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异彩纷呈的传媒时代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23 共509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导致社会热点报道奇观化的原因研究
  【引言  第一章】媒体奇观理论溯源与发展
  【第二章】我国社会热点新闻报道奇观化
  【3.1  3.2】异彩纷呈的传媒时代
  【3.3】消费主义盛行下的传媒与公众
  【第四章】社会热点新闻报道奇观化下的奇观社会
  【第五章】对社会热点新闻报道奇观化的反思
  【结语/参考文献】社会新闻报道中奇观化趋势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我国社会热点新闻报道奇观化成因分析

  以上笔者概述了李天一案从发生到法院审理结束这段时间内的基本脉络以及媒体与公众共同参与营造的这场奇观盛况。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一个社会热点新闻为什么能够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为何能够形成一场可谓"举国关注"的奇观呢?李天一为何能够成为"全民公敌"呢?在笔者看来,一个社会热点新闻报道之所以能够带来一场奇观,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涉及到我国当今社会中存在的某些现象或者问题,也和媒体本身、受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为我们缔造了一场又一场奇观。

  第一节 社会热点问题:成就奇观的"富矿"

  并不是任何一则新闻事件在媒体介入后都会演变成媒体奇观并呈现出新闻报道奇观化。一个新闻事件本身必须具有一定的潜质,才有可能演变成奇观。这种潜质,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事件隐含着某种社会冲突的基本元素,或者说是反映了某种受公众广泛关注了社会热点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渐转向市场经济形式,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综合国力增强,文化更加多元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改善。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而在这些成就引起世人瞩目的同时,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在发展中逐渐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由于这些问题或矛盾与公众自身利益一般有着密切的关系,或对我国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而极易引起公众的关注。这类问题便是我们常说的社会热点问题。

  社会上所发生的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与社会热点问题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因而可以说社会热点问题为媒体奇观的出现提供了丰厚的"新闻素材".

  社会热点问题一般会涉及到就业医疗教育、社会安全与环境保护、财富分配、地区城乡发展失衡、法制建设、公民维权、腐败等方面。而这些问题中的财富分配、道德危机、法制建设、公民维权、腐败等都牵扯到社会公平问题,在我国当今社会尤为受到广泛关注。

  社会热点问题所具有的一个最鲜明的特征便是时代性。中国当今的众多社会热点问题都是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过程中伴随出现的,它反映着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其与时代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具有时代性。其次其还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它是改革开放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日积月累的因素造成的某些深层次矛盾的显露。这种矛盾在社会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并且所能够带来的影响在整个社会上也是具有普遍性的。此外,社会热点问题还具有长期性这一特征,它是在社会发展的漫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形成具有长期性。同样,社会热点问题与社会的许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解决更不会一朝一夕,它的存在也将是长期的,其解决更是需要一个过程。

  正是由于在当今这种具体社会现状下所出现的这些社会热点问题与时代相关,与公众利益密切,在社会上具有普遍性,并且其将要长期存在,所以其处理容易导致公众对于相关政府部门存在不满,从而引起官民矛盾,或者导致不同社会群体存在冲突,带来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无可比拟的新闻价值:社会热点问题给媒体奇观提供了丰厚的"新闻素材",而且媒体为公众提供了体验当代社会热点问题的途径或者说空间。有关社会热点问题的新闻报道具有广泛的受众群体,并且可能带来广泛的社会反映、受众反馈。所以说,社会热点问题非常容易带来媒体奇观,社会热点问题是成就奇观的"富矿".

