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律论文 > 食品安全法论文

转基因安全概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7-06 共657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缺陷研究
  【第一章  第二章】转基因安全概述
  【第三章】国外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现状
  【第四章】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法制存在问题
  【第五章】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的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法构建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引 言

  1.1 问题的提出。

  随着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转基因食品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转基因食品诞生之初,关于转基因食品食用是否安全的争论就从未停息,转基因食品侵权案件也纠纷不断,究竟转基因食品是造福于人类还是有害于人类健康,至今没有定论。

  在定论尚未尘埃落定之前,我国的转基因食品种植面积却逐年增加,目前已成为世界第六大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家。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主要散见于国家农业部等部门规章,立法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关注,转基因食品已是社会热点问题。制定并完善转基因食品立法,已经相当迫切和必要。

  1.2 选题背景和意义。

  从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席卷全球,基因工程技术日益完善和成熟。基因工程技术可以不受物种限制,将其他物种所代表的遗传性状片段植入指定物种的 DNA.也就是通过基因工程这把"剪刀",人类可以把需要某种特性的遗产片段加入特定生物体上,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从世界上第一株耐受抗菌素烟草诞生以来,人类期望转基因作物尤其是转基因食品能提供更为营养的食物、更能抵抗虫害等优势,为人类服务。但由于转基因技术是人为控制并改变了生物经过数亿年本身进化而形成的稳定的基因机构,人们担心转基因产品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等构成潜在的威胁。较为典型的几个事件,比如衡阳小学生黄金大米试验、巴西豆过敏事件、美国帝王蝶事件,使转基因产品的争议不断。尤其是网络上热议的崔永元与方舟子转基因食品争议事件,转基因食品的争议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网络上崔永元的支持者(反对食用转基因食品)与方舟子的支持者(赞成食用转基因食品)各自寻找佐证,以支持本方观点,甚至将该类问题上升至民族存亡的层面,从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担忧。

  我国农业部于 2009 年 8 月对由华中农业大学培育的转基因水稻品种"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 1 号"和"转基因抗虫水稻汕优 63"颁发了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且于 2014 年8 月到期。但及至到期日期,农业部始终未明确表态是否继续颁发生产应用安全证书,更增加了民众对于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的忧虑。

  转基因食品涉及面比较广,不仅关系到食用者本人的身体健康,更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基本权益。笔者选取该题作为研究方向也是基于使命感,希望该文能对于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有所裨益,达到最终构建有关立法框架和体系,撑起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保护伞的作用。

  1.3 文献综述。

  在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研究方面,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他们已经颁布了大量全面的法律法规。以美国和欧盟转基因食品立法模式最有代表性。美国是最早制定转基因安全法律法规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国会制定的《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公共健康服务法》、《有毒物质控制法》,农业部制定的《基因工程通知程序》等规定。美国将"可靠原则"作为监管的理论依据,在着力发展转基因生物和食品的基础上,实行宽松的立法和监管。欧盟涉及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以欧盟理事会通过的决议和指令为主,主要有《关于向环境有意释放转基因生物体的指令》(90/220/EEC)和《关于转基因物质环境释放的研讨并撤销欧盟理事会指令》(2001/18/EC)等。欧盟与美国相反,将"预先预防原则"作为立法和实践中的基本准则,严格控制转基因食品的种植、市场准入、销售等各个环节,试图在立法层面最大程度的规制转基因食品,保障公民健康,保护环境。

  我国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的研究起步比较晚,进入 21 世纪才陆续出现了一些诸如曾北危老师主编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薛达元老师主编的《转基因生物风险与管理》这类呼吁尽快完善相关立法的文献著作,但总体而言,专著并不多,相关期刊文章主要是研究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或者介绍欧洲日本等国的转基因食品的立法现状,对于我国转基因法律制度的完善涉及的并不多,相关研究和探索仍处于基础性阶段。

