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学论文

小丁村空心化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5-30 共5005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乡村人口流动治理困境探析 
【第一章】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及治理研究导论 
【第二章】小丁村空心化问题 
【第三章】农村人口外流的好处
【第四章】小丁村人口外流的问题 
【第五章】农村人口外流治理办法、建议与思考 
【结语/参考文献】农村人口流动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寂静的小丁村

  一。村民去哪了

  走在小丁村的街上,一眼望去,没有一个人的身影,过了有十多分钟才从一个胡同里走出来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他是出来纳凉,更是想看下人来人往的过客,能不能和他们聊上几句,以便得到一些新闻或新奇的趣事,给平淡的生活添加点色彩。在我和老人聊天的半个小时里,也只有两位村民匆匆而过,和这位老人打了个招呼。我问老人怎么没有见到什么人,老大爷说:“都出去挣钱去了,哪还有什么人,要到过年的时候才回来”.通过老人口中知道,在改革开放前,老人原来在供销社上班,分田到户后就开始赶集上店,走乡串户卖鞋袜等物品,那时候村里面还没有什么人开始做生意。到九十年代初,村民有的人制造洗衣板,或到附近砖窑打工。到了九十年代末,人们开始打工的时候,老人家也就放下身上的担子,靠儿女们生活。聊到高兴处,老人说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生活这么好了,有吃有喝还有钱花,像我年轻的时候想都没敢想过;二是我有两个儿子不能在身边,都要出门挣钱,以前哪有农民不种地,成年出门在外的。”老人的话,有喜悦,也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的孤寂中产生的迷茫与疑惑。

  这种疑惑与不解也正是费孝通先生讲的:“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①这其中的原因,又怎么向老人家讲呢。

  在对小丁村的调研过程中,笔者对村民的外出务工经商进行了数据统计,表如下:

  小丁村出现大规模的务工经商的现象是在最近十多年产生,最活跃的是从20 岁到 50 岁这个年龄阶段。务工人员从事建筑的人数最多,赚钱比较多的行业,其次是司机、厨师等其它行业。人口流动分布的区域基本上为本省东部较为发达的地区,外出打工的时间相比经商要短。小丁村外出经商的状况和务工有很大的不同,所从事的行业具有很高同质性,大多都是从事汽车销售及其相关的产业。

  在经商的群体中,经商的主要年龄阶段是在 40--50 岁,而务工则主要集中在20--30 岁之间。这也说明,经商不像务工仅仅需要力气与努力,还需要经验与资金。他们外出的时间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金,是小丁村最早“吃螃蟹”的人。有的人早期也是从事打工,积累了足够资金后改为经商。经商群体是小丁村名副其实的经济精英,有聪明的商业头脑,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他们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产物,这也是全国农村经济精英产生的一个缩影。不管外出经商还是务工,他们的共同点是离开了村子,奔向外面更宽、更广、更大的世界谋生存,来缓解货币带给他们的压力。外出的人只是过年的时候在村里面住几天,村子变成了临时居住的客栈。富起来的村民早已在城里面安家,村里这个“客栈”有亲人看管打扫还好,这种温情平淡的等候,时时刻刻牵动着小丁村人的心,人去情逝就会成为正真的别离。

  二。村子怎么空了

  在人口流动的大潮中,频繁的人口流动有很多原因,中国各地区差异巨大,不同的村庄有着各种各样的情况。根据“推拉理论”,原居住地的消极因素形成的“推力”,与流入地的积极因素形成的“拉力”,共同导致了农村人口的流动。

  小丁村的原因则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存环境的因素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有 10 个年头,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是“旧貌变新颜”,但是小丁村给人的古朴,感觉它永远的游离于外部世界。和村干部聊天,谈到村里面有没有什么经济发展的规划。他们直摇头说:“我们村离城市有 25公里,要乘汽车 40 分钟才能到达城里,交通不是很便利,没有什么资源可以吸引外面的商人来村里投资,有剩余的劳动力,但这也不是什么优势,别的村里也有,只能走出去挣钱了!”小丁村修的房子不比外面差,但是基础设施与别的村庄相比则有很大差距。村委会去年才在村主干道的两旁安装上路灯,路灯刚开始亮的时候,村民还有点吃惊,竟然有路灯了。在城市里面,路灯是再平常不过的东西。这么平常的事情,却超出了村民预期,呆在村里人的期望值低,因为他们感觉,不变才是小丁村的常态。在村子外面闯荡的人,常年在外,对于基础设施建设也变成了可有可无。

