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人口学论文

河南省人口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4-26 共4004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河南省人口结构转变对经济的作用探究
  【第一章】人口结构新特征对河南经济的影响分析引言
  【第二章】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机理分析
  【第三章】河南省人口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第四章】河南省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结论
  【第五章】河南省人口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人口结构变化与地区经济的关系研究参考文献  

  第三章 河南省人口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河南省是全国的人口大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河南省人口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征,为便于对比分析,我们主要从人口城乡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文化教育结构、人口产业结构等方面对河南省人口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进行研究。

  一、全省城镇人口比例逐步提高

  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以及城镇化建设的加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两条途径成功转变为市民:一部分农民通过进城做产业工人转化为市民,更多农民则通过在自然村落城镇化的过程中,选择在农村企业中就近就业,原有的农民身份被新的职工身份取代,通过这一转化途径,大多数农村人口在家乡就完成了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城镇人口迅速增加,人口城镇化稳步推进。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显示(表 3-1),2010 年,河南省全省总人口有 10437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 4052 万人,农村人口为 6385 万人,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 61.2%,城镇化率为 38.8%;2013 年,河南省全省总人口有 10601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 4643 万人,农村人口为 5958 万人,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 56.2%,城镇化率为 43.8%.从 2010年到 2013 年间,河南省总人口中城镇人口增加了 591 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 38.8%上升到 43.8%,河南省城镇人口数量在三年间增长了 5 个百分点。

  二、人口性别结构仍不均衡

  人口性别结构是人口自然结构的主要一个方面。它同人口年龄结构共同构成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同时,制约着人口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口性别结构通常用人口性别离来衡量,及总人口中男性人口数量占女性人口数量的比例,通常用 100 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来表示。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河南省总人口为 10437 万人,其中,男性人口 5407 万人,女性人口 5030 万人,男女人口性别比为 107.49;2013 年,河南省总人口为 10601 万人,其中男性人口为 5487万人,女性人口为 5114 万人,男女人口性别比为 107.29(表 3-2)。从 2010 年到 2013年年间,河南省男女人口性别比虽略有降低但依然高于正常区间水平,人口性别结构处于不均衡的状态。

  三、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低生育率、老龄化状态
  
  1、低生育率现象持续存在

  据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0 年,河南省平均人口总数为 10202 万人,其中出生总人口为 117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 11.52‰;死率亡 67 万人,人口死亡率为 6.57‰;人口自然增长 50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4.95‰;2013 年河南省平均人口总数为 10572万人,其中出生总人口为 130 万人,人口出生率 12.27‰;死率亡 72 万人,人口死亡率为 6.76‰;人口自然增长 58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5.51‰,比 2010 年上升了 0.56个千分点(表 3-3)。总的来看,2010 年-2013 年间,河南省人口出生率出现了小幅度上升现象,考虑到受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妇女生育年龄的推迟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实施的单独两孩政策的影响,预计河南省总体生育水平将会继续维持在较低水平,在较低的人口生育水平的影响下,人口总数也将会保持低速增长。

  2、老龄化现象加深

  在全国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人口老龄化成为社会大趋势,河南省作为全国的人口大省也不例外,面对社会日益老龄化逐年加深这一趋势,河南省老龄化问题凸显。一个社会的老龄化程度通常可以用老年抚养系数,即老年人口与青年人口的比例来表示,该比例可以用来衡量该社会的养老压力。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河南省自 2000年就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以年均 0.23 个的百分点逐步提高,呈逐年加深的趋势。200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河南省有常住人口 9405 万,其中 0-14 岁的少年儿童有 1975万人,15-64 岁的劳动适龄人口有 6644 万人,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 786 万人,三年龄组人数占常住总人口数量的比例分别为 21.0%、70.6%、8.4%.老年抚养系数为 11.8%;2013 年年底,河南省 9413 万常住人口中,0-14 岁的少年儿童有 1988 万人,15-64 岁的劳动适龄人口有 6572 万人,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 853 万人,三年龄组人数占常住总人口数量的比例分别为 21.1%、69.8%、9.1%,老年抚养系数为 13.0%,与 2000 年相比,河南省 2013 年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增加了 67 万人,所占比例从 8.4%上升到 9.1%了,增加了 0.7 个百分点,老年抚养系数从 11.8%上升到 13.0%,增加了 1.2 个百分点(表3-4)。按照联合国对人口老龄化所界定的标准,河南省已进入典型的老年型社会,这一趋势在河南省农村表现的尤为明显,许多农村青壮年在城镇化进程中纷纷外迁,使得妇女、老年人和儿童成为农村留守人口的主要群体,农村留守人口年龄结构更加不合理,进一步增加了农村养老的难度。

