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学论文

人口迁移与气候适应的关系研究(2)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严登才;施国庆
发布于:2017-03-13 共11629字
  第五,适应气候变化的工程措施无法规避气候变化的影响,需要在灾害发生前进行人口迁移。在沿海地区,虽然可以采取建设海堤等措施,但低海平面地区气候变化的风险始终存在,他们将总是面对频繁的极端气候,堤坝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13].在比尔曼和博厄斯看来,受影响者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里有计划地自愿安置和重返社会比单纯的响应机制 和 救 灾 会 好 很 多,应 该 成 为 首 选[14].实 际上,极端气候受影响者并不是都能返回原住地。以2005年新奥尔良遭遇的卡特里娜飓风为例,三分之一的人口无法返回城市[15],因而需要对这些流离失所者进行安置。
  
  二、我国气候变化移民类型与实践
  
  上述关于气候变化与人口迁移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气候变化引起的人口迁移的性质---自愿还是非自愿;二是适应气候变化工程性和技术性手段对人口迁移的可替代性;三是人口迁移能否达到“适应”的效果。气候移民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渐变缓发性气候风险造成的人口迁移;一类是极端突发性气候风险造成的人口迁移;一类是为减缓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生活造成的胁迫性、破坏性等不利影响而实施的气候工程造成的非自愿性气候工程移民[16].下面,笔者对不同类型气候移民实践进行分析,对上述争议予以回应。
  
  (一)渐变缓发性气候变化与人口迁移
  
  渐变缓发性气候变化引起的人口迁移主要分布在我国宁夏、青海、新疆、贵州和内蒙古等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恶劣、干旱缺水的地区。这些地区除了受到渐变缓发性气候变化的影响外,还会遭遇极端气候事件,正是双重影响的叠加使上述地区成为我国较早实施气候移民的地区。以宁夏南部山区为例,气候移民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自发的气候移民,即为了改变贫困的面貌和生产生活环境,通过投亲靠友等方式在迁入地流转土 地和房屋定居的移民。截止2010年,宁夏南部山区分别向银川、中卫和吴忠市迁移5.4万人、2.7万 人和3.3万 人[17].第二类是激励性气候移民。吊庄移民是激励性移民的典型。吊庄移民在迁出地和迁入地都拥有房屋和土地,待迁入地生产开发取得初步效果,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并趋于稳定后完全搬迁到迁入地。农户可以自行申请吊庄移民,如果过渡期在安置地无法适应可返回原地。此外,还有一种类型的激励性移民,即政府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引导移民主动搬迁到城镇。第三类是政府主导的气候移民,即政府通过迁移人口界定、安置点选择、安置实施和后期发展等措施将人口进行异地搬迁。在“十二五”期间,宁夏规划县内安置移民12.11万人,县外安置22.49万人。
  
  (二)极端突发性气候变化与人口迁移
  
  极端突发性气候变化主要包括暴雨、泥石流、滑坡、飓风、内涝等。当极端突发性气候事件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时,转移安置是最常见的办法。通常,转移安置分为集中安置(体育场馆、学校、礼堂和村委会办公楼等)和分散安置(附近地势较高、房屋坚固的亲朋好友家里)两种模式。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在气候变化影响减弱或消退时可以返回原住地继续从事生产生活。一般来说,随机性的灾害不会导致气候移民,如龙卷风和飓风,但如果这些随机的气候持续的话,它就会改变生态服务系统,对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产生破坏,将受影响者反复置身于危险之中,威胁到人们的安全,甚至失去生命时那么就需要采取搬迁措施[18].在这种情况下,灾后移民是必然的选择。在Morrow看来,适应是发展主体在面对风险性环境时的一系列规划过程,这种规划导致了持续的变化;应对则是对于突然干扰或短暂威胁的一种暂时性反应,通常会对农户的生计带来很大的损失[19].应该说,转移安置属于应对的范畴,搬迁安置则属于适应的范畴。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极端气候都会导致人口迁移。以2009年西南罕见的持续性干旱为例,为了应对干旱,政府通过节水措施、寻找新的水源点和异地调水等措施满足居民生活用水的需要。此外,政府加大了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抗灾能力。在政府的帮扶和救助下,农户采取了多样化的适应手段[20].正是多方合力缓解了特大干旱对农户生计的影响,从而使得迁移不成为必须的选择。
  
  当极端气候事件发生并衍生出灾害链,威胁到受影响人口的生命安全时,永久性迁移是必然的选择。以台风为例,它会诱发强降雨、洪涝、泥石流、滑坡和内涝等并发性自然灾害。因此,需要根据历年灾害发生地和所处的地理环境划分危险区、警戒区和安全区。对于危险区的人口需要及时迁移以避免人员伤亡,对于警戒区的人口需要采取激励或诱导的迁移措施,安全区则需要采取工程措施加强监测。以江西省为例,地方政府对居住在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居住的群众,在尊重他们意愿的基础上实施搬迁。
  
  (三)气候变化工程建设与人口迁移
  
  Alex de Sherbinin等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项目引起的移民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缓解气候变化项目引起的人口迁移,如大坝建设。譬如,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移民工程是缓解气候变化引起的人口迁移。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产生活,为缓解北方地区的干旱,中央决定从水量相对丰沛的丹江向北方地区调水。工程建设涉及河南、湖北两省,搬迁安置移民32.5万人。南水北调移民通常被认为是水库移民,由于工程建设在缓解干旱和清洁能源方面的效益因而也被国外学者视为是典型的气候移民工程。二是适应气候变化工程引起的人口迁移,如修建大型灌区工程,修建海堤等。这些项目因直接(征收土地)或 间 接(改变当地生态系统)导致大量人口迁移[21].譬如,我国在宁夏建设了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引黄灌区续建配套、黄河治理、西夏渠工程、盐环定扬黄续建工程、太阳山供水刘家沟水库、六盘山引水工程等一大批大、中型水利建设工程等[22].这些工程建设因为征用土地需要实施人口搬迁。
  
  三、我国气候变化移民实践的解读
  
  (一)迁移的意愿
  
  综合推拉理论、DeJong和Fawcett的价值预期模型、Slovic的感知风险理论可以发现,人口迁移的动因是多样性的,包括迁出地和迁入地的推力和拉力、迁移者追求的预期目标(财富、社会地位、动力、自治、社会网络和道德)和迁移者的风险感知等。实际上,在迁移的决策中,上述 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在迁移的动力因素中我们无法分割环境(气候)、经济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因而气候移民的迁移动因是复杂多样的,这也意味着人口迁移形式的多样性。在我国,气候移民包括自发的人口迁移、激励性和强制性迁移等类型。大体而言,人口迁移受到迁移者自身决策、政府干预和外在环境三大方面因素的影响。
  
原文出处:严登才,施国庆. 人口迁移与适应气候变化:西方争议与中国实践[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01):69-7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