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外国文学论文

《生命的层级》中爱主题的解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23 共6999字
摘要

  2011 年布克文学奖得主、英国当代作家朱利安·巴恩斯( Julian Barnes) 曾在其多部作品中书写有关爱的主题。例如,小说《101/2章历史》( 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1/2Chapters,1989) 、《福楼拜的鹦鹉》( Flaubert's Parrot,1984) 、《尚待商榷》( Talking it Over,1991) ,以及小说集《律动》( Pulse,2011) 、《柠檬桌子》( The Lemon Table,2004) 都体现其对于围绕爱所展开的情感以及伦理话题的特殊关注与思考。

  在后现代多元景观的背景下,巴恩斯始终认为人类的心灵与情感是一种持续而稳定的东西,可以从历史洪流中拯救我们[1]13.而在 2013 年推出的作品《生命的层级》( Levels of Life) 中,巴恩斯将真实生活中自己丧失爱妻的悲痛事实与虚构创作交融,深入地表达并探讨这一主题。这部作品从天空、大地到墓穴三个垂直空间层次,叙述了三位主人公的经历及其自己失去派特·卡瓦纳后的感受。该作品将虚构文本与非虚构文本并置,外部世界经验与内在情感体验书写相结合的方式,探问并剖析了生命本身的层级,其中充满了关于爱的深刻哲思与剖析。作品中有关爱的探讨较之以往作品更为集中而具体,已经超越了通常意义上文学文本本身有关爱的主题的热情表现与渲染,而是上升到爱的本质层面,具有一定的哲学内涵。纵观西方思想史,对于爱的探讨早有先例,最着名的莫过于柏拉图《会饮篇》有关爱的形而上学式的探讨,将爱看作进入理念的一种方式,“将爱理解为将事物凝聚在一起的冲动和力量”[2].法国当代着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 Alain Badiou) 在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对爱也有其独到的见解。在当今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的流行之爱的概念之外,巴迪欧也尝试另一种爱的观念,一种具有普遍性,涉及人经验建构的爱。在这一点上,巴恩斯有着同样的诉求。本文试图结合以巴迪欧为代表的当代思想家的相关理论,分析《生命的层级》一作中爱的主题之表现,爱之形式之呈现以及爱之本质的探讨,从爱作为想象性生存建构模式、作为对话性的伦理范式以及作为信仰性的实践智慧三个方面,试图论证: 无论在文学创作还是个人的生命体验层面,巴恩斯试图从个体经验出发,以爱作为一种救赎式、信仰式的建构力量,在现代社会伦理危机语境下形成伦理基本范式,以构建人经验与知识的真实内涵,确立情感的智性维度。

  1 爱: 想象性生存建构模式

  阿兰·巴迪欧对于伦理与情感在当代商品社会语境下的本质与作用有着深刻的洞察和反思。他认为“现代社会遵循着一种资本逻辑,经济景观转化成了一种冷漠的公众共识。这其中必然导致了伦理与情感的缺失”[3]30 -31.在《爱的多重奏》中他又对爱的本质进行了论述,“爱是从某种相遇开始的。这种相遇,我以一种形而上学的方式,赋予一种事件的地位,也就是说无法进入事物的直接规则的某种事物……爱不再是相遇的两个个体之间的封闭关系,而是一种建构,一种生成着的生命”[4]60 -61,突出了爱对于经济社会伦理涣散的语境下,不可或缺的建构作用。巴恩斯在《生命的层级》一作中透过浪漫之爱的表象探索普遍之爱的本质,强调其建构意义。在作品中将热气球运动与爱进行类比,说明爱之于人类具有一种想象式的、生存维度上的建构意义。在作品三个部分的开端,巴恩斯都有一段相似的陈述:

  “当两件事物放到一起后,世界开始改变”,首先点明了爱的创造性内涵。这也是巴恩斯思考爱之本质以及构建文本结构的基本思路。小说的前两部分“高度之罪”以及“水平面上”,巧妙地成为后文第三部分“深度的丧失”中关于丧妻之痛深入书写与剖析,讨论爱之本质的铺垫与基础。在作品的第一部分“高度之罪”中,巴恩斯是将爱与人在高处的存在感与幸福感等同的。以纳达尔( Nadar) 作为现代人的代表,在宣告上帝消失的语境下,热气球运动成为人类把握、体验生活本真意义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正如文中所提到的,“气球飞行员不需要借助魔法就可以探访上帝的领地,然后占有它”[5]13.气球飞行所特有的飞行高空,超越地平线而占领神圣领域的权力似乎展现了人类超越日常平庸的可能性。在小说中,高空中的一个个热气球成为人类向高处和深处探索的一种实践活动。在高空中,人们像鸟类一样体验着克服重力,以及其他自然外界条件的自由之身,“热气球代表自由---然而是一种臣服于风和天气的力量的自由”[5]9.而谈及热气球运动给人类带来的真实感受,文中给出了答案。物理学家 J. A. C. 查尔斯博士于1783 年12 月1 日,成为登上氢气球的第一人,他精妙地描述了他的这种行为以及内心感受,“当我感受到我自己,逃离地球时,我的反应不是单纯的快乐而是幸福。这可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体验。这么说吧,是一种强烈的感受到自己在活着的感觉[5]12.而主人公弗雷德·伯纳比( FredBurnaby) 感到”精神在上升“ [5]12,萨拉·贝哈特( Sarah Bernhardt) 则认为”热气球运动是一种极致的自由的象征“[5]13.然而,纳达尔将摄影与热气球的结合,则象征着一种结合水平与垂直方向的思考与透视。在第二部分中,巴恩斯则把故事从高空拉到了水平面,将放在一起的两种事物转化成两个人。”如同热气球与摄影相遇带来的超然感受与精神高度,魔法与真实的相遇,那就是爱“[5]37.

