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学论文

城镇化中辽宁省人口迁移对策及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23 共2546字
  第 5 章 对策及建议
  
  5.1 改革户籍制度促进人口迁移
  
  在我国户籍制度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基础性制度,是阻碍人口迁移的主要制度性障碍。由于户籍身份和户籍登记地的限制,城市外来迁移人口仍没有在迁入地定居的权利,他们不能享受基于户籍制度所应该享有的居住、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权利,在这样的特殊制度背景下,形成了我国城乡大规模劳动力迁移流动过程中的“有流动无迁移”的特殊格局。也即在我国绝大多数的流动人口虽然行为上表现出迁移,但并没有获得户籍迁移的权利。同时外来迁移人口也未能获得迁入地的市民身份。
  
  纵观改革开放 30 年,有关人口迁移流动的政策变化,仍是以打破人口与劳动力的分割为主旋律。
  
  从辽宁省的人口迁移规模以及迁入人口的户籍属性知,总迁入人口为9310058,其中迁入城市人口为 7205938,占总迁移人口的 77.40%,然而这些迁移人口虽迁入到城市,但其将长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生活在城市中。并未从真正意义上取得迁入地户口。20 多年来政府对迁移人口的管理不断地发生着政策上的调整,然而更多的是采取一种限制和管理的理念。辽宁省作为东北重工业中心,其城镇化水平主要与该省份的重工业的发展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有关。而人口的合理迁移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而且从根本上讲城镇化(城市化)也是经济发展的伴生物,城镇化的实质是由于生产力的变革所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生产要素从农村流向城市的过程。但当前的户籍制度严格阻碍了人口的迁移流动,即户籍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迁入人口的城市融入问题。因此,为加快辽宁省城镇化进程,应完善现有的户籍管理体制打破城乡二元身份结构,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自由的迁移并且一旦迁入就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市民权,包括了居住、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身份性的福利,只有打破户籍制度的障碍,城镇化进程才能快速、有序、健康的推进。
  
  5.2 推进城市经济发展吸纳更多劳动力
  
  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导致城镇化,而城镇化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从前面的辽宁省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可以看出,影响辽宁省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提高城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化、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一是依托中央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以及辽宁省工业设施完善,资源丰富、有世界上非常优良的港口优势,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促进辽宁省国民生产总值以及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幅提高,促进城镇化发展,提高城市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二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增加就业。推进人口迁移,使得城镇化建设进一步深化,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优化升级,才能为人口迁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人口迁移。
  
  2012 年辽宁省第一产业占比 8.7%,第二产业占比 53.2%,第三产业占比38.1%.而辽宁省总就业人口为 2423.8 万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 694.7 万人,占比 28.7%;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为 651.1 万人,占比 26.9%;第三产业就业人员1078.0 万人,占比 44.5%.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占比可以看出,辽宁省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第二产业。从历史实践过程来看,第三产业是依托工业发展起来的。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在城镇化进程中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日益明显,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必将使得其对劳动力的吸纳赶超第二产业。
  
  因此结合辽宁省产业结构特点,在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中要大力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当地政府部门应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放宽政策限制以促进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以便城市能够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城镇化发展。
  
  三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合理推进城镇化发展。目前辽宁省城镇化水平已不是初级阶段的城镇化水平,但是辽宁省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仍然很大,其城镇化道路仍需建立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础之上。从上文的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以及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总余额影响着人口迁移。
  
  因此,推进城镇化快速、有序、健康发展就应该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辽宁统计年鉴》显示 2012 年该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23223 元,而同期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 9384 元。农民收入水平相比于城镇居民普遍偏低。
  
  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逐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合理推进城镇化发展。
  
  5.3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承载能力
  
  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大障碍除了户籍管理制度城乡、经济收入差距大外,其基础设施及基本公共服务差异产生的“吸引力”也是促使农村人口迁移流动,特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流动。
  
  因此,政府对城市化的施加影响的一个重要渠道便是依据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改善该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以此提高城市的人口承载能力。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近 10 年来辽宁省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水平有所提高。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辽宁省不仅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其城市的综合环境也得到很大提高。但总体来说,辽宁省城市人口承载能力滞后于经济发展且由于迁移人口的压力,住房和生活基础设施供应等在内的公共服务发展严重滞后。因此,政府要进一步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进一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人口承载能力,引导外来人口合理迁移流动。
  
  5.4 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人口合理分布
  
  大城市生活水平高,同时以其良好的产业基础以及优越的基础设施条件,吸引了周边外来人员务工,但大城市的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人口密度过大、交通拥挤以及房价物价居高不下等。因此在未来城镇化进程中应更好地发挥小城市作用,以更好地推动大小城市协调发展,促进人口的合理分布。
  
  小城镇作为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分布广、数量多、与广大农村地区有着密切联系,是沟通我国城乡的重要桥梁。
  
  目前辽宁省小城镇数量众多,2012 年年底全省城镇总数为 623,小城镇数量虽多但人口密度较小且吸纳外来人口能力较弱。因此,在推进小城镇建设过程中要合理布局,从当地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承载能力出发,并结合当地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经济结构以及人口分布等相关因素对小城镇的发展进行合理定位,更好更多地吸纳外来人口,促进人口的合理分布。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