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河南省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和累积,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随着时代的进步,诸多限制经济发展的因素逐渐显现出来,本省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技术革新瓶颈以及产业结构矛盾使得河南省的传统产业结构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现阶段越来越多的目光开始聚焦与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河南省必然也需要做出向着生态化产业结构转型的选择.经济建设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的依赖是不可避免的,但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发展成果是不可取的.所以,河南省想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的冲突,就要对发展经济的方式做出调整,其中产业结构起着承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作用,应调整产业结构朝着符合政治需求和文明需求的方向发展,实现产业效率与环境工程共同进步的双赢局面.结合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现状,在保证生态文明稳健运行的前提下,提高自然能源利用率和资源合理分配,确保经济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本文基于产业结构以及生态文明等理论基础,结合当前相关政策的实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对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对研究的相关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说明,继而对生态文明、产业结构等相关的理论进行概述,以奠定本文的研究基础.透过生态文明视角对河南省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价,通过构建生态文明视角下产业结构优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问题进行评析.通过测评可以发现,河南省产业结构面临着资源能源结构存在不合理、绿色技术处于相对滞后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理论,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生态文明视角下河南省应将生态文明融入产业结构优化中、重视科技发展与创新、创新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资金保障的金融发展体制以 及突出人才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等具体政策措施建议,为河南省高质量发展、跨越式发展出谋划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产业结构优化,评价指标体系,河南省
Abstract
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accumulation, Henan Province has achieved manyachievements in economic construction.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many factorsrestric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have gradually emerged. The province's resourceendowment,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ottlenecks, andindustrial structure conflict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Henan Province has causedgreat pressure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t this stage, more and more eyes are beginningto focus 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economy. Therefore, Henan Province must also make a choice totransform into an ecological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dependence on the ecologicalenvironment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construction is inevitable, but the economicdevelopment results at the expense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re undesirable. Therefore, ifHenan Province wants to balance the conflict between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nd developing the economy, it is necessary to adjust the wa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which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arry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mod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hould be adjusted to meet the political and civil needs, andrealize the win-win situation of industrial efficienc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ogresstogether. Combining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status quo of natural resources,on the premise of ensuring the stable oper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e will improve theutilization of natural energy and the 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o ensure thateconomic activities are carried out in an orderly manner.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combined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ent related polici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Henan Province in the contex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construction. The thesis first analyzes and explains the relevant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n summarizes the relevanttheori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research of this paper.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current state of Henan's industrial structur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y constructing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optimization level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 problem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are evaluated andanalyzed. Through the evaluation,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HenanProvince faces the problems of unreasonable resource and energy structure, relatively lagginggreen technology and weak competitiveness of high-tech industries. Combining the theory of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his paper putsforward specific policy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Henan Province to integrate ecologicalcivilization into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ttach importance to scientific and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innovate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system thatprovides financial guarantee for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highlight the role oftalents in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oas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inHenan Province.
