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数学教学论文 > 小学数学论文

关于小学四年级数学论文范文(3)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12-03 共13601字
小学四年级数学论文范文三:

  范文题目:数学新教材关于计算教学的变动与思考———以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新教材为例

  摘 要:与原教材相比,北师大第4版的全套数学教材(简称“新教材”)的变动表现在补充估算过程、新添算理环节、增加练习数量、调整课时安排等方面,其编写体现了细化教学过程、加强练习指导、注重知识衔接、等特点。提示我们要适当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

  关键词: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新教材;计算教学;计算能力

  2014年秋,北师大第4版的全套数学教材(简称“新教材”)开始发行使用,在教师中引起了一定反响。我连续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达十余年之久,现根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新教材前后的感觉和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教材变动

  新教材开宗明义,对教材进行一些较大的调整,教学内容及其使用细节上也有相应改动。现主要以四年级上册新教材第三单元“卫星运行时间”为例,说明在计算教学方面的变动情况。

  (一)补充估算过程

  比较新旧教材“卫星运行时间”的例题,主要内容几乎没有改变(包括数字与插图)。但在旧教材中,它的问题是先呈现出来,后再直接出示算式及估算的结果。新教材补充了估算的过程。它先要求学生估一估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并对“比2200分多”与“约2400分”的估算过程进行详细的讲解,然后才让学生进行精确结果的列式及计算。

  这样的做法,给了学生一种计算的思路:即先估后算,让学生预先确定得数的大致范围,然后进行精确计算。比起旧教材,这更符合人们在实际计算中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在计算后自行验证得数的对错,有利于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

  (二)新添算理环节

  算理一向是计算教学中的重点。然而,旧教材“卫星运行时间”在例题部分只是展示四种不同的算法,便让学生说乘法竖式计算的注意事项,关于算理的教学仅凭教师的课堂演绎。这也就是说,旧教材更注重算法多样化。

  新教材则不然,在如旧教材出示了四种算法后问学生“他们这么算,你看懂了吗?”,让学生领会各种算法的计算原理。然后,又安排一道竖式练习题,以加深学生对竖式算理的理解,及注意对乘法竖式计算的掌握。

  如,教材上小女孩所说的“第二步算的是”和小男孩说的“计算时要注意进位的问题”这两句话。这两点都是竖式计算中的难点。新教材特意作了这样的安排,应该就是要突破这两个难点。由此可见,与旧教材相比较,新教材更侧重于学生对竖式计算算理的理解。这样的编排是合理的,因为算理是算法的基础,只有当学生懂得了算理以后,再加以适当的练习,才能够使他们更快地提高计算能力。

  (三)增加练习数量

  新教材不仅在例题方面进行了改动,课后的习题数量也增加了不少。旧教材的“卫星运行时间”一课,计算类的习题是3大题12小题,新教材却是4大题17小题,增加了近50%。在计算习题的安排上,新教材的练习量远远超过旧教材。这似乎显示,编者也是觉得适量的练习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必要的。

  (四)调整课时安排

  除了教材编写的变动以外,新《教师教学用书》对计算教学的课时安排也增加了不少。如,“卫星运行时间”旧教材只安排1课时,新教材则安排了2课时。而对于乘法单元,旧教材安排12课时(内有2课时是“整理与复习”);而在新教材中则安排了18课时,即“乘法”7课时、“运算律”8课时、“整理与复习”3课时。即使扣掉原本编排在除法部分的“中括号”2课时(旧教材仅安排1课时),新教材安排的课时量还是远远超过旧教材的。这就体现出,新教材是比较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

  二、编写特点

  面对新教材的上述变动,笔者通过认真探究,综合分析,感到关于计算教学的编排,新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一)细化教学过程

  新教材对教学的指导比起旧教材来细致了许多。旧教材“卫星运行时间”一课的例题部分仅有题目、算式、估算结果和四种算法,且对每一步的具体要求都没有说明。新教材则把整个教学过程都呈现出来。在估算部分,它先指导学生:“估一估,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而对于“比2200分多”和“约2400分”这两个问题,在旧教材中只直接出示估算结果,而在新教材中却写出了详细的计算过程;在第二个环节展示算法多样化后,新教材也没有像旧教材那样一下子直接让学生“说一说乘法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而是要求学生先与同学交流一下每一种算法的理由,再另外出一道题目135×74,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去领悟乘法竖式的计算要点———即十位上数的乘积要从十位写起的原理。

  在旧教材中,很多“试一试”的题目其实是一些新的类型,却以练习题的形式出现。结果,很多老师不知道到底是要把它当作新课,还是把它当作旧课的练习题。而新教材对此有了较大的改动。

  可以看出,这是三个新的知识点: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乘法交换律的渗透和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旧教材直接出示题目后便没有下文。新教材不仅分为两个环节来进行教学,而且对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具体的指导要求,如“说一说要注意什么”、“下面各题可以怎样计算”等等。这样,既可以让教师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具体教学要求心中有数,也可以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闲暇之时根据书中的提示进行自学,或者在课后根据提示自行复习,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二)加强练习指导

