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学论文

人口迁移与气候适应的关系研究(3)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严登才;施国庆
发布于:2017-03-13 共11629字
  在学术研究中,对于自愿和非自愿的划分有两条路径。一条路径是从人口迁移的外在动因进行划分,将人们无法控制的因素引起的迁移人口视为非自愿移民,将迁移者可控制或可承受的动因视为自愿移民。以水库移民为例,无论其是否愿意搬迁都需要在蓄水前搬离淹没区,而农民可以自由选择外出或留守。第二条路径是从迁移者个体或家庭的迁移意愿进行划分,即当迁移可以实现预期的目标时选择迁移,反之则不迁移。正是这种双重的划分路径使我们在界定移民类型时出现“左右为难”的问题。譬如,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移民是非自愿移民,无论他们是否愿意都需要搬出淹没区,但当一部分移民迁移到交通便利、地区特色农业发达的地区时,移民搬迁的意愿非常强,留居人口甚至集体上访要求搬出库区,因而他们是“非自愿的自愿移民”.当前,西方学者关于气候移民意愿的划分遵循的第一条划分路径,即以外部环境作为决定迁移与否的唯一动因,忽视了个体或家庭对迁移的决策行为和政府干预对迁移的影响。迁移是多目标行动,除了规避风险外,还包括寻求发展和为后代创造更好的环境等,因而不能简单地将移民定性为自愿或非自愿,而应该从动态的、谱系的角 度 看待移民 搬 迁意愿。完全的非自愿移民与完全的自愿移民只是两种移民的理想类型,现实中的移民应介于这两者之间。如果把意愿程度给予量化,完全的非自愿取“意愿值”为0,完全的自愿取“意愿值”为1,移民意愿位于0和1之间[23].也就是说,通过政策干预可以提高移民的搬迁预期,从 而实现非 自 愿移民的 自 愿迁移。当然,如果这些干预措施和优惠政策无法兑现,那么只会激化移民与政府之间的矛盾,诱发群体性事件。
  
  (二)适应气候变化工程与技术措施的可替代性
  
  2013年我国颁布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将全国重点区域格局划分为城市化、农业发展和生态安全三类适应区。在不同的适应区,移民与工程、技术措施共同构成适应的策略(见表1)。
  
  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从表1中可以看出:第一,在适应气候变化过程中,移民与工程、技术措施同样重要,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措施。因此,移民是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之一。第二,移民措施需要与工程和技术措施配合使用。譬如,通过灾害预警将生活在危险区的人口实行提前搬迁。第三,需要根据气候变化影响类型、受影响人口的生存与发展、迁移的成本效益适时采取适当的适应措施。譬如,持续性干旱需要以工程和技术措施为主,永久性迁移的可行性较低。第四,迁移并不是适应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人口迁移是否适宜于气候变化的影响应对措施与气候变化影响的空间分布、冲击能力和预测的不确定性有关。一般而言,人口迁移对于高冲击能量的事件更有效,因为在这些事件中,人口和建筑结构(建筑物、基础设施、设备等)的物理脆弱性很强,缓解的可能性很低;对于不可预测程度低的现象来说更加可行,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移民过程发生在灾害“即将出现”或灾后[24].第五,适应气候变化的工程性措施本身就会产生移民,因而常常是混合在一起的。
  
