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学论文

水田人风俗文化传播关联因素探究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4-08 共352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水田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第一章】水田人风俗文化传播关联因素探究引言
  【第二章】水田人语言传播探析
  【第三章】水田人习俗传播探析
  【第四章】水田人饮食文化传播探析
  【第五章】水田人服饰文化传播探析
  【第六章】水田人民俗文化传播影响因素与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水田文化发展传播途径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1章引言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人类各民族,各国家在历史的发展中沉淀出了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中国在上下五千年的悠长历史进程中更是积累了宝贵的文化财富。无数聪慧先贤们留下的文化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并将在未来源源不断创造出更多物质财富。然而历史发展到近代,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强国尤其是西方欧美国家,造成了对外文化交流的逆差态势。令人欣喜的是中国文化对外交流和传播状况在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好转,但逆差未得到根本改善,西方文化的强势进入依然明显。例如当下中国年轻人热衷于庆祝西方节日,学习西方礼仪,却对中国传统风俗、礼仪知之甚少。党在十七大报告中着重强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理由相信未来中国文化事业发展将取得长足进步。
  
  在我国辽阔疆域中生活着的 56 个民族创造了绚烂的民族文化遗产,并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面对西方文化强势侵入,中国传统文化却逐渐衰落,变异甚至消失,亟待保护。传承与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是中国人的使命,这对少数民族自身的繁荣与发展,对国家文化实力的提升都至关重要。
  
  云南是我国拥有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此次调查的水田人分布在丽江市华坪县境内的石龙坝镇和荣将镇,人口 8000 余人。当前对于水田人的来源说法不一,《西昌专区彝族地区社会调查》中认为:“一般传说水田人在距今二十代人前,陆续从凉山和云南省迁来。也有说他们的祖先是江西迁来的汉人。还有人说他们的祖先是西番,因与水田人通婚而成水田人。”①另一种说法认为水田人是因违反族规被赶到平坝地区的高山彝族,移居后与汉族通婚杂居。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水田人其实是由汉族演变而来。笔者拜访一位民间水田文化研究学者,他认为水田族是半彝半汉,汉人一方是从江西来的男性,到如今水田人聚居地与彝族女性通婚,逐渐形成如今的水田人族群,拥有自身独特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本文试图通过资料搜集,田野调查的方法,分析水田人民俗文化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对水田人的文化传承与保护起到绵薄的作用。
  
  1.2研究现状
  
  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我国经历了复杂的过程,目前我国的民族文化传播还没有形成系统理论,国内学者主要采用用现代传播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仲富兰研究民族文化传播领域多年,在上海新媒体工作数年。曾发表多篇文章,在上世纪1986年7月就提出应该“开拓民俗文化学研究的新领域”,为民俗学正名,认为应当将民俗学当做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仲教授的代表着作《民俗传播学》,从传播学视野下来进行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文化视野下的民俗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民俗传播的时空特征、民俗与非语言传播、民俗传播与符号理论、民俗与传播研究等。
  
  王海飞在其所着博士论文《文化传播与人口较少民族变迁》认为,在80年代以后,在科技迅猛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中,各国各民族间会出现繁荣的交流局面,其中人们也应该关注相对较少人口数量的民族的变迁。作者选取的研究对象时黑龙江独龙江地区的裕固族,作者认为文化传播起到的作用是双面的,一方面文化传播能够对裕固族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正面推动作用,但另外同时,也会造成不可扭转的文化变迁。
  
  云南师范大学传播学教研室主任郝朴宁,致力于对传播学的研究,着作有如《中国传播史论》,《传播学通论》,《传播文化论》等等。教授于2007年出版民族文化传播专着《民族文化传播理论描述》。在该书中,郝教授认为当下中国的民族文化传播学还没有形成系统。在书中教授采用现代传播研究方法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中国新闻史学会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同时任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的张燕,对民族文化的研究已长达数年之久,关注的领域包括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民族文化与大众传播之间的关系等。教授最具代表性的着作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众传播与文化建设》,着作内容包括西北少数民族文化,西北地区大众传播媒介使用状况、传播历史以及大众媒介对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影响。
  
