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硕士论文

政府行为如何影响僵尸企业形成

来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作者:王迪
发布于:2020-08-17 共16615字

  摘要

  当前,僵尸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毒瘤".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去产能的当务之急是处置僵尸企业."僵尸企业"一词最早用于形容20 世纪 90 年代的日本企业,指代只能依赖政府和金融机构存活的企业.僵尸企业是破坏金融系统稳定、严重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顽疾,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其不仅无法产生效益,还会占用市场中大量宝贵的资源,对其他正常企业产生挤出效应,降低行业资源配置效率.

  僵尸企业危害严重且波及面广泛,厘清僵尸企业形成的原因十分重要.本文将研究视角定位于我国上市公司,拟在整合政府干预和僵尸企业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制度背景,系统研究我国政府干预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机理.首先,笔者梳理了政府干预与僵尸企业相关的国内外文献以熟悉目前研究进展;然后结合政府干预理论、预算软约束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从理论上分析政府干预和僵尸企业之间的密切关系和影响机理;继而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 2008-2016年中国沪深两市 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建立回归模型,检验研究假设,并利用工具变量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内生性问题.

  本文实证研究了政府干预对我国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发现政府干预加剧了企业沦为僵尸企业的风险,政府干预程度越高,企业成为僵尸企业的概率越大.进一步,本文对政府干预导致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从不同角度考察政府行为是如何影响僵尸企业形成的,经过研究发现,政府通过政府补助、资源支持、金融支持以及税收这些手段增大了企业成为僵尸企业的可能性.本文的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政府政策的制定和修改,有利于政府部门调整干预行为的方向和力度,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僵尸企业,政府干预,扶持之手,掠夺之手

  Abstract

  At present, zombie firms have become the "cancers"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China's economy. In the context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s, the top priority forde-capacity is to dispose of zombie firms. The term "zombie firm" was first used todescribe Japanese firms in the 1990s, referring to firms that only depended on thegovernment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to survive. Zombie firms are the ills that underminethe stability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seriously destro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the economy. They are extremely socially harmful. They not only cannot produce benefits,but also occupy a large amount of valuable resources in the market, and make a crowdingout effect on other normal firms. Therefore, the efficiency of industry resources allocationis lower and lower.

  Zombie firms are harmful to economy seriously and widely, and it's pretty importantto clear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zombie fir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slisted firm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studies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governmentintervention on zombie firms in China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f zombiefirms and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domestic andforeign literature related to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zombie firms to familiarize with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Secondly, this paper combines several theories such asbudget soft constraint theory,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heory, information asymmetrytheory, public choice theory, etc.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intervention and zombie firms. Taking the 2008-2016 Shanghai and Shenzhen A-share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as research sample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regression modelsin order to test research hypotheses, and to alleviate endogenous problems to some extentusing the instrumental variable method.

  This paper empiricall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on theformation of zombie firms. It suggests that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can increase the riskof becoming zombie firms.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the greaterthe probability that a company will become a zombie firm. Further, this paper makes a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on theformation of zombie firms. After a series of analysis, we have discovered it increases thepossibility of becoming zombie firms through government subsidies, resources support,finance support, and tax.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could guide the formulation and revision of government policies, which is conducive to adjust the directionand intensity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and provides new ideas for supply-side structuralreforms in China.

  Key words:Zombie Firms;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Supporting hand; Grabbing hand

  目录

  导论...................................................................................................... 1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2

  三、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6

  第一章 文献综述.............................................................................. 7

  第一节 关于政府干预的文献综述............................................................ 7

  第二节 关于僵尸企业的文献综述............................................................ 9

  第三节 政府干预与僵尸企业的文献综述.............................................. 12

  第四节 文献述评...................................................................................... 13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假设提出........................................................ 15

  第一节 理论基础...................................................................................... 15

  一、政府干预理论................................................................................ 15

  二、预算软约束理论............................................................................ 16

  三、公共选择理论................................................................................ 16

  四、信息不对称理论............................................................................ 17

  第二节 假设提出...................................................................................... 18

  第三章 研究设计............................................................................ 20

  第一节 模型设计与变量说明.................................................................. 20

  一、僵尸企业的识别方法.................................................................... 20

  二、变量定义与计量模型.................................................................... 21

  第二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22

  第四章 实证结果分析.................................................................... 23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23

