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新闻1+1》的内容和功能定位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15 共6916字

  第 1 章 《新闻 1+1》的创办背景、发展及其内容和功能定位分析

  本章对《新闻 1+1》的创办背景、发展及其内容和功能定位进行分析,为从政治传播学角度分析《新闻 1+1》奠定基础。就其创办的时代背景而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闻的发展模式、受众新的获知需求成为了一个显着特征;就其创办的政治背景而言,央视下属栏目政治背景始终没有改变,也绝对不能改变;而就新闻传播来说,被称为"第五大媒体"的出现则是其需要紧紧把握的时代特征。

  1.1 《新闻 1+1》创办背景。

  1.1.1 创办的时代背景。

  在当前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个媒体机构的成功往往是由于这家媒体媒介生态把握到位,科学而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当前我国正处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快速发展的时期,社会主义各项制度在不断的完善中,电视新闻节目作为重要的舆论手段,经过长期的激烈竞争,现在也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中,能否抓住时代变化的步伐,进行合理转型,创作迎合受众的栏目,严重影响着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对于具备经济和政治双重属性的《新闻 1+1》栏目而言,所处的时代环境主要是一定时代的政治文化氛围、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活形态和媒介本身的属性、话语立场、人文精神以及受众方面的教育水平、文化境界、身份背景等等,而这些在当前环境下并不是封闭的。

  时代环境下,报刊、杂志、电视传媒、互联网络都可以成为《新闻 1+1》的载体和平台。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网络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事与事之间的许多关系都是依靠网络构建起来的局域空间来支撑。随着近年来信息化互联网络在社会民众中的普遍应用,民众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资源搜集成为《新闻 1+1》信息过程中社会媒介发展的主流趋势。在全球传媒行业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作为主流媒体,《新闻 1+1》也应该改变旧时代观念和从业理念,才能迎接二十一世纪媒介环境的冲击和挑战,并在激烈的政治传播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十一世纪是各大媒体广播和电视等媒介交互的时代,不同形式的电视、广播、网络多媒体涌现在人们面前,也推动着我国相关行业发生着变化,媒介传播改变了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存在形态,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娱乐观念,也为基于媒介的社会政治信息传播提供了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空间。主流媒体在我国也有着长达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新闻 1+1》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在现代媒介竞争环境中生长、发展和扩张的,它是社会理性化和现代性的结果和表征。从媒体传播学理论上讲,传统的媒介忽略了报道的永恒内容和恒定价值,没有经济、政治、生态、民生等有机结合,不符合当前媒介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央视曾几经改革,推出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电视栏目,同时也有大量电视栏目在改版中被永远撤销,在《新闻 1+1》推出之前整个央视都缺乏具有深度的综合类新闻评论栏目。当时,新闻栏目主要分为组合式新闻资讯栏目与专题类新闻栏目,两种形式的新闻栏目在选题范围上缺乏广泛性,在新闻主题报道上也缺乏深度,整个央视缺乏一档既有全面新闻事实报道及广泛选题的新闻评论栏目。与此同时,央视新闻频道随着《央视论坛》的停播,央视开始大幅度展开改版,央视新闻频道整改了大部分栏目,为《新闻 1+1》

  的创办提供了良好契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转型,传统媒介所处政治环境的演变也越来越快,从而推动了《新闻 1+1》节目的产生。该栏目从 2008 年 3 月 24 日开播以来,一直倍受公众好评。栏目主要采用主持人和观察者同时参与的方式,即参与的人员总共为两人,采用互相交流的形式,这也是"1+1"的意指所在;同时,该节目大胆创新,不是事后报道,而是就当天发生的事情进行现场播报,展现了事件的真实性和及时性,做到第一时间用最新最权威的语言来深度、全面、客观地解析新闻,探寻新闻背后的事实真相。栏目采用主持人与评论员共同完成节目录制的方式,使播报内容中增加了观察者对新闻事件的实时评论。因此,这里的"1+1",更是指"事实"加"评论"的节目形态与节目内容。

  1.1.2 创办的政治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日趋进步,人们的政治民主意识也不断提高,需求趋于多元化,而随着信息概念引入到新闻界,特别是大量非政治信息的引入,促使全社会信息供给量大大增加,从而形成了巨大的信息市场,信息市场的形成又促使媒介对自身属性认识的自觉性得以复苏,进一步加快传媒信息组织本质的回归。虽然其传播活动和内容不可能摆脱意识形态的控制,但更多非完全政治信息的传播已经使传媒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信息传播机构,它不再成为单纯的依赖于政治的传媒手段,而转变成一个附带政治效力的传媒市场。

