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公共管理论文

路口镇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制度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4-26 共404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路口镇乡村居民集中居住问题探析
  【第一章】长沙县乡村居民集中居住模式研究绪论
  【第二章】路口镇农村居民居住的现状分析
  【第三章】村民集中居住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第四章】路口镇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制度
  【第五章】促进路口镇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的主要对策
  【结语/参考文献】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管理优化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4路口镇农村居民集中居住模式
  
  4.1拆迁安置集中居住模式
  
  上杉市集中安置区,又称麻园屋场,是典型的拆迁安置而形成的集中居住区。由于黄兴大道北延线的建设,导致部分村民原有的宅基地被征收,但又无新的宅基地可以建房。同时随着路口镇产业结构的调整,麻林温泉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为解决该部分人群的建房问题,按照长沙县建设集中居住区的要求,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聘请专业规划设计公司设计,建设上杉市集中居住区。该居住区靠近黄兴大道北延线,交通比较便利,规划总面积 320 亩,其中一期规划 112 亩。根据路口镇的实际情况,考虑到进安置区的农户并未全部失地,还需一定面积的生产用房,镇政府和设计人员反复探讨,该安置区的设计理念定位为:依山就势,前庭后院,彰显路口风貌;资源集约,生态文明,构筑温泉景观;功能齐全,持续发展,建设宜居小区。
  
  根据规划,路口镇上杉市集中安置区规划总用地为 74287.43 平方米(约111.43 亩),其中林地有 94.22 亩,耕地 10.36 亩,水域 6.85 亩,村民安置净用地约 44584 平方米(约 66.98 亩)。规划区内属典型丘陵地区,山体、耕地、水塘自然地貌丰富,地块内地势成 U 字形,山高地低,海拔高程最高点为 81.39米,最低点为 63.26 米,竖向高差约 18 米。依照相关要求,结合用地实际,规划布局为两区一带的功能结构,分别为:村民居住区、配套服务区、生态景观带。村民居住区:布置在地块东南侧,实现相对隐蔽安置,区域内共安置村民 66 户,其中单户安置 31 户,联体联排安置 35 户;保留现有山塘,实施景观水系改造,营造山水环境;设置小广场,布置室外健身器材,满足村民户外活动需求。配套服务区:规划布置在地块西南侧,设置村民活动中心、商业会所、幼儿园等,该区域在二期建设实施。生态景观带:依据用地控制要求,保留黄兴大道北延线沿线可视范围内的自然山体、山塘、植被,营造生态景观环境。项目建设分二期建设进行,一期现已总投资 1200 万,基本实现三通一平建设条件,规划户均占地面积约 0.6 亩,与散居村民户均占地 2 亩而言,节约 1.4 亩用地,并安排了前庭后院,周边设施配套自来水、电力、道路、排水正在不断完善中,现有 4 户已经入住,待温泉开发后拆迁农户统一安置于此处。
  
  万年桥村集中安置区:位于黄兴大道北延线与麻果线(X028)交汇处,随着黄兴大道北延线的拉通,该区域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提升,同时该道路的建设也产生了一部分因拆迁需安置的农民,经万年桥村支村两委研究,并通过村民议事会议多次讨论决定,将该地作为发展村级物业和安置黄兴大道北延线拆迁农民以及因村级产业发展被拆迁农民的集中居住点。2012 年以来,村部及邻里服务中心已建成,同时该村抢抓发展机遇,结合实施强村富民工程,发展村级物业的相关政策,将此处作为重点发展布局,形成村级组团格局。
  
  该项目以村级主导,统筹协调推进。规划总占地 400 多亩,依山就势,因地制宜,保持原有山体、水面、自然生态风貌,实际建设用地 200 多亩(去除山体,道路两厢控制线面积),可安置联排统建户和庭院独栋户共计 344 户。一期已实现平整的可建设用地约 50 亩,预计安置 80 户(统建户和独栋户),包括建成以村部、老年人活动场地、医务室、健身场地为主要内容的邻里服务中心。二期用地 70 亩(麻果线水坝沿山体至黄兴大道北延线),规划安置 80 户。三期用地 100亩,主要分布黄兴大道北延线以西,规划安置 184 户。根据整体推进情况,适时启动建设。前期 50 亩已落实土地流转、置换、补偿、三通一平基础设施配套等工作,投资 2000 万已建成 4 层联排建筑,并引导 8 户村民入住,为居住点规模成型奠定良好基础。
  
  4.2依托集镇集中居住模式
  
  路口集镇位于该镇中心区域,现有驻镇单位 19 家,常住人口 5380 人。集镇主要由三条道路组成,居民的住房沿道路两厢布置。由于原有的聚居程度比较好,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也比较集中,镇政府及事业单位、部门单位大都集聚在此,幼儿园、中心小学均在集镇上,路口物资供销有限公司、长沙县第一人民医院、路口卫生院都布局在此,因此,在医疗、生活购物、便民服务等方面,集镇吸引农村居民居住优势比较明显。在近两年的老集镇改造过程中,由镇政府投资,在集镇铺设了柏油马路,对沿街居民的房屋外墙进行了立面改造,新建了集镇污水处理厂,设置了红绿灯及交通标识标线,进行了三线改造,对集镇周边进行了绿化,建设了农民公园,通过安装路灯加强集镇的亮化,铺设了污水管网,对电力线路进行改造以更好的满足居民及商铺的用电需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为更好的集聚人口和发展经济,该镇党委、政府对老集镇未利用的国有土地进行了开发,于 2013 年对该片用地进行拍卖,并成功拍卖上百缝门面,先期的A1-A8 栋房屋现已基本建设完成,与之配套的的基础设施也同步建成,包括地块实现三通一平,铺设了主排水管网和雨污支管网,完成了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建设了垃圾站和公厕等。此外,地块内还新建了农贸市场和文化大厦,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沿省道 207 路旁建设了客运站方便公交车停靠。该区域已成为该镇一道新景观,既吸引了其他村(社区)村民集聚,又吸引了大量商家布局于此。
  