  巴恩斯并未急于阐述本体---爱的观念,而是首先利用热气球运动的体验这一喻体将主人公有关爱的感官体验承托出来。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巴恩斯所描绘出的一些爱的特征。巴恩斯所言的爱是一种精神上超脱于日常个体活动的体验或者感受。这种体验能够使人的生存感得以确定和加强,身体和精神同时处于平静状态。因此,爱是一种生存论层面的体验,是一种更具深度的存在方式。正如上文所言,爱如热气球运动一样可以被看作一个事件,一个把”两种事物“、”两个人“放在一起后,使世界发生改变的事件。纳达尔将摄影与热气球结合起来,代表着世界的一种进步,处于永恒地探索与认知的变化中。这些都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看待自己,或许更多的真理[5]26; 而在舞台上的演员贝哈特与上校飞行家伯纳比,两个所谓”比生命本身更高贵“的灵魂的相遇,并未达到对等,停留在了水平之上; 最后一节巴恩斯则提出悲痛实则是爱所构建出的模式的瘫痪。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爱的观念,着重表达两个个体的相遇,即爱的开始。哲学家巴迪欧认为现如今,爱已经陷入重重包围,应该如同诗人兰波所言,爱需要重新创造[4]42.换句话说,巴迪欧强调了爱的建构意义,”爱在生命中发明了不同的持续的方式。在爱的体验中,每一个人的存在,都将面对一种全新的时间性“[4]64.而奥特利( Keith Oatley) 在兼具哲学性与科学性思考的《情感简史》( Emotions: A Brief History) 一书中,在探讨以爱为代表的情感时,认为”爱是贯穿人类进化过程、存在于每个个体以致整个西方文化的一种历史性的情感。而正是这种情感定义了我们人类本身“[6]2.不难看出,爱对人类整体经验意义具有建构性作用以及创造性意义。那么爱作为一种情感形式,又是如何具体地起到的构建作用呢?

  2 爱: 对话性伦理范式

  巴恩斯从两种事物的叠加,两个人的相遇后世界的变化来表现爱的建构作用,实际上强调了爱的持续过程中的对话性质。这更印证了爱的动态性与事件性。如同纽斯鲍姆将”现实“爱定义为”一种关心的态度,即人们可以主动地愿意向另一个人表达出来“[7]151,因此是道德的一部分。它构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往模式,是自我生存模式的一种确认。以对话为形式的爱,是生存秩序与意义的加强与稳固。这也正是巴恩斯所说的,当两种事物、两种人放在一起后,世界发生改变的原因。

  巴恩斯认为在爱的本质中,实则存在一种生存性对话模式的构建。第三部分中,巴恩斯重点描写了其在爱妻逝世后的悲痛之情,细致地刻画这种情绪如何改变了他的生活状况,从而从反方面表现爱的作用。”悲痛如同死亡,平庸而特别……悲痛又因人的性格各异……悲痛是人的一种处境,而不是一种身体状况,因此它可以被忘却,却无法治愈“[5]70 -71,”悲痛重新配置了时间长度、结构以及功能,甚至空间“[5]84等等。显然,悲痛被描绘成爱的对立面,悲痛的开始即爱的缺失实际上是”一种事物模式的缺失。或许悲痛,不仅毁坏了所有的模式还毁坏了相信这种模式存在的信念“[5]85.巴恩斯所提及的这种模式正是爱的建构与力量的体现。后文巴恩斯也引用了着名作家福特·马多克斯·福特( Ford MadoxFord) 谈及这种模式,”你结婚是为了继续对话“[5]102.如此看来,这种对话模式一旦建立,死亡又怎么能破坏它。”悲伤与哀悼恰恰是对爱的确认和记载,是构建身份和意义的基础“[8].同样,哲学家巴迪欧谈及爱的建构时,认为爱处理的是一种分离和分散,处理的是”两“( Deux) 的问题; 同时,这个”两“进入情境之际,以一种新的方式体验世界,采取一种偶然的方式,即”相遇“,因此这种建构不再是从”一“而是从”两“的观点来看。然而,爱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建构,需要不断地跨越空间、时间和世界所造成的障碍[4]59 -63.换而言之,在爱的建构中,涉及到”两“即差异的理解与信任。在爱的事件中,个体从”一“的独断式体验转变成更有包容性,合作性和发展性的”两“式对话性建构。可见,巴迪欧是将人们常说的炽热的”爱情的体验“与”爱的建构“相区别的。在文中最后一部分,巴恩斯阐述了在一段时间内,在与悲痛斗争的过程中缅怀爱妻,并回忆过往与其共同建立的种种”生活模式“.而事实上,巴恩斯发现,妻子一直以一种想象式的形象存在于脑海中,他们的对话依旧继续着。当穿越悲痛的迷雾森林,巴恩斯终于清楚”一个人死了只能说明他不再活着,却不代表他不存在“,于是继续与妻子对话,分享他的日常生活,依旧保持两人之间的亲密语言,把已经死去的她外在化,因为现如今她已经内在化了[5]102 -103.爱的建构已经使得世界一种新的可能性的诞生。”爱并不把我们引向高处,也并不把我们带向低处。它是一个生存命题: 以一种非中心化的观点来建构一个世界,而不是仅仅为了我的生命冲动或者我的意义“[4]5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