Key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ptimiz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Evaluation IndexSystem Henan Province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2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2
(一)国内外生态文明研究综述.............................................................................. 3
(二)国内外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综述...................................................................... 4
(三)生态文明相关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4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7
(一)研究内容.......................................................................................................... 7
(二)研究方法.......................................................................................................... 7
四、创新和不足................................................................................................................. 8
(一)创新点.............................................................................................................. 8
(二)不足之处.......................................................................................................... 8
第二章 理论基础.................................................................................................................... 9
一、生态文明理论............................................................................................................. 9
(一)生态文明思想.................................................................................................. 9
(二)生态文明.......................................................................................................... 9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10
二、产业结构理论........................................................................................................... 11
(一)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11
(二)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12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 ................................................................... 12
四、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12
第三章 河南省生态文明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 16
一、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16
(一)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总体仍不乐观................................................ 16
(二)绿色转型有所成效,但任务仍然艰巨........................................................ 16
(三)整体生态责任意识和参与度不足................................................................ 17
二、河南省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17
(一)河南省产业结构发展历程............................................................................ 17
(二)河南省产业结构现状问题............................................................................ 19
(三)河南省工业内部结构状况............................................................................ 19
第四章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水平评价 ......................................... 22
一、生态文明视角下产业结构优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立依据................................................................................ 22
(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23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和指标说明................................................................ 23
二、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28
(一)数据来源........................................................................................................ 29
(二)评价方法........................................................................................................ 29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实证分析....................................... 29
(一)数据收集与处理............................................................................................ 29
(二)实证结果........................................................................................................ 31
(三)实证结果分析................................................................................................ 35
四、生态文明视角下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问题评价................................................... 37
(一)资源能源结构存在不合理............................................................................ 37
(二)绿色技术处于相对滞后................................................................................ 37
(三)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不强............................................................................ 37
第五章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政策措施建议 ................................. 39
一、在产业结构优化中融入生态文明........................................................................... 39
(一)树立生态观念,优化发展方式.................................................................... 39
(二)提高企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 39
二、重视科技发展与创新............................................................................................... 40
(一)加大绿色科技投入比重................................................................................ 40
(二)搭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41
(三)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41
三、创新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资金保障的金融发展体制........................................... 42
(一)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42
(二)推进科技保险发展........................................................................................ 42
四、突出人才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 43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43
(二)加强人才信息共享........................................................................................ 44
参考文献.................................................................................................................................. 45
致谢.......................................................................................................................................... 49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近些年,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逐步推进,作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战略部署,生态文明关乎到人民福祉和生活质量.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明确提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今后的长远规划,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而服务于建设美丽中国,使生态文明建设提上历史新的高度;2018 年,国家层面组建生态环境部,各地方相继组建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局,强化部门职能.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种潜在的形式,直接强调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是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总体部署,为经济改革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在长达 30 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一跃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众多领域,中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这些成就大都是以牺牲环境和资源换来的,直接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倘若不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同时,国际上的发展经验表明,一国的经济体量和发展程度达到一定水平后,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更高标准发展不可跨越的经济过程,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党和国家审时度势,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重新审视了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突出地位,适时地做出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及时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优化现有产业结构.走好以生态文明为演进方向的产业发展之路,使产业结构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特别是河南省,它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河南省的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河南省充分利用自身的人口优势、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在守住国家耕地面积红线的同时,经济上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自 2003 年以来一直全国排名第五位,并努力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差距.如今河南省已经逐步摒弃了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但是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生态环境恶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制约着河南省未来经济的绿色发展,不利于开展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此,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确立了河南省现阶段的重要战略目标任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规划.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这需要对发展目标进行系统性的改进,按照发展的基本需要,转换发展动力,尤其是在优化经济结构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和环境优先.2019 年 9 月,***总书记在考察河南时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新的重大国家战略,为河南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并指明方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大型工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生态型的产业结构优化是当务之急,也是河南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工作.
(二)研究意义
作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国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往往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新时期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追求经济上的效益,还要谋求生态上的效益,以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经济的绿色发展,生态化已经成为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状况下,传统的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本文从生态文明视角探究产业结构优化问题,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文明之间的联系,对产业结构优化内涵进行补充,建立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产业结构优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更大程度地理解产业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生态文明建设是河南省推进经济结构优化的外在动力,对河南省整体经济转型升级起到重大的指导作用,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认清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现状,对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及促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理论探究的基础上,基于生态文明视角对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进行实证分析,科 学评价生态文明视角下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的实际状况,分析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政策措施建议,为其产业结构优化战略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探索有利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路径.在这个仍然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河南省的经济转型提供更多的思路,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新篇章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生态文明研究综述
在国外相关的研究领域,奥尔多·利奥波德(1948)充分地解释了对土地共同体,他认为人类应该对自然中的每一个成员赋予尊重,这是人与自然的相处原则[1].蕾切尔·卡逊(1962)在杀虫剂相关的研究中,指出环境的重要性以及杀虫剂对环境的影响,此后出版的着作《寂静的春天》直接揭示了过度使用杀虫剂对环境的危害,逐步引发全世界对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视[2].德内拉·梅多斯等(1972)发表《增长的极限》,认为地球是有限的,为了实现经济的长远发展,人类需要认识到生态范围的极限[3].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 1987 年公布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文件,首次详细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概念,所谓的可持续发展,就是需要彼此兼顾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发展需要,按照未来的发展目标完善发展体系[4].罗伊·莫里森(1995)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他将生态文明理念的定义科学化,认为生态文明将取代工业文明而成为人类下一个文明形态,被看作是"生态文明"这一概念的首次正式提出[5].大卫·格里芬(2007)指出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需要建立在不被金钱操纵的民主基础之上,用一种全球民主的秩序发展生态文明[6].小约翰·柯布(2009)认为生态文明直接和人类社会的福利相挂钩,人类的生存保障由自然环境的赋予,并进一步指出可持续发展有助于人类社会能够得到长远的进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7].阿伦·加尔(2010)认为生态文明从工业文明中诞生并能够超越工业文明,可以继承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中有益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因素而具有多样性[8].弗雷德·马格多夫(2012)提出"强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这种系统能够进行自我的调整,维护基本的生态稳定,人类可以以此作为架构来打造今后的生态文明[9].
