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我国群体恐慌事件防范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5-24 共414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公共危机事件的群体恐慌问题研析 
【第一章】群体恐慌现象治理探究绪论 
【第二章】群体恐慌概念、原理及案例探讨 
【3.1】群体恐慌形成的原因 
【3.2】群体恐慌问题的影响 
【第四章】预防和减少群体恐慌的若干思考 
【结语/参考文献】我国群体恐慌事件防范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人们常常对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恐慌问题不以为意,它对个体、社会产生隐性影响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其实,恐慌对人的心理刺激极大,过度恐慌是造成造成个体认知偏差、反应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它也是群体聚集、社会骚乱的重要诱发因素。可以说,心理恐慌造成的严重危害往往比灾难本身的危害更大。如何抑制群体恐慌,确保社会安全,处处考验着现代社会的公民、政府、社会的应对思路和处理能力。

  面对日趋复杂的公共安全形势,如果政府仍然沿用传统安全管理思维模式,重现场维稳轻心理救助,重信息收集轻信息发布,重政府力量轻社会协同,重技术手段轻人文关怀,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公众对高层次公共安全的需求。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是一个拥有健全管理体制,有效的运行机制,科学的管理举措的社会,是一个有能力动用社会治理来预防、纾解和抚慰群体恐慌的社会。如前文所述,地铁恐慌频发等难题久治不愈,引发社会深刻反思,而随着群体恐慌问题不断发酵,必然促使公共危机管理采用新理念,运用新思路。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和国家总体安全观的提出,公共危机治理有了明确的政策支撑,优化公共危机治理能力迫在眉睫。

  危机并不可怕,比危机更可怕的是政府和公众缺乏预防和化解群体恐慌的意识,如果政府管理理念落后,公众对待恐慌问题麻木淡漠,群体恐慌造成的危害将会更加严重。因此,积极应对公共危机中的群体恐慌问题,既要重视公共危机管理,又要突出管理的人文情怀,既要确保公共危机中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又要强调应急管理的心理危机干预。目前针对群体恐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处于发展阶段,对公共危机的群体恐慌研究有待深化。本文以公共危机中的群体恐慌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集体行为理论为基础,并尝试运用新公共服务理论对群体恐慌问题进行剖析,其主要目的是拓展以往对群体恐慌问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来探讨如何提升政府和民众在应对和处理群体恐慌问题的思考建议。

  本文的创新点:1、在集体行为理论方面,文章指出恐慌程度与同类公共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存在相关性;2、在研究思路上,摒弃单一的心理学视角,文章借鉴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学的学科的相关知识,从社会环境、群体认知和个体心理三个方面分析群体恐慌出现的原因,并用辨证分析阐述其正面和负面社会影响;3、按群体恐慌来源不同,笔者把公共危机中的群体恐慌划分为“事件型”恐慌和“传播型”恐慌和“混合型”恐慌三类;4、在治理思路和治理实践上,文章从思想层面、思想层面和操作层面三个层面提出预防和减少群体恐慌的思考建议。提出既要重视公共危机管理,又要突出管理的人文情怀,既要确保公共危机中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又要强调应急管理的心理危机干预。

  本文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一、研究视角不够开阔,主要还是从社会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和危机管理的角度研究群体恐慌的分类、特征、影响、原因等问题,缺乏中外对比视角、相关案例横向比较视角及公共危机中不同类别心理问题的综合分析;二、由于时间和个人能力所限,本文访谈和案例的选取数量较少,受条件限制,经过再三考量,本研究放弃采用问卷调查、实验研究等定量研究方法;三、本文对公共危机管理与群体恐慌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做深入探讨,对群体心理问题在公共危机管理政策制定中的定位未作详细分析。综上所述,本文只能算是抛砖引玉之作,期冀后来者不断推陈出新,本文不足之处还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国内外重大灾难心理干预之比较[J].心理与健康,2005(4)。

  [2]陈冀。地铁“恐慌性”拥挤事件频发 如何培育大众理性安全意识?[EB/OL].

  [3]徐光兴,李希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应对机制之比较研究-从中美两国的文化心理背景出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

  [4]Anthony R Mawson.Is the concept of panic useful for scientific purposes[J].New Orleans,LA:Loyola University Press.1980.

  [5]W Brun. Cognitive Component in Risk Perception: Natural versus Manmade Risks[J].Journal ofBehaviour Decision Making.1992:117–132.

  [6]孙多勇。基于 Logit 建模的个体灾难恐惧感知模型与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06(10)。

  [7]王欢。群体群体恐慌心理的成因及其消弥--从“非典”流行事件解读群体心理[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3(3)。

  [8]廖菲,杜丽。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引发恐惧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6)。

  [9]时堪,陆佳芳,等。SARS 危机中 17 城市民众的理性特征及心理行为预测模型[J].科学通报,2003(13)。

  [10]沙莲香,刘颖,等。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危机时期民众心态的分析与模拟--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措施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5(3)。

  [11]景怀斌。公共危机心理--SARS 个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2.

