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新闻1+1》对国内政治传播的启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15 共4264字

  第 3 章 《新闻 1+1》对国内政治传播的启示

  通过上文从政治传播视角对《新闻 1+1》进行分析探讨后,得到《新闻 1+1》的创作思路、内容和价值,从而为电视评论节目乃至相关节目栏目发挥政治传播作用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3.1 准确传播社会信息,全力维护社会秩序。

  基于热议时间周期与阶段性特点,新闻评论节目在对其进行报道与评论时,一定要把握好时间的阶段性特点。选择最为恰当的介入时间,并针对不同阶段采用相应的方法与角度,积极的予以传播,并且尽可能地提升其作为主流媒介在政治事件报道评论上的传播效果.

  《新闻 1+1》栏目组在播报《"新舟"60,惊险的降落!》主题时,不仅仅就飞行事故的起因、经过、结果、损害情况及影响展开了归纳与整理。就大众提出的疑点也给出了详细答复,以相连两起事故对比论证了飞行事故并没有共同点,且两者没有必然关联。

  《新闻 1+1》作为主流媒体,对事件进行了全面解释,以专题报道形式在第一时间打破了各种流言和猜想,及时的信息发布也使得人们从危险的潜在暗示中走出来,在舆论即将发生之时有力维护了社会秩序.

  基于"硬新闻"的性质,关注"硬新闻"成为国家电视台的职责所在,通过对 2011年 174 期节目的分析,我们发现,《新闻 1+1》每期节目的话题都是近期的社会热点问题,大部分是当天所发生的新闻事件。所涉及的话题如《海南:"离岛免税"开闸》、《台湾:

  "双英"之战》、《醉驾,执"刑"夕》、《教辅,教"腐"夕》、《保障房,如何保障》、《征地拆迁,紧急通知》、《高速公路,不是"高价公路"夕》、《广州的民意》、《建"保障房"签"军令状"!》、《股市黑幕,"零容忍"!》等等,这些话题紧贴时事、紧贴社会生活,主持人兼新闻评论员针对这些热点事件及时进行解析与评论,并对其进行后续追踪。

  由此可见,选题时,该节目并没有把突发事件作为新闻重点内容进行常规的报道,而是选择具有代表性、警示性或特殊性的事件进行分析报道,在报道的总量上对这类新闻加以控制,并使之与正面话题相互平衡。这一点有利于避免公众因为对环境的不信任而产生过度的危机感,避免不安全感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等问题。

  3.2 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弘扬主流价值观。

  由于传统的媒体均要服务于党和政府有关工作的开展,故在思想的传播方面要持有相应的原则与立场。充分结合公众的具体需求来传达党和政府的有关言论。向公众传播法治与公平,彰显人文关怀,致力于社会和谐,时刻推行主流价值观念,间接地解决有关问题,即要将确保社会和谐与进步作为自身编制选择题材的出发点,不可为了盲目追求收视率而毫无立场地迎合公众的言论。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媒体要加强社会责任感,巩固和弘扬主流价值观,透过新闻事实剖析本源,从而弘扬正确的舆论导向。

  如前文所述,《新闻 1+1》播出的《赌博炸死人?》一期节目,民众在此之前普遍缺乏对赌博及其危害性的深刻认识。在《新闻 1+1》电视节目的梳理、延伸跟踪报道下,以揭示反面典型案件为全国各地观众起到了宣传教育作用。弘扬了现代社会主义正确的价值观,不仅如此,《新闻 1+1》透过报道表现指出当前农村文化发展及金融发展的弊端,由于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外加农村金融市场贫瘠,导致报道中负面案件的产生,结合中央一号文件,在报道过程起到了推动农村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作用.

  如《新闻 1+1》对"房氏家族"成员的深挖,诸如"房叔"、"房婶"、"房姐"、"房妹"等报道反映,让人们对社会公权力滥用表示极度担忧。而对"突发性社会事件"中政府作为的报道、对"与人们衣食住行相关"的政府措施的新闻内容等容易产生信任感.

  这是因为在应对突发性社会事件时,政府的及时抉择、救援措施等有利于社会问题的真正解决。相比于会议的召开和政策的制定等没有落到实处的"空头支票",应对实际问题的做法是政府公信力的最有力体现。如《新闻 1+1》对雅安地震的连续报道,反映了政府救灾行动的内容,如灾区群众的安置工作、基础设施的重建、物资方面的调动等。

  传统媒体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导向受到渠道的限制,消息的流通需要经过媒体监督者的层层"把关".网络对传统媒体行业带来了冲击与机遇,因此,作为主流媒体的新闻传媒必须更加注重发挥引导和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作用。借鉴《新闻 1+1》的舆论引导模式,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引入生态传播学的方法及模式,能够帮助人们更加及时地收集、处理各类社会生态信息,恰当地理解和识别社会舆论事件、时事政治所传播信息的正确性、快速地再加工,在良好媒介环境下进行舆论向导,从而促使民众更加科学合理地接收党中央政治理念与精神,合理利用好社会资源及信息。

  3.3 适时提出建议,发挥社会监督职能。

  在上文中,《新闻 1+1》以《企业纠纷,能否拿乘客当"人质"?》为例,以提出的一系列"能否"反问问题,将民众的看法与质疑抛向了企业。随后,主持人基于背景解释、数据分析之上,通过采访当事人与连线法律专家等方式,阐述了案件的损害及法律影响。尽管对企业的行为进行了说明,但并没有停止在解释问题上,而是向企业提出明确要求,合理的建议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不要忘却群众利益.