  (三)人口迁移的效果
  
  在我国,气候移民是融合了扶贫、防灾、生态环境保护等的多目标行动。第一,迁移可以规避气候变化对生命财产的危害。第二,迁移改善了受影响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与发展。我国贫困地区的分布与生态环境脆弱区具有较高的地理空间分布上的一致性---地理耦合[25].在生态敏感地带的人口中,74%生活在贫困县内,约占贫困县总人口的81%.气候变化已成为我国贫困地区致贫甚至返贫的重要原因。95%的中国绝对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极度脆弱的地区,他们已经成为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者[26].对于那些生活在生态脆弱地区的贫困人口来说,迁移是摆脱灾害困扰和实现生存与发展的手段。研究证实,实施气候变化相关移民工程后,移民生计得到了改善,生活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同时也减缓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实现了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27-29].第三,减缓或适应气候变化工程措施引起的非自愿移民同样可以实现发展。以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水库移民为例,在移民的过程中,政府坚持“移民为先”的思路,将移民搬迁与发展有机衔接起来,通过移民试点、安置点对接、目标责任机制、移民全方位参与、移民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等手段,实现了开发性移民。尽管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但气候移民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包括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生产生活成本高、生计转型困 难、安 置 地 生 态 环 境 破 坏 等 问 题[30-32].因此,迁移与效果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迁移可能失败也可能取得成功,或是某些方面改善而某些方面条件变差。迁移能否实现移民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政府的发展与移民理念、资金整合与互济的力度、发展干预措施的有效性、政策的完善程度、移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实施与管理过程的规范性等。
  
  (四)人口迁移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关系
  
  我国气候移民实践表明,气候变化影响的人口迁移动因是多元化的,迁移的形式具有多样性;迁移作为适应策略需要与其他工程性、技术性适应手段配合使用;迁移的效果是非线性的,迁移可能实现移民更好的发展,也可能导致移民系统瓦解,其效果依赖于制度、管理和干预等诸多因素。也就是说,迁移作为适应措施存在约束与限制条件,因而需要外部干预克服适应的限制与约束。结合我国气候移民的经验与教训,为了使人口迁移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在今后的气候移民实践中需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结果到策略的转变,即迁移不仅是气候变化影响的结果,而且是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需要提高迁移在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地位;二是从应对到防范的转变,即通过相关技术手段采取预期性适应措施,使受影响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三是从非自愿向自愿的转变,即通过制度建设、安置地安置优化选择等措施实现移民的自愿迁移;四是从发展陷阱到发展机遇的转变,即利用搬迁的机遇实现移民的发展,而不是在保障他们生命和生产条件下使他们陷入“新的贫困”.
  
  四、人口迁移与适应气候变化的契合
  

  (一)将移民纳入适应气候变化战略
  
  2013年11月发布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将宁夏生态移民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试点示范工程之一。移民作为决策管理者可以采取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适应手段,需要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协同考虑资金筹措、人口政 策、地区发展 布 局等政策 设计问题[33].从国家层面看,气候移民规划需要与人口功能分区、人口发展功能分区、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红线等规划统筹考虑,发挥迁移的协同效应。从地区层面看,气候移民规划必须纳入区域适应战略,对潜在移民地区的气候容量进行评估,根据气候变化背景下当地的生态、土地、水资源及人口承载力合理设计搬迁和安置方案,避免出现“适应不良”、“贫困加剧”或迁入地的生态恶化、社会矛盾等潜在问题。
  
  (二)强化气候灾害风险管理
  
  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存在限制与约束,对这些限制与约束的理解有利于确定适应措施的可行性;二是预测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适应措施的有效性;三是优化适应措施的选择。因此,迁移和其他适应措施一样,并不一定是必然的选择。当前,气候变化常常带来自然灾害风险。因此,在生态、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需要将人口迁移与工程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对可以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方式消除隐患的优先采取工程措施加以治理,对无法采取工程措施治理的 地区 实施整体搬迁。当然,灾害风险管理不仅意味着对自然现象的控制和干预,而且和可能导致灾害与脆弱性的土地使用、经济活动等有关。迁移作为适应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他风险管理政策与行动的配合,因此需要利用风险识别与评估研究体系,将迁移与其他适应、缓解措施有机结合起来。
  
  (三)为人口迁移与安置创造条件
  
  气候变化对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影响是不均衡的,因而需要结合迁移人口的意愿、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和政府可配置的资源等实行差别化的人口政策,采取多样性的人口迁移模式,引导受影响人口有序迁移与流动。
  
原文出处:严登才,施国庆. 人口迁移与适应气候变化:西方争议与中国实践[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1):69-7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