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工作论文

社会工作与农民工服务的文献综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6-20 共631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农民工社会工作服务问题探析 
【第一章】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困境研究绪论 
【第二章】社会工作与农民工服务的文献综述
【第三章】农民工服务中社会工作应用的现状分析 
【第四章】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角色分析 
【第五章】面向农民工的社会工作服务SWOT分析 
【第六章】推进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措施 
【结语/参考文献】农民工服务中社会工作介入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社会工作是用专业方法为案主提供资源以帮助其走出困境的一种助人活动,最后使案主在主观上得到帮助的结果,即“助人自助”(于学军)。所以,社会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化解社会矛盾、给予弱势群体支持和扶助弱势群体。农民工,作为我国转型期的一个特殊的、最大的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工作目前重点关注的服务对象,为农民工群体提供各项专业服务也已是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途径。目前,不少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借鉴。本文将从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内容和模式这两个模块来总结相关研究。

  2.1.1 关于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内容的文献研究

  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和从社工机构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各地社工机构为农民工提供服务的内容已经较为宽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农民工权益保护。关信平认为企业社工可以在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能力、帮助维权和协调劳资关系、促进农民工增强主人翁意识以及营造有利于农民工的企业文化等方面进行服务。[12]

  杨海龙等从充权视角出发,认为社会工作介入劳务工服务,应该侧重挖掘农民工自身的潜能以及能力建设,扮演合作者和倡导者,促进农民工的自我发展和社会充权环境的改善。[13]

  邓莉莉认为,当前农民工权益保护存在的一定问题,这限制了农民工发挥他们应有的能力,她在此背景下从系统和资源整合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多层次、综合的农民工权益保护机制。[14]②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问题。向尽认为,社会工作独特的价值理念与专业方法,能够为农民工群体提供行之有效的服务,为其正确认知自我,挖掘潜能,提供社区教育的参与度创设有利的条件。

  农民工员工关系问题。张宇从企业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农民工与同工、基层管理者的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心理契约的相关理论,提出国家、企业应该在优化企业环境,增强员工福利以及加强不同层级的沟通,来化解存在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劳资双方矛盾尖锐的问题。④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杨云峰认为,农民工普遍存在心理状态不佳的情况,他主张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指导下,用专业方法为农民工提供支持和辅助性服务,协助农民工走出精神贫困。[17]⑤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糜薇在调查中总结出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着家庭教育环境恶劣以及教育方式不科学等问题。主张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的支持下,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介入手法,从多角度对农民工家庭充权,从而有效的预防和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马林芳从学校社会工作的视角,探讨在给农民工子女提供校内服务时,社工应持平等、尊重的价值观。介入的重点应聚焦在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善家庭教育和沟通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进而增强学生对所在城市社区的认同感,倡导教育公平。

  2.1.2 关于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模式的文献研究

  研究者对于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模式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的。①宏观层面。从宏观层面来探讨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社会支持网络、赋权以及生态系统。

  社会支持网络是指一组使个人可以维持被社会认可,并获取情感支撑、物质帮助、服务、信息、新的社会接触等关系网。[20]

  这种模式是基于系统性视角,并注重整合社会环境中的支持资源,它要求社工采用社会工作个案管理方法,扮演资源链接者、整合者和倡导者。安黎黎,桂静认为在身份的认同上、权利保障上、经济活动上以及生活层面上的支持网络状况都不容乐观,缺乏来自政府部门、民间组织等正式支持。而将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技巧用于完善农民工的支持网络是具有明显优势的,这种优势体现在社会工作善于分析服务对象的支持网络现状,链接各方资源,发掘并获取案主社会关系中的潜在资源,使农民工更好的融入社会,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对于赋权模式的研究,顾江霞根据调研得出,农民工面临的困境普遍是身心不健康、劳动权益得不到维护、社会支持较少、社会融入较难等。因而在社会工作介入时,既要考虑到社会环境因素,又要强调案主自身的能力建设。社会工作者要扮演好合作者、教育者和倡导者的角色,协助农民工发展自身能力,挖掘他们的潜能,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

  生态系统模式则重在强调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要关心社会周围环境对人们心理和行为上的作用。生态系统有平衡与失衡两种状态,平衡状态是指各类生物的数量与其所占的比例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具体表现在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都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反之称为生态失衡。一般而言,生态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即社会系统(包括组织、社区、文化、制度等),小群体系统(包括家庭、工作单位等),个人系统(包括生物、心理、社会系统)。杨文飞认为,社工在为农民工提供服务时,应该要重视社会环境(特别是家庭生态环境因素)对服务对象的影响,在环境里去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改善服务对象的个人系统,不断改善其家庭生态环境,提高他们家庭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②微观层面。对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模式的研究,有相当部分是对具体的企业社会工作的服务提供模式和工作路径的探索,这些研究是对目前我国社会工作实务的剖析和经验总结。李晓风以实际案例,描述了珠江三角洲具有代表性四种企业社工模式,即“厂内模式”“外包模式”“企业购买模式” “项目嵌入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新的服务模式--社区综合发展,该模式强调在政府主导作用下,在居民生活单元内入驻企业社工机构,让机构的专业工作人员与企业共同给社区开展各项服务。

