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学论文

健康传播下北京流动人口疾病防治社区卫生服务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2-23 共8160字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也在稳步提升。 自 2009 年国家新的医疗改革方案开始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了改革重点之一。 参考以往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疾病防治中所起到的作用是基础性的、关键性的,其功能发挥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大众疾病防治的成败。

  而在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体制下,产生了极为独特的流动人口现象。 流动人口群体由农村进入城市,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产生了相应的影响,这表现在卫生服务的诸多领域,也产生了如“就医难”、“看病贵”等一系列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背后是户籍制度、社会阶层分化、社会排斥等深刻的体制和观念层面上的因素。 而流动人口流动性强等特点也加大了基层疾病防治的难度。 那么,如何更好地实现疾病防治? 如何更好地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疾病防治和健康传播中的作用? 本文立足健康传播的理论视角,着重讨论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就医方面存在的问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流动人口疾病防治中的作用和现实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研究背景

  1.健康传播

  (1)健康传播的发端与概念健康传播与政治传播、文化传播等一样,都属于传播学的研究内容。 上世纪 70 年代由美国学者首次提出 “健康传播” 的理念。 心脏病学专家 JackFarquhar 和传播学家 Nathan Maccoby 于 1971 年正式实施的着名的“斯坦福心脏病预防计划”被视作健康传播研究的开端。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健康传播研究已经有了完整的专业体系, 出版了大量的专业书籍,也建立了许多专业的研究协会,这使得健康传播日益成为一门受人关注的独立学科。

  一般来说,基于传播内部的广度和深度,“健康传播”的概念有两种解释方式。 一种方式侧重于从更广的层面理解,包括了在社会、组织和人际中传播,这就意味着这一层面的传播包括了非常多样化的主题,也包涵了更多的内容。从狭义的“健康传播”

  来说,多从路径入手,看重最终效果,也就是是否能达到传播的目的,使受众改变自己的行为。 由此可见,健康传播的主要特征在于,其以涉及“健康”的信息为传播内容,从而使受众改变自己的不健康行为,提高健康水平。

  美国学者 Rogers 给出了十分宽泛的定义, 认为只要传播的内容涉及健康就是健康传播[1]. 美国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工作部则将“健康传播”定义为有效地达到预防疾病、 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2].也有国内学者将“健康传播”狭义地定义为健康传播出版物。 这些定义或广义或狭义,都没有超脱前文所述的两种定位,笔者则倾向于广义的概念界定,但无论如何定义,都不应离开健康传播的根本目标。(2)健康传播的理论发展在健康传播理论研究方面,因为健康传播学是涉及多学科(临床医学、社会医学以及新闻学、传播学等)的交叉学科,故而有着其特殊性。 研究健康传播的学者的学科背景不尽相同,相应的视角也不同,加之没有完全统一的学科定义,使得健康传播的理论显得纷繁复杂。 而最为重要的两种理论倾向便是传播学倾向和社会学倾向。 前者从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出发,探讨诸如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以及大众传播等在健康传播中的具体阐发和应用;而后者则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更重视健康传播的社会性特点和功能意义。

  美国学者 Krips 等人将健康传播领域划分为两大分支,一是健康服务传递,以调节医患关系为主,使用诸多的传播技巧,通过互相了解,最终确定治疗方案。 二是健康促进,此项研究议题则面向大众,信息传播者通过大众传播手段,将信息传递给受众,进而对受众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也就是说,使用媒介来说服受众。 也有中国学者提出了“健康的传播学”和“健康中的传播学”的两分法,与美国学者的提法类似[3].而基于传播学的理论,健康传播不仅仅包括了一般的大众传播,也包括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不同的传播方式基于不同的空间定位而出现,也在不同的空间中发挥不同的功效。 通常来说,在公共空间内的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是大众传播,大众传播的各种媒介都可以用作载体。 在我国还能看到很有特色的墙体标语等,这些都是大众传播的媒介。 医院、家庭和社区也是主要的传播空间,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是其主要的传播方式。 医疗体系的完备和民众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都有助于在社区内形成良好的健康传播的可能。

  (3)健康传播在我国的现状健康传播作为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主要是由美国学者主导着其发展的脉络。我国首届健康教育理论学习研讨会于 1987 年在北京举行,会议介绍了传播学的理论及其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这可以认为是我国学术界对健康传播的正式接纳。 在之后的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健康项目中增加了健康教育专项,这意味着“健康传播”迈出了操作化的一步。

