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硕士论文

《川剧青衣》的结构与演奏技术

来源:天津音乐学院 作者:师泽宇
发布于:2020-08-14 共8093字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采用演奏特点与分析作品相结合的方式,对郭文景的《戏曲两折》进行分析研究.

  绪论对郭文景和《戏曲两折》目前的前人研究状况和笔者的研究状况做了简单介绍.一简述了郭文景的生平和音乐创作风格,并对《戏曲两折》的创作背景进行简介.二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演奏体会及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分别对作品结构与音乐情感处理进行研究.三是针对全曲中具有代表性重点技术进行深-步的研究.结论是对郭文景《戏曲两折》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关键词:郭文景,中提琴,川剧青衣,演奏技术,情感处理

  Abstract

  This article carries on the analysis research to Guo Wenjing's two scenes of Chineseopera by the way of the connection of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work analysis.

  The introduction gives a brief background to Guo Wenjing and two scenes of Chineseopera. The first part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Guo Wenjing's life, the style of music creationand the producing background of two scenes of Chinese opera . The second part is theanalysis of work structure and music emotion processing through the performanceexperience and the research on this work by the author.The third part is a further researchon the key technologies which are representative parts in the whole song . The conclusion isa simple summary of the influence of Guo Wenjing's two scenes of Chinese opera.

  Keywords:Guo Wenjing Viola Sichuan Opera Performance SkillEmotion Processing

  目录

  绪论............................................1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2

  1.作者--郭文景.................................2

  2.作品--《戏曲两折》.................................2

  二、川剧青衣的结构分析与音乐情感处理......................5

  1.结构分析............................................5

  2.音乐情感处理.................................6

  三、对重点演奏技术的分析......................10

  1.装饰音............................................10

  2.泛音............................................10

  3.左手拨弦............................................11

  结论.................................................12

  参考文献............................................13

  后记.................................................15

  绪论

  郭文景是我国一名立足于本土文化创作的作曲家,他所创作的作品均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受从小生长环境的影响,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包括这部为中提琴独奏而创作的《戏曲两折》,其中包括川剧和京剧,都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本文中笔者将着重探究其一折《川剧青衣》,关于这部作品,目前可供参考的文献较少,但是它是一部推动我国中提琴原创音乐的作品,不论是从作者还是作品本身来看,都具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它是一部将中国戏曲文化元素与西方独奏乐器的演奏技法融合在一起的作品,既可以让听者了解到戏曲元素,也可以让听者对中提琴的音色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这大概也是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意图,所以笔者在文中对戏曲元素和中提琴演奏技巧的融合做了详细描述.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1.作者--郭文景

  郭文景,我国当代着名作曲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曲家,被誉为"唯一位未曾在海外长期居住而建立了国际声望的作曲家",1956 年生于有"山城"之称的重庆,在"文革时期,西洋乐器大规模进入中国,郭文景父母为了孩子能够不受动乱影响,便开始让郭文景自学小提琴,同时这把小提琴也是打开郭文景音乐之路的钥匙.勤加练习后的他顺利考入重庆歌舞团,相较于演奏,他更痴迷于创作,于是他便开始了边演出边创作的生活,当然,在重庆歌舞团的经历也为他之后的创作生涯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在恢复高考后,他在中央音乐学院的考试当中和其他三人脱颖而出,被称为"四大才子",因为他们过于优秀,从而顺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接受更加系统的训练,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专业水平,毕业后他虽然没有马上留校任教,但中间这7年对他来说可能是一种更好的沉淀.

  郭文景创作的作品体裁涉猎范围非常广泛,如歌剧《狂人日记》、芭蕾舞剧《牡丹亭》、交响乐合唱《蜀道难》、交响诗《川崖悬葬》、协奏曲《愁空山》等等,还有各种独奏作品、影视配乐等.从他的这些作品的题目不难看出,他对中国文化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他自己也曾说过:"我的音乐风格可能还是和出生地、从小所受的熏陶、性格有关.事实上一个艺术家的风格是由他的生长环境、所受教育和个性这三方面构成的.所以要说风格的形成,这是根本."所以说在郭文景的创作当中,大部分的作品都以中国民族调式为基础,具有民族化特征,但是他的创作是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摸索,从而形成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创作之路,也可以说是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创作技法融合在一起,从而展示出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内涵、抒发自己满腔的民族情怀.