  1.4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以下研究方法。

  第一,比较研究法。首先,本文详细阐述了各国有关转基因食品监管立法体系,如以美国为代表的"宽松"型立法体系,以欧盟为代表的"严格"型立法体系和以日本、韩国等国为代表的"折衷型"立法体系,通过与我国相关立法体系比较,来分析我国与其他国家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之间的差异。

  第二,实证研究法。实地调查转基因食品在零售业中消费流通及营销情况,并分析研究调查结果。此外,考察转基因食品标签制度等具体制度在实践操作和执行中产生的现实问题。

  1.5 论文结构和安排。

  一是提出问题。主要阐明为什么研究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结合相关背景,分析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研究对国计民生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二是界定转基因食品相关概念,从保护公众健康、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入手,阐述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的必要性。三是通过对美国、欧盟、日本等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较先进国家和地区立法状况的具体分析,探寻对我国的启示,借鉴有益做法和经验。四是介绍我国现有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法规和规章,概括分析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五是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立法原则、立法模式、管理制度、管理体系等方面构建并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

 

  第 2 章 转基因安全概述

  2.1 转基因技术。

  2.1.1 转基因技术的概念。

  1953 年克里克教授绘制出 DNA 的双螺旋线结构图使人类开始认识到:DNA 作为分子结构类型,能够形成一种遗传指令,以达到引导生物发育以及机能运作的目的。在这里面包含着遗传讯息的 DNA 片段,就是所谓的基因。至于其他方面的 DNA序列,有的是通过自身构造对外表达,有的是通过参与调控遗传讯息对外表达。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伴随着工程菌的出现,再加之 DNA 也实现了工程化重组以及后期处理,从而使得 DNA 重组技术出现了重大发展变化,在称呼上也有了"基因工程"或者"遗传工程".从基因技术被创立,发展至今已有几十年,取得了辉煌的现实与理论成果,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打开生命奥秘之门的金钥匙。

  转基因技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才诞生的新生事物,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通过对作物进行人工基因改良,能够借助对优良基因的重组与完善来积累优良基因。所以说,转基因技术应该是属于一种遗传学技术,这种技术通过将生物体内的某一基因通过基因载体导入并整合到另一种生物的基因组中,能使生物脱离有性繁殖的繁殖方式,正常的功能得以正常表现。前者称为"克隆",后者称其"表达",最终改善生物原有的性状或赋予其新的优良性状,从而达到人们的预期目的。

  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分子生物学科,可以说是由进化论衍生而来的。如果想要获得基因片段,则需要先对特定生物体基因组当中的需求对象进行提取,或者是通过人工合成 DNA 片段来实现。将特定的 DNA 片段转移到生物体当中,和生物体自身基因完成重组,然后在重组体里面实施人工选育,最终能够得到具备特定遗传性状的生物个体。转基因技术能够让重组生物具备指定的新性状,形成新的生物意义品种。由此可见,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使得生物体的基因改变,性状、机能提升和改良,质量和品质得到了提高。人类期望生物体朝着其设定发展的方向生长繁殖,满足人类机体的多种需要,使经过改良的生物体造福于人类。

  2.1.2 转基因技术与人工杂交技术的区别。

  总体来看,转基因技术和人工杂交技术虽然都是有人工参与其中,然而两者还是存在本质区别的。人工杂交技术是对植物自体基因进行重组,没有对其繁殖特性做出转变,只是具备了一定的组合优质基因几率,一般不会出现变异基因,也就是并未剥夺生物体的基本特性。人工杂交技术可通过原生质体之间的组合,在不转变植物遗传特性的前提条件之下,有效提升其优质率水平,最终培育获得新的作物品种,使其具备抗虫害、抗旱涝以及抗病毒的优势特征。人工杂交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相对比而言,人工转基因技术则是可以在不同生物体之间进行基因转移,而不需要收到生物体亲缘关系的制约。在传统人工杂交技术当中,通常都是选择在生物个体水平上完成操作,具体执行对象为整个基因组,完成了大量基因转移,而无法准确的执行对某个基因的选择与操作,这样也就决定了人工杂交技术对于后代表现的预见性不高。至于人工转基因技术则是能够对指定基因进行操作与转移,具备了明确的功能目标与指向标准,所以人工转基因技术对于后代表现的预见性较好。

