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计划生育新政遇到的困境探析
【第一章】影响计划生育新政的因素研究绪论
【第二章】生育决策理论
【3.1 3.2】受访者再生育意愿的特征分析
【3.3 - 3.6】受访者再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计划生育新政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五章】计划生育新政的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完善单独二孩政策的策略研究参考文献
2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单独二孩”政策
13“单独二孩”是指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一般地讲,独生子女是指本人没有同父同母、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单独二孩”政策不等于“单独”二胎政策,“单独二孩”,顾名思义就是指有两个孩子,计划生育针对的是孩子的数量,而不是胎次的数量,如果是两胎的话,则有可能出现三个孩子或者更多孩子的情况,这样便不符合“单独二孩”的政策。
“单独夫妻”在本文中是指夫妻双方中有一方是独生子女,另一方为非独生子女的夫妻。“单独夫妻”是相对于“双独夫妻”、“非独生子女夫妻”而言,是特指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下根据夫妻双方是否为独生子女的一种家庭夫妻分类。
2.1.2“非独生子女夫妻”
非独生子女夫妻在本文中是指双方均不是独生子女的夫妻。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影响的主要是非独生子女夫妻。
2.1.3 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TFR)
总和生育率是指平均每个妇女一生所能生育孩子数,即一定时期内(通常指某一年)处于育龄期(15~49 岁)的各年龄组妇女生育率之和。
2.1.4 生育意愿
生育意愿是指个人在生育子女方面的愿望和要求,体现在意愿生育时间、意愿子女数、意愿子女性别。通常认为,生育行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兼有三个特征:即数量、时间和性别。
2.1.5 再生育意愿
再生育意愿是指已生育过孩子的夫妻是否希望再生育,体现为再生育子女的意愿生育时间、意愿生育子女数、意愿生育子女性别等方面要求。
2.2 生育决策理论
2.2.1.莱宾斯坦的成本--效用理论
H.莱宾斯坦着眼于西方经济学这一角度对家庭养育小孩的效用、成本等展开了分析,基于此创造性地提出了两大理论--“边际孩子合理选择理论”、“孩子数量质量替代理论”.前者提出对于家庭而言,其生育决策的作出往往经历了分析、统计、对比、衡量孩子成本、收益等工作,评估是否能够维持家庭经济社会地位,基于此来决定家庭规模。《经济落后与经济增长》由莱宾斯坦于 1957 年撰写并出版,其中明确指出出生孩子能够提供的效用、精神上的满足和小孩抚养要求支出的费用的对比关系最终决定了人们想要生育孩子的数量。当然,人们做出生育选择,也同样会追寻利益的最大化,如果夫妻通过生育获得的效用远远超过其需要支付的费用成本,夫妻往往乐意生育更多的小孩。反之,若夫妻通过生育获得的效用低于其需要支付的费用成本,夫妻往往更倾向于少生育。此外,他还提出,由于如今人们收入提高、生活得以改善,养育孩子需要支付的费用及能够获得的效用也出现了相应的改变,体现为:由于收入增加,养育孩子需要支付的费用成本也越来越多,生育孩子需要支付的成本费用往往比其所能获得的效用更高,因此越来越少的夫妻会愿意生育多个小孩。
2.2.2 贝克尔的孩子质量与数量选择的理论
很久之前部分学者就已察觉到家庭生育孩子数量和质量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后来知名学者加里·贝克尔从消费行为这一理论着眼,对剩余行为、决策等展开了分析,由此将孩子质量数量替代理论提了出来。关于家庭孩子数量需求、质量需求之间存在的联系,加里·贝克尔认为:“当增加生育的孩子越少,其下一代子女的代表性会更强,原因在于父母可以将其资金更加集中地运用于孩子的教育、吸引力及训练之中,因此让孩子实现再生产的目的 1987/1981:106)此外,加里·贝克尔还提出,消费者需求理论是展开生育率经济分析的理论框架,孩子需求犹如人们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
需注意,诸如收入水平、价格变动等的抚养能力绩需求都决定着夫妇的生育行为。如果一个家庭的收入增加,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其剩余能力也会相应地提升,存在着多生育潜能,但反观现实,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却更不乐意多生小孩,生育率水平越来越低。原因在于人们更倾向于对孩子质量的追求,而不再是过去仅仅追求数量上的满足。如今对于孩子的抚养,社会往往要耗费诸多事件,因此加里·贝克尔认为孩子属于”事件密集型产品“,对于家庭户时间,加里·贝克尔认为可划分成两种,即劳动、闲暇时间,创造了时间”影子价格“一说,据此评估孩子商品的价格,对比分析另外一些商品消费需求。并且进一步提出,由于人们的收入增加,时间价格也呈现出上升趋势,孩子数量逐渐被孩子质量所代替,导致更多的夫妻倾向于少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