  A,今年五十周岁,家庭主妇,两个儿子都已成家,有了孩子,现在她和小儿媳妇在家看孩子、做饭。两个儿子、一个媳妇和 A 的丈夫都外出务工,且在一个单位里工作,每个人每月能赚三千多块钱,彼此还都能有个照应。问她,怎么都出去了。对于这个问题,她感慨万千,很有自己的想法。“家里现在有八口人,但只有四个人的土地,总共加起来 3 亩多一点,即便每个人都能分到地,平均下来也不到一亩地。如果还像以前,不能出门挣个钱,都待在家里务农,真的连饭都吃不饱,更不要讲孩子上学,人来礼往的其他消费。我们村里就这么一点资源,人变得那么多,村里的资源真的负担不了。像我那两个儿子,村里的环境真的没办法吸引他们,除了耕种土地不多,连吃水也是问题。虽然我们村后面就是黄河,但前几年干旱的时候,水井打的太浅根本抽不出水来,只好往深处打。

  现在天气是不干旱了,但是水质非常不好,太多水锈,每天都要把烧开的水沉淀一下再做饭,本来半个小时饭就做好了,现在要一个小时。村里面说要弄自来水,说了很长一段时间了,还没有动静,不知道等到猴年马月呢,再等等吧。”

  过去小丁村对幸福的理解就是“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现在“老婆孩子热炕头”没有改变,“一亩三分地”只能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现在小丁村的村民常年在外辛苦打拼,就是为了找回那“一亩三分地”的安稳与幸福,到底能不能实现,很多人都期待着,不只是小丁村人。

  (二)堪忧的教育

  小丁村闫家,老家曾经在小丁村东面的蚕东村,因为经常受村里恶人欺负,在清末时期搬到小丁村定居,闫家人丁兴旺,现在已经是小丁村的大姓。村里面的老人讲:“闫家这位老太爷的儿子,考上了状元,光耀了祖宗啊”.实际上这位老太爷的儿子考上的不是状元,是和状元差三个等级别的秀才。尽管是秀才,这也是小丁村取得功名的人,对于小丁村的村民来说,和状元有什么差别呢?百年前秀才的故事还在小丁村流传,还作为一个励志故事,激励着后来人。这说明,小丁村从过去就缺少优越的教育资源,但是对孩子的教育,父母望子成龙的期望一点都没有少。“大人吃苦受累都不算什么,除了孩子死活不上学,砸锅卖铁也要供养孩子上大学!”可以说,这是小丁村村民的集体共识。

  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初,村里面有一个小学,只有一年级和三年级,二年级要到临近村子上,学校有两个老师,都是代课老师。虽然是临近的村子,但是两地有三公里的距离,中间隔着农田、水池。上二年级的孩子,也就是八九岁,个个都像“脱了缰绳的野马”,对什么都充满好奇。特别是在夏天,很多孩子都去水池子里游泳,不是在水池子里“喝水”呛到,就是被池子里的玻璃把脚给划破,有的甚至连小命都会送上,每个孩子的家长都为了这个担惊受怕。村里面的孩子上到四五年级就到离村不远的“联合小学”,初中再到镇里面的中学读。前几年,村里的小学招生人数变少,房子也变成了危房,周围几个村里的小学直接合并到“联合小学”,从此小丁村有学校的时代结束了。原来学校的遗址变成了民房,已经看不到学校的踪迹。村里面的人说:“农村的教育资源太差了,孩子上学太难了,不是学校倒了才没学生,是现在每个家庭的孩子少了,有条件的人都让孩子到城里上学去了,即便是村里有学校也招不到学生了。”

  对小丁村调查中,对 20 名外迁村民的调查统计信息如下表:

  城市有完善的基础设施、高质量的教育、高水平的医疗等要素,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农民涌进城市寻找机会。特别是富裕起来的农民朋友,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也是城市化的后备力量。从(图三)可以知道,在迁出小丁村的村民中有67%的是因为农村的教育水平太落后,他们都希望能够改善孩子受教育的环境。

  拥有“知识改变命运”这样的信念,不但在小丁村的经济能人心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普通的村民当中也是如此。