从我国国内的研究情况来看,叶谦吉(1987)从我国的生态情况出发,在国内最早提出生态文明的新概念,认为生态文明的主要核心内涵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10].谢光前和王杏玲(1994)从哲学的角度对世界的物质性进行探究,根据对物质和精神两种基本形态的理解,认为生态文明与社会文明中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对立和统一的[11].刘湘溶(1999)基于伦理学角度系统研究生态文明,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思想符合中华文明中对真善美的追求,有利于中国传统生态思想的传承[12].潘岳(2006)充分论证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之间的联系,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13].张建宇(2007)阐述生态文明是一种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高度地进步、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和谐地统一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在改造物质世界中,消除负面效应,实现生态运行,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将生态环境进行全面塑造[14].余谋昌(2008)从生态文明和生产方式的特点出发,坚持以循环利用的非线形物质生产作为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换句话说,经济领域的生态文明形态是循环经济[15].杜宇和刘俊昌(2009)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评价框架,从自然到人文五个层面建立起人与自然、经济和社会之间的紧密协作关系[16].孟福来(2010)借助文献分析法的方式,分步骤地阐述生态文明的主要内容,指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方向,主要是通过改变生产方式来实现的,以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17].张首先(2011)认为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提升民众的环保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并通过教育和媒介的途径来促进公众生态行为的养成[18].孙佑海(2013)指出生态文明中法治建设的重要性,突出法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9].温铁军(2018)对于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的相关性作出阐释,强调这两大战略的历史与现实意义[20].
(二)国内外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综述
国外相关研究中,罗斯托(1953)认为主导产业会伴随着经济高级化出现相应的发展趋势,它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能够起到推动作用,因此通过正确地选择和发展主导产业可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21].赫希曼(1956)根据投入产出理论,从产业之间的联系和相关,内容中,制定产业关联度标准,指出关联性较高的产业之间会产生极大的波及效应,形成的固定关联可以推动整个产业体系的结构优化[22].筱原三代平(1957)在罗斯托理论基础上,从日本产业发展的情况出发,提出两个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一是"需求收入弹性基准",一是"生产率上升基准",从侧面说明从这两个方面投入大量资源的重要性[23].小岛清(1987)分析"技术共享卡特尔"对企业行为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在完善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指出某些边际产业在本国具有一定优势,可以通过贸易转移和对外投资等途径实现产业转移的目标,从而间接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24].罗斯和埃文斯(2002)通过研究 OECD 成员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贡献发现,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带动了本国的经济增长[25].阿西莫格鲁(2005)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政治气候和产权制度是否优越[26].特雷弗·里夫(2006)在标准的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基础上,用大量的事实证明了生产结构和行业形势之间的内在逻辑,指出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很可能是由要素积累驱动的[27].齐沃和丘塔库(2014)从公司的数量、规模和所有权,以实物单位表示的实物生产所遵循的过程、雇员人数、工资等方面探讨罗马尼亚产业结构的分解和重组过程,同时不忽略欧洲产业战略和政策的趋势[28].