  一、描述性统计与均值检验................................................................ 23

  二、相关性分析与多重共线性检验.................................................... 26

  第二节 政府干预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 28

  第三节 进一步分析.................................................................................. 30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36

  一、更换僵尸企业识别方法................................................................ 36

  二、更换研究模型................................................................................ 37

  三、更换研究样本................................................................................ 38

  第五节 内生性检验.................................................................................. 40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42

  第一节 研究结论...................................................................................... 42

  第二节 政策建议...................................................................................... 43

  一、对政府干预行为的建议................................................................ 43

  二、对处置僵尸企业的建议................................................................ 44

  第三节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45

  一、研究局限性.................................................................................... 45

  二、未来展望........................................................................................ 45

  参考文献............................................................................................ 46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51

  致谢.................................................................................................... 52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经济新常态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而产能过剩尤其是僵尸企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毒瘤".近年来,我国产能过剩形势愈发严峻,大量的过剩产能难以通过国际需求去除,不管是从产能利用率还是从行业盈利能力均反映出我国工业产能过剩矛盾日益突出,现有的经济结构已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运而生.国家主席***在 2015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我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新创举,更是我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此次会议还把"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列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并提出加快淘汰一批以 "僵尸企业"为代表的落后产能."去产能"作为首要任务不仅反映了我国当前产能过剩问题的严重性,也突显了国家治理产能过剩的决心,而僵尸企业往往存在大量落后产能,市场需求减少,这些落后产能却未被淘汰,阻碍了正常市场机制下去产能的过程,因此,去产能的关键在于清理"僵尸企业".自此,"僵尸企业"一词不仅高频得出现在官方文件中,也成为了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

  "僵尸企业"一词最早用于形容 20 世纪 90 年代的日本企业,指代只能依赖政府和金融机构存活的企业."僵尸企业"的存在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僵尸企业"是 经济发展的痛点,它们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宝贵的社会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由于资源是有限的,这势必会对其他正常企业产生挤出效应,降低行业资源配置效率,新兴企业难以进入该行业,甚至出现"劣胜优汰"的情况.按照正常的市场规律,行业大环境较差时,生产技术落后、效率低下的企业应该被淘汰出局,但由于这些企业有外界的帮助,拥有巨大耐亏损能力,从而可能将原本优质的企业挤出市场."僵尸企业"严重影响社会创新、科技进步,成为拖累经济发展的巨大隐患.

  "僵尸企业"危害严重,波及面广泛,清理它们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然而,我们不得不思考究竟是什么导致僵尸企业的恶化和泛滥呢?由于我国特殊的政治背景,政府在经济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市公司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而自财政分权改革以来,面对强大的"壳资源"竞争,各地政府更加重视对上市公司的扶持以帮助自己在晋升锦标赛中赢得胜利.那么就会出现一种现象:只要政府扶持僵尸企业的成本小于僵尸企业为当地 GDP 和通过流转税所作的贡献,政府则会"心甘情愿"地帮助僵尸企业存活下去.近年来关于僵尸企业的研究层出不穷,参考相关文献,发现政府干预是导致僵尸企业形成的一大原因.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近三年,我国学术界掀起了僵尸企业的研究热潮,主要研究问题集中于僵尸企业的涵义、测度方法、形成原因、影响效应以及处置措施,但绝大多数为规范研究,多是基于政策论述视角的描述性分析,学者们重点关注的往往是僵尸企业形成之后的问题.本文与以往文献相比,可能的价值在于:

  第一,为僵尸企业的成因提供了更直接的证据.以僵尸企业作为落脚点,从政府干预角度出发,结合政府干预理论、预算软约束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等阐述了政府干预导致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机理,是僵尸企业理论的有益补充.同时,本文实证研究了政府干预对僵尸企业的影响,从而为僵尸企业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增量的经验证据,大大丰富了僵尸企业相关的实证研究.

  第二,对政府干预部分领域进行新的探索,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关于政府干预的研究成果主要探讨与企业价值、投融资、并购活动、企业绩效等的关系.尽管有关政府干预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尚未涉及其对僵尸企业的影响,本文可丰富政府干预经济后果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政府干预与僵尸企业紧密地联系起来,进一步延伸了政府干预的影响深度.