  以李天一案为例,一起强奸案能够引起如此广泛的媒体报道和社会反响,并不是因为案件本身,此案件的亮点在于其背景。这起案件的背景正是造就媒体奇观的最为重要的潜质。一方面,李天一的父亲李双江社会地位显赫:他是我国著名的歌唱家、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其演唱的《北京颂歌》、《红星照我去战斗》被广为流传,成为一代人的岁月符号。李天一的母亲梦鸽也是我国著名的女歌唱家。作为名人之后的李天一未成年便拥有宝马、奥迪等高档轿车,并无照驾驶且打人而被劳动教养一年。此次李天一驾驶无牌照豪车又伙同多人涉嫌强奸,可谓是不思悔改。从李天一案事发到判决,李天一家属所请律师几经换人,而人人都是在律师行业曾经承接过国内广受关注的重大或知名案件的有名律师。

  事件事发几日后有关李天一与受害人通过物质补偿达成和解的传言更是甚嚣尘上。尽管传言最终被证实是不实消息,但传言中的物质补偿包括了北京户口、北京房产、工作等,这些都挑动了公众的敏感神经。

  近年来频频出现的公众人物或者公众人物子女的负面消息就已经在公众心中形成刻板印象。在同一社会文化下,这种刻板印象也会在社会多数公众中表现出相当的一致性:在公众眼里,"红二代"、"星二代"、"官二代"、"富二代"已变成是特权的代名词,他们遇到棘手的问题多会用金钱、特权摆平。而李天一案的一系列信息展示给公众的是一位子凭父贵的"京城恶少"、"官二代"、"星二代"、"富二代"借着父母的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执法律于不顾,缺少教养,飞扬跋扈,屡屡作恶,屡教不改。

  著名传播学者波尔汀认为传播信息对于受众固有刻板印象具有两种效果:一种是刻板印象的重新界定(包括附加、重组和澄清);一种是对刻板印象的维持。

  而李天一案正是对公众刻板印象的一种维持与强化。这种刻板印象所反映的正是公众对当下中国的许多社会热点问题的不满。

  受众基于在李天一案之前对社会热点问题形成的刻板印象,怎么能不坚信李天一十恶不赦,毫不怀疑李天一有各式各样的脱罪手段。受众之所以觉得正义如此求而难获,得而易失,正是来自以往的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已成态度:觉得一个有权有势者可以执正义于不顾,制造不公。正如新华社通过官方微博对李天一宝马车 9 个月违章 32 次所做的评论中讲到的,公众之所以对于李天一事件如此关注正是源于对当下社会中存在的"特权"的深恶痛绝。

  一起强奸案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的众多媒体群起追逐的对象,成为众多媒体一段时间内持续关注的重点新闻,正是源自强奸案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热点问题。

  案件所隐含的社会热点问题才是导致媒体连篇累牍不断报道原因所在。"财富分配不公"、"法制不健全"、"特权"等正是李天一案能够带来新闻报道奇观化的潜质所在。

  第二节 异彩纷呈的传媒时代

  当今世界科技的迅速发展为信息时代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信息数字化、互联网和虚拟空间等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以及这些技术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全方位应用,使得传播媒介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媒介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科技的巨大力量更是展现的淋漓尽致,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Facebook、QQ、微博、微信等的出现,使得每一个人可以更为便利的参与进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中来。信息传播进入真正全方位的传播时代,传播范围覆盖全球,传播方式多元化,传播内容涵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方面,现代传媒科技的巨大力量使得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成为了现实。传媒成为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元素。

  传媒的巨大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各种信息的传递,更表现为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今时代是被传媒所掌控的,它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它采用强有力的介入方式,成为我们认识世界最为重要的途径。正是在这种传媒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大量的媒体奇观得以出现,并成为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

  分析媒体奇观这一在媒体十分繁荣、传播技术成熟、传媒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就需要对当代传媒进行一次比较全面的概述。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社会热点新闻报道奇观化这一现象。

  改革开放的中国积极融入世界,中国的传媒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不存在明显的差距。中国经济的发展为公共媒体的发展和传播媒介的普及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下面笔者以几组数据来说明当今中国在信息时代的传媒发展现状:

  2012 年全国共出版报纸 1918 种,总印数达 482.26 亿份。从单种报纸发行量来看,2012 年的中国报纸发行量排行榜前十位的报纸,发型总量达到了 1740万份。排名第一位的《参考消息》发行量高达 340 万份,排名第十位的《齐鲁晚报》发行量也达到了 110 万份。

  广播电视方面,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3)》,2012 年全国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共有 2579 个,其中广播电台 169 个,电视台 183 个,教育电视台 42 个,广播电视台 2185 个(含县级广播电视台 1992座)。截至 2013 年 1 月 21 日,共开办 4165 套节目,其中广播节目 2831 套(不包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 61 种语言对外广播),电视节目 1334 套。2012 年中国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 97.51%、98.20%,比上年分别增加了 0.45%和 0.38%.

  2009 年调研公司 Forrester Research 给出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是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网民数量占全球总量的 17%.2014 年 1 月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 3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 2013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6.18 亿。《报告》中还讲到,我国手机网民已经达到 5 亿人,占总网民数的 81.0%,手机继续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

  此外,根据 Google 公司 2013 年 7 月 31 日发布的智能手机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来看,中国城市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大大提高:从 2012 年的 33%上升至 47%,近一半的中国城市居民已经拥有智能手机。其中,69%的用户每天都会使用智能手机访问互联网,这个比率高于美国的智能手机用户。这些数据都说明中国手机用户比以往更加全面的进入移动化的网络时代,正拥抱移动革命的到来。

  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以社交为基础的综合平台类应用的发展。

  而社交类综合平台类应用的发展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捷多元化的便捷渠道。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 2009 年以来微博的兴起。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给出的数据显示。2012年下半年中国微博总访问次数高达 155.56 亿次,而总页面浏览量更是达到了739.85 亿次,总访问时长 15.18 亿小时。其中新浪微博虽然在用户数量上略低于腾讯微博,但分别占总访问次数的近六成(57.87%),总页面浏览量的近八成(78.16%)和总访问时长的近八成(79.95%),在活跃度方面远远高于腾讯,成为中国最活跃的微博网站。根据《第 3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 2013 年 12 月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 2.81 亿 .

  微博出现之前,互联网已经对于舆情热点的发展过程起着影响和推动作用,而微博的兴起则进一步将这种作用强化了。微博在信息传播的广度、速度以及便捷性、自主性上具有其它信息传播载体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这使得其出现之后受到公众的追捧。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比较自由而且又非常广阔的平台来进行自我表达。借助智能手机等无线终端,公众可以通过微博轻而易举的对于社会突发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或者与事件发生地相距遥远的"现场围观者".微博使得网络群体效应更加突出,对于"网民围观"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大量的社会事件通过微博而受到广泛而高强度的持续关注,演变成社会热点,并成为舆论热点。因而众多的新闻事件都与微博有着密切的关系。微博不仅具有媒体的某些性质,更是社会救助、社会公益的发源地。微博已然在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中都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尽管 2013 年微博用户规模下降 2783 万人,使用率降低 9.2 个百分点。微博用户总数有所下降,但是其用户量仍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网民中微博使用率仍然在 45%以上。作为网民进行信息发布和交流平台,微博在传媒时代的作用仍然无法小觑。

  当然,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传播通道的有效结合也是不容忽视的。传统媒体利用互联网绕开自身的某些局限性,利用网络来进行弥补缺陷,抢夺受众。例如传统媒体通过官方微博及时发布微博新闻;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将那些不能及时或者不适合发布到纸质载体上的新闻及时发布到自己的官方新闻网站。

  毫无疑问,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传媒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传媒高度发展呈现的这种传播媒介多元存在、交叉融合的现状使得信息更大程度上实现了共享,进一步拓宽了信息传播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

  纸媒、广电媒体、互联网、智能手机以及在此基础上出现的社交平台实现了对公众的全方位覆盖,为媒体奇观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支撑,为受众观看甚至参与奇观的制造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