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学论文

城镇化下人口迁移政策优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23 共343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城市化背景下人口迁移问题探讨
【第一章】城镇化下辽宁人口迁移融合研究绪论
【2.1 2.2】城镇化发展的代表性理论
【2.3】国内外城镇化及人口迁移研究进展
【第三章】辽宁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及人口迁移特点
【第四章】辽宁省城镇化人口迁移原因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城镇化中辽宁省人口迁移对策及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 城镇化下人口迁移政策优化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6 章 结论
  
  城镇化发展以及人口迁移均有其自身的规律,城镇化过程从很大程度上说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同时也是农业生产向非农业生产转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文明程度逐步提高,人口素质逐步提高。
  
  在人口迁移以及城镇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尊重并且按照人口迁移及城镇化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进行顶层制度设计,任何违背客观规律的行为将对我国以及辽宁省城镇化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辽宁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其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但是城市产业附加值较低,难以吸收较高层次人才,迁移人口文化水平较低,且大多从事社会底层行业,城市承载能力及公共设施不足,无法更深层次的推进城镇化发展。
  
  针对上述情况,辽宁省应该进一步探索户籍制度改革,突破人口迁移的制度性障碍,推行人口自由流动。从经济因素着手,增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积极推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升第三产业吸纳迁移人口的能力。在提高城市居民收入的同时也应该增加农村收入,减少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城镇化合理发展。加快交通、医疗、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城市居住环境,不断提高城市人口承载能力。根据辽宁省的实际特点,推进小城镇建设。建立起一套合理的人口迁移机制,促进城镇化快速、合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克强 . 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 [J]. 求是 ,2010,11:3-15.
  
  [2] 《 国 家 新 型 城 镇 化 规 划 (2014-2020 年 ) 》 . 新 华 网 ( 2014-3-16 )

        [3] 吕健,王洪飞,曲洪波。 辽宁省城镇化的总体思路研究[J].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5,06:62-64+53.
  
  [4] 尹豪。人口学导论[M].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6.157-160.
  
  [5] 唐纳德·博格:农村发展与城市化。《国际人口迁移》杂志,1984 年第 17 卷,第 1 期。
  
  [6] W.A.刘易斯:“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商务印书馆: 1984.第 8 辑,第 49-95 页。
  
  [7]《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 8 辑第 165-177 页,商务印书馆,1984 年。
  
  [8] 王新文。 城市化发展的代表性理论综述[J].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01:25-29.
  
  [9] (英) 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商务印书馆:2000.
  
  [10] 王胜今,《人口社会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236-237.
  
  [11] 王桂新。城市化基本理论与中国城市化的问题及对策[J].人口研究,2013,06:43-51.
  
  [12] 马清裕。我国省域人口城镇化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J].地理研究,199001:1-9.
  
  [13] 刘伟德。推进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的若干建议[J]. 城市规划,2000,11:25-28.
  
  [14] 张素兰 , 姚士谋 . 中国城市化的“ 激流”-- 民工潮 [J]. 城市问题 ,1997,02:40-43.
  
  [15] 王春光。 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J]. 社会学研,2006,05:107-122+244.
  
  [16] 殷江滨,李郇。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J].城市问题,2012,12:23-29.
  
  [17] 王桂新,毛新雅,张伊娜。 中国东部地区三大都市圈人口迁移与经济增长极化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5:1-9.
  
  [18] 丁金宏。 中国人口省际迁移的原因别流场特征探析[J]. 人口研究,1994,01:14-21.
  
  [19] 丁金宏,刘振宇,程丹明,刘瑾,邹建平。 中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与流场特征[J]. 地理学报,2005,01:106-114.
  
  [20] 段成荣。 省际人口迁移迁入地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 人口研究,2001,01:56-61.
  
  [21] 周皓。 资本形式、国家政策与省际人口迁移[J]. 中国人口科学,2006,01:42-51+95-96.
  
  [22] 唐家龙,马忠东。 中国人口迁移的选择性:基于五普数据的分析[J]. 人口研究,2007,05:42-51.
  
  [23] 张立建,李小银,陈忠暖。 城市流动人口与城市化最低经济门槛作用机制之探讨[J]. 城市发展研究,2003,06:16-21+70.
  
  [24] 雷光和,傅崇辉,张玲华,曾序春,王文军。 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的变化特点和影响因素--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J]. 西北人口,2013,05:1-8.
  