  2.作品--《戏曲两折》

  《戏曲两折》是郭文景为"2007中国中提琴艺术节暨全国艺术院校中提琴比赛"创作的中提琴独奏乐曲,里面包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戏曲元素,让学习中提琴的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更多中国古老的音乐元素,对中国戏曲文化有更多的理解,中国国粹与西方乐器的碰撞也可以更加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这部作品对推动我国中提琴原创音乐作品进入国际乐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戏曲两折》顾名思义,它其中含有两个折子,一折是《川剧青衣》,二折是《京剧武生》,《川剧青衣》 依据的是川剧曲牌体,《京剧武生》 依据的是京剧板腔体,可以看出作曲家是将中国戏曲元素与西方器乐的演奏技巧融合在一起.本文将着重探究其一折《川剧青衣》.

  戏曲是我国传承千年的一种艺术体裁,和西方歌剧类似,是综合了多门艺术形成的,如音乐、舞蹈、杂技、武术等等,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综合艺术体系.和中国戏曲并称为三大古老戏剧文化的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都已消逝在时间的长河中,只有我国的戏曲,经久不衰,且剧种多种多样,表演形式丰富多彩,集"唱、做、念、打"于一体,每个剧种当中都有生、旦、净、丑四大行旦,服装道具也基本都有固定的样式和规格.戏曲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曲","曲"由音乐和唱腔两个部分构成,唱腔规定了在某个剧种中必须依照的某一个具体板式,有旋律有板式大概的戏曲框架也就出来了,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声腔运用,动作编排等等,一出戏就展现在人们面前了.现如今像京剧、昆曲、豫剧、川剧等剧种都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进一步证明了我国戏曲的重要性与深远影响.

  在郭文景的作品当中,大多都充满着"川味",这也可能与他从小耳濡目染四川文化有关,四川多山多水,民风淳朴热情,他用他自己的方式抒写着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理解,如《川剧青衣》,川剧是四川特有的表演艺术形式,其实每一个地方剧种都是自己当地特有的表演艺术形式,因为声腔、动作等都会融合当地方言与生活方式来表达,地域性较强.川剧高腔剧目中的青衣,是旦角,俗称"小旦",也是川剧中主要行当之一,主要指扮演剧中女子一类的角色,然后又根据年龄和经济情况的不同,又细分为青衣旦、闺门旦、花旦、摇旦、老旦等等,青衣旦多为中年妇女,生活窘迫,食不饱穿不暖,穿着青衣,但是她们没有被生活所打垮,性格刚烈、诚实待人、吃苦耐劳、端庄贤惠,素有贤妻良母之称,如《琵琶记》中的赵五娘,《白兔记》 中的李三娘,《铡美案》 中的秦香莲,《中三元》 中的秦雪梅等等.

  川剧的声腔有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五大种类,其中最常见的是高腔.声腔是戏曲表演中重要的部分,不同的声腔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各自的风格.在戏曲演唱的过程中要求注意文字与音乐、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关系,清晰准确的表达出字音与词义是对唱功的最重要的要求,就如我们在演奏作品时,音符要奏清楚,不能含糊不清、黏黏糊糊,在唱功的要求下,产生了一系列的演唱方法与技巧,如我们在演奏过程中,根据曲目的不同,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的演奏方法和技巧.在演唱时要注意发声、吐字、用气、装饰唱法等等,如我们在演奏时要注意发音、弓子的力度、强弱变化、装饰音的演奏,用自己的理解和曲目的要求表达作品、传达情感,其实在很多方面,演唱和演奏有共通的地方,都是通过演来抒发情感.川剧中青衣属于抒情悲伤的代表,一般来说速度较为缓慢,曲调婉转曲折,抒情性强,用来表现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最为合适.

  随着社会的发展,音乐形式的多变,戏曲音乐尤其是地方剧种发展比以往更需创新,在固有传统的基础.上运用新技术新创作手法,改编唱法、伴奏等,去展现一个崭新的人物素材,也可以说是对传统剧目的加工,郭文景也一直在为之努力,他把家乡优美的川剧高腔向全世界推广,让每一个人都认识川剧,将川剧与各种音乐体裁结合,如《蜀道难》的男高音和《土韵》中用小提琴的演奏去模仿女性音色"唱"出的高腔主题,他还将中国戏曲演员引入歌剧当中,可以说是开创先例,郭文景一直在不断的创新挖掘,也只有不断创新、吸收借鉴才能将戏曲推广的更加长远.