  2.现实意义

  第一,本文的研究结论对相关监管部门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国外学术界在研究僵尸企业时,多以美国、日本、韩国的僵尸企业为样本,往往只强调银行在僵尸企业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忽略了政府方面的因素.反观我国国情,政府在经济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僵尸企业形成过程中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政府政策的制定和修改,有利于政府部门调整干预行为的方向和力度,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加快经济顺利实现转型升级.

  第二,本文更重要的现实意义还在于对僵尸企业的动态研究.对于僵尸企业来说,其化解的出路大都是退出市场,而其已经占用或消耗了一定的经济资源.但如果能够在事前发现僵尸企业并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既可以避免退出市场,更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因此,及时深刻地认识到"僵尸企业"产生和存续的根本原因十分重要.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概念界定

  1.政府干预

  西方学者多从政府规制视角来理解"Government Regulation",我国的政府干预不仅仅包括规制的内容,更多得带有宏观调控的目的(赵朋,2007;王世龙,2009).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以及相关法律制度尚不健全,政府干预的方式呈现多样化(常修泽,1992).因此,我国政府干预涵盖的内容主要有:一是宏观调控,主要表现为政府运用货币政策、财税政策、汇率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二是微观管理,主要表现为政府以企业出资者的名义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国有企业的管理活动,进而影响社会经济态势;三是政府规制,又称"政府监管、政府管制",主要表现为政府通过法律授权,制定一定的规则或某些具体的行为对社会与市场进行监管,通常包括经济型监管和社会性监管.综上,本文所指的政府干预是地方各级政府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对我国企业进行干预,从而对企业的经营运转产生影响.

  2.僵尸企业

  关于僵尸企业的定义,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广泛地探讨,但是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仍存在分歧.Ahearne and Shinada(2005)、Hoshi(2006)、Ridzak(2011)均通过研究上世纪 90 年代日本陷入财务危机濒临破产的公司的特征对"僵尸企业"一词进行界定,Ahearne 和 Shinada 将"僵尸企业"定义为高度无效率、债务缠身且连续多年呈负增长的企业;Hoshi和Ridzak认为"僵尸企业"指无力偿债且几乎没有恢复希望,但是得益于银行的支持而免于破产的公司."僵尸企业"于 2014 年才被正式写入我国官方文件,2015 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给出了僵尸企业的定义:僵尸企业是指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以及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 ①.国内有学者按照官方标准来定义"僵尸企业"(朱舜楠和陈琛,2016;饶静和万良勇,2018);也有学者将"僵尸企业"定义为仅依靠自身经营无法存续,但由于政府补贴和银行贷款等其他因素而免于破产的企业(叶子祺和刘鹏,2016;张伟,2016;何帆和朱贺,2016;李霄阳和瞿强,2017;黄少卿和陈彦,2017).整体而言,各个学者的表述和侧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是都强调了僵尸企业需要依靠政府和银行勉强生存的特征.因此,本文认为僵尸企业指没有自生能力但依赖银行贷款和政府支持而免于破产的企业.

  (二)研究思路

  企业成为僵尸企业是一个过程,如果能在成为僵尸企业前就采取相应措施,其意义更为重大.由于我国政治制度的特殊性,政府在经济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本文基于政府干预这一新的研究视角,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个层面深入探索政府干预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机理,对政府干预与僵尸企业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因此,本文将研究视角定位于我国 A 股上市公司,拟在整合政府干预和僵尸企业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背景,系统研究我国政府干预导致企业成为僵尸企业的影响机理.

  本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对政府干预与僵尸企业的关系进行研究,包括导论、文献综述、理论基础及假设提出、研究设计、实证结果分析、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部分为导论.这一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理论及现实意义并概括、归纳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同时界定了政府干预和僵尸企业的概念.

  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本文在该部分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回顾,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主要介绍:政府干预的原因、途径、衡量指标和经济后果等;僵尸企业的测度方法、形成原因、影响效应、处置措施以及政府干预和僵尸企业间的关系,并对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评述.

  第三部分为理论基础及假设提出.结合前一部分对相关文献的回顾,本文运用政府干预理论、预算软约束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对政府干预与僵尸企业的关系及影响机理进行分析并提出研究假设.