…………由于本文篇幅较长,部分内容省略,详细全文见文末附件
第五章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政策措施建议
一、在产业结构优化中融入生态文明
(一)树立生态观念,优化发展方式
第一步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仅仅要依靠政府发布关于生态文明的限制性文件,身为企业,更应当自主坚持生态文明守则.对全人类来说,开展生态文明工作不是一个短期工程,而是长期目标.但并不意味着伴随物质条件的提升,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必然会提升,具体来说,生态文明属于行为理念的一种.当下社会任一个经济体都应该以其为发展前提,在此基础上谋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彻底实行可持续发展进程,应以牺牲经济利益为代价发展生态文明,但是这种扬弃利益的观念违背了经济发展的适度原则.正确做法应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发展过程之中,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不应再承担剥削者角色,而是要适应自然,保护生态,应当放弃人类对于大自然采取的对抗立场,而努力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第二步是树立正确的生产观念.首要方面是强调在当今发展经济过程中,应摒弃传统的以经济利益为一切忽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产发展方式.在以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摒弃劳动密集型、能源消耗型以及高污染和高投入的传统生产方式,换之以高科技、高资本投入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对于工厂产生的废弃物,应集中处理,使废物得到有效循环,实现绿色发展目标,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最终达到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
(二)提高企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
首先,应当有效提升资源利用的生态文明保护意识.以生态文明为准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对资源合理开采,切不可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一旦对资源进行过度开采,必然会违背原有的生态环境,导致人与自然之间严重失衡.因此,对企业而言,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应注重对自然资源的合理保护,合理开采,自觉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和责任,杜绝破坏自然而打破生态平衡.调查得知,目前河南省部分企业已经将生态环 保作为评价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次,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作为企业,必须要深刻地考虑怎样更好地完成生产,采取合理的生产模式,从而有效的改善企业的社会形象并提升产品品质,实现生态友好.企业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环境复杂多变,先后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独树一帜,做大做强,不仅要依靠于提高企业生产规模和效益,更应该注重提高产品质量,进行优化升级.但这意味着企业结构和发展模式的转变,由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低污染、高效率.企业要顺利完成转变,首先应改变思想,由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变为绿色生态生产发展,不仅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同时能够创新产品;然后要注重提高产品的生产效率,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再利用,一方面节约经 济成本,另一方面又保护生态环境.对企业发展而言,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固然重要,同时也不可忽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维护商业信誉,相比经济效益,企业形象和信誉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更具价值.若一个企业不具有社会责任感,将难以得到大众认可,所以必须要基于对社会责任的落实达到共赢的效果.
所以应当有效增强对企业开展的生态文明宣传工作,保障生态环保理念的落实,人们在利用自然的同时要尊重自然,以此才能促进河南省环境保护工作的落实,推动省内产业结构优化.企业在此期间必须听从指令,不应当出现反抗的心理,在日常运营中,企业应当关注发展内部人员的生态环保观念,并且号召、引导员工主动参与.与此同时,应尽力满足员工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既得利益,产生对工作企业和所居住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多方面一同努力,促进河南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建设成为更加理想、稳定的发展环境.
二、重视科技发展与创新
人类社会生产力持续提高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科技能力的提升,同时它也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产业发展科技化的重要驱动力.企业发展过程中应加大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重点投入,使生产产品在质量上得到显着提高,并且这也是推动产业结构深入调整的关键方式.
(一)加大绿色科技投入比重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的作用毋庸置疑,不但能够让人类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活质量,而且也能够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自然,保持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若企业只注重提高经济效益,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提高经济实力反而会背道而驰,阻碍经济发展的步伐.作为现代型企业应注重科学技术的投入,利用先进的技术水平绿色发展,发展绿色环保低碳产业.
同时,企业应加大对绿色科技的投入使用,在产品原料选择上多使用可再生资源、绿色资源和清洁资源,重点运用环境工程、污染物低排放、绿色科技、生态无害等各项技术.重点研发设备,做到清洁无害,提高工艺制作水平,减少能源消耗,使用无害原料等,建设为生态环保型绿色企业.
