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个旧市进城务工者就业保障问题探析
【绪论】少数民族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困境分析绪论
【1.1 1.2】少数民族就业特点
【1.3 1.4】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就业保障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个旧市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就业现状
【3.1 3.2】就业权益保障难以实现
【3.3 3.4】政府对就业服务调控不到位
【第四章】进城务工者就业中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5.1】健全完善就业法规制度
【5.2 5.3】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作用
【结语/参考文献】解决个旧市少数民族就业的路径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个旧市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就业现状
第一节 研究对象情况
本次调查抽样共发放调查问卷表(一)100 份,回收 100 份,其中有效问卷100 份;发放调查问卷表(二)30 份,回收 30 份,其中有效问卷 30 份。开展随机访谈 50 人,收集访谈记录 50 份。
一、基本情况
截止 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样本地个旧市共有户籍人口 394907人,总人口 459781 人,其中,少数民族 188186 人,占总人口数的 40.9%.
如表 2.1-1、2、3 所示,在本次调查中,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男女比例约为7:1(人数比例为 88:12);调查对象平均年龄约为 33(33.19)岁,可以看出,现阶段进城务工的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仍以青壮年为主。
从文化层次来看,虽然这一群体中较之从前在学历层次上有了明显提升,亦有高学历知识分子,但从整体上衡量,目前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学历较低,且仍存在半文盲现象。
在个旧市务工的进城务工者除汉族外,主要以本地及周边县市世居的几个少数民族为主,占到调查总数的 95%;而其他非世居少数民族(如白族、壮族等其余几个在云南省少数民族总人口数中占前十位的少数民族)仅为 5%.
如图 2.3、2.4,表 2.2、2.3 所示,在样本地务工的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中已婚的占总数的四分之三,且大多数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举家进城务工,其配偶与子女基本随迁。
二、就业情况
从外出工作时间来看,进城务工的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外出时间都较长,且在就业过程中流动性大,92%的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都有变换工作经历,在本次调查中工作变动最多的甚至达到过 12 次.
三、收入和支出情况
经过本次调查可以看出,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收入普遍偏低,1000-2500 元这一区间比例较大,占到了总数的 71%,而高工资收入(3000 元以上)区间仅占总数的 9%,其平均工资仅为 2032.6 元。而从支出来看,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叠加,其各项刚性支出较多,平均月消费约为 1092.2 元,可看出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支出与城镇居民并无明显差别。
第二节 研究对象就业保障现状分析
一、就业机会情况
从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就业的主要行业来看,其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的几个典型性行业,且多大数从事的是对生产技术无高要求的体力劳动岗位,显现出一定的"选择偏好".
而从调查问卷(二)收集到的企业主数据来看,样本地企业或多或少都雇佣着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但从其主观意愿上看,仍有部分企业主不愿意雇佣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或在有选择机会上不会把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作为首选项,且受访的 83.3%企业主普遍认为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技术水平不如汉族,70.0%的企业主认为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工作变动频率高于汉族。
二、报酬待遇情况
从近五年来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与样本地平均工资比较可看出,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报酬水平偏低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有 74.0%的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认为单位有同工不同酬现象存在。而从调查问卷(二)数据来看,5.7%的企业主认为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工资薪酬与汉族没有差别,甚至还略高于汉族平均水平。
而在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进城务工过程中,劳动合同签订率较低,且签订的劳动合同中还存在口头约定形式。同时,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在务工过程中仍存在劳动时间超时现象。且在被调查的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中,有 83%表示单位有加班现象发生。
三、就业保障情况
从基础性就业保障享受情况来看,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享受不充分现象。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不能同时购买与享受,大多数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在选择险种时考虑到不可能在城市长期居住,且受农村户籍所限制,更加倾向于保费较低的新农保和新农合。同时对于工伤保险一项,由于考虑到个人经济状况,除用工单位全额购买及现金补贴购买外,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自费购买的仅占到总数的 17.3%.同时,由于本次调查中女性样本抽样较少,故对生育保险一项未做收集。
四、教育培训情况
在调查中,72%的少数民族进城务工者表示未参加过上岗前培训,而在岗期间的培训教育情况也不容乐观。而从组织教育培训的主体来看,政府机构仍是主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