  2.2 转基因食品。

  2.2.1 转基因食品的概念。

  转基因食品是将转基因生物作为直接食品,或者是将转基因生物作为原料进行生产加工获得的食品。由于转基因生物的性状以及营养结构等都有所转变,所以转基因食品也就与一般意义上的食品有所差异。

  当前,针对转基因食品做出的具体界定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制作原料包含有转基因成分的,该食品即为转基因食品;另一种则认为,如果转基因成分在用于最终消费产品中未被检测出,无论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均可以不算作转基因食品。

  欧盟认为所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将此作为基础点以管控安全性风险。2003 年,欧盟颁布的《关于新食品和新食品成分的条例》对转基因食品的定义就强调超过 0.9%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即为转基因食品。如果一种食品是由转基因生物或其成分作为原料制作而来,即便作为食品的终端产品不再含有任何转基因成分,该食品仍是转基因食品。

  我国农业部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转基因食品作出了界定:

  指的是农业方面用途的、采用基因技术将其基因组结构转变了的动植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其中包括: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和它们制作的产品;直接加工的转基因农产品成品及半成品;富有转基因成分的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等。卫生部的《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被《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取代,己废止》)定义的转基因食品包括添加剂。从我国颁布的一系列的规章可以看出,我国与欧盟类似,认为所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为转基因食品,但并未对转基因成分含量作出明确的界定。

  2.2.2 转基因食品的优点。

  1. 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病虫害对农作物影响,缓解粮食短缺问题。日本从上世纪 90 年代起开始致力于开展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在人多地少的日本,迫切需要转基因粮食种植缓解粮食短缺的局面。人多地少同时也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仅有 18 亿亩耕地上生产出 13 亿人所需的食物,转基因食物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例如华中农业大学报道,其培育研发的'华恢 1 号'和'Bt 汕优 63'

  品系水稻可以有效控制减产的主要害虫,减少 80%的农药用量的同时提高 8%的产量,实现一般粮食作物甚至杂交作物达不到的增产目标。

  2. 节约生产成本,降低食品售价。转基因粮食作物便于大面积推广,产量较高,生长周期也较非转基因粮食作物要短,所以转基因粮食作物生产成本要低于非转基因粮食作物,其制作的食品较非转基因食品售价要低。国内某大型饲料企业负责人就曾表示企业越大,越倾向于使用转基因原料制作饲料,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转基因粮食作物大部分为进口,价格较国内非转基因粮食作物要低。

  3. 借助转基因技术可以生产药物或保健类食品。通过寻找符合特殊性状的功能基因,例如防止动脉硬化的基因,剪切转移到指定植物的 DNA,从而使指定植物具有医药作用。例如,我国已经培育出抗乙肝转基因西红柿,该西红柿和非转基因西红柿在口味、外观和产量上一样,唯一不同的就是导入了转基因疫苗,经食用能在人体产生乙肝病毒抗体,起到预防的功效。

  此外,转基因食品还有延长食品的保鲜期作用;改善食品的口味和品质,提高附加价值;增加食品营养,增加食品种类的作用。

  2.2.3 转基因食品的危害。

  1. 食用安全的不确定性。转基因技术是基因工程技术的一个分支,用人工方式改变植物千百年来的固有自然属性,并未进行长时间的实验,尚无法证明是否存在基因改变的潜伏期,故其食用并不是安全无虞的,仍有不确定性。

  2. 可能发生基因漂移,影响其他物种。基因漂移是生物体自发转移附近的野生近缘种的靶基因,导致近缘附近发生在靶基因的内在遗传特征发生变化,形成新物种的形成,从而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环境发生变化。2000 年,加拿大爆发了"超级杂草"事件。在商业化种植具有抗除草剂特性的转基因若干年后,由于基因漂移,在附近的田间发现了可以抗二种甚至三种以上的油菜植株。这将严重影响非转基因油菜和原转基因油菜的生存,成为加拿大草原地区危害性最大的野草。