  一位小丁村的妇女,B,和笔者聊起自己的孩子说:“我有一个闺女一个儿子,闺女在外面上大学,儿子今年上小学六年级了。两个孩子都很懂事,我闺女给我打电话就说,不要干活太急,别累到。我儿子也是,只要我下地干活,只要我回到家里来,他就把饭给我做好了。”我看到这位妈妈红铜色的脸上,眼睛泛红,嘴角又泛起一丝丝微笑。她继续说道:“我天天和儿子说,我再苦再累都不要紧,只要你好好念书,儿子给我说,你天天给我说,我都知道了,你不怕把我说滑了,不听你的话了。儿子明年就要升初中了,这离中学那么远,还要住校,吃不好,住不好,都说乡里的老师和城里老师不能比。所以我想在城里卖个早餐什么的,只要弄得干干净净的就会有人来买。我就琢磨着,准备让儿子到城里去上学,这样他就可以天天回家,我也知道他每天是什么情况。人家都说初中的孩子叛逆,不好管,我就不准备种地了,地是种不出什么赢头,虽然我是个农村妇女,到了城里,养活自己应该没什么问题。”说完之后,她面带羞涩,竟然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她在效法古代的“孟母”,尽管她不知道“孟母”是何许人,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伟大的计划,一位伟大勇敢母亲的搬迁梦。

  (三)他是我的好榜样

  对于广大农村来说,信息的不完整性和不对称性是肯定的,在这种条件下,人们的选择具有显着的模仿性,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使农村一些本来就躁动不安的人离开家门走向城市成为可能,同时也为一些不满意自己当前工作岗位的城里人转换工作进行异地流动准备了条件,其中信息的主要来源就是亲友或同村里的人①。在小丁村寻找的人口外流原因的时候,你可以看到效仿身影,即人口流动理论中的“羊群行为”.

  在小丁村,在外出人口从事行业人数最多的就是挂车销售与建筑。在县城里面,挂车是一个重要的产业,而这一产业的起源地就在小丁村所在的乡。小丁村就有一位村民开了一家挂车公司,还把自己的两个弟弟都带了出去,他的父亲也出去给他在厂子里帮忙。开公司的毕竟是少数,最多的还是从事挂车销售的业务员。根据县里统计,从事挂车销售的业务员有 2000 多人,除了港澳台没有业务外,中国各个省份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业绩好的业务销售人员,每年个人赚取的利润达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该县挂车打出的口号就是“立足中国,奔向世界”,因为他们敢于开拓,为该县挂车在全国占有较大市场产份额,扩大该县挂车在全国的影响力做出了很大贡献。小丁村在外经商的人中从事最多的也是挂车销售。

  该村村民,C,今年 45 周岁,父亲是老工人,18 岁就接了父亲的班,1999年以前一直在轴承厂里上班。原来令人羡慕的工作,因为企业改制,企业的效益变得越来越差,看到村里面的很多人做起了挂车销售的工作,一年能赚不少钱,反观自己的生活水平却降低了,没有了身为工人原有的优越感。这种现实的转变,让他自尊多少受到打击,他也就萌生了辞退轴承厂工作的念头。他的堂叔也在从事挂车销售,因为两个年龄相仿,又和脾气,两人商讨之后,一拍即合,决定两个人合伙一起做销售。他觉得自己以前在厂子是个技术工人,要变成销售工作,毕竟隔行如隔山,跟着自家的叔叔,可以让他传授一些经验,避免了花钱买经验的路子,他也真的不敢保证其他人愿意带上自己,分他们的一杯羹。他干这一行已经有十多年,他的很多亲戚因为没有什么好的门路,很多也是由他带进了这一行。也是为了孩子上学,在城里买了房子,搬到城里已经有五年了。他说:“虽然没有挣很多钱,但是村里人其他人有的,自己也要有,可能不是最好,现在把孩子养大了,再把老人赡养好,我就满足了。”

  小丁村隔壁的三口村,比小丁村的人数和面积都要大很多,据统计,三口村迁到城里面的只有三户。之所以小丁村会有近四十户迁入城里,正是有很多像 C这样不甘于安于现状,勇于闯荡的人,挣了自己第一桶金,才有条件获得更好的生活环境。在这股务工经商的潮流中,销售与建筑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行业与生存生态,有很多原因。首先,改革开放的进行,其中包括对限制农民流动方针政策的改革,促使封闭体制下乡村社会走向开放。农民流动本身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兴起,农民流动的存在也是特定的治理体制所造成①。其次,社会舆论与新闻媒体的冲击着村民过去的观念,村里行业领头羊的带动作用,更是激励着后来人要干一番事业的决心。我问 C,是什么原因让你最后下定决心辞掉原来的工作。他说:“在我不想干原来的工作,迷茫的时候,我叔的生意却做得风生水起,他成了我的好榜样,是我奋斗的目标。”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