  二、川剧青衣的结构分析与音乐情感处理

  1.结构分析

  曲式结构图(图2-1)

  《川剧青衣》是一部现代作品,且作者的写作手法涉及的范围较广,所以在此我只做一个大概结构分析.《川剧青衣》共分为两大主题,创作手法是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但似乎中间还融合了中古调式来强调所要表现的某个调.

  引子是1~9小节, 3小带为一小句,单线条模进,引出后面的主题.

  A段是10-23小节,又可分为三部分,10~15为主题I,为G调的混合调式,其中混合了G羽、G伊奥尼亚和G弗里吉亚,来突出G调,因为这部作品是一部独奏作品,作曲家需要根据乐器的特点创作,以此展现独奏乐器音响效果最好的一面,而在中提琴中3弦的振动效果是最好的,所以在此处突出G调.16~19为乐段内的小连接,与引子材料一致, 是引子材料的一个缩减展现.20~23为主题1的变形,比主题I的旋律更加紧凑,是G徵调式,为后面B段转调作基础.

  连接是24~27小节,同样是引子部分的材料,高八度展现,同时又加入了双音.

  B段是28~42小节,可分为两部分,28~35 为主题1,转调为d徵,在这里大面积.运用到的是复调手法,是常常运用在戏曲等民族音乐中的衬腔式支声复调,在主旋律进行的同时产生一些分支形态的声部,进行加花或者删减.36~42为主题I的变形,同时有许多调式重叠(G宫、 a商、降d徵、c宫、降a角、降d商、d羽、d徵)融合.

  连接是43~50小节,与引子相似,但在这里使用了双音来加厚,并且在50小节出现大片下行半音进行为结尾铺垫.

  尾声是51~70小节,可分为两部分,51~60为I,是引子材料和A段素材的融合,61~70为II,是B段素材和引子材料的融合,可以说尾声是和引子、A段、B段做了一个呼应,在和声中结尾.

  2.音乐情感处理

  在整部作品当中可以看到作者标注了许多的感情记号与力度记号,说明作者是十分注重这首作品中的情感变化,所以将川剧元素与中提琴的演奏相结合,了 解该作品的音乐情感表达.在引子部分,谱子的一开始就标出了音乐速度是Lento,我们常见的音乐速度术语中它的意思是"慢板",但是在这里作者特意把他想表达的情感意思标注在旁边,注明了是"夜沉郁地"(见谱例2-1),还标注了nonvib. (见谱例2-1) 写完整后是non vibrato"非揉弦"的意思,力度记号标着是pp"很弱"的意思,综合上述,整个引子独奏中提琴在演奏的时候要注意因为没有揉弦,力度又很弱,演奏时弓子要注意松弛的去演奏,可以直接从中弓开始,弓子使用的短一点,减少食指压力,感觉像是飘在琴弦.上的同时又不能乱飘,要稳住弓子的方向,因为里面有泛音,所以尽量在中间偏琴码去演奏,在一小节的抒情后有三个左手拨奏,模仿的应该是戏曲中梆子的敲打声,所以在做左手拨弦演奏时也要小心一点,轻拨即可,不要打破这一片静谧.整个引子似乎给人传达出的情感是"青衣"独自一人游走在宁静的夜晚,轻声吟唱,中间间隙传来梆子轻打的声音,像是在一片沉寂之中的叹息,浓雾遍布朦朦胧胧,似是被忧郁笼罩.

  A段情感稍作变化,作者在谱例上标注了cantabile, 在常见的意思当中是"如歌地"意思,但是在这里作者的标注是"优美而哀怨地"(见谱例2-2),给出的力度记号是mp"中弱"(见谱例2-2),比刚刚引子的力度要稍微强一点,所以在演奏时要从引子的铺垫中进入主题,第一个音头是半音弱拍,我觉得应该从中上弓开始演奏,轻拉弓子,随即慢慢向上推,开始抒发主题,装饰音和半音较多,这也与戏曲声腔有关,所以在演奏的时候,不需要演奏的太过利落,每个音要清晰但是音与音之间可稍作粘连,同时弓段的分配也要提前想好,不要出现冲弓子或猛拽弓子的现象,在演奏时,左右手要注意配合,揉弦可以相对晚一点在出来,将富有戏曲韵味的腔调表达出来,结合作者给出的释义,这可能倾向于"哭腔",所以在演奏的时候,弓子要柔和软绵一点,利用弓段的不同,做出所想要达到的情感,此时的"青衣"不再是笼罩在雾里,她在前期的铺垫中开始诉说自己心中的苦闷与哀思,旋律虽然优美,但情感却十分的哀怨.

