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政府对就业服务调控不到位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05 共306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个旧市进城务工者就业保障问题探析
    【绪论】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困境分析绪论
    【1.1  1.2】少数民族就业特点
    【1.3  1.4】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就业保障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个旧市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就业现状
    【3.1  3.2】就业权益保障难以实现
    【3.3  3.4】政府对就业服务调控不到位
    【第四章】进城务工者就业中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5.1】健全完善就业法规制度
    【5.2  5.3】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作用
    【结语/参考文献】解决个旧市少数民族就业的路径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四节 政府对就业服务调控不到位

  一、政府对就业信息提供不足

  正如前文中所阐述的,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进城务工基本上是一种自我组织的行为,政府很少出面为其提供直接的就业信息。长期以来由于属地原则管理政策,很多地方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所属的劳动力市场只面向城镇居民提供服务,而不对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开放。虽然一些地区也试验性地在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劳务中介服务场所设立专门窗口,免费为进城务工者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求职登记和咨询等服务,但在实际中这种机构有的形同虚设,服务工作并没有形成一种定期性、经常性、计划性的循环。

  如图 3.5 所示,在本次调查中,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的务工信息来源于当地政府劳务信息公布的仅占 18%.这一比例较之其他信息来源明显较低,充分说明了政府为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提供就业信息的范围与渠道仍然非常狭窄,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从政府及公共就业信息服务机构所得到的信息依然闭塞。

  二、政府对职业教育培训重视不足

  虽然从国家到各级地方政府均出台了相关政策为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教育培训保驾护航,但由于该群体基数在每年快速增长,政府财政投入与实际需求间仍有较大差距,政策的执行也受阻重重。如样本采集地个旧市,至今未能有一个针对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的培训教育机构,所有的培训教育均由司法、安监、环保、劳动与社会保障等行政机构根据自身业务及职责范围自行分头组织,并未形成合力。就目前而言,因为缺乏政府出面组织的公益性培训,而市场上可以进行外包的进城务工者职业学校大多是以营利为目的,可以说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自参加工作起就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教育培训。

  同时,除了硬件条件跟不上实际需求外,政府在对企业及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个人就业教育培训的政策引导上也存在调控不力的现象,导致了用工单位及个人在教育培训上的消极应对。

  (一)用工单位漠视在职教育朱海雅认为,用工单位之所以漠视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教育培训总结起来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用工单位主观意愿上希望将减少甚至不开展培训来降低自身生产成本;二是认为由于雇工流动频繁,培训的投入成本将得不到收益。

  其实这不难理解。基于投入产出原理,较之流动性较大的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用工单位更愿意选择为签订了长期劳动合同的雇工提供培训,以提升其生产效率来达到利益最大化;而为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提供培训,如果其离开该单位,这笔投入不仅会成为沉没成本,还极有可能为竞争对手"做嫁衣".而这些原因的叠加也使得用工单位对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形成了一种"重用轻养"心态。

  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样本地抽样的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中接受培训的比例仅在 64%左右。而那些没有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集中在一些中小企业(多以采矿厂、选矿厂等为主)。由于缺乏生产技能提升,这部分人所从事的也往往是劳动密集、专业技能要求不高的工作。

  案例二十七,ZMX,男,汉族,35 岁,个旧市鸡街镇某机械制造厂厂长。来我们厂里上班的工人都要接受上岗前培训的,再教育也是一直坚持着的,特别是生产线上的工人,因为工艺经常推陈出新必须要求他们时时掌握新技术。但是由于前年我们的几个技术骨干跳槽去了其他厂,导致厂里的技工很长一段时间都青黄不接的。所以厂里近段时间对此也做了调整,岗位再教育不再针对几个技术骨干进行,而是扩大到厂里全部工人。当然,相应的,教育质量肯定会下降,毕竟每年的经费就这么点,能学多少就要看他们个人造化了。

  案例二十八,MMF,男,汉族,43 岁,个旧市卡房镇某选矿厂厂长。我们没有开展过正规的岗前培训,一般都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口耳相传,徒弟出师了再带新徒弟。至于再教育,那就要看镇上有没有组织了,一般每年都会下来宣传教育安全生产等内容。但是我们这种厂里的工作也没多少技术含量,就算我想教育他们也不知道能教育什么。

  案例二十九,ML,女,彝族,56 岁,个旧市锡城镇某冶炼厂经理。以前厂里效益红火时候我们还是请专家来厂里教工人新生产技术的。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停产几次,厂里经济状况越来越差也就没再进行教育培训了。而且说句实话,我觉得只要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到位就行了,至于工人专业技术得到明显提升我是不指望的,以前也有过我们花大力气培养出来的优秀工人被挖角的事。所以就目前这种情况,不管从主观还是客观来说,我都不太愿意再花钱搞培训了。

  (二)个人缺乏再教育需求

  摒除来自政府、企业这些外在因素外,目前制约我国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职业培训教育的内在因素还是在于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自身对职业培训的忽视。朱海雅认为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主观上并不认为教育培训对其自身发展具有帮助性。唐茂华则从经济原因分析到除了教育费用对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负担较重外,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成本也较为难以被其接受。而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潜在培训需求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周清印、刘元旭、傅丕毅、肖春飞认为由于目前针对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的教育培训与其实际需求仍有较大差距,使其普遍感觉"用不上"、"学了也白学".

  而在本次调查中亦有 43%的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认为没有开展教育培训的必要。

  案例三十,LJK,男,哈尼族,31 岁,就职于个旧市卡房镇某选矿厂。我没接受过什么培训教育,而且也觉得没必要。我们在这里就是守守摇床,要什么生产技术。如果摇床坏了,厂里也有专业的维修工,根本没有我什么事。我只要每天准时来上下班就好了。

  案例三十一,ZQY,男,彝族,52 岁,就职于个旧市锡城镇某冶炼厂。我们厂里倒是每年组织岗位教育,但是我年纪大了,也学不进去了。而且我出来打工这么多年,换了这么多个厂,干过这么多种工作,如果什么都要学,还不如回家种地来得轻松。

  由于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就业流动性的特点使其始终缺乏对城市的归属感,大部分仍抱有依恋土地、落叶归根的心态。而这也最终导致了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主观上对自身职业培训和能力塑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再加之城市工业化发展需求的拉动,劳动力需求异常旺盛,一些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很低的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也能在技术含量低、标准化不足的低附加值部门找到工作,这也就致使了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在衡量教育培训的投入产出比后认为教育培训可有可无,而不能从主观意志上引起重视。

  三、政府对用工单位的监管不足

  作为理性经济人,用工单位往往以规避劳动合同来拒绝为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提供各种就业权益保障,以此来达到利益最大化。从本次调查中可以看出,有些单位即使与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签定了劳动合同也大多是在企业的利益和进城务工者应尽的义务方面有所规定,很少有条款涉及进城务工者自身的权利和利益。而另一方面,政府作为"守夜人"往往也有所偏颇,选择性地对企业与城镇居民的劳动关系严格监管,而对企业与进城务工者的劳动关系却没有很好的履行强制和监督责任。与较有竞争优势的城镇劳动者相比,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本来就处于一种"灰色地带",如果政府不加强监管,企业在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就业保障中的投机行为就不可避免,其合法权益还是不能最终落实。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