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春晚小品道德文化传播中的问题探究
【第一章】 “央视春晚”小品中的文化道德传播研究绪论
【第二章】 “央视春晚”小品及道德文化传播
【3.1 3.2】春晚小品蕴含的道德文化内容
【3.3】 “央视春晚”小品的道德规范传播渠道
【3.4 3.5】 “央视春晚”小品的道德文化传播效果
【第四章】 “央视春晚”小品中传播道德文化的技巧
【第五章】春晚小品文化道德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春晚小品节目中的道德文化传递分析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5 章 “央视春晚”小品的道德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受众对道德文化的需求也随着社会其他领域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在当今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央视春晚”小品传播道德文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章将总结“央视春晚”小品道德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建议。
5.1 “央视春晚”小品的道德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受众对“央视春晚”的褒贬之声越来越大,甚至有人高呼将之停播。唇亡齿寒,作为“央视春晚”重要组成部分,“央视春晚”小品要想更好地进行道德文化传播,首先要反思自身,特别是对于受众抱怨节目枯燥、无聊的问题,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首先指出“央视春晚”小品在道德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5.1.1 有调侃弱势群体之嫌
2001 年,“央视春晚”小品《卖拐》获得当年的小品一等奖,它幽默的语言,巧妙的情节带给了受众太多的欢乐,然而却被人指出有嘲笑残疾人,肥胖者等的嫌疑。
一方面,在《卖拐》中,赵本山扮演的是一位绰号“大忽悠”的人,强项就是忽悠人,范伟扮演的厨师在听到“大忽悠”的妻子叫喊“拐卖”后,没有置之不理,而是下车询问对方是否被人拐卖,结果被“忽悠”买了一双拐。最后这位“大忽悠”表示要找个腿脚不好的,把自行车卖给对方。节目中“大忽悠”对厨师的描述用了“脑袋大,脖子粗”的话语,并出现模仿腿脚不便的残疾人走路的动作,调侃矛头指向社会生活中的肥胖人群和身体有残疾的人士。“美国类似中国小品的脱口秀,其讽刺的多是总统等达官贵人,意在提醒他们要对得起选民或纳税人。美国的媒体和观众不喜欢嘲讽弱势群体的作品,赵氏小品去美国败走麦城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①作为国内外受众都在高度关注的节目,“央视春晚”小品的道德文化传播,不仅要博得人们一笑,更要达到净化世风的作用,因此首先要在题材上要避免有嘲笑弱势群体的嫌疑。
5.1.2 偏离社会实际情况
“央视春晚”小品的道德文化传播离不开小品的内容,小品的内容应来源于真实的社会生活,如果一味追求想要达到的道德文化效果,而脱离社会生活实际,毫无疑问就会变成无本之末,无源之水,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反而会引起受众的不满与质疑。
2015 年 2 月 19 日,拥有 135 万微博粉丝的天津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新浪官方微博发消息,质疑《车站奇遇》某些情节脱离现实,例如:车灯不亮、安全带是一根绳子,且小品中交警的做法超越了自己的管理权限,引来网络受众的互动与转发。为了制造奇遇而脱离现实,尽管引来受众一笑,但小品在此基础上的道德传播显得牵强附会。同一天拥有 1688.9 万粉丝的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暨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办公室官方微博在转发该微博的同时指出,小品中蔡明扮演的妈妈穿高跟鞋开车也比较危险。“这些高于生活的表演艺术亦要源于真实生活,一旦严重脱离现实生活,那就必将异化成荒谬。一定的夸张可以产生幽默,而荒诞离奇的荒谬,最多只让人皮笑心不笑。”
5.2 “央视春晚”小品的道德文化传播建议
5.2.1 保持公益性,避免植入商业广告