  1954年8月份,国家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在云南地区的民族识别组名称为“云南省民族识别研究组”,主要由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云南省统战部、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云南大学等单位28名专家组成。识别小组深入云南各地,通过搜集整理民族特征对各民族进行归并。正是在此次民族识别中,水田人被统一划归为彝族。然而由于水田人人口较少,至今涉及到水田人的研究较少,主要有:
  
  中央民族大学张静硕士学位论文名为《凉山彝语‘水田话’调查研究》,通过对凉山水田人聚居地的实地调查,获取水田人语言的大量一手详实资料,是目前最完整的水田语言调查研究成果。论文全篇对语言做专业研究分析,并且结合水田语言与高山彝语与汉语中古音的对比,试图揭示水田语言演变规律。
  
  朱文旭,张静所作《彝语水田话概况》发表于2005年第4期的《民族语言》。文章依然是以水田话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水田话的发音,构词特点以及与高山彝语的相似与差异。由于作者与《凉山彝语‘水田话’调查研究》同为张静,所以研究视角与内容较为形似。
  
  “云南彝族水田支系的文化抢救与保护对策”被列为2012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其中,陈金星,文建杰发表论文《云南水田人的文化特色及与丽江旅游融合研究》。文中认为云南水田人人数较少,经济不够发达,在面临现代化的冲击时,很多宝贵的民族文化正在萎缩和濒临失传。作者认为应该将文化传承与保护通过经济开发的方式进行,最主要的途径是整理水田人极富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并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与当下蓬勃发展的丽江旅游融合,最终实现水田文化的传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来源与动力。
  
  丽江师范学院文建杰发表《云南彝族水田支系源流及与周边民族关系探索》。主要分析水田人民族历史源流,文中认为多种因素促成了水田人民族特性以及文化风俗等的消失。因此,应该及时对水田文化采取保护措施,建立完善保护机构与机制。
  
  1.3研究思路、创新点
  
  1.3.1研究思路
  
  我国的民族文化传播学还未成为独立学科。“民族文化传播学研究的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传播与文化信息交往研究;民族文化传播学与民族文化遗存形态关系研究;人作为文化的媒介,成为传播的终极介质研究。”①本文试图从“人”的角度研究水田文化的传播,并发掘出人作为终极介质在此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笔者于2014年8至9月份去到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进行水田风俗文化的调研工作,县城地区水田人数量较少,并且即使有水田人也已经基本汉化。最后决定深入到水田人聚居地--石龙坝和荣将两个镇进行调研,走访文化站,拜访民间水田文化研究专家,入户完成调查问卷。整个过程中搜集到了大量资料,包括问卷、图书文字资料、音像制品、照片等。此次调查主要采用以下四种研究方法:1.文献调查法,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和理论着作,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水田人民族文化内容信息;2.田野调查法:走访水田人家,通过访问,观察,拍照等获取第一手资料,切身感受水田人文化遗迹文化的传播;3.问卷调查法,对水田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水田人对水田文化的认知以及对文化传播所起到的正面或负面作用;4.统计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按一定规律进行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记录,分析,排序,统计调查问卷中被选中各项占同类调查对象人数的比例,并制作相应的图标或者表格。
  
  1.3.2本文创新点
  
  水田人在1954年的民族识别中被划归彝族,属于彝族的一个分支。“彝族水田支系主要分布在滇川交界的华坪县,集中在新庄河、温泉河、龙洞河两岸河谷地区的荣将、温泉、石龙坝3个乡镇的共计8千2百多人。”①水田人同时拥有彝族的文化传统与自身独有文化特色。但是随着外来文化尤其是汉族文化的强势进入,水田人汉化严重,保护水田文化的工作亟待进行。目前,对水田文化的研究主要包括从语言学角度分析水田人语言,或者分析水田人经济发展状况与趋势,或者是分析水田文化,但对水田文化的分析还不够深入。本文试图从传播学视野下对水田文化进行梳理,分析水田文化的状况、传播与影响因素、建议等,这本身就是一次创新。
  
  此外,此次论文写作,需要深入水田人聚居地。以往也有学生,学者通过田野调查的方法研究水田文化,但是调查的地点是凉山水田人聚居地,与此次我所前往的丽江市华坪县有较大差异。此次,笔者深入水田人家庭,学校,机构,通过走访,查阅,交谈,问卷的方式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能最大程度上保证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实时性。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