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乡土题材在中外美术史上是一种非常广泛的表现题材,它借由生活提供给我们源源不断的表现形式和绘画形象。这种题材的绘画作品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特征,表现手法也往往以写实为主。创作过程中,得以表现艺术家对乡村生活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对乡土的情怀和对土地的热爱。在中国当下的社会生活中,乡土题材的艺术实践及创作,已被视为当代美术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鉴于前人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笔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通过画笔来表现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本文致力于对陕北农民形象的塑造,以我的三幅农民题材的作品为例,注重分析、刻画,并不断的探索,力图表现出我对现今乡村生活的感受与思考。延续前人的探索成果,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从切身感受出发,探索乡土题材绘画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乡土题材 农民形象 表现手法
ABSTRACT
In Chinese and foreign art history, paintings with homeland feelingshave wide expressive subject matters and possess endless expression forms.
They have obvious realistic features. They tend to adopt realisticexpression techniques to show the artists' feelings and understanding ofrural life and to express the artists' feelings to their homeland and theirlove for the land. In the current social life of China, the artisticpractice and creation with homeland feelings have been regarded as anindispensable part of contemporary art works. Based on professional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of the predecessors and his own life experience,the author shows his love and longing for rural life with paintings. Thispaper aims to shape images of farmers in Northern Shanxi. By taking thethree works on the theme of farmers as examples, this paper focuses onanalyzing, depicting and exploring the life of farmers and showing theauthor’s feelings and thinking of rural life in his era. This paperexplores the significance and values of paintings with the theme of rurallife according to achievements of previous explorations, life experienceand personal feelings of the author.
Key words: The theme of rural life; images of farmers; expressiontechniques.
目录
中文摘要-----------------------------------------------------------------------------------------1
ABSTRACT-----------------------------------------------------------------------------------------2
引 言-------------------------------------------------------------------------------------------3
第一章 本研究课题缘起的因素-----------------------------------------------------4
第一节 农村生活的切身感受------------------------------------------------------------ 4
第二节 创作主题的由来------------------------------------------------------------------ 4
第三节 大师的启蒙------------------------------------------------------------------------ 5
第二章 乡土题材在油画创作的意义--------------------------------------------- 6