  第四部分为研究设计.在此部分,本文将选取 2008-2016 年非金融类 A 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借鉴前人的研究选择合适的僵尸企业识别方法,建立检验研究假设的实证模型,同时确定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

  第五部分为实证结果分析.在此部分,本文首先从不同维度对僵尸企业分布状况进行描述,然后利用相关性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前述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得出并分析检验结果.在进一步分析中,本文实证检验了政府干预导致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机理.为了提高实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本文采用更换僵尸企业的识别方法、更换研究模型、变换研究样本等三种方法对实证结果稳健性进行检验,且利用工具变量进行两阶段回归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内生性问题.

  第六部分为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本文在该部分系统总结前述研究得到的结论,与此同时,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给政府或者企业提供些许建树性的建议,最后就本文可能存在的局限性进行简要评价并进行未来展望.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政府干预和僵尸企业方面的学术期刊、着作、研究报告及政府部门的政策法规等,对现有僵尸企业的研究动态和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并为后文提供理论基础.

  2.规范研究法.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找到研究较为缺乏的领域,形成研究思路.在理论研究部分,主要采用逻辑推理及归纳分析方法,通过规范研究,综合政府干预理论、预算软约束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等,结合我国的特殊制度背景,分析政府干预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机理,对相关命题进行预测并提出富有逻辑的研究假设.

  3.实证研究法.在规范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选取 2008-2016 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实证分析依托于数据,是对理论假说的验证.本文通过构建回归模型,利用Stata14.0 统计软件,实证检验了政府干预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对理论上预测的关系提供经验支持.

  三、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之下,"僵尸企业"一词自 2015 年成为了官方文件中的高频词汇,理论界也积极关注并研究僵尸企业相关问题.从我国现有文献来看,学者们的研究多为定性分析且质量参差不齐,实证研究匮乏.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主要有:

  第一,国外关于僵尸企业的实证研究大多是关注银行救助的影响,我国与西方在制度背景上有显着差异,因此,本文从政府干预视角分析并检验了这一潜在影响因素.另外,我国现有的经验研究极少涉及僵尸企业的形成原因,大多是以定性描述和分析概括僵尸企业的形成.区别于已有的文献,本文基于政府干预角度,首先研究整体上政府干预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继而本文对政府干预导致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发现了政府运用政府补助、资源支持、金融支持、税收多种手段干 预企业进而增加其变成僵尸企业的可能性,为后人研究僵尸企业的形成原因提供了经验数据支持.

  第二,在做出通用性学术贡献的同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有助于防范僵尸企业的产生.本文得出的结论一是能较好地指导政府合理干预市场和企业;二是帮助政府清理僵尸企业,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问题、深化国企改革.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部分内容省略,详细全文见文末附件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研究是从现存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结合理论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得出具有逻辑性的结论并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本文在前文的基础上总结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以及研究不足和未来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中国上市公司政府干预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问题.文章首先对国内政府干预和僵尸企业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做出了系统梳理,厘清了政府干预和僵尸企业目前的研究进度,接着,结合基础理论和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政府干预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进行剖析:一是从政府干预的动机和能力出发,从整体上考察政府干预提高企业僵化程度的综合影响;二是结合已有研究,分别从扶持和掠夺两方面考虑政府干预通过多种干预手段作用于企业进而使得企业逐渐僵化变为僵尸企业.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制造业、农林牧渔业、住宿和餐饮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是僵尸企业占比较多的行业;上市年数高的企业中僵尸企业占比更高;大型企业中僵尸企业占比低于小微企业,这可能是因为本文的研究样本均为上市公司,发展较为成熟,规模大的企业管理更规范,抗风险能力更强.

  第二,政府干预加剧了企业变成僵尸企业的可能性.与正常企业相比,我国的僵尸企业受到政府干预程度更高.我国政府干预涵盖的内容主要有经济政策等的宏观调控,对企业的直接管理以及通过法律授权的政府规制.具体包含:政府补助、税收优惠、法律制定、经济政策的出台等.政府的过度干预是僵尸企业形成的重要原因,使得本该被市场出清的企业苟延残喘,逐渐僵化成为僵尸企业.