  新教材不仅对每一步的教学都作了详细的说明,练习部分也不例外。在旧教材中,练习部分的使用说明很少出现,特别是计算练习。比如,下面这几道练习题,就是列出算式后不作任何要求。

  这样很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尤其是对于新教师,他们很可能就是直接让学生做一做,对一对答案就完了。新教材则不然,它对绝大部分的练习题都有具体的要求。

  类似的要求就可以让学生边计算边思考乘法竖式的计算要点,如果学生能够完整地说明计算过程,那么他们对计算的原理应该就基本掌握了。若有部分学生说不出来或说不到位,教师也能够从学生的回答中及时发现,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如此一来,学生对于算理的掌握将会比较到位,不会只停留于机械的计算层面。同时,这也是考查学生计算能力的一种方式。

  对比两种教材:旧教材仅是粗略地问有几种估计的方法;新教材不仅有明确的提示———即对图和标题两种情况应该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而且对估计方法的表达也做了指导,即“用文字、图或算式来说明估计的过程与方法”。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解题的思路,也为教师指明了教学的方向;即让师生都不会因摸不清方向而胡乱应付了事。当教师真正明白了该如何指导时,才能真正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三)注重知识衔接

  不管是新教材还是旧教材,都是采取螺旋式的编排,同类知识之间有着承接关系。但是在旧教材中,这种联系是隐性的,需要教师来演绎,新教材则比较重视前后知识的衔接。新的知识往往在前面就有所铺垫,旧的知识在后面也略有提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而且也较为严谨的知识体系。例如,在学习乘法口诀时,就渗透了乘法分配律的内容,从而相对降低了学生今后学习该知识的难度。

  这一道题目是新增加的,旨在复习除法的意义。由于这是两位数除法的第一课,且编排在后半学期,离上次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竖式除法计算已有半年之久(这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虽然在后面的习题中也偶有涉及到除法的题目,但都是在计算或解决问题时,很少有专门复习除法意义的内容。因此,在新授除法内容之际,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让学生再一次从本质的角度去认识除法的意义,有利于学生以后对除法知识的牢固掌握。只有当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除法的意义,才能真正掌握计算的方法。

  综上所述,对比旧教材,新教材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无论是对算理的理解还是对算法的掌握,新教材都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细化每一个步骤。这样的编排,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将有很大的帮助。

  三、思考

  计算是数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基石,许多相关研究都离不开计算。因此,具备基本的计算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新教材的相关调整,如,注重算理的理解,增加习题的数量等等,都体现了对计算的重视。但是,任何技能的形成都要有一定的练习,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仅靠这些调整就可以具备的,同样要有相应的练习时间和练习数量。可是,当前教育界仍谈“练”色变。在这样的氛围下,教师一再地控制习题的数量,造成了学生计算能力的削弱。即便新教材增加了相应的练习和课时量,也仅是杯水车薪。我任教的四年级一些学生,在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时还要扳着手指头;七(乘)九多少还得从一(乘)九得九开始念起。四年级上学期的期末检测,一个班的51位学生,在16道计算题(口算题8道、乘除法竖式和脱式计算各4道)中,全对者仅18人,占35%;其余17位竖式计算失误的学生中,10位是因加减法不过关而造成的;而15%的学生却是在运算顺序出差错———即先加减后乘除。而且,多数学生是在20分钟以后才做完这16道计算题的。学生计算能力的薄弱可见一斑。

  学生计算能力的薄弱并不是近年来的事情。曾经,复旦附中高中部推优面试时,一道计算两个5位数的乘除法题目,“考倒”了近1/3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因为学生不愿意老老实实地进行繁琐的计算。这个现象说明当前教育的一个问题:只注重学生是否学会,却轻视了他们的速度与质量。十几年来,我们一直把练习当成僵化机械的重复训练,却忘记了“熟能生巧”。因为许多技能,只有到了熟练掌握的时候才能更深刻地领会其原理,也才能更好地实际应用。我们发现,计算课上那些能够提出多种办法的学生往往是能够熟练计算的学生,因为他可以验证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记得笔者读小学一年级,在计算19+8越?时,因为还不能熟练口算,便用一种老土的办法:把19记在心里,再数8个手指头。可是突然记不清应该从19还是从20开始数,后来想起8+2越10是要从9开始数,才领悟过来。这也印证了张奠宙先生所说的:记忆通向理解。所以,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练习来加深记忆,才能更好地熟练地掌握计算技能。

  也就是说,我们不应该盲目地排斥练习,因为熟练的技能除了充分的训练以外,别无他法。上述新教材在计算教学方面的变动,应该就是要对以前轻视计算能力训练的纠正。可是,这样是否足够呢,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呢?目前尚未可知。在这里,应该注意的是未可矫枉过正。就是说,我们应该反对机械的无意义的训练,但不可忽视适当的必不可少的训练;同时,也未可因强调必不可少的训练,而又再重复毫无意义的训练。那么,两者之间的界限在哪里,各自应该把握到什么程度呢?这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