  3. 可能产生过敏反应。过敏性体质人较少,只占总人数的 2%-6%,但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也容易引发过敏。在自然条件下,已知过敏源达 500 多种。转基因作物是移植特定的基因片段以显示遗传性状蛋白。如果该蛋白是已知过敏源,则可能引发过敏人群出现不良反应。

  2.3 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3 年,ISAAA 于北京发布了相关报告,报告中提到从 1996 年到 2013 年,全球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由原来的 170 多万公顷增加到近 1.8 亿公顷,增长幅度在100 倍以上,与 2012 年相比,提高了 3 个百分点,并且每年都呈上升趋势1.据相关报告显示,2013 年,世界上近 30 个国家种植了转基因作物,发展中国家约为 20 个,其他为发达国家,种植的作物包括油菜、棉花、玉米等。[3]

  在世界转基因作物种植领域,美国占据着重要地位,该国种植面积超过了 7000 万公顷,在世界种植总面积中,所占比重达到 40%.欧盟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比 2012 年上升 15%.中国种植面积比2012 年增加 20 万公顷至 420 万公顷。截至 2013 的,世界上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包括加拿大、阿根廷、巴西、美国、巴拉圭、南非、巴基斯坦、乌拉圭等国家。[4]

  报告称,87%的转基因作物分布在美洲,亚洲和非洲分别为 11%和 2%.中国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棉花,还包括番木瓜和白杨等。据介绍,去年,美国开始种植转基因玉米,这种玉米有较强的耐旱性。孟加拉国第一次获得批准种植的转基因作物是 Bt 茄子;印尼在 2014 年开始种植转基因甘蔗,这种甘蔗比较耐旱;巴拿马允许种植转基因玉米;欧盟也针对转基因玉米制定了解禁计划,并向美国某家种子公司发放了转基因玉米许可。报告显示,2013 年,27 个国家的 1800 万农民种植了 1.75亿公顷的生物技术作物,比 2012 年增长 3%.不过,这一涨幅低于 2012 年,这一年全球范围内转基因作物种植实现 6%的空前增长率。2013 年以来,多个国家在转基因商业化种植政策方面有突破。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粮食生产供应不稳定,转基因作物的面积将继续扩大,转基因作物的种类将继续增加。科学家使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高产的转基因农作物,具备有抗虫、抗寒、抗病毒、抗旱、抗除草剂等多种性状效果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对粮食安全的保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4 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的必要性

  转基因食品因为其无可比拟的优点,使得人类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位,转基因食品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规范。食品安全涉及每一个公民健康权,转基因食品食用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公民健康权的实行效果。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应当由国家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转基因食品由于尚未证实其较为长期的食用安全性,不仅关系到食用转基因食品公民本人的安全,更关乎其子孙后代的长久安全。因为我们无法肯定人类食用转基因食品后是否会对子孙后代的人类基因产生影响,或会因技术的不慎疏忽导致整个人类种族的巨大变异或者灭亡。因此,国家制定从"实验室到餐桌"的一整套法律规定来立法规制转基因食品从研制、生产、流通和销售的整个流程是非常必要,甚至是迫在眉睫的。

  自然环境是千万年甚至上亿年自然选择的结果,各种生物携带自身适合自然环境的基因组成了大千世界,物竞天择原则保障了自然环境相对和谐的发展和共存。

  转基因食品是由转基因粮食作物生产而来,人类用其他作物甚至其他动物的基因替换原有的转基因粮食作物某种基因片段,可能导致生物自然资源破坏和环境变化,造成一些的生物的灭绝和不可控,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且由于转基因粮食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基因污染以及对非目标生物的伤害等现象,转基因食品安全立法亟待推进。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