题探析[J].职场时空,2006(11)。
[19] 耿红卫。菲律宾华文教育的历史沿革及现状[J].八桂侨刊,2007(1)。
[20] 王焕芝。新时期东南亚华文教育的特点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4)。
[21] 黄耀东。东南亚华文教育现状和出路[J].东南亚纵横,2010(1)。
[22] 吴建平。菲律宾华文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
[23] 朱东芹。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菲律宾华文教育改革:探索、成效与思考[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4(3)。
[24] 戴家毅。菲律宾华文教育发展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
[25] 刘芸。菲律宾华校学生的华语学习动机与华校的激发策略--密三密斯光中学的个案调查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1.
[26] 夏雯君。菲律宾华文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怡朗市四所华校中小学生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
[27] 廖秋兰。菲律宾华语学校华文教育现状研究 --以圣公会中学为例[D].泉州:华侨大学,2019.
[28] 颜长城。发展中的菲律宾华文教育[A].第八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马尼拉: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出版社,2009.
[29] 王宏忠。菲律宾华文教育的风雨历程[A].见:菲律宾华教中心编。第八届东南亚华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马尼拉: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出版社,2010.
[30] Darling-Hammond, L. Alternatives to grade retention.The School Administrator, 1998.
[31] Akmal, T.T. & Larsen, D.E Keeping history from repeating itself: Involving parentsabout retention decisions to support student achievement. Research in Middle LevelOnline,2004.
[32] 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 (2006)。 The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orand retention, social promotion and age-appropriate placement. Retrieved fromhttp://www. schoolcounselor. org/files/PS_Retention.pdf Anderson, G.E., Whipple,A.D., & Jimerson, S.R. (2002)。 Grade retentionachievement and mental healthoutcom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naspcenter.org/principals/nasp_retent.pdf.
[33] Arokiaraj, A.S. Nasir, R. & Wan Shahrazad, W.S Gender effects onself-esteem,family functioning and resilience among juvenile delinquents in Malaysia. PertanikaJournal Social Science & Humanities,2011.
[34] Cannon, J.S., & Lipscomb, S.Early grade retention and student success: Evidencefrom Los Angeles. Retrieved from http://www.ppic. org/main/publication.asp?i=91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