  王红艺则认为,企业社工服务模式以“政府购买服务”和“企业主动引入”两种为主,而“校企合作”、“社会捐助”可作为重要的推进模式进行补充。陈雷、李冰水、沈长月、江海霞的观点是,企业社工可以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协同政府、企业工会、有关部门联合为农民工的切身利益提供各项综合服务。

  2.1.3 对文献综述的简要述评

  纵观学术界对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研究,重点在于研究为农民工提供何种服务和以什么样的方式提供,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各关系方应该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换言之,就是对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体系的研究,而这一系列的研究还多建立在半专业化,甚至非专业化的社工实务基础上。无可厚非的是,探讨农民工的需求,并据此构建及完善农民工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但若仅将重点放在服务群体上,跳过对社会工作本专业的自省,即对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角色分析,如何对本专业准确定位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尚未考虑到要如何正确把握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内部优势素与外部机遇因素,克服其内部弱势因素与外部挑战,就会造成农民工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设计无法落到实处,缺乏可行性。因此,本研究以农民工现实生活服务为背景,将研究回归到社会工作本身,着重分析社会工作在介入农民工服务中扮演的角色,并引入SWOT 分析法,对影响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的诸多因素进行优劣势、机遇与挑战分析,进而对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服务有一个更为全面和直观的认识。

  2.2 理论基础

  本文主要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作为支撑,深入分析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各项需求以及现有社会服务存在的不足,结合社会工作一般理论,即马斯洛需求、社会支持、社会学习、赋权等理论推进社会工作者成功介入农民工服务。

  2.2.1 马斯洛需求理论

  马斯洛需求理论是由着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此理论不仅在心理学界享有崇高的地位,如今也被广泛运用到了其他领域。需求层次理论进入到社会工作领域主要是被用来评估案主的现实需求,马斯洛将人类的需求归纳为五大类,这五个层次的需求已普遍受到了社会的认同。根据马斯洛的看法,将这五类需求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低级需要(物质性价值需求),它是沿着生物谱系发展的趋势逐级衰弱的本能或者冲动。另一类被称为高级需要(精神性需求),这种需求随着生物进化而逐渐凸显出来(如下图所示)。后来,马斯洛在 1945 年添加了求美和求知的需求,但被人们广泛认同和探究的还是起初的五个层次的需求。马斯洛认为,即使人们的民族、文化、阶级、历史各不相同,但是却有着相同的需求模,同时每个人的需求又都是以一个结构化的整体而存在。

  具体说来,以上五类需求由下到上逐级上升,当然也有例外,这也不是百分之百固定的秩序。此需求理论认为每个社会成员都有需求,在一定人生阶段里某一层次的需求(我们称之为优势需求)居于主要的位置,只有这一层的需求被满足之后,比它更高层次的需求才得以出现,才会显现出其刺激的功能;但是,任何阶段的需求都不会由于更高层次需求的被满足后而隐没,这五个层次的需求相互依赖和交织堆叠,高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后,低层次的需求不会消逝,这些低层次的需求依然存在,只不过是被满足的程度不相同,因而对作用于行为的程度也不同。所有层次的需求就像图 2.1 的金字塔一般,越高层次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的可能性就越小,据马斯洛的统计,五种需求的满足率由低到高依次为:85%;70%;50%;40%;10%.人类的需要又具有动态发展的特点,受年龄增长和社会地位转变的影响,更高层次的需求就逐渐显现出来,并占据了主要的位置。马斯洛认为,我们天生就是有需求的,但是后天环境决定了需求的满足程度。例如,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社会,处在金字塔底层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占首要地位,这就促使人们将更多地精力投注在衣食住行问题和生存安全问题上;在发达社会,人们往往更多的关注是生理和安全需求被满足之后,进而对更高层次的追求。

  社会工作需要评估农民工需求,了解他们目前需求满足的现状,如果农民工的需求层次处于底层的一二阶段,那么首先就要关注他们衣食住行方面的问题,先满足农民工这方面的需求,当农民工群体的物质生活得以保障之后,进而再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以达到社工助人的目的,不仅如此,社工也强调给予案主自助能力,有助于满足农民工实现更高层的需求。

