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论文

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解决途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3-05 共2788字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作为新兴专业的社会工作就业形势更是不容乐观。我国以高校教育推动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模式,使得专业教育走在了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之前,这一方面体现了转型时期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解决社会问题的专业性需求,另一方面却由于社会无法在短期内提供承载这一需求的专业岗位,而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供给、社会对专业的需求及其岗位设置三方面严重失衡,正是这种失衡导致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面临虽为社会所需,但难以找到传递专业服务渠道的尴尬局面。

  一、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1. 职业岗位不明确

  在社会需求和教育政策的双重推动下,目前我国已有 200 多所高等院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社工人才约一万人。按照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培养目标,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的是具有社会工作价值观念,掌握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能够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部门和机构从事专业服务和社会工作行政管理的专门人才。[1]

  在我国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职能,多由带有强烈行政性质的民政、妇联、慈善机构、社会团体机构、街道办事处等部门承担,而这些单位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了解还停留在“听说过”、“需要还是需要”的认知层面,在实际招聘过程中却很少有明确到社会工作专业的岗位设置。因此,相关就业领域没有明确的职业岗位,是影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2. 就业专业不对口

  大部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虽能在企事业单位或其他机构找到工作,但真正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很少,导致了社会工作教育资源的浪费,社会工作人才的流失。调查显示,昆明某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30多人,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学生仅 2 人,四川某高校的社会工作毕业生40 多人,从事社会工作的不过 5 人。乐观评估其专业对口率为 10%- 30% .[2]

  3. 薪酬体系不完善

  目前,在我国内地,由于没有明确的社工职业岗位设置也就无法发展出统一的薪资标准体系。福利院、救助站、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多以合同制方式聘用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由于人事编制的问题,其待遇远远低于单位的正式员工,住房、户口、社会保险等都难以解决。

  二、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潜在就业领域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者都受雇于公、私立的社会工作机构,依托社会工作机构来开展工作。具体来讲,可分为实际社会工作部门和民间社会福利机构。

  1. 实际社会工作部门

  2006 年,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在公共服务部门和社会管理部门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员,对社会工作者的重要就业领域和工作职能提出了制度上的安排。结合社会工作以弱势群体、困难群体为优先救助对象的理念,这些实际工作部门主要包括民政、社会保障部门、监狱、妇联、工会、共青团、街道、居委会等行政部门。单位的性质和学生的就业理念和实际的就业状况,使得实际工作部门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主要选择。然而这些岗位几乎都属于公务员或事业编制岗位,在公务员队伍进行精简调整的今天,进入该领域相当困难。

  2. 民间社会福利机构

  在我国 “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政府将逐渐退出对贫困群体服务、老人服务、就业辅导、心理健康服务等领域,转而由社区组织和社会力量来承担具体服务。这对民间社会福利机构,包括社会工作机构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而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实际的社会工作部门几乎掌握着社会工作的开展需要运用的所有正式资源,专业社会工作缺乏可以运用的资源,限制了机构的规模和数量,导致对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限。

  三、以职业化专业教育明确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路径的思考

  基于以上分析,要解决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特别是专业就业对口率低的问题,需要在政策的支持下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工作机构的现实需求相结合,以职业化专业教育来明确和规范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路径。

  1. 加强与社会工作潜在工作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开展业务交流和合作等方式走进社会工作实际部门,在具体工作事务中,了解社会工作实际工作部门的职能范围、工作难点,找到社会工作专业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优势,使社会工作实际工作部门对专业服务的潜在需求转化为显性需求。如: 以笔者任教的 M市 H 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为例,近两年固定的实习点包括市救助管理站、市儿童福利院、市红十字会、XX 爱心学校 ( 针对自闭症儿童) 、XX 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以上五个实习点的工作对象正是社会工作专业工作对象,其中市救助管理站、市儿童福利院、市红十字会为社会工作的实际工作部门,资金和资源较为充裕,对社会工作提供的专业服务有明显现实需求、但近年无岗位空缺。XX 爱心学校、XX 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民间社会福利机构,对社会工作专业既有现实需求,也有岗位空缺,但自身发展资金和资源不足,故难以吸引专业毕业生。笔者认为,在政策支持的前提下,若能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社会工作实际工作部门与民间社会福利机构结合,以民间社会福利机构为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的雇佣主体,不失为解决社会需求、岗位设置和社会工作教育三者发展失衡的有效办法。

  2. 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定位学生核心竞争力

  积极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及其教师创造走进地方企事业单位,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实践机会。在参与中了解社会需求,探寻社会工作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的优势,宣传社会工作专业的服务理念及其服务成效,增加社会及其机构对专业的认同。笔者认为在这个合作体系中社会工作者的知识背景中已包含其他主体的基本知识,这让社会工作者既能看到全局亦能看到局部,但从工作的深度来说又不足以替代其他主体,所以社会工作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体现在其沟通与协调能力上,体现在项目管理与运营能力上,而国内现有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中,关于项目管理与运营的课程和实践机会几乎没有或相对较少,这也造成在合作体系中社会工作专业虽有一席之地,但定位不够清晰的问题,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专业优势发挥不足,专业认同感不高等问题。

  3. 开展职业化专业教育,培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
  
  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应结合学生就业意愿、地方社会服务需求及其社会工作专业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挖掘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符合地方社会需求的办学特色,将专业教育与职业规划有机结合。具体来讲在理论课程体系中,要在保证本专业主流课程不缺失的基础上,体现本校本专业的特色。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中,要积极投身地方社会事务,在实践中了解地方社会的文化与生活,理论联系实际,锻炼自身的实务能力,同时传播社会工作服务理念,宣传社会工作专业的工作成效,提升自身和社会对专业的认同感,为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 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新取向 [J]. 新起点、新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 p005 -006) .
  [2] 周正彬。 社会工作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原因分析及对策 [J].现代农业科学,2008,3.

相关标签:就业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