  [12]田玉敏。恐慌情况下人群心理及行为规律的探讨[J].人类工效学,2008(1)。

  [13]杨振宏,何娟霞,等。高校突发事件中密集学生裙恐慌特征及风险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5)。

  [14]谢志强。论社会转型期的公共危机管理[J].科学社会主义,2010(3)。

  [15]吴兴军。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特征与机制构建[J].华东经济管理,2004(3)。

  [16]亚历克斯·蒂奥,丛霞译。大众社会学(第 7 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485.

  [17]戴维·波普诺,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02.

  [18]周晓红。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25.

  [19]Pan X C,Dauber K,et al.A Multi-agent Based Simulation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Human and Social Behavior in Egress Analysis[C].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Computing in Cicil Engineering.Cancun:Mexico,2005:12-15.

  [20]亚伯拉罕·马斯洛,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8-29.

  [21] 国 家 统 计 局 综 合 司 .2007 年 全 国 群 众 安 全 感 调 查 主 要 数 据 公 报[EB/OL].

  [22] 陈 悦 . “ 出 租 车 艾 滋 针 ” 事 件 引 恐 慌 论 艾 滋 病 与 社 会 的 恶 性 互 动[EB/OL].

  [23] 胥 欣 , 施 丹 青 . 江 苏 响 水 爆 炸 谣 言 引 发 恐 慌 数 万 人 逃 命 混 乱 中 4 人 死 亡[EB/OL].

  [24]朱华桂。突发灾害情境下灾民恐慌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学海,2012(5)。

  [25]杨雪冬。风险社会理论述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1)。

  [26]古斯塔夫?勒庞着,戴光年译。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新世界出版社,2010:1.

  [27]Turner,Ralph H.Collective Behavior.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1987.

  [28]谢志强,黄磊,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演变的历史轨迹,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4(1)。

  [29]匡小颖。乘客不明原因 纷纷拥挤下车[N].北京青年报,2014-04-17(A19)。

  [30] 海 外 网 . 北 京 国 贸 : 地 铁 乘 客 纠 纷 引 恐 慌 .[EB/OL].

  [31]刘岩着。风险社会理论新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46.

  [32]乌尔希里·贝克,何时闻译。风险社会[M].江苏:译林出版社,2004:19.

  [33]高宏斌。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发布[J].中国科学基金,2011(1)。

  [34]王学义,金圭星等,SARS 流行期间不同人群心理状况调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

  [35]彭卓。乘客误听“着火”砸破地铁玻璃逃生[N].北京青年报,2014-04-16(A16)。

  [36]冯希莹,当前我国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

  [37]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

  [38]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7)。

  [39]冯志宏。风险社会视域中的信任危机[J].学术交流,2010(5)。

  [40]党秀云。重建社会信任:中国社会建设的心灵之旅[J].中国行政管理,2013(7)。

  [41]魏礼群。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挑战与机遇[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132.

  [42]巴鲁克·费斯科霍夫,莎拉·利希藤斯坦等着,王红漫译。人类可接受风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83.

  [43]王以芳,房瑞标。中国科协发布--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J].科协论坛,2010(12)。

  [44]杨俊一,罗晓梅,等。政府社会管理教程[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183.

  [45]曹蓉,张小宁编着。应急管理中的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52.

  [46]侯书生,孙思。公共危机管理与公共关系维护[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3:252.


  致 谢

  当把论文写完时,我如释重负。漫步在自得园中,恍然发现春天已经悄然而至。迎春和连翘花团锦簇,桃花含苞待放,杨柳将吐新芽……惊蛰之后,静谧的小院已经不动声色地展现出勃勃生机。经历了枯枝落叶的萧条,这样的场景给人鼓舞,让人欣喜,而我的内心充满感激。

  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我的导师谢志强教授给予我悉心的指导和帮助,从论文选题到论文开题,从论文思路到论文进度,都融入了他的心血。工作繁忙,他也不忘时常叮嘱我厘清思路框架,系统查阅文献,认真细心撰写。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功底、灵活的思维方式、睿智的处世风格深深地影响了我。

  非常感谢他!

  感谢科社部的吴忠民教授、王道勇教授、青连斌教授、李慧英教授、向春玲教授、林梅教授,谢谢你们!没有你们三年来的教学指导,我就不可能打开写作思路并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感谢我们专业的几位同学们,谢谢你们在论文写作期间给我的莫大启发。其实我还想说,不管是在生活上相互体谅,还是在学习中的相互帮助,困难中的相互支持,这三年,大家一直发扬着团结互助、宽容大度的良好品质,我想这一定是我在研究生期间收获的最宝贵财富,值得我永远珍藏和回味。感谢你们!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亲朋好友,不管是这里提到的,还是没有提到的,我都要深深地感谢你们。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永远是我前进的动力。

  笔墨至此,毕期将至,虽万言无以致谢。在大家即将各奔前程的时刻,我要送上我真诚地祝福,祝福大家一切顺利,幸福安康!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