  第三,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政府通过政府补助、资源支持、金融支持和税收这 些手段增大了企业沦为僵尸企业的风险.政府补助是僵尸企业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政府补助增大了僵尸企业形成的概率.地方政府为了地区经济稳定和维持就业水平,会对企业施加就业压力和产业扩张压力,继而再通过政府补助维持企业运营,使得本不是"僵尸"的企业逐渐僵化.政治关联能够为企业带来不合理的低价土地、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等隐性福利,作为资源支持的代理变量,政治关联与僵尸企业显着正相关,说明政府扭曲了资源分配和正常的市场竞争,使得本该退出市场的企业依靠不正当途径获得的资源和红利在市场上苟延残喘,继而这些企业逐渐僵化.政府还通过干预银行贷款的途径对财务困境企业进行扶持,信贷市场失衡程度越高,政府对信贷资源干预程度越高,企业成为僵尸企业的概率越大.政府对企业的干预除了体现在扶持这方面之外,还有对企业的"掠夺"行为,税收和僵尸企业显着正相关,说明税收对僵尸企业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对政府干预行为的建议

  第一,调控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由无限向有限角色转变,打破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现状.政府和市场的目标存在不一致,前者为了追求政府利益的最大化,后者为了追求市场活动行为主体利益最大化.因而,要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有效边界,明确地方政府干预范围和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政府效率.政府可以将部分非核心行政职能转嫁给第三方,比如行业协会、商会等等.另外,更加严格地监管地方政府的非市场化行为,一方面规范政府的招商行为,提高土地供给透明度,禁止地方政府以低环保标准、低地价等方式扭曲要素价格和资源价格;另一方面,减少政府对投资领域的过多干预,约束以政治目标为出发点的盲目的、大规模的政府主导型固定资产投资,在投资主体方面从政府主导向为其他投资主体服务转变.从而使政府从市场干预者向市场调控者转变、从经济发展的促进者向监管者转变,努力打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实现宏观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

  第二,转变"唯 GDP 论英雄"的政绩考核制度.我国政府官员的晋升主要还是采用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制,由此才导致出现了一系列违背市场发展规律的现象.建议降低 GDP 在官员业绩考核中的权重,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建立一套完善的维护公共利益的综合评价体系,激励各级政府时刻想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第三,降低企业市场进入和退出成本,完善企业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僵尸企业持续存在的原因之一就是外部性成本过高,主要体现在进入和退出市场、维护市场地位、维持和政府、银行的利益关系这三方面.因此,需要优化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降低外部性成本.首先,中央政府应该尽快清理、废除带有地方保护、行业垄断色彩,并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与规章,继续完善反对地方保护主义的法律制度,明确非法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责任、具体形式和处罚措施,提高法律法规的实际操作性.其次,除了完善法律法规,建议政府积极引入动态的市场竞争机制,为中小企业、民营经济进入市场铲除一切不该存在的制度障碍,创造对各种所有制企业均相对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避免因为政治壁垒保护而导致的非效率生存,使低效率的企业可以及时退出.同时,深化企业减负,通过降低各项成本来有效减小企业倒闭后带来的市场风险概率;对一些存在寻租行为的僵尸企业,加大惩戒力度,保障市场健康平稳运行.最后,政府要尽快完善劳动保障体系,妥善安置失业人员,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努力将僵尸企业退出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降到最低.

  第四,减少政府对国有企业以及与政府有政治关联的非国有企业的干预.尽可能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职能,政府应从竞争领域,尤其对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规划、投资决策等事项的介入和参与中退出,还企业于市场.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避免有政治关系民营企业大量存在而导致的无序竞争,最大限度减少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

  第五,政府在给企业发放补助时应谨慎选择,并对申请政府补助的企业进行严格的条件筛选,减少不必要的盲目补助,提高政府补助的利用效率.另外,除了在发放补助环节严格控制,对获得政府补助的企业也要进行后续监管,如企业是否将资金用于规定用途,也要对其经营状况、发展潜力进行评估.

  二、对处置僵尸企业的建议

  由于僵尸企业的退出涉及多方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都要经过深思熟虑.

  第一,坚持市场化原则是处置僵尸企业的基本导向.政府在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在企业退出市场中的不良债务问题应该主要依靠市场办法进行处置.我国已经具备了采用市场化手段处理的条件和能力,积极完善各项债务处置的制度与政策,加快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为债务处置培育良好的土壤;同时,要加强对国有企业中的"僵尸企业"以及去产能企业的组织、引导和协调工作,制定债务处置计划并严格限期执行,推动金融机构和企业积极开展债务处置.