  A段中的连接似是戏曲中的一个过门,在演奏这部分的时候前两小节内容和引子相同,只是缩短了一些,所以演奏要求也相同,这里也标出了力度变回pp"中弱"(见谱例2-3),所以在演奏的时候还是需要改变力度,奏出唱腔悠长与梆子轻击的声音,随即又进入演唱环节,情绪依旧是很哀愁,但比起刚刚那段态度可能又更加激烈些许,所以在这里运弓要比刚才稍加利落一些, 左手揉弦也可稍加速,似是"青衣"在过门的伴奏中进行水袖表演,随即定身开始演唱,态度比刚刚更加坚定,突出人物形象.

  接下来又进入连接部分,还是与引子相同,只不过在这里高八度奏出,力度变为f"强",同时把之前左手拨奏的内容改为了双音音程,有加厚强调的意思,在三个双音过后进入B段,在演奏这部分时,需要注意的就是双音的音准问题,听起来和谐是双音最关键的部分,在与B段衔接的部分,力度发生了三次变化,从mp-f-mf (中弱-强-中强) (见谱例 2-4),在演奏时像我们常常会用"大枣核"来形容,两头尖中间饱满,但这个似乎是一头尖一头稍圆,纯五度的双音逐渐加强到大二度双音再减中强到小七度双音,在演奏的时候依旧是需要注意音准问题,然后通过双音的转换,表达情感的起伏,到达B段的部分,主题I的前半句可以看到作者标出了"神秘地"(见谱例2-4),两小句在力度上形成对比,一句的力度是mf"中强"小七度双音持续贯穿,一句的力度是p"弱"大二度双音持续贯穿,所以在演奏的时候要注意强弱变化,通过弓子长短,食指压力去调整力度的变化,既然作者标出来是"神秘地",那在演奏的时候就需要注意把神秘感演奏出来,在这里我觉得可以表现为似有似无、若影若现,在双音持续音的稳固下,那"跳动"在持续音上的小节奏就可以做出神秘的感觉,似是一个小孩子调皮的玩着捉迷藏,塑造的人物情感似乎是"青衣"在"哭诉"了一段之后,进行的一段口白表演,虽然没有唱腔,但在口白的过程中通过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的做工表达出人物内心.

  虽然A段和B段都是悲伤为主,但A段以埋怨、思念为主,而B段在之前的情感上更加激昂、激烈,似乎要将满腔的怨气抒发出来,力度变化也比A段更多.B段主题I的后半句开头以mp"中弱'进入,级进的旋律缓慢进入,随后上方音保持,下方音在与.上方音形成十度后逐渐细碎加强到f*强",渐弱到大二度双音,随后的主题I的变形,也是两句构成,第一句和前面类似均是双音为持续音,装饰音在中间"跳动",但是力度变化需要做的再明显一点,突出上方"跳动"的音符,在这段过后又进入单线条旋律中,给出的力度是f"强",似是"青衣"以口白的方式叙说了一段后,情绪激昂,又开始演唱,此时不再是哀怨的演唱,而是高昂、激烈的演唱,也可以说似是在呐喊,所以此时的运弓应该加强一些,并且用到全弓.

  随之又是情感变化起伏较大的一段,从f-fff-ff (强后 即弱强-个别音很强-很强-非常强) (见谱例 2-5), 在演奏的时候要把作者强调的这些力度变化都做出来,左右手配合好,对于强调的某个音要提前铺垫好,逐渐加强,不然可能会出现到了那个音强不上去的情况,接下来是类似引子,但是用双音做了加厚,这部分的力度是ff很强",所以在演奏时需要用到全弓,给点压力,将笃定的情绪演奏出来,随后节奏越来越紧缩,要利用弓速加快、弓子变短去做出这部分所强调的情绪,紧接着是连续下行半音进行,先慢后快,最后一个音标注了ff非常强",意思是在下行半音渐弱后最后一个长音再做一个渐强去强调一下,似是"青衣"唱到最后,伴奏器乐也加入进来,一起将情绪推到顶点,这部分似乎也是全曲情感最为高昂的部分,也充分体现出了川剧高腔的特色,高亢、嘹亮.

