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社交媒体环境下粉丝营销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0-14 共268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社交媒体时代的“粉丝经济”探讨
【第一章】社交媒体中“粉丝”消费行为研究绪论
【第二章】“粉丝”和“粉丝经济”的缘起
【第三章】社交媒体时代“粉丝”与“粉丝经济”的特征
【第四章】社交媒体时代“粉丝经济”的营销策略
【总结/参考文献】 社交媒体环境下粉丝营销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五、总结
  
  在互联网无孔不入的现代生活中,网络化营销模式逐渐成为推广商品的重要渠道。“粉丝”的行为不再是原本单纯的“追星”,他们的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呈现新的特征,“粉丝”之间、“粉丝”与偶像之间的互动互为关系愈加密切。
  
  “粉丝”既是一定的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同时也能够以强大的集体力量主导文化生产。 目前,社交媒体的发展催生了更多的社交媒体类型,不同群体的“粉丝”都在通过更加主动的参与方式支持自己的偶像和商品。
  
  “粉丝”的消费不仅存在于传统的娱乐文化产业内,更遍布在政治、文化和经济领域,给“粉丝经济”带来新的消费增长点。“粉丝经济”的发展在社交媒体时代所面临的新机遇是基于互联网而存在的高科技,而其发展的瓶颈在于社交媒体时代“粉丝”的选择更加理智、自主和多元,他们在线上和线下的互动更加频繁、力量更加团结、意见更为多元,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他们有了更多与偶像接触的机会,更可以时时关注偶像的状态。引导“粉丝”行为,使之向有利于企业、商品或者艺人良好的方向发展,同样,“粉丝经济”的发展特点也需要互联网的支持和推动。
  
  从长远来看,只有把握了社交媒体时代“粉丝”的新特征,才能刺激“粉丝经济”的增长。
  
  然而,社交媒体时代人们的时间更加宝贵,人们更希望在碎片化时代来阅读和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如何在生活节奏加快的时候充分调动“粉丝”积极性呢?
  
  首先,根据“粉丝”的群体特征投其所好。比如国内最大的女性快时尚电子商务平台“美丽说”的公众号经常给订阅的“粉丝”提供服饰搭配的解决方案。由于服饰搭配知识是大多数女性“粉丝”渴望知道的。如何搭配衣服,怎么样才能凸显自己的穿衣品格?针对女性“粉丝”会经常拼命去逛街、逛淘宝买衣服的用户习惯,“美丽说”将自己要推广的产品融入其中,顺利地做了解决方案与产品的融合。用户一边看解决方案,一边买衣服,顺理成章地将一些产品捆绑销售,成功黏住“粉丝”.
  
  其次,将“粉丝”适时转化为生产力。很多企业在吸引“粉丝”时显得没有耐心,“粉丝”的力量只有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形成强大的爆发力。所以,“粉丝经济”的社会化营销既要承载品牌宣传的功能,还要承担新品首发的功能,让“粉丝”了解企业文化、企业信息、经销商政策等。在适当的时候将“粉丝”数量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
  
  最后,注重与“粉丝”沟通的时间。“粉丝经济”的内容要精彩,推送时间也很有讲究,如果企业在“粉丝”忙碌的上班时间推送,很可能打扰了他们的正常工作,这样的推送会导致“粉丝”反感。有两个时间段推送较好,一个是客户上班之前 8 点左右,另外一个就是下午 5 到 6 点,客户下班之后在各类交通工具上会比较无聊,正好是阅读的最佳时间。所以在恰当的时间适时推出“粉丝”需要的内容,才能够让“粉丝”与产品和服务形成良好的互动。


  参 考 文 献
  
  [1] 叶开。粉丝经济[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1-3.
  
  [2] 朱礼庆。娱乐的本性[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145.
  
  [3] 童清艳。受众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101-105.
  
  [4] 张嫱。粉丝力量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5.
  
  [5] [美]克莱·舍基。人人时代--无组织的力量[M].胡泳 沈满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77-94.
  
  [6]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3.
  
  [7] [英]保罗·斯盖尔敦。移动就是一切[M]. 李亮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 16-18,76-78.
  
  [8] [英]马特·希尔斯。迷文化[M].朱华瑄译。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5:25.
  
  [9] [美]哈罗德·L·沃格尔。娱乐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37-40.
  
  [10] [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 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45.
  
  [11] [法]波伏娃·德·西蒙德。第二性[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62.
  
  [12] [美]阿尔温·托夫勒。未来的震荡[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343.
  
  [13] [美]威尔伯· 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119.
  
  [14] [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228.
  
  [15] [美]托马斯·达文波特,约翰·贝克。注意力经济[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25.
  
  [16] 陈刚。 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72.
  
  [17] [美]厄尔文·雷恩,菲利普·科特勒,马丁·斯托勒。制造名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58.
  
  [18]郭晓。 文学受众的粉丝化现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19]张芷凡。 青年“粉丝”身份认同[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3.
  
  [20]彭何。 网络环境中的“粉丝”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1]肖璐。 正能量:网络时代偶像崇拜的社会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2]黄淑贞。 成年女性粉丝中的性别政治[D].南京大学,2011.
  
  [23]陈娟。 粉丝文化传播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4]尹淑云。 中国网络政治粉丝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5]孙斌。 粉丝文化及其传播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
  
  [26]王雅。 真人秀与互联网时代的粉丝[D].北京大学,2007.
  
  [27]刘立荣。 “粉丝”受众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
  
  [28]张安琪。 新媒介视野下的粉丝文化与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9]郭雅莹。 新媒体语境下的粉丝文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
  
  [30]林汐璐。 “粉丝电影”受众行为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


  致 谢
  
  曾几何时,我们以为毕业遥不可及。如今,伴随着论文结尾最后的一键敲响,我们能流连学校的光景不多。走出象牙塔,我们将四散天涯。
  
  还记得浙江传媒学院的种种,多媒体的教学设施,人满为患的图书馆,还有进入“变形金刚”演播楼的欣喜和期待,和老师在课上交流、课下探讨的热烈……两年并不短,是由很多个瞬间组成,这里承载着我们的记忆。感谢浙江传媒肥沃的成长土壤,才养育出我们一批又一批的新闻传媒人才。同时,我们也在见证着浙江传媒学院越建越好,越来越美的环境,接下来的一切,是学弟学妹们的未来了。
  
  感谢我尊敬的导师蔡国栋老师,老师严谨、负责的态度,追求完美的精神,不仅是我的榜样,更指引、鞭策着我的前进。感谢尊敬的胡戎老师,给了我研二期间的实习机会。短短几个月在浙江电视台的实习阶段,我了解、学习、掌握了很多传媒行业的知识,受益匪浅。我衷心感谢你们,并祝愿老师的事业顺利、桃李满天下!
  
  感谢所有专业课的老师们,是你们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感谢你们的谆谆教导,祝愿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快乐。
  
  感谢我的家人、朋友以及刘丹姐姐,在我论文学习期间原谅我的“闭关自守”,愿意跟我一起渡过困难,解决所遇见的问题,谢谢你们!
  
  感谢我的同班同学,一路风雨陪伴。我不会忘记的 2013 届新闻与传播研究生班,如今是要挥手说再见了,彼此的回忆希望能温暖未来的每一天!
  
  太多的人需要感谢,太多的情谊难以言喻。也感谢我自己,我还记得入校时勉励自己的那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