第一节 认识与现实意义------------------------------------------------------------------ 7
第二节 对我个人的意义------------------------------------------------------------------ 7
第三章 乡土题材在油画创作中的表现实例分析-------------------------- 7
第一节 作品《学艺》创作分析--------------------------------------------------------- 8
第二节 作品《戏迷》创作分析--------------------------------------------------------10
第三节 作品《守望》创作分析--------------------------------------------------------12
结束语------------------------------------------------------------------------------------------- 13
注释与参考文献----------------------------------------------------------------------------14
致谢-----------------------------------------------------------------------------------------------1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奖情况------------------------------------------18
作品附录----------------------------------------------------------------------------------------19
第一章 本研究课题缘起的因素
第一节 “农民形象”的切身感受
像所有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一样,我从小就在土地里摸爬滚打,放学后的闲暇时间也都是围绕着农活转。所以,对于“农民形象”的理解、对于农村生活的切身感受,比仅是概念层面要深刻的多。自小便随父母下田,让我对白居易的《观刈麦》感同身受:“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在毒辣的阳光下,农民在田地间累得气喘吁吁,即使汗流浃背还是坚持在田地里锄草,就为了能收获足够的粮食维持生活。若是时运不佳、天公不作美,干旱或者洪涝,颗粒无收都是有可能的。由此我深切感到身为农民的艰辛与疾苦,乡土思绪也深深的蔓延在我的血液中,唯有一双手和一只画笔才能将其抒发。
第二节 创作主题的寻找
几年前开始的陕北写生,再次激发了我骨子里的乡土情结。第一次去陕北农村考察写生是本科阶段,读研期间再次前往,黄土高原的人文精神和自然风貌令我心动不已,也引起我内心深处的共鸣。之后便在导师的指导下确立了这个创作方向和课题。
对陕北农民的描绘也是对整个族群的表现,他们身上浓缩了时代的影子和历史的印迹。首先将他们定位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这不是一个概念化的农民,而是一个充满着丰富内涵的社会群体。
第三节 大师的启蒙
近几年来我通过观摹画展和翻阅画册等方式,欣赏、临摹一些国内外大师和油画前辈的作品。从眼界到绘画技术都得到很大的提升,我追随他们的脚步不断学习、进步、进而创新。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尼德兰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19世纪法国农民画家米勒、库尔贝、勒帕热、俄罗斯的普拉斯托夫(Пластов, Аркади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1893~1972)等;中国当代油画家全山石、蔡亮、钟涵等都是我特别敬重的绘画前辈和老师。从他们身上我不仅学到了绘画的技巧,也使我的艺术视野更加开阔。
例如:以描绘真实生活为最高追求的库尔贝,他一生作品众多,《筛麦子的妇女》这件作品(图 1-1)给我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画家以精妙的笔触,再现了一个淳朴、勤劳的农村姑娘筛麦的劳动场景。这幅画不管是从构图上、色彩上,还是人物表情塑造上,都精确的再现了十九世纪真实的农村生活。在此可以发现,库尔贝与下面要提到的米勒所颂扬的劳动人民的画风明显不同:一样的题材,所表达的意义天差地别。库尔贝所画的农民形象是朴素的美感——亲眼所见的现实农民形象。就像约翰·伯格(John Berger)所说“本质上,库尔贝的想像是诉诸美感的,画中的农民是感官经验的来源,而不是他绘画的主题。”这些作品深深的启发了我:乡土题材要描绘生活中自己亲眼所见到和亲身体验到的真实物象,这样才能使作品更加动人。
与库尔贝表现的乡土生活有所不同的是:米勒在《晚钟》(图1-2)中,描绘了一对穿着朴素,虔心祈祷的农民夫妇。构图上,横向的地平线和竖立的人物形成类似的十字型,与祈祷的农民相呼应。这种构图方式,侧面烘托了农民对信仰的虔诚,这也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色彩上,米黄色的天空和暖灰褐色的土地,以简练概括的笔触塑造成型,由远及近,空间感层次分明。在即将来临的夜幕下,一派和谐景象。“而米勒终其一生,就是想努力将这个新的创作主题,纳入古老的绘画传统里,所使用的语言就是油画,从而将农民当成一个独立的“主题”,1约翰·伯格如是说。以上可见库尔贝、米勒这两位农民画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他们所处的时代,描绘他们心中的农民形象。启迪我也要根据自己所处的时代,找到所触动自己内心深处的关键点,客观的描绘自己所见的平凡世界。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部分内容省略,详细全文见文末附件