  2.2.2 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最初源于鲍尔拜的依附理论。上世纪 60 年代,在精神病学的临床案例中出现了社会支持网络,随后一二十年里,社会支持网络在美国得到了广泛应用。社会支持理论的基础假设是“人,无法自绝于社会而存在”、“人类生存需要与他人共同合作,以及仰赖他人协助”等,这个理论认为:在人的生命发展进程中,人们或多或少的会遭遇一系列可预期的和意想不到的生活事件。而当人们在遭遇这些事件时,往往需要一些资源来解决问题。这些被需要的资源一般分为内在与外在两大类。社会支持网络属于外在资源的范围内,其又有有形和无形之分。因此,社会支持理论学术界的定义,是指网络由个人接触组,这些网络可以使人们获得社会情感支持,物质上的支持,服务,新的社会交往。一般来说,就是由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支持系统的构建。

  社会支持理论可以提高人们的心理及心理健康水平,其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人们的社会支持;在一个有压力的环境里,给服务对象提供社会支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减少甚至杜绝危机的发生;适当的支持可以处理人们心理上的压力,解决人们生活上的问题,从而减小由于压力带来的严重后果。

  社会工作需要从个人和社区的层面对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行评估,然后制定接下来的工作计划。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一方面要帮助案主动用其社会网络中的各类资源来解决基本问题;另一方面,要辅助案主补救和扩大其自身现有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他们得以建立以及灵活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的本领,从而使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目的得以实现。

  2.2.3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对行为的作用,它注重人的行为和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该理论的创造者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Bandura)。班杜拉认为,影响人类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的最大的要素是通过后天的习得,当然也并不否定生理因素的作用,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作用是相互交织的,不能将两者分离而论。人的行为时如何形成的,班杜拉认为有一下两个方面的过程:一个被他称之为“通过行为主体的反应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要学习的行为反应,简而言之,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通过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个他称为“示范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仔细观察示范者的行为来完成学习的过程,换句话说,就是所谓的间接学习。透过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可以看出他主要讲的是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

  在观察他人学习的过程中,人们可以得到示范动作,并伴随着适当操作。因而,观察学习是一项比较复杂的事件,它可以分为以下四个过程:一是注意过程。这是观察学习的最初阶段,在此过程中,观察者的学习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示范者行动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与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

  第二阶段是保持观察学习。示范者虽然已不再给观察者示范动作,但他的行为活动对观察者仍旧有持续作用。而要将这种示范行为保持在长久记忆中,就要在观察者的脑海中用符号将示范行为表示出来。通过符号这一媒介,示范行为就能够被保持在大脑的长时记忆中。在第三阶段,主体将大脑中的符号重新转换为相应的行为活动。简而言之,就是把第二个阶段保持在长时记忆中的符号再转化成为形象的行为片段,再现之前观察到的示范行为,这一过程涉及到一系列认知和行为的操作。最后一个阶段是观察学习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这主要取决于观察者受到行为结果对其影响的程度如何。

  社会工作要运用社会学习理论,通过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让农民工群体增能,让他们习得一些职业技能,在城市里找到一份能够安身立命的工作。

  2.2.4 赋权理论

  赋权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赋权、权力、无权和社会分层三方面。赋权,亦被称为增权,是指人们为了获得权力和有关资源,从而掌握自己生活的过程。赋权理论旨在为没有权利的人们获得权力和资源,让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命运,开始新的生活。这里的权力是指控制社会资源和他人的能力,而无权是指人们丧失了管理自我情绪、掌握一定基础知识技能和生活中必要资源的能力。社会分层是指根据不同的社会群体所掌握的权力的不同,而使群体处于不同的等级层次。赋权理论将致使社会一部分群体无法获得权力和资源的原因归咎于社会分层和等级制度的存在。

  赋权理论是基于社会分层、不平等和被压迫的政治环境而存在。正是由于社会中存在阶级分层,导致人们获得权力和资源的难易程度不同。而阶级分层又根据性别、年龄、种族、宗教、性取向等方面的不同来划分的,相对来说,社会中的妇女、少数民族、男女同性恋者和其他弱势群体处于社会的较低端,通常会受到其他阶层的压迫,遭受歧视与不公平的待遇。

  社会工作以帮助人们冲破阻塞其成长和发展的障碍,增进人们自我发展为目标,所以在实践中,给服务对象增权十分重要。社工以赋权为导向,秉持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信任所有人都具备一定的技巧、理解与能力,并充分肯定他们的存在价值,忽略加注在服务对象身上的负面标签;社会必须相信服务对象有改变自己的能力,相信他们可以增强自身优势,能够为他人、为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因此社工在介入农民工个案问题时,需要帮助农民工正确看待其所处环境,细心发掘农民工需要的东西,促使农民工重新认识自身潜能,强大其内心,从而学会灵活动用身边的社会资源,真正拥有权力,掌握自己的生活。

相关标签:文献综述范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