  但是长期以来,健康传播在我国面临的情况是作为一门学科的研究人才短缺,传播学者自身专业或学科的限制使得健康知识的普及并不尽如人意。

  而健康传播的理论研究也没有取得长足的进步,因为目前从事健康传播工作的主要力量来自于医药卫生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样是因为专业或学科的限制,使得健康传播的“传播”效用低,也局限了健康传播的理论研究与发展。 因此,由于缺乏本土化的知识的渗入,使得健康传播在国内的发展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不能恰到好处地发挥其强大的社会功能。

  也有学者指出,不仅是在理论上缺乏自主力,在健康传播的实务领域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健康传播方式和效果的定量评估有待进一步研究。 另外,如何将各种社会力量整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部门、各组织、各种社会人群的能量,也是我国健康传播事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4].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20 世纪 40 年代,英国率先提出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概念。 当时,“社区卫生服务”主要是为了与医院进行区分,指的是在医院之外的卫生服务。 后来,社区卫生服务的范围在意大利得到了更全面和具体的展开,涉及居住环境、工作环境、精神健康、健康咨询各个方面。 美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则是由传统的家庭医生服务发展而来,包括了常规医疗、精神健康、保健、营养咨询等多个方面和层次;而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国也建立起了较为发达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在我国,依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有以下特征:其一,社区卫生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致力于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其二,社区卫生服务是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残疾人、贫困居民等弱势群体是重点服务对象。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经常被称为“社区医院”,不同于传统的以单一专科为主的服务模式,它以预防为主,提供“六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 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服务于信息的收集和上报[5].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而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此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为分管责任区人群提供定向服务,同时在社区医院建立家庭健康档案。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传统医院有诸多方面的不同,我们主要从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时段等方面进行分析。 传统医院以诊疗疾病为主,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侧重于“预防”的功能。

  由于传统医院以诊疗为主,那就决定了它主要服务于患者,即发现有一定疾病的人;社区医院则服务于全社区的人群,无论此人是否患病。 传统医院的医护人员大多来自临床专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人员则主要是全科大夫, 将预防和临床相结合。与传统医院关注患者的生病阶段不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人群的生命全过程提供服务。另外,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同于大医院仅是对生病阶段的服务,而是对生命全过程的健康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是解决我国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途径,也是一种更高的医疗服务追求---从追求治好病转变为追求一生健康。 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今后医疗改革的重点,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构建和谐社会有巨大贡献[6].

  (3)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现状社区卫生服务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欧美等)已经兴起。 而我国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重视社区卫生服务。 2008 年底,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数已经接近 25000 个,其中区卫生服务中心超过 5000 个。 95%的地级以上城市、93%的市辖区和一半以上的县市也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的总数增加47%. 由此可见,从全国范围来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数量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

  3.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现状

  (1)流动人口人群学界基本将流动人口人群大体上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城市中有固定职业和稳定收入的流动人口,除去户籍差别,在身份认定上他们与居民没有差异;第二类是流动性较强的打工者;第三类是只在农闲时外出打工的流动人口。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技能的提高他们中的第二类会向第一类流动人口转变,或者退回到第三类流动人口。

  (2)流动人口的相关医疗保障制度新的医改方案提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与“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要求,而流动人口是否能享受到良好的医疗保障直接关乎新医改的成败与否,也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2009 年初,国务院印发了一系列文件[7][8],提出了流动人口医疗保险接续操作办法:“对于流动就业者,其可自愿选择参加户籍所在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就业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并且将身份证号作为各类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唯一识别码”[9].

  (3)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现状从上文可以看出,国家在制度层面确立了流动人口医疗保险的接续是可行的。 也就是说,如果医疗保险的接续得到落实,流动人口的首诊将与城镇居民一样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而流动人口的医保现状,我们可以从相关的报道和材料中看到一些端倪:长三角地区部分城市在探索医保人员异地报销模式;宁夏为外来打工人员、农民工发放医保卡;在广州市,用人单位建立正式劳动关系的流动性较大的外来从业人员,按规定参加各类社会保险等等。

  总的来说, 我国现在形成了三种主要的医保模式,分别是以上海和成都为代表的综合保险模式、以北京和珠海为代表的农民工医疗保险模式以及以武汉为代表的参加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模式[10].但是这些医疗保险的落实,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它们解决的是流动人口大病保险或特殊门诊,虽然这给流动人口解决了很大的难题,但考虑到流动人口往往是以青壮年为主的群体,对于疾病预防和一般性门诊的需求更为迫切[11]. 可以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是流动人口最为需要的医疗保障内容,但是这一内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