(二)搭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得企业充分利用原材料产生的废弃残渣,进行二次利用.二次生产的过程无需额外购进原材料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一举两得.对此,提醒企业可以通过提高技术创造产品价值,有效降低成本,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也可以借助于科技服务平台发布行业的相关动态,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
同时,为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信息共享的平台,进而建立起闲置设备调剂库、需求库和技术成果供给库,其建立要遵循优化和整合各项资源的整体准则.作为一个信息共享、致力于共同发展的科技型服务渠道,科技服务平台的资源应呈现各自所有、条块分割明显以及相对分散的特点,应作为基础性支撑,为企业创新提供帮助,从而促进中小型企业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另外,注重对资源的整合和互补,加强各平台之间的互动和信息交流,了解客户需求,真正实现开放、共享、互利.另外,平台内的科技型人才可以对相关资源准许平台中有关部门的工作者有效运用其拥有的各项资源,展现出资源配置的优势和价值,掌握各个企业的实际要求,更好地为其提供服务.
(三)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积极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实现科技成果的自由转化.企业应集中力量更好地利用各种技术,推动产品质量提高,而不是花费过多的资源开发新技术.这是由于对各种高新技术开发工作的基础是大规模的资源、投入和产出未必成正比.而作为学校这一主体,应集中精力研究先进的理论体系,并将其用于指导实践.所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应积极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注重学校对于科研的投入,使理论教学面向市场,指导实践.另外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注重交叉性和综合性发展,对资源进行整合.
社会各单位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如设备、资金、知识和技术等,促进资源结构的优化整合,使科技成果共享.在产学研协同发展过程中,科研机构和高校可以共同负责项目研发,成立专门的课题小组,通过相关单位取得相关的理论内容和技术手段,企业则提供相应的资金、设施资源.假如项目种类是服务型,则高校、科研组织应当积极提供已经完成的研发产品供企业选择,体现互惠共通关系,然后企业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将体验感受和信息反馈给科研机构和高校,以便于进一步改进,提升用户使用体验,促进产品投向市场.为此应积极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信息平台,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性作用,提高中小型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科研开发成果转变为实际的生产力.
三、创新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资金保障的金融发展体制
(一)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为促进河南省企业加快绿色发展步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积极吸引资金,保障资金充足.若资金短缺,即使有先进的科技水平,也无法付诸于实践,因此应保证资金链充足.河南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仍处于金融政策体制的初级创新阶段,在对本省企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同时在各项政策上也应予以倾斜,大力扶持和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首先,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环保产业、高端设备制造业发展.另外,为发展高新生物技术创新型材料的企业,予以信贷倾斜和政策支持.事实上,大多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可抵押物少、缺乏有形资产以及债权过多的不良状况,因此对于该类型企业,应当保障其能够完成二次债权业务办理.
同时,可以通过政府方面对银行推荐贷款单位,降低企业在贷款中需要负担的抵押压力.能够享受到这项权利的发展中企业,必须要保证在长期运营中维持良好信誉、目 前处于升级换代阶段以及拥有良好的社会口碑.在企业、银行中构建高效交流的机制,推动两方的深入交流,从而让企业更高效的获取运营资金.最后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非银行机构为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举例来说,能够严格限制私募资金有关操作,从而展现出私人投资的热情,更好地扩大投资的渠道和范围.
另外,使企业与风投、银行、政府以及天使投资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拓宽债券、股权以及政策等多种融资渠道,满足企业升级和孵化前期所需资金,使资金供应链充足,从而为培育河南省科技型企业提供坚实而有力的支撑.
(二)推进科技保险发展
应当增强在科技创新工作中保险的保障功能.因为科研公司和相关科研组织在销售、生产和开发等工作中需要面对许多不同的风险,因此需要充足的物质资源支持,避免面对不可控风险.而科技保险恰恰响应了其这方面的需要,对于有几率出现的人员伤亡、设施损失和科研成本损失,保险公司会通过保险金进行保障.
一般来说,科技保险产品的标的具有明确的指向性,不但能够帮助承担科技企业的巨大风险,还可以避免科技企业压力过大,保证了高科技研发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处理了从业者的忧虑.在已经投入开发的科技保险试点工作中,应当加速宣传推出的各项高科技产业保险,按照产业情况设定和调整合约内容,例如对于高新企业运营中断保险、出口信用保险、新产品试验保险以及专利技术保险等,可以帮助处在转型中的企业更好地度过难关,降低其风险.应当有效提升对科技保险的认知水平,显着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和努力开发高新技术组织的投保主动性.