  央视是我国大型的媒体传播机构,目前正在接受企业化的转变模式,它放宽了限制,不再独揽文艺晚会、现场直播,而只留有最后监督的权利。在这里很有必要指出的一点是,虽然放宽了限制,但是始终不能改变的一点就是它是我国核心的新闻舆论机构,是我国政府及党等表露自己意愿与思想的平台,是我国最为核心的文化阵地。这些特点也可以被视为央视发展的政治前提与背景,不管下设什么栏目,都应该始终被囊括在这样的政治要求之内,《新闻 1+1》也是如此。

  相对互联网技术的而言,移动通信技术起到了非常好的补充作用。在互联网中,新闻传播不再受以往传统限制因素的影响;致使其在传播大量信息期间,丧失了应有的公信力,故而各类谣言与暴力现象可谓是屡见不鲜。基于此种情况,中央电视台以往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垄断态势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冲击。也就是说,如何在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中把握住突破点,已然成为了需要深入思量的关键问题。综合各种新闻资源,以新闻评论的模式,对各类热点以及国内外的事件展开深入分析;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级传播应有的引导功能,这可谓是非常好的选择。基于此,其于 2008 年 3 月 24 日推出了《新闻 1+1》这一新闻评论类节目,"1+1"则是指"事实+评论"的全面结合。它极大程度地突破了以往播报机制的限制,以直播作为常用形式,由白岩松和董倩共同担任主持,就当天的敏感话题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为观众展露了这些事件的来龙去脉,将事实公诸于众。总之,《新闻 1+1》栏目它有利于推进我国媒体发展的进程,有利于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成为我国新闻媒体发展的一个指向标志。

  1.1.3 创办的新媒体背景。

  《新闻 1+1》创办于 2008 年,是我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所处于的蓬勃发展的时代,毋庸置疑,新媒体的发展已经彻底改变了民众的生活方式。

  有人对新媒体做出这样的解释,即它是超脱于传统的媒体模式,具有创新理念,结合了新技术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媒介主体。

  这种新媒体形式能够适应新的时代发展,同时也能反作用于整个时代发展的进程。

  新媒体具体包括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它被公认为"第五大媒体",与其他的四大媒体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所带来的不仅仅只是因传播工具的改变而带给人们的传播信息和接受信息的方便,更重要的是它们改变了传统的信息流向以及人们对信息的控制,使由受众选择提供信息与观点成为可能,使个人影响社会与群体舆论成为可能,普通民众也拥有了话语权。尤其微博出现以后,参与门槛再次降低,普通公众参与度更高,也可以与社会精英进行零距离交流,任何事情或事件都可能会在一夜之间被曝光在大庭广众之下,并迅速传播扩散开去。微博用户数量之多及其用户活跃程度之高,使其迅速成为互联网中活跃的舆论场地,滋生着各类热议事件。

  综上所述,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用户激增,用户体验互联网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下,诸多的社交软件层出不穷,新闻内容传播并不再是简单的单向传播,讯息的接受者(受众)同时也能通过相关的新媒体应用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因此,时代的要求是催生《新闻 1+1》评论模式出现的重要因素。

  1.2 《新闻 1+1》的发展过程与现状简述。

  2008 年 3 月,《新闻 1+1》栏目正式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播,播出方式也是常见的直播方式,播出时间在周一到周五的 21 点 30 分到 21 点 55 分。与电视台的其它新闻栏目不同,《新闻 1+1》更加注重对新闻时事的评论和解说,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在栏目内容上,《新闻 1+1》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首先,该栏目内容涵盖了国内和国外事件;其次,栏目具体内容也多集中报道时事热点、突发新闻,报道的信息量相对于其它栏目更加丰富;最后,《新闻 1+1》自 2008 年 3 月开播以来,就让主持人参与到事件的分析评论中,为观众带来新闻背后的新闻。从栏目结构安排上来看,首先播放一个视频短片,时长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并向观众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和基本过程,然后主持人就此事件进行分析,介绍事件的影响和发展趋势。