作为“央视春晚”舞台上的文化大餐,小品立足老百姓的社会生活,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起到传递着社会主流价值观,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因此涉及的大多是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幽默故事,具有公益性与服务性。这也是其在道德文化传播中的内在要求。在“央视春晚”小品的道德文化传播中有时候为了节目需要出现商业广告很正常,但刻意的进行商业宣传一方面会将降低其公益性,另一方面会影响道德文化传播效果,引起受众的质疑与不满。
例如,郭达,蔡明《家有毕业生》中植入土豆网广告,赵本山《捐助》植入搜狗等广告,其中将受捐助母亲提着某品牌的酒给予特写镜头,这在很大程度上损坏了小品本身传播效果,容易引起受众的反感。2010 年的“央视春晚”小品是植入广告比较多的一年,当年腾讯网对网友进行了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好”的只占 15.2%,认为“不好”的达到 46.5%,认为不好的重要原因是,受众嫌其植入广告太多。
2014 年“央视春晚”成为国家项目,其规格和地位进一步提高,只有避免沦为广告宣传的工具,才能更好地被受众接受,从而更有效地进行道德文化传播。
5.2.2 融进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
“央视春晚”小品离不开逗乐,这是受众喜欢的最直接原因,也是其在舞台上最具吸引力的一点。然而作为富有道德文化魅力的节目,在语言逗乐中离不开其他表现形式的介入。例如王景愚的《吃鸡》等利用夸张的肢体语言令人难忘,冯巩、郭冬临的《旧曲新唱》用唱的方式进行调侃。不同的艺术形式给受众带来不同的体验。
“央视春晚”小品虽然已经持续登上“央视春晚”舞台 30 余年,总体来说,其形式依然比较单一。例如 2014 年马年春晚小品《扰民了你》中的亮点仅是毫不留情的话语和网络段子,《说你什么好》中多数以网络段子博取受众一笑。网络段子、浅薄歇后语、耍贫嘴几乎成为了惯性编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形式与内容同等重要,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作品只有受众乐于接受了,小品才能达到传播道德文化的目的,丰富多变的表演形式,至关重要。
5.2.3 开放新媒体传播渠道
新媒体是继传统的电视媒体之外助力“央视春晚”小品的道德文化传播的新的媒介,无论从时效性还是与受众的互动性等方面来讲,新媒体的优势都要比传统媒体突出,且新媒体拥有庞大的受众群,因此开放的新媒体传播渠道,是促进“央视春晚”道德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而目前为止,“央视春晚”小品道德文化的传播并没有在新媒体上畅通无阻。
作为一个国家项目,“央视春晚”在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受到限制不利于其小品节目的道德文化传播。“乐视网未经许可在其网站和手机客户端上播放 2015 年央视春晚,央视国际公司以侵犯着作权为由把乐视网诉至法院。昨天,海淀区正式受理了此案。”①据统计通过乐视观看“央视春晚”的受众达 6.9 亿,多屏收视率高达 29.6%.笔者在百度输入“乐视播 2015 年春晚被起诉”字样,搜索到此类信息高达 315,000 条。通过乐视观看 2015 年春晚的受众人数以及多屏收视率来看,“央视春晚”小品的道德文化传播有大规模的潜在新媒体受众。只有开放更多的新媒体传播渠道,才能使得新媒体受众有更多接触“央视春晚”小品道德文化传播的机会。
5.2.4 真实大胆地取材社会现实
“央视春晚”小品贵在两个“意”字,一方面是要有意义,一个是要有意思。既把道德文化融进受众的笑声中。好的小品,来源于社会生活,通过颂扬与褒贬等方式让人在笑声中树立道德观念,明白社会主流价值观。因此首先它的取材是对现实的浓缩和提炼,只有真实大胆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才能使受众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与“央视春晚”小品的道德文化观念相统一。
实际上小品分为正剧、悲剧、悲喜剧等多种,由于春节是一个普天同庆、全球华人大联欢的喜庆节日,因此“央视春晚”小品多以喜剧、正剧等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央视春晚”小品在反映的社会广度与深度必然到限制。与其一味地迎合节日氛围,强调完美的结局,不如拓宽题材范围,抓住社会的广度,让受众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如 2015 年“央视春晚”小品《投其所好》紧贴社会反腐现实,运用幽默的言语,将矛头直指政府部门中有违爱岗敬业,自律等职业道德要求的工作人员通过溜须拍马,获得权利的行为,尽管有些细节存在争议,但其大大拓展了“央视春晚”小品道德文化传播的题材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