  第二,对于僵尸企业的处置可以分类进行,力争"一业一策"、"一企一策":部分僵尸企业只是遭遇暂时的经营困难,政府可以允许企业采取市场化的兼并收购、混合所有制、债转股等方式,企业也可以进行积极自救,如主动处理过剩固定资产,政府给予一定补偿;而对于一些持续亏损同时不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僵尸企业,应该尽快予以破产,政府应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僵尸企业处置政策,同时设立僵尸企业处置基金,帮助僵尸企业平稳退出,保持社会稳定是底线.

  第三,有效防范处置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如:一是要稳妥有序开展各项工作,切实防止处置过程中出现逃废债等道德风险、国有资产流失风险,维护好社会稳定,严密监测及时处理化解与债务处置相关的金融风险.二是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合理安置失业人员,降低群体事件等社会风险.

  第三节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局限性

  在写作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僵尸企业仍有许多话题需要深入探讨,鉴于本人水平有限和数据收集困难,对本文研究局限性进行了总结,希望能在未来得到改善:

  第一,在研究样本方面,本文以我国 A 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样本数据不够全面,因为非上市公司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僵尸企业,但是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仅选择了上市公司进行了考察,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在研究模型上面,在变量因素的选取上可能还有其他因素未考虑全面,数据处理可能会产生一些误差.

  第三,在研究内容方面,本文研究是从整体上研究政府干预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以及具体的影响机理,没有结合具体的行业背景和特征对各行业的僵尸企业进行更细致的分析.

  第四,在变量选取方面,现阶段关于僵尸企业的识别标准存在若干种方法,尚未形成统一意见,不同的识别标准选取的僵尸企业对研究结果可能会有一定的细节差异.本文对僵尸企业的识别标准没有充分考虑僵尸企业的偿债能力,弱化了银行的影响.

  二、未来展望

  第一,后续研究可以对僵尸企业的形成机制进行更为深入得探讨,充分考虑我国独特的情景.我国僵尸企业形成一定是由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是目前我国僵尸企业的研究多是在日本情景下展开的.因此,今后可以根据我国僵尸企业的特点,按照特点进行分类,全面探究我国僵尸企业现象形成的原因.