不仅如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将科技保险和科技投资条件、科技文化、科技金融以及科技创新等状况综合起来,打造由保险公司、科技企业和政府协同推进保险产业发展的体系,协助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四、突出人才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更好地利用人才资源,这需要改变过去的招收人才的渠道和方式.拓宽人才培养思路有利于科技和技术创新,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才应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
首先对于从事高新技术研发的人才,应加深教育.可以成立创业者协会,集结众多科技型人才,互相交流沟通,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在高校内从事科技创新的毕业生,在毕业时企业方面应当保留其个人资料,按照计划对这部分员工展开有偿培训,持续提高其专业能力.对长时间在一线工作并负责高新技术研发的技术型人才,企业应积极组织交流培训,分享经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事于基层农业的科技型人才,应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农民能够真正地懂技术,懂理论,应注重对该类型人才的实践型培养,深入群众,使技术得以传播.
其次是在校园学术教育工作中,校方应当结合市场的发展需要,培养出市场急需的专业型人才.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加强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培养对口人才.理论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建设模拟的实训室,使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检验其正确性.
最后是对于职业成人的教育,应积极鼓励技能培训,是传统技艺与先进技术相结合.促进工业行业与成人培训行业的有机合作,提高一线工人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技能,有效缩短掌握技术的时间,降低培训成本,提高产能.
(二)加强人才信息共享
河南省是我国人才大省,因此应当更加注重人才信息共享,建立沟通平台,满足供需要求.企业应根据自身需求,培养紧俏型人才.同时明确招聘要求,形成标准化人才引进模式,提高人才质量,开创人才信息共享新局面.
同时,政府应当加大人才奖励机制,筑巢引凤,明晰企业优待人才的各方面政策,有利于吸引人才,激发创新意识和研发动力.企业也应当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纳入人才发展队伍,利用多渠道积极推广平台,为大众所熟知,从而吸引更多优质人才慕名而来,合作共赢,互惠互利.
另外,河南省应当在加强人才资源共享的过程中,积极构建区域人才一体化格局.通过出台相应措施,从体制机制上推动人才的合作与流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从而探索高端人才政策共享模式,解决人才资源在区域之间分布不平衡的难题,为本区域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一定的动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奥尔多·利奥波德.沙郡年记[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2]张莉.论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哲学思想[J].作家,2015(18):87-89.
[3]德内拉·梅多斯.增长的极限[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
[5]Morrison, Roy.Ecological Democracy[M].South End Press,1995:281.
[6]大卫·格里芬.全球民主和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6):23-28.
[7]李雪姣.小约翰·柯布建设性后现代自然观及其生态批判[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15-22.
[8]Gare, Arran.Towar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J].Marxism & Reality,2010,39(1):15-38.
[9]Magdoff, Fred.Harmony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Beyond the Capitalist Alienation of Nature[J].Monthly Review,2012,64(2):1-9.
[10]刘思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再探讨[J].东南学术,2002(6):60-66.
[11]谢光前,王杏玲.生态文明刍议[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19-22.
[12]刘湘溶.生态文明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13]潘岳.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学习与研究,2006(11):53-55.
[14]张建宇.生态文明:文明的整合与超越[N].人民日报,2007-10-29.
[15]余谋昌.生态文明专题研究--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社会全面转型[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61-66.
[16]杜宇,刘俊昌.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9(3):60-63.
[17]孟福来.生态文明的提出、问题及对策思考[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68-170.
[18]张首先.增强生态责任、促进公民生态行为的养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1):135-136.
[19]孙佑海.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法治的推进[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1-14.
[20]温铁军.生态文明与比较视野下的乡村振兴战略[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10.
[21]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22]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3]杨治.筱原三代平的产业结构理论[J].现代日本经济,1982(4):41-46.
[24]Petit M,Tolwinski B.Technology Sharing Cartel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97(1):77-101.
[25]Ross S,Evans D.Use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2(1):132-142.