  麻林集镇位于该镇麻林社区境内,集镇人口和商铺主要沿县道 206 两厢布局,长约 2 公里。由于该集镇形成时间比较早,人口的集聚程度较好。集镇由该社区 3 个组组成,常驻人口 180 人,现有商店 128 家,其中商场 1 个为路口物资供销有限公司,加油站 1 个,规模企业 2 个,分别是方大玻璃钢和长沙鑫龙电机附件厂,解决了周边部分农民就业问题。
  
  由于行政区划原因,麻林集镇原属麻林乡,但随着麻林乡和路口区合并为路口镇,行政中心的重心转移至路口社区,使得近年来麻林集镇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相对路口社区而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还比较滞后,包括集镇未统一标识标牌,大部分污水系统未完善,污水处理厂还在筹备中,卫生院还在选址重建中,集镇卫生清扫还未实现外包,主要由村上保洁员负责。
  
  4.3自然村落集中居住模式
  
  明月村集中居住区:该片区域的农民和生产用地呈马路两边分布,马路左侧为粮食生产示范片,片区内的农田通过土地整改,改变了零散布置的格局,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生产,马路右侧均为农民住宅。考虑到现有农民建房的需求量有限,如果强行将村民进行集中居住,必将适得其反,也不会得到推广。明月村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点模式就是在原有的相对集中的自然村落基础上,进行集中改造,从而既能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又以群众能接受的方式来推广集中居住。建设项目位于路口镇明月村邓家塘,涵盖彰霞、石咀、泉塘、瓦屋 4 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 149 户,规划选址占地范围约 540 亩(山体、耕地、水面予以保留,体现现有的田园风格),计划安置 72 户(户均占地 0.6 亩),达到 884 人。经勘查论证,该项目选址符合依托自然村落集中居住模式示范点的建设条件。
  
  该项目根据上级引导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的政策要求,结合地形、区位、周边产业等有利条件,依山就势,以现代田园美丽村庄为基调,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以集中改造并适当安置新建房住户的方式,来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现阶段正在建设邻里中心,预计投资 600 万,总占地 6603.5 平方米,之后再进行立面改造。
  
  中华片新农村示范点:该项目位于路口镇路口村,依托原有的村民住房分布相对集中的优势,路口镇中华片区一、二期工程共涉及路口村新屋、印子、新建、中华、田屋、花园、六家 7 个村民小组,完成房屋立面改造 145 栋,拆除猪舍22000 平方米,村级道路硬化 7.5 公里,道路绿化 7.5 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 100盏,修建污水收集管网及污水处理系统,配套建设沼气池、四池净化及垃圾处置设施等相关项目,总投资 1939.91 万元。
  
  通过对片区内的房屋立面改造、道路建设、污水集中处理、绿化、亮化等工程后,使得整个片区内环境综合整治、农户垃圾收集与处理、牲猪退养和山林绿化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考虑到片区内仍有 23 户从事牲猪养殖,养殖规模约 1000头,且当地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以牲猪养殖为主的情况下,该片区内引进了丹尼尔森科技公司,该公司负责片区污水处理中心运营,处理项目区内生活与畜禽养殖排污水,实现部分水质循环利用,其它全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有效保证了项目区内灌溉及地下水安全,保障居民饮水健康及生态稳定。
  
  在该片区整个建设中,充分利用市场化操作模式,农户自主经营方式,改变以往政府主管、强管、农户被管为政府主导、农户自营、自主的模式。通过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政府的“主创”角色,依托村民集中居住优势,调整功能设置,建设室外设施完备、便于开展休闲娱乐活动的广场,村务财务、科普宣传、政策文件公开栏,配备卫生保洁员、环境监督员、宣传员,明确职能职责,建立健全环保卫生管理制度,切实在片区内推行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
  
  此外,该片区的集中居住模式能够成功推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依托了周边4000 亩标准化蔬菜产业的强力支撑。农民原有的农田通过流转,用于蔬菜基地建设,同时蔬菜基地在种菜、收菜时节,需要雇佣周边农民工作,使得农民能够在家门口就业,成为解决农民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该片区以其整齐划一、格调舒适、美观干净的家庭庭院建造风格,以及 4000亩标准化蔬菜产业的强力支撑,彰显农民的新生活、新气象。环境的改变能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民的业余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如今晚上村子里不再是漆黑一片,傍晚时分或三三两两散步或找个合适场地跳起广场舞;白天家庭主妇们第一件事就是打扫自家卫生,村委会定期组织卫生评比,百姓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