  第二,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从企业生命周期、行业类型进行具体细分,研究各行业政府干预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以及企业处于不同生命周期时政府干预的作用.另外,政府干预指标在现有研究中有若干种衡量方法,但是由于其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指标,衡量标准通常会受到人为判断的影响和限制,所以希望未来能找到一种更有效更客观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深入研究政府干预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及经济后果.
  参考文献
  [1] 白 俊 , 连立帅 . 国企过度投资溯因 : 政府干预抑或管理层自利 ?[J]. 会计研究,2014(2):41-48.
  [2] 常修泽,邹东涛,宋立.迈向市场的革命--从改革、开放、发展总体角度看九十年代的价格改革[J].价格理论与实践,1992(10):7-11.
  [3] 陈冬华.地方政府、公司治理与补贴收入--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03(9):15-21.
  [4] 陈晓,李静.地方政府财政行为在提升上市公司业绩中的作用探析[J].会计研究,2001(12):20-28+64.
  [5] 程仲鸣,夏新平,余明桂.政府干预、金字塔结构与地方国有上市公司投资[J].管理世界,2008(9):37-47.
  [6] 陈华,刘杨树,陈荣."僵尸企业"问题研究[J].财经智库,2018(1):47-64.
  [7] 陈运森,黄健峤.地域偏爱与僵尸企业的形成--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17(9):149-166.
  [8] 程虹,胡德状."僵尸企业"存在之谜:基于企业微观因素的实证解释--来自2015 年 " 中国企业 - 员工匹配调查 "(CEES) 的经验证据 [J]. 宏观质量研究,2016(1):7-25.
  [9] 邓晓岚.政府控制、政府干预与管理者自利--基于财务困境视角的经验研究[J].南方经济,2011(12):54-69.
  [10]方红生,张军.中国地方政府竞争、预算软约束与扩张偏向的财政行为[J].经济研究,2009(12):4-16.
  [11]郭剑花,杜兴强.政治联系、预算软约束与政府补助的配置效率--基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J].金融研究,2011(2):114-128.
  [12]韩飞,田昆儒.僵尸企业的微观治理--基于内部控制和相关人持股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2017(5):101-108.
  [13]何帆,朱鹤.僵尸企业的识别与应对[J].中国金融,2016(5):20-22.
  [14]申广军. 比较优势与僵尸企业: 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研究 [J]. 管理世界,2016(12):13-24+187.
  [15]师博,沈坤荣.政府干预、经济集聚与能源效率[J].管理世界,2013(10):6-18.
  [16]姜广省,李维安.政府干预是如何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于制度理论视角的研究[J].财经研究,2016(3):122-132.
  [17]蒋灵多 , 陆毅 . 最低工资标准能否抑制新僵尸企业的形成 [J]. 中国工业经济,2017(11):118-136.
  [18]孔东民,刘莎莎,王亚男.市场竞争、产权与政府补贴[J].经济研究,2013(2):55-67.
  [19]李霄阳,瞿强.中国僵尸企业:识别与分类[J].国际金融研究,2017(8):3-13.
  [20]林毅夫,李志赟.政策性负担、道德风险与预算软约束[J].经济研究,2004(2):17 -27.
  [21]刘奎甫,茅宁."僵尸企业"国外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10):3-19.
  [22]刘行.政府干预的新度量--基于最终控制人投资组合的视角[J].金融研究,2016(9):145-160.
  [23]罗党论,刘晓龙.政治关系、进入壁垒与企业绩效--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9(5):97-106.
  [24]吕江林,陈建付.信贷失衡、企业效率异质性与僵尸企业的形成[J].当代财经,2018(8):44-59.
  [25]马连福,曹春方.制度环境、地方政府干预、公司治理与 IPO 募集资金投向变更[J].管理世界,2011(5):127-148.
  [26]聂辉华,江艇,张雨潇,方明月.我国僵尸企业的现状、原因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6(9):63-68+88.
  [27]潘红波,夏新平,余明贵.政府干预、政治关联与地方国有企业并购[J].经济研究,2008(4):41-52.
  [28]潘越,戴亦一,李财喜.政治关联与财务困境公司的政府补助--来自中国 ST 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9(5):6-17.
  [29]饶静,万良勇.政府补助、异质性与僵尸企业形成--基于 A 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2018(3):3-11.
  [30]沈永建,倪婷婷.政府干预、政策性负担与高管薪酬激励--基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4(6):62-70.
  [31]孙铮,刘凤委,李增泉.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5(5):52-63.
  [32]谭劲松,简宇寅,陈颖.政府干预与不良贷款--以某国有商业银行 1988-2005 年的数据为例[J].管理世界,2012(7):30-43.
  [33]谭语嫣,谭之博,黄益平,等.僵尸企业的投资挤出效应: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的证据[J].经济研究,2017(5):175-188.
  [34]田利辉,张伟.政治关联影响我国上市公司长期绩效的三大效应[J].经济研究,2013(11):71-86.
  [35]王凤荣,高飞.政府干预、企业生命周期与并购绩效--基于我国地方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J].金融研究,2012(12):137-150.
  [36]王红建,李青原,邢斐.金融危机、政府补贴与盈余操纵--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4(7):157-167.
  [37]王克敏,杨国超,刘静,等.IPO 资源争夺、政府补助与公司业绩研究[J].管理世界,2015(9):147-157.
  [38]王立国,鞠蕾.地方政府干预、企业过度投资与产能过剩:26 个行业样本[J].改 革,2012(12):52-62.
  [39]王立国,李卓.地方政府干预、银行不良贷款与僵尸企业[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8(1):41-49.
  [40]王世龙.政府干预对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战略影响的实证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09.
  [41]王霄.基于因子分析和 PEST 模型探究僵尸企业的成因[J].金融经济,2018(2):65-67.
  [42]王小鲁,樊纲,余静文.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43]夏立军,方轶强.政府控制、治理环境与公司价值--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5(5):40-51.
  [44]向杨.政府干预下企业过度投资形成机理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45]辛清泉,林斌,王彦超.政府控制、经理薪酬与资本投资[J].经济研究,2007(8):110-122.