  尾声部分是引子、A段、B段的一个融合,力度都是以弱为主,其中有一句标注的是piu mosso"稍快"和rit."渐慢",似是"青衣"最后的诉说,最后在梆子击打声的背景下"青衣"轻甩水袖,展开凄凉优美的舞姿,逐渐落幕.

  整首乐曲从头到尾的感受就是凄美悠扬,这也符合作者创作的初衷,川剧中的青衣就是这样的角色,在戏曲中她们不仅要唱,还要跳,水袖是川剧的一大特色,在伴奏中,轻甩衣袖,与唱结合,还有脸部表情、肢体动作等,所以在演奏的时候,可能要把自己想象成一名青衣旦角,置身于其中,可能会演奏的更有感觉.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部分内容省略,详细全文见文末附件



  结论

  《戏曲两折》不仅仅是郭文景为比赛创作的一部中提琴独奏作品,同时他也是在将我国的民族文化推陈出新,想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与内在美.因为现在对这部作品的研究较少,所以此文是笔者在对多方可能相关的资料进行研究后,结合自己的演奏体会写出来的,文中更多的是自己对作者创作情感的理解,也尽量将每一小句都结合戏曲素材与演奏要点作详细剖析,希望能对演奏这部作品的各位演奏家提供一些帮助,同时让大家感受到戏曲与中提琴融合在一起的魅力.

  后记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转瞬即逝,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恩师许燕明老师,感谢老师无论是在专业方面还是平时的生活上都给予我极大的指导与关心,让我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并且还改正了许多之前累积的错误,与刚进校的专业水平相比,提升了一大截,真诚感谢这三年来您对我的教导.还要感谢我的母校,是您给了我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和拥有了许多锻炼自我的机会,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年,但是受益匪浅,让我可以在逐渐改变的同时快速成长.最后还要感谢我的室友们和朋友们在这三年给予我的陪伴与帮助,大家一起走过这三年的欢乐时光,如今就要各奔东西,望各自安好,由衷的感谢你们,谢谢!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一)着作
  [1](苏)C.波尼亚托夫斯基着:《中提琴艺术史》,吴育绅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版
  [2](美)塞缪尔阿普尔鲍姆、塞达阿普尔鲍姆着:《世界着名弦乐艺术家谈演奏》,张世祥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5月第1版
  [3]龚汉祥、王绍武着:奥托卡:舍夫契克为音乐表达而作的实用弓法练习作品3号,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12月
  [4]中国戏曲研究院:川剧旦角表演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8月第1版
  [5]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音乐卷(修订版)》,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6]杨宝智着:《林耀基小提琴教学法精要》,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7](俄)根莫齐平着:《音乐演奏艺术一理论与实践》,焦东健、董茉莉译,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11乐第1版
  [8]吴祖强着:《曲式与作品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9]张宁和、罗吉兰着:《音乐表情术语字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58年5月第1版
  [10]杨儒怀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修订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9月第2版
  (二)期刊
  [1]钱建明:中西合璧谐韵回响一评中提琴独奏《戏曲两折》,《人民音乐》,2008第5期,第1821页
  [2]许燕明:《中提琴作品民族化特征的表现形式及演奏技法》,《乐器》,2013年第7期,第66-68页
  [3]许燕明:《浅谈对中提琴音色的理解及基本控制方法》,《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第37-39页
  [4]丛密雨:《郭文景音乐创作旋律特征》,《音乐生活》,2019年第12期,第44-50页
  [5]李丽娜:《郭文景音乐创作中的文化追求》,《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与第二期,第145-155页与124-133页
  [6]刘金华:《"戏"说三旦》,《戏剧之家》,2017年第16期,第30页
  [7]候东蕾:《巴洛克时期的中提琴艺术以及装饰音艺术》,《学术论坛》,2012年第8期,第92-93页
  [8]王怡:《简论弓弦乐器"泛音"训练的意义与方法一以小提琴为参照》,《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1年6月第20卷第二期,第4447页
  [9]陈广声:《民族音乐中装饰音、腔音的运用》,《黄河之声》,2013年第21期,第94-95页
  [10]朝乐蒙:《论郭文景作品中的音乐语言》,《文学艺术(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27卷第7期,第40-42页

作者单位:天津音乐学院
原文出处:师泽宇. 郭文景《戏曲两折》的演奏与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20.
相关标签:音乐硕士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