  [25] 王桂新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发展的几个特征 [J]. 人口与经济,2004,04:1-8+14.
  
  [26] 蔡昉,王德文。 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 经济研究,1999,10:62-68.
  
  [27] 王桂新,黄颖钰。 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与东部地带的经济发展:1995~2000[J].人口研究,2005,01:19-28.
  
  [28] 付晓东。 中国流动人口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J]. 中州学刊,2007,06:89-94.
  
  [29] 王桂新。 城市化基本理论与中国城市化的问题及对策[J].人口研究,2013,06:43-51.
  
  [30] 刘盛和,陈田,蔡建明。 中国半城市化现象及其研究重点[J].地理学报,2004,S1:101-108.
  
  [31] 王春光,我国城市就业制度对进城农村流动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32] 吴友仁,中国城镇化道路学术讨论会在宁召开,《经济地理》,1983 年第 1期。
  
  [33] 周干峙,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1998 年第 3 期。
  
  [40] 宁登。 谈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论二元城镇化战略实施[J]. 城市规划汇刊,1997,01:24-26+35-64.
  
  [34] 于晓明,中国城市化道路几个问题的思索,《城市问题》,1999 年第 5 期。
  
  [35] 周一星,R.布雷德肖。 中国城市(包括辖县)的工业职能分类--理论、方法和结果[J]. 地理学报,1988,04:287-298.
  
  [36] 王桂新,俞奉庆。 上海人口迁移与世界城市建设研究--兼析日本的经验[J]. 中国人口科学,2009,05:79-85+112.
  
  [37] 顾朝林,于涛方,李玉鸣,中国城市化格局·过程·机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8] 张鸿雁,张登国,城市定位论-城市社会学理论视野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39] 马清裕。 我国省域人口城镇化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J]. 地理研究,1990,01:1-9.
  
  [40] 王美艳,蔡昉。 户籍制度改革的历程与展望[J]. 广东社会科学,2008,06:19-26.
  
  [41] 陈风桂,张虹鸥,吴旗韬,等。我国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10 (5) :53 一 58.
  
  [42] 刘晏伶,冯健。 中国人口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人文地理,2014,02:129-137.
  
  [43] 袁晓玲,黄新梅,胡得佳。 基于因子分析的陕西省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师,2008,08:150-152.
  
  [44] 侯亚非,张展新。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个人、家庭、社区透视和制度变迁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58-160.
  
  [45] 杨风。 山东人口迁移流动状况与影响因素[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14-20.
  
  [46] 刘焕鑫。 辽宁省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问题的思考[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483-486.
  
  [47] 坂本博,戴二彪。中国における省间人口移动の変动と规定要因: 1985 ~2000 [J].『応用地域学研究』,第 9 号第 1 巻,2004.
  
  [48] Zhang Kevin Honglin, Shunfeng Song.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urbanizationin china: Evidence from time–series and cross-section Analyses [J].ChinaEconomic review, 2003(4):386-400.
  
  [49]Shen Jianfa. Internal Migration and Regional Population Dynamics in China[J].Progress in Planning, 1996 (45):123-188.
  
  [50] Otterstrom S M. Trends in national and regional population concentration in theUnited States from 1790 to 1990: from the frontier to the urban transformation[J] 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1, 2001(38): 393-407.
  
  [51] Fan Cindy C.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 Population Re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Development in China: 1990 and 2000 Census Comparisons [J].TheProfessional Geographer, 2005, 57 (2):295-311.


  致 谢
  
  人说三十而立,在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学习的两年时间里,是我人生迄今为止最为复杂、最为艰难,也是最为意义深远两年,感谢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感谢我的导师邱红老师。从我入学第一天起,邱老师就告诉我,既然做了我的学生,就说明我们有缘。感谢邱老师在我的学习期间对我的帮助、理解和关怀。从我的论文开始选题、修改、完善直到定稿都是在邱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字里行间凝结着邱老师心血。所有的这些都让我终生难忘。
  
  感谢东北亚研究的老师们,你们和蔼、宽容的师德,专业、敬业的学术素养,是我今后生活和工作中应该始终坚持的标杆,是你们的宽容、理解、帮助让我顺利完成学业,谢谢你们。
  
  感谢我的同学们,特别感谢魏洪英、于雷等同学,在你们的帮助和关心下,我顺利完成了研究生学业。因为有你们的相伴,我度过了最为意义非凡的两年。
  
  感谢我的家人,感谢你们的支持和承担。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