[26]Acemoglu, Daron.Politics and Economics in Weak and Strong State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5(7):1199-1226.
[27]Reeve, T.A.Factor Endowment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6(1):30-53.
[28]Chivu L,Ciutacu C.About Industrial Structures Decomposition and Recomposition[J].Procedia Economics and Finance,2014(8):157-166.
[29]周振华.产业结构优化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0]李长明.产业结构与宏观调控[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4(12):27-39.
[31]张大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首要条件[J].中国工业经济,1996(2):16-18.
[32]朱希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J].农业技术经济,1999(6):1-4.
[33]张旭,伍海华.论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因素--机制、模式与政策选择[J].当代财经,2002(1):53-56.
[34]何德旭,姚战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J].中国工业经济,2008(5):46-56.
[35]王保滔,张婷,杨一文.财政政策的产业结构优化效应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4(5):29-32.
[36]韩永辉,黄亮雄,王贤彬.产业政策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了吗--基于发展型地方政府的理论解释与实证检验[J].经济研究,2017(8):33-48.
[37]Frosch, Robert,Gallopoulos, Nicholas.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J].Scientific American,1989,261(4):601-602.
[38]Frosch, Robert.Industrial Ecology:A Philsophical Introduction[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of Science,1992,89(3):800-803.
[39]尹春华,顾培亮.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能源消费的灰色关联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2003,36(1):104-107.
[40]Brock, William,Taylor Scott.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A Review of Theory andEmpirics[J].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2005,1,part b(5):1749-1821.
[40]王丽娟,陈兴鹏.产业结构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22-24.
[41]蒋贤孝.循环经济视角下的产业结构调整途径[J].生态经济,2007(9):96-99.
[42]贺丹.基于生态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学位论文(博士),2012.
[43]张可.资源和环境约束下海南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吉林大学学位论文(博士),2017.
[44]王丽娟,陈兴鹏.产业结构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22-24.
[45]王关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的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3):125-129.
[46]黄顺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考论生态化生产方式[J].教学与研究,2007(11):13-21.
[47]王贵明.产业生态问题初探--产业经济学的一个新领域[D].暨南大学学位论文(博士),2008.
[48]赵丽,张志军.新型工业化是生态文明的必择之路[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3):82-84.
[49]胡彪,杨三变.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J].天津大学学报,2010,12(4):296-298.
[50]刘战伟.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J].价格月刊,2012(6):37-40.
[51]黄志红,任国良.基于生态文明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6(4):32-36.
[52]任建兰,张淑敏,周鹏.山东省产业结构生态评价与循环经济模式构建思路[J].地理科学,2004(6):648-653.
[53]任丽军,尚金城.山东省产业结构的生态合理性评价[J].地理科学,2005(2):215-220.
[54]董琨.中国产业结构多目标动态随机优化模型[D].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博士),2008.
[55]张凯.绿色发展视角下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战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学位论文(硕士),2011.
[56]刘淑茹.产业结构合理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5):66-69.
[57]吴铭.低碳经济背景下浙江省产业结构优化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学位论文(硕士),2013.
[58]贺丹,田立新.基于低碳经济转型的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3):31-39.
[59]沈满洪.***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从"两山"重要思想到生态文明思想体系[J].治理研究,2018(2):5-13.
[60]魏华,卢黎歌.***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特征与时代价值[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3):69-76.
[61]姚介厚.生态文明理论探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4):5-11.
[62]李龙熙.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诠释和解析[J].行政与法(吉林省行政学院学报),2005(1):3-7.
[63]于刃刚.配第-克拉克定理评述[J].经济学动态,1996(8):63-65.
[64]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第四版.高度等教育出版社,2015.
[65]苗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66]何平,陈丹丹,贾喜越.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统计研究,2014,31(7):31-37.
[67]赵西三.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J].生态经济,2010(10):43-47.
[68]韩永辉,黄亮雄,王贤彬.产业结构升级改善生态文明了吗--本地效应与区际影响[J].财贸经济,2015(12):129-145.
[69]李春发,李红薇,徐士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体系架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2):48-53.
[70]徐增文,何庆龙.生态文明视角下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再审视[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2,28(6):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