  [46]肖浩,夏新平.政府干预、政治关联与权益资本成本[J].管理学报,2010(6):921-929.
  [47]肖兴志,黄振国. 僵尸企业如何阻碍产业发展:基于异质性视角的机理分析[J].世界经济,2019(2):122-146.
  [48]熊兵."僵尸企业"治理的他国经验[J].改革,2016(3):120-127.
  [49]徐业坤,钱先航,李维安.政治不确定性、政治关联与民营企业投资--来自市委书记更替的证据[J].管理世界,2013(5):116-130.
  [50]叶子祺,刘鹏.我国地方国有"僵尸企业"形成的主要原因及解决对策[J].对外经贸,2016(7):124-126.
  [51]余明桂 , 潘红波 . 政治关系、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银行贷款 [J]. 管理世界,2008(8):9-21+39+187.
  [52]张栋,谢志华,王靖雯.中国僵尸企业及其认定--基于钢铁业上市公司的探索性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6(11):90-107.
  [53]张红,周黎安,徐晋涛,等.林权改革、基层民主与投资激励[J].经济学( 季 刊),2016(3):845-868.
  [54]章卫东,成志策,周冬华,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多元化经营与地方政府干预[J].经济评论,2014(3):139-152.
  [55]章卫东,张洪辉,邹斌.政府干预、大股东资产注入:支持抑或掏空[J].会计研究,2012(8):34-40.
  [56]赵惠芳,汪小丽,张璇.政府干预对地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2):41-49.
  [57]赵 岩 , 陈金龙 . 政府干预、政治联系与企业过度投资效应 [J]. 宏观经济研究,2014(5):64-74.
  [58]钟海燕 , 冉茂盛 , 文守逊 . 政府干预、内部人控制与公司投资 [J]. 管理世界,2010(7):98-108.
  [59]周琎,冼国明,明秀南.僵尸企业的识别与预警--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财经研究,2018(4):130-132.
  [60]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2004(6):33-40.
  [61]朱鹤,何帆.中国僵尸企业的数量测度及特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16-126.
  [62]朱舜楠,陈琛."僵尸企业"诱因与处置方略[J].改革,2016(3):110-119.
  [63]Agrawal A, Knoeber. Do Some Outside Directors Play A Political Role?[J].Journal ofLaw and Economics,2001(44):179-198.
  [64]Ahearne A, Shinada N. Zombie Firms and Economic Stagnation inJapan[J].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Economic Policy,2005(4):363-381.
  [65]Akerlof G. The market for lemons: 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84):488-500.
  [66]Bartels L, Brady H. Economic Behavior in Political Context[J].American EconomicReview,2003(93):156-161.
  [67]Caballero R J, Hoshi T, Kashyap A K. Zombie Lending and Depressed Restructuringin Japa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5):1943-1977.
  [68]Faccio, Mara, Ronald W, etc. Political Connections and Corporate Bailouts[J].Journalof Finance,2006(61):2597-2635.
  [69]Fisman R. Estimating the value of political connections[J].American EconomicReview,2001(4):1095-1102.
  [70]Fukuda S, Nakamura J. Why Did Zombie Firms Recover in Japan?[J].WorldEconomy,2011(7):1124-1137.
  [71]Hoshi T. Economics of the Living Dead[J].Japanese Economic Review,2006(1):30-49.
  [72]Imai K. A Panel Study of Zombie SMEs in Japan: Identification, Borrowing andInvestment Behavior[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Economies,2016(39):91-107.
  [73]Jaskowski M. Should zombie lending always be prevented?[J].International Review ofEconomics and Finance,2015(40):191-203.
  [74]Jensen M. 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J].Th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2):323 -339.
  [75]Kawai M, Morgan P. Banking Crises and'Japanization': Origins and Implications[R].ADBI Working Paper, No. 430, 2013.
  [76]Kornai J. Economics of Shortage[M].Amsterdam: North Holland,1980.
  [77]Kwon H, Narita F, Narita M. Resource Reallocation and Zombie Lending in Japan inthe 1990s[J].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 2015(4):709-732.
  [78]Myers S. The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84(39):574-592.
  [79]Peek J. The contribution of bank lending to the long-term stagnation inJapan[R].Center on Japanese Economy and Business, Columbia BusinessSchool,2009.
  [80]Richardson S. Over-investment of free cash flow[J].Review of AccountingStudies,2006(11):159-189.
  [81]Ridzak T. Lending activity and credit supply to firms during the crisis-evidence fromthe Croatian micro level data[C].The Seventeenth Dubrovnik Economic Conference,Croatian: Croatian National Bank, 2011.
  [82]Willam D. Zombie banks and forbearance lending:Causes, effects, and policymeasures [D].Leipzig: Universit?t Leipzig,2014.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原文出处:王迪. 政府干预对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