第三章 乡土题材在油画创作中的表现实例分析
本人将从构图、色彩和表现手法三个角度,借助作品《学艺》、《戏迷》、《守望》三件作品,来阐释我对于乡土题材绘画的理解。《学艺》是在阐释老手艺人文化传承的生生不息;《戏迷》通过捕捉老戏迷观看庙会演出的瞬间表情,来表现他对于传统艺术的热爱;《守望》则侧重描绘现今留守老人的生活状态。下面我将对这三件作品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节 作品《学艺》创作分析
《学艺》(图 3-1)这张作品主要表现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陕北绥德和米脂的唢呐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浑厚的民间艺术传统,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语言体系,应该得到弘扬和发展。我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一个享有五千年文明,而从未中断的国家。数千年的基奠,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灿烂的精神文化遗产。陕北绥德、米脂唢呐,早已融入到陕北人的生活之中,成为陕北人民的文化需求和文化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标志性符号。它已构成了陕北人相得益彰的传统文化习俗,使人们与唢呐的高亢、嘹亮、粗犷、浑厚、深沉,以至裂石流云的乐声在心理上达到共鸣。
2018 年深秋,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决定以传承为主题重新创作《学艺》。此画表现陕北乡土题材,依然用质朴的现实主义手法,描绘和反映农民的生活场景。
通过对素材的筛选剪裁、组合完成素描画后,确立了基本的构图。第二步是画色彩小稿,先是画了一张比较客观的色彩图,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之后又几经努力,反复推敲形成了具有自己主观性的色彩效果。先后画了多张不同色调的色稿,最终确定以其中拥有暖色调子的作为终稿。
刚开始创作时所绘的草图(图 3-2),构图上不够舒展,有些拥挤,左右两个人物之间的距离也过近。向天高举交错的唢呐形成了一个对称的“X”型,人物的高矮也没有明显拉开距离。地上乐器的摆放也过于散乱,秩序感觉不够。背景的远山起伏也过于大,没有和人物形成前后对比关系。之后的构图,我先把人物的大小比例进行调整,使他们手里所拿的唢呐有了高低变化。然后乐器的交叉与远山形成一个三角形的构图,这样看上去有着稳定的视觉效果。这幅《学艺》构图(图 3-3)最终是爷孙俩的唢呐相交,向天高举,形成黄金三角形,这是一种对于仪式感的追求。背景通过略有起伏变化的山坡与人物呼应,使画面形成一个整体。
《学艺》(图 3-1)的色彩调配是我着重考虑的部分,画面整体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就像普桑说过:“绘画中的色彩就像它曾经起过的作用那样,是用来征服眼睛的一种诱惑物。”这同样也是我的艺术追求。我设计运用了黄昏时分的光线,使画面整体呈现着暖色调子。天空的黄色调和地面暖灰暗色调,将人物融入大环境中,没有进行精细的描绘。而是运用整体的光影气氛,烘托出农民的淳朴和大地的力量,通过暗示的手法凸显主体。在天、地、人之间的比照中,建立一个真实有序的色彩关系,也营造了一种视觉张力,并在张力中将所要表达内容中呈现出来。
在人物表现上,我尝试着用简练直接的画法,不拘泥于微小细节。从而概括出人物的衣着和面部表情,这样更能体现陕北人民的朴素豪迈之感。就像枫丹白露的原野给予米勒的东西一样,陕北大地给予了我想表现的东西。
第二节 作品《戏迷》创作分析
作品《戏迷》(图 3-4)取材于陕北当地的风俗,通过实地拍摄和精心挑选、取舍、组合而成,力求创作出具有戏剧性效果的作品。我采用平均排列富有秩序性的构图方式,求得个体形象中的变化性,意在突显人物的表情特征,更形象的表现出“戏迷”这一主体人物。
在我的创作这幅画的过程中,因戏迷老汉表情变化极其丰富,这点尤为吸引我。我先制作简单的图式:一开始的构图,是按九幅近景的半身像组合在一起的形式,选择肢体语言特别夸张的状态。然后根据创作的实际情况,对该构图形式进行修改,使整体图像组成简单有序的画面。刚开始的我就将这个鼓掌的、呐喊的、惊讶的戏迷放到了中间一排,把抽烟的和不抽烟的放到了上下两排的位置。
这样的组织画面可以形成上下左右间的对比形式,营造出画面的律动感。不足之处是人物的头像表情变化细微,有抽烟的,有不抽烟的,加上肢体语言,以及背景的形体表现不够整体,显得有些凌乱,人物形象的视觉张力不够突出。再三思考,推翻了这个构图。经过重新构思,采用了特写的方式,把头部特别是表情的描绘,作为表现重点。我放弃了每一个头像繁杂的背景,使得主题更为突出。通过人物头像的排列组合,形成一个看似重复但是又充满变化的画面节奏,达到了不失为整体的画面效果,也达到了创作的初衷。
《戏迷》在光线与色彩的运用上,是从伦勃朗的绘画作品中得到的启示。人物被动地接受光线照射,但人物自身又变成了积极的散发着能量的光源,我将这种表现手法运用在我的画面中。富有戏剧性的脸上,已经有淡淡的阳光和暖暖的黄颜色。但是由于现实中光线与颜色的变化,面部的阳光和色彩不够强烈,还不能更好的突出戏迷内心入戏的情感状态,没能达到我理想中的画面效果。因此我加强了面部的阳光感,增加了色彩的暖度,这样使表情更具有戏剧性,表现出他乐观的生活态度。背景用暗褐色调子来突出人物的表情,让人物和背景能更加恰当的融合,整组作品色彩设置主观化比较强。在人物塑造方面,我强化人物面部的光影对比,使这些头像更加具有体积感,背景也做了平面化的处理,使画面更具有整体性。通过面部大小笔触的叠压与衣服背景的衬托,揭示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背后的“心灵活动”,使戏迷老汉这一真实、可爱可亲的形象跃于画面之上。