  观众可以在主持人的解说下更加全方位、客观和理智的去了解新闻,防止因为不了解事件真相而导致的偏激观点。

  2011 年 8 月 1 日起,《新闻 1+1》再次全新改版,最大的变化便是在栏目形式上做出了很大的改变。在 2011 年 8 月之前,《新闻 1+1》采用主持人和评论人两者共同讨论的形式,这种形式的优点在于能够综合不同人群的观点,让评论更加的多样化,但是这样却很难在两个人之间产生共同的结论,可能会让栏目的有效时间横向缩短,为了改善这一点,现在的栏目形式则变成以主持人评论为主,采用"新闻+评论"的形式,但是在评论同时兼顾了客观性,能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的挖掘,突出了新闻主播的个性色彩。

  所以,在改版以后,《新闻 1+1》更加强调对信息的丰富性、报道的节奏性和主题的鲜明性这三者的有机结合。这也为该栏目赢得了更多的观众。比如在节目 2011 年改版后,就第一时间对当时的社会热点--红十字会社会捐款去向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述,针对很多群众对红十字会的质疑进行了分析,也在栏目中要求红十字会尽快对公众进行必要的答复,就在栏目播出以后,红十字会也对外界做出了回应,可以说栏目对这件事的促成起了很大作用。

  《新闻 1+1》作为一档电视新闻评论栏目,开创了一种新的栏目类型,依靠中央电视台强大的新闻获取能力和快速的反应机制,国内外的时事热点就可以通过这一栏目快速地被人们所知,它改变了传统电视新闻栏目一味的说教模式,主动而大胆地涉及很多敏感类话题,通过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构筑平台与网友互动,形成了公共意见的一个集散地。凭借新颖深刻的新闻内容,多变的互动模式和见解独到、高水准的主持人评说,《新闻 1+1》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模式值得其它电视新闻栏目借鉴。

  2012 年 5 月 12 日的雅虎资讯就转载了《央视<新闻 1+1>:黄金水道岂容毒袅当道!》

  一文,《新闻 1+1》的多期节目视频也被新浪视频和酷 6 视频收录。因此,《新闻 1+1》

  在拥有较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综观《新闻 1+1》五年"两会"特别报道,除 2013 年吸取此前《奥运 1+1》等节目形式开创《两会 1+1》,分设演播室与会议现场两位主持人,并将每一期节目分成瞬间、关键词、面孔、声音、数字五个板块,分别承担不同主题之外,此前四年的"两会"报道都承袭了《新闻 1+1》传统节目样式,即每期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呈现评论。

  截止 2015 年,《新闻 1+1》的主题大致分为三类:时事政策解读、公共话题、突发事件。每类主题都敢于选取一些较为敏感的话题,触角也会伸向体制机制层面,为决策层提供一种思路和参考。这一方面需要胆识和评论策略,更重要的是必须把握好评论时机,在大量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寻求忠恕、公允、客观、平衡的新闻意见。

  从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突发事件等大型选题中选取当天最新、最热、最快的新闻话题,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相,力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最质朴的新闻。

  1.3 《新闻 1+1》内容和功能定位

  1.3.1 《新闻 1+1》选题内容。

  该栏目多是从政治外交、社会民生、民主法治等方面进行选题。其中社会民生多是反映当下社会中所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为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具体建议与对策,其在各类题材中占据的比例最大,可谓是该栏目的重头戏,至于其他方面的题材占比则相对较小。

  由上表能够看出,在《新闻 1+1》2011 至 2015 年所开展的节目中,有半数以上均是反映当下社会所存在的热点与共性问题,其他类型的内容比例与之相比均是远远落后。由此能够看出《新闻 1+1》更倾向于社会与公众利益,将受众实际的信息需求作为自身选择题材的着力点,切实地贴近社会与生活,在挖掘、处理问题以及舆论方向的引导等方面有着非常显着的正向作用,不仅切实尽到了主流媒体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同时还彰显了热切的人文关怀。

  该栏目在社会热点问题的选材方面,也充分体现出了自身的特色。去年栏目多次就社会上广为热议的校车和食品安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深入解读了与之相关的具体政策与制度。在 2011 年 11 月份便有 3 期节目就校车的安全问题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11 月 18 日所展开的节目从教育部所下发的紧急通知着手,展开了关于校车安全的探讨工作;工作组同检修人员一同深入基层,切实记录了校车安全检查工作,归纳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向有关专家征询了确保校车安全的建议,并就相关问题的妥善处理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11 月 21 日的《校车:不仅在于车》就饱受争议的校车事故幼儿园更名后开课事件,采用持续提出问题的方式形式探究了怎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12 月 13 日的《校车安全,艰难起步!》关注的是《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工作的进行,就对该条例制定的意见采访了多位专家与学者,并向全社会发出倡议,呼吁大家共同关注处理校车的安全事件。2012 年 4 月 12 号又以《学生安全:

  不能只靠"校车"!》为题对 4 月 10 号颁布的《校车安全管理条例》,针对当下几个典型事件,展开了深入地探究与分析工作,并在最后呼吁公众一同关注校车的安全问题,切实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上述这些以校车安全为主题的节目,不仅切实尽到了栏目应有的社会责任,还反映出了其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关怀。

  至于其他类型的题材则依据当年所发生的事件表现出不同的比例。如由于 2012 发生了钓鱼岛事件,则关于时政方面的题材占比明显提高:共有 15 期节目分别从不同层面关注着事件的具体态势。此外 11 月 8 日到 16 日围绕十八大做了六期《"十八大"观察》的专题节目,对我国这一重要时刻进行了见证,就我国今后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为之提供了详尽的信息与深刻的观点。

  《新闻 1+1》在涉及热议事件时,并没有避讳敏感话题。将评论方向直指当前的制度,通过提出专业的意见与建议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决策的科学性。对于敏感问题,栏目一般均是立足于受众的关注点,对有关事件展开由表象到本质地深入分析,随后引申到制度层面,对之展开深入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制度进一步的优化。如《五个孩子,在寒冷中死亡》这一期节目在逐步明晰孩子死因细节期间,归纳了有关制度的缺陷,包含在事件出现后当地政府与公安局网站对有关信息发布的滞后,以及相关硬件设施的不足与软件的滞后等问题,白岩松阐述了这样的观点:妥善地解决问题,不仅需要构建其全面的软硬件设施,还需对有关制度进行优化并做好信息的公开工作。

  1.3.2 《新闻 1+1》政治功能定位。

  新闻传媒的功能定位,即媒介结构作为传播介质在社会上承担的职能及所发挥的作用,功能定位的出发点以社会群众的民生需求与新闻传播为目的。《新闻 1+1》的政治功能定位是新时期新闻媒介传播社会价值与政治理念的效益体现。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新闻媒体机构已经成为党中央思想的宣传工具,但传统的新闻政治理念传播模式通常是说教、指挥与灌输式的,以至于过分强调政治目的,磨灭了新闻传媒作为媒体媒介的社会功能,造成了部分政府成员、部门借助于媒体工具滥用职权插手社会案件评论等。

  作为央视的电视新闻评论直播栏目,《新闻 1+1》非常清楚自身的定位--"一样的新闻,不一样的解析".央视栏目《新闻 1+1》记录了政治、经济、阶级、社会等各方面的内容,这些信息是实现政治斗争和阶级统治的重要工具.进入新世纪以来,央视栏目《新闻 1+1》等代表的新闻媒体是在新闻报道的基础上,对新闻的政治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从而实现对社会价值素材的整合,对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进行宣传。新闻媒体的功能主要体现在阐述国家发展目标和社会理想,通过不断分析社会时事政治事件、民生动态阐释国家的政治方针政策,维护社会主流的价值系统,对民众实际工作加以指导,为全国各地民众提供政治领域咨询信息。同时,央视栏目《新闻 1+1》在评论社会时事事件时,代表了国家和人民利益,实施了舆论监督政治职能,通过在社会上引导权威性舆论,引领社会政治宣传和政治变革,确保社会形态与社会秩序,保证政令畅通。民众通过《新闻 1+1》栏目可以了解国内外各领域时事政治,从而更透彻地明白党中央、政府下发的方针政策。

  《新闻 1+1》栏目的定位为时事新闻评论,即主要选取社会近期的突发事件、新出台的时事政策、公共话题等作为主题,以客观的角度表明该栏目的立场与观点。该栏目切实秉持公正的原则,在将各类热议事件作为题材时,不仅对之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工作,同时还对错误言论进行了引导等工作。在信息方面,也有完善的系统与检验措施。公正准确是该领域重要标准之一,对于各类热议事件更是着重突出这一点,达到基于历史材料基础上,进行媒介角度的国家议题构建。

相关标签:新闻系毕业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