  四、人口文化教育程度逐步提高

  所接受文化教育直接影响到人口质量,针对河南省农村与城镇教育质量上存在的差异,河南省政府注重教育发展和资源投入中的差距,重点对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进行改善,使更多农村孩子、教师能够和城里孩子、教师接受到同等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义务教育成效明显,高中、技校教育基本普及,人口素质明显提高,但高素质人才比重仍偏低。2000 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显示,河南省 6 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有 3646.0 万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有 928.4 万人,具有大学文化的人247.5 万人;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显示,2010 年河南省 6 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有 3992.5 万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有 1242,3 万人,具有大学文化的人 601.6万人。比较两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可知,河南省人口文化教育程度有了明显提升,我国普及 9 年制义务教育的政策实施以及学校软硬件设施的逐步完善,推动了河南 6 岁及以上人口中具有初中、高中及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都出现了大幅度上升,特别是受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上升幅度最大,而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则从 3072.6 万人下降到了 2266.9 万人,文盲和半文盲人数也从 543.2 下降为 399.2.

  五、人口产业结构整体趋于平衡

  河南省人口产业结构在近几年来发生了明显变化。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增长缓慢,1978 年,河南省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为 2262 万人,2013 年增加到 2563 万人,增加了301 万人,第一产业人口比例却从 80.6%稳步下降到 40.1%;第二产业人口比例整体呈上升状态,从 1978 年-2013 年 30 多年间,第二产业人口从 296 万增加到 2035 万人,增加了 1739 万人,人口比例从 10.5%上升到 31.9%;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从 1978 年的 249万增加到 2013 年的 1789 万人,增加了 1540 万人,与此同时,第三产业人口比例持续上升,到 2013 年已有 28.0%的就业人口从事第三产业生产。由此可见,30 多年间,河南省就业人口从第一产业大量流出,分别流向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在三大产业中的构成比例分别为 40.1%、31.9%、28.0%,相比较于 1978 年的 80.6%、10.5%、8.9%,河南省人口产业结构整体趋于平衡。

  一产业产值比重从 39.8%下降到 12.6%,下降幅度较大;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先下降、后上升;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从 27.8%上升到 32.0%,第三产业比重产值稳中有升,这种变动趋势与河南省人口结构的变动趋势整体上相同。

  六、流动人口结构呈加快流动状态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加快,提高了各地人口的生活水平,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更是激发了人们对更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在这种大环境的酝酿发酵中,河南省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且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河南省流动人口结构呈现加快流动的状态。这些流动人口在连续不断的迁入和迁出的过程中极大地密切了河南省乡村和城镇的联系,为进一步加快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河南省各地区的城镇化建设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流动人口增速的加快,也反映出河南省经济活力不断增强,象征了河南省经济的繁荣。

  外流人口数量增加。据统计,河南省 2000 年外流(相对于流出地来说)到省外的人口占外流总人口的比例为 39.4%,2010 年这一比例为 52.5%,从 2000 年到 2010 年这几年时间河南省外流人口占外流总人口的比例增加了 1.31 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了1.07 个百分点,河南省外流人口数量呈现显着增加的状态;外流多为务工经商。相比较于因其他原因外流的人口,河南省因务工经商外流的人口占外流总人口的比例最大,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反映了河南省经济承载能力尚不足以有效消化城镇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外流务工的群体来看,一些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男性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务工,剩下老人、儿童和妇女留守在家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务工经商人员在外流时考虑到需要有人留下来照顾家庭,大多是单独一人外出,由此造成外流人员与其他家庭成员长时间分离,这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外出时间多为中短期。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户籍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迁入城市居高不下的房价等因素,大大增加了迁入人口的生活成本和发展难度,这导致农村外流务工人员很难能在迁入保持长期、稳定的生活,拖家带口在城镇落地生根以寻求更好发展机会对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们来说更是奢望,因此,农村人口外流务工的时间多为三年内的中短期;外流中伴随有回流现象。总体来看,河南省外流人口的数量在日益增加,外流的人口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随着河南省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各地生活水平的相继提高,加之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后,留守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儿童和妇女,农村人口结构的严重老龄化、低龄化,使得一些地区的外迁农民工因为照顾家庭的需要,开始纷纷返乡选择就近就业,这造成了人口的大量回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