《戏迷》人物的瞬间表情展现人物的心理变化,使人能感受到朴实外表掩盖下,骨子里的黄土情怀。这些淳朴的农民真诚而善良,始终怀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黄土高原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表露无遗。
第三节 作品《守望》创作分析
这幅作品《守望》(图 3-5),描绘了坐在村头的两个老汉,目视远方,表情充满茫然,但却有一份守候与期盼。这是当代农村的普遍现象:留守老人或留守儿童,他们都在翘首以盼亲人早日归来。
该画在构图上,采用前景和中景组合的方式。人物在前,即在村头紧凑坐着的两个老汉,一个体积大一个体积小,一亮一暗,互相衬托;景物则在后,突出了人物的形象。在老汉的左后方有一颗枯藤老树,具有象征性意义,暗示人已步入暮年,所引发的内心的一丝凄凉。用笔上,人物头部是用偏写实手法,以肯定率真的笔触,着意刻画表情,表现出人物沧桑感。后面的天空、背景用平涂手法,以增强前后空间感,烘托出人物,可使整个画面显得平稳厚重,并在展示“绘画性”的同时再现人物特征。在色彩上,我面对所画的物象,并没有完全按照真实场景照搬到画布上。而是使用主观化的色彩,更加注重画面本身。但是,我并没有放弃物象,而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强化色彩的表现。背景天空采用金黄色,地面采用橙黄色,至前景慢慢变成了暗暗的土红色,傍晚的色调象征着他们的守望和人生。前面的老汉身后的重色土坡与上身暖白色外套和红色的衬衫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主要人物的形象,也使画面效果更具有视觉冲击力。
结语
本文以我的三幅毕业创作《学艺》、《戏迷》和《守望》为例,将自身对于乡土题材的理解内化于心,并呈现于画布之上。虽然这些作品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作为一个探索者,我会在乡土题材的路上永不止步。另外,在我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呈现旨在于呼吁社会,关注边远地区的文化生活,重视文化的传承。尤其是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消失,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去保护它们,去进一步传承它们。从小的方面来说,是对于当下社会现象的关注与表现,也是艺术家的责任和担当;从大的方面来说,这关乎本民族文化的区域性衰落问题,所以保存传统文化有待进一步实施,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最后恳请各位老师和专家对我的毕业创作提出宝贵的意见,我将虚心接受,以利于今后的艺术创作。
参考文献
1. [英]贡布里希着,范景中译,《艺术的故事》[M],广西美术出版社,2004 年第一版。
2. [英]伯格着,刘惠媛译,《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年 8 月第三版。
3. [法]罗曼·罗兰(Rolland,R.)着,冷杉、杨立新译,《大地之子的落日挽歌:米勒传》[M],金城出版社,2012 年 7 月第一版。
4. [英]贡布里希着,范景中译,《艺术与错觉》[M],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 年6 月第一版。
5. [美]阿恩海姆着,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3 月第一版。
6. 杨身源编着,《西方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年 1 月第一版。
7. 刘淳着,《中国油画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年 1 月第二版。
8. 何政广主编,《世界名画家全集勃鲁盖尔》[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 12月第一版。
9. 吕静着,《陕北文化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4 年 10 月第一版。
10. 王宏建、袁宝林主编,《美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年 7 月第一版。
11. 石涛着,窦亚杰编注,《石涛画语录》[M],西泠印社出版社, 2009 年 12月第一版。
12.潘天寿着,《关于构图问题》[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5 年 10 月第一版。
13.朱光潜着,《朱光潜谈美》[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 9 月第一版。
14. 周积寅编着,《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年 7 月第一版。
15.[俄]康定斯基着,余敏玲译,《点线面》[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年 6 月第一版。
16. [法] 丹纳着, 傅雷译,《艺术哲学》[M],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 2004年。
17. 今东译,《柯罗、米勒、库尔贝》[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年版。
18. [英]贡布里希着,范景中译《艺术发展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