  比如 2011 年 4 月 13 日《一个馒头引发的:二三》、4 月 15 日《"问题馒头"里的问题》、4 月 18 日《治馒头,用"拳头"》,4 月 25 日《添清楚,加明白,吃放心》,这几期节目都是紧紧围绕"上海染色馒头"事件而引发的评论,由主持人引导采用新闻短片的形式对报道对象和新闻事实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思考,进一步揭示出事件发生的原因、本质以及背后潜藏的规律。它使受众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其本质,认清事物发展的规律,在连续几期节目的辩评中引发观众思考。

  从 2011 年 4 月 1 日至 2012 年 2 月 2 日,有许多引人瞩目的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国内有食品卫生安全问题、酒驾入刑、拆迁补偿新规出台、保障房建设、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婚姻法新解释的实施等等,国际有日本核事故、英国骚乱、奥巴马会见达赖等等。

  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共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等责任。新闻媒体理应在传播政治信息时发挥出舆论监督的作用,比如适时进行社会民生事件监察、引导群众思想方向、以权威威慑突发事件相关者以及对部分社会热点进行评判。《新闻 1+1》节目在社会舆论兴起当下,及时站出来对外发声,并且针对容易引起社会骚乱的突发事件进行了控制与协调,运用行业职能来引导民众对政治事件的看法与观点.

  3.4 实现政治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少有电视评论节目会就目前民众急于了解的社会政治敏感事件进行正面传播与评价。《新闻 1+1》节目率先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打造网络热议的重要性话题,以非传统的方式将涉及到时事政治相关敏感话题放在新媒体平台,给予了民众自由评论的空间。

  新闻媒体系统正经历着日趋规范化、多元化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各新闻报道也应与时俱进,尽可能多的利用当地新媒体,比如融合声像、视频、动画等多元素,平台功能也应逐渐从单一转为多元,可以为媒介生态传播提供不同方式的交互模式.比如,开展热点时事政治播音报道环节,可以制定不同焦点话题与听众朋友(观众朋友)展开互动,在转播现场直播时,主持人或者播音员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与网上的粉丝网友展开即时交流。除此之外,还要尽可能地降低媒体、政府与地方民众之间的交流门槛。

  对于社会热议事件而言,还要注重正面信息在其间的传播状况,要使之占据舆论的高地。

  对此,可在网络中构建起相应的节目平台予以实现。如何构建起代表着节目权威与影响力的网站与论坛,以及官方的微博等。一方面可据此促进正面信息的传播,掩盖、修正那些错误言论,并削弱这些言论所引发的负面影响,对之进行正向引导。另一方面,还可将之作为节目与受众的互动渠道,接受民众的意见并回答相应的问题,通过互动阐述事实,最大限度的发挥舆论引导的功能。《新闻 1+1》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于是,在进一步统计的基础上,笔者绘制了如下图表,以分析其利用网络平台的发展趋势。

  从上表看出,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新闻 1+1》利用网络平台的方式在逐步演变。

  起初,该栏目通过开通博客、利用论坛来扩大传播效果;随着其官方网站、微博等的开通,其主动发布信息的倾向逐渐向微博等平台转移。

  人民网舆情频道在 2013 年 1 月 25 日的《今日舆情解读:截访制造了民意拥堵的"堰塞湖"》指出,"在这个网络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封锁信息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以微博平台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网络舆情的汹涌澎湃。"传统媒体在构建整体政治信任上有优势,两者互动不仅能于更好地构建政治信任。

  3.5 对话政府机关,推动信息公开中国人一直以来渴望自由、平等、民主,但同时因为社会大环境,并不能得到相应的回应,政府信息的公开一方面可以提高民众对政府行为及决策的信任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于新闻传媒的信息传播同时实现人民主权、规范社会与民主政治氛围等目的。

  《新闻 1+1》"魑魅魍魉 2009"以《我无意中捡到的某市公务员出国考察费用清单》,以及《要"沙湖",不要"杀湖"》等报道,均以"政府信息公开"为重点,以专业媒介身份履行对话政府的职能,并公开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与解释.正因如此,《新闻 1+1》站在市民利益与民众政治诉求角度敢于对话政府机关,促使政府信息公开化的行为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可。其中,《新闻 1+1》的公开发声引起了武汉市政府对事件的热切关注,并表明认同该主流媒体的批判观点与提议,之后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极力保护沙湖,提高了武汉市政府在社会上的声誉与威望,也提高了当地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

  除此之外,新闻媒体不单单只是宣传政治主流思想与方针政策的主体,也需要在传递信息的同时揭露社会现实和反应政府的不足。因此,对敏感程度及饱受质疑的社会事件加以有力的批判,从事件实情出发,立足百姓视角,以道德和法律为基础,以国家、民族和广大民众利益为根本目标进行如实播报,必要时要求政府对此作出回应,以满足民众追求民主、人权的社会诉求。

  众所周知,许多事件当地民众并没有话语权,在遭遇到地方媒体曝光或者言语暴力时,无法体会到政府及党中央传达的一切社会民主及和谐精神,同样没有任何渠道与政府、机构人员加以沟通,导致政治信息无法准确传达到位,或者政府没办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民众的响应。同其他媒体相比,《新闻 1+1》节目等传统主流媒体最为重要的优势便是,可就热议问题直接向政府征询意见,即在信息方面有着权威性,在信息的传播方面有着较强的原创能力.基于热议事件的特殊性质,政府通常会对之持有回避的态度。

  对此,主流媒体要积极同有关部门进行沟通,促使其站到台前,对这些敏感问题与事件进行解释,进而实现对舆论的引导工作,若是选择消极回避只会令谣言肆意,令舆论出现不可控的局面。

相关标签:新闻系毕业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