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外国文学论文

李彦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5-18 共324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李彦中文小说的女性价值观探讨
  【第一章】李彦小说中的女性观念探究绪论
  【第二章】历史反思:革命母亲的悲剧书写
  【第三章】现实观照:海外女儿们的个体觉醒
  【第四章】不断发声:李彦女性书写的策略
  【结语/参考文献】李彦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结 语
  
  李彦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围绕着女性群体,发散出各有特色的女性声音。纵观李彦的文学创作历程,其小说轻松出入加拿大及中国的文化视域,以局内人的视角勾连历史与现实情境中的两代中国女性的命运,具有十分独特的亲历性、在场性,同时也有作为局内人的自我反省意识。正是透过形态各异的中国女性形象,使得其作品从容穿透生活现象,体现出性别自觉、强调个体认同的女性观念。
  
  早期李彦将历史作为小说叙述空间指向革命母亲的迷失,特别是《红浮萍》反思了革命女性在理想和婚恋上的双重悲剧,批判了“集体话语淹没个体话语,革命队伍取代传统家庭,革命伦理取代婚姻伦理”的政治规训,也喟叹女性对自我认同的销蚀。在传统写作中母亲形象往往是伟大的、完美的。然而,李彦从女儿视角重审母亲,通过母亲在家庭中的不合格表现以及在工作上的努力并未获得认同,祛除其形象的“神话化”,也利用母亲悲剧启示下一代掌握人生命运,追寻个体理想,从而以个体实践完成了历史反思。
  
  其后,李彦的关注视野转向浮萍式生存的海外女儿们,《嫁得西风》和《海底》则指向了女性个体的觉醒与成长。作者将“浮萍”隐喻无所归依的华人移民女性,又将“海底”隐喻自由却困苦的加拿大生活,从而描述出华人移民女性群体对生存、理想和婚恋的迷惘与失落。但觉醒的女性个体如平、江鸥和胡太太,却表明了浮萍境遇只是一时,只有在反思中提升自我。积极改变困境,才能抵达重生的彼岸。正是通过“迷失者”和“觉醒者”的对照,凸显出了觉醒者性别自觉,强调个体认同的女性观念,而迷失者只能继续沉浮海底,悲剧收场。
  
  小说也体现出明显的女性书写策略。首先表现在重复手法,作者往往通过母女形象的重复,母女关系的固定表达以及新移民女性的成功模式,使得女性的发声在重复之中蕴含新思考,呈现出递进的叙事高度。不过笔者也认为,过于强调、重复个人自身的经验往往会使得作品单一化,带有极大的局限性。这也是作者这种写作模式的缺憾;其次表现在多重叙事声音中,李彦的女性书写一方面通过作者型叙事声音指引读者对文本人物产生符合读者期待的价值判断,丰富女性形象,也更好地突显女性的性格特征,权威性地表述女性话语,另一方面通过个人型叙事声音相互交织,呈现不同女性的生活现状和情感态度,体现女性对自我的审视与反思,从而重塑女性的主体地位;第三表现在以对照手法形塑女性,首先通过中国女性的内在对照(母女对照和华人移民女性对照),从反差性的代际危机和移民生活中凸显作者肯定女性个体奋斗的女性意识与价值立场。其次通过华人女性与异族女性的对照,形塑坚强独立的华人女性,从而也在东西方文化差异所产生的隔阂与共鸣中,凸显作者的多元文化理念以及对各族女性的理解与关怀。
  
  新移民文学中的女性写作鲜明地诉求着个体精神,致力于建构自我主体意识和个人价值。李彦作为加拿大新移民文学的其中一员,更是以鲜明的女性叙事鲜活了海外女性群像,凸显了女性的主体意识。
  
  参考文献
  
  李彦中文作品:
  
  1.李彦。嫁得西风[M].收录于小说集《羊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李彦。杏树岭[M].收录于小说集《羊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李彦。羊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李彦。红浮萍[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5.李彦。海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相关期刊论文:
  
  6.申丹。叙事形式与性别政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7.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J].外国文学评论,2004(3)。
  
  8.游翠萍。夹缝里的革命--论女性革命者形象与女性解放[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9.王宁。流散文学与身份认同[J].社会科学,2006(11)。
  
  10.陈瑞琳。从《红浮萍》到《嫁得西风》--读加拿大女作家李彦的中、英文小说[J].附录于李彦小说集《羊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1 吴华。时代的气息 经典的美感--读李彦的作品[J].收录于《羊群》,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2.王华颖。回归家庭--女性悲哀和幸福的双重所在[J].安徽文学,2009(1)。
  
  13.李彦。李彦自述:我从不为自己的选择后悔[J].文学界,2009(6)。
  
  14.张金海,王永华。浅析“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J].湖南农机,2010(4)。
  
  15.刘再复。历史的见证与人性的见证--读李彦的《红浮萍》[J].《红浮萍》序言,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16.庄建、虹飞。纤笔一支的担当--华裔作家李彦访谈[J].译林,2011(5)。
  
  17.网文。《加拿大华裔作家李彦最新长篇小说<海底>出版》[J].华文文学,2013(5)。
  
  18.戴冠青。“多重边缘人”的女性叙事--北美新移民女作家的小说创作[J].暨南学报,2013(9)。
  
  相关学位论文:
  
  19. 肖晶。革命文学与女性形象的塑造[D].山东大学。2007.
  
  相关著作与研究资料:
  
  20.[法]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1.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妇女运动历史资料(1927-1937)[R].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
  
  22.蒲。极左思潮的历史考察[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23.罗斯玛丽·帕特着、艾晓明等译。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上海:华中师大出版社,2002.
  
  24.(美)苏珊·S·兰瑟着、黄必康译。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5.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26.(美)波利·扬-艾森卓着、杨光学译。性别与欲望--不受诅咒的潘多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7.张兵娟。电视剧:叙事与性别[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28.郭夏娟。为正义而辩--女性主义与罗尔斯[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9.肖薇。异质文化语境下的女性书写--海外华人女性写作比较研究[M].四川:巴蜀书社,2005.
  
  30.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31.于东晔。女性视域: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文学女性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2.陆薇。走向文化研究的华裔美国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33.张翠萍。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4.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5.张平功、栾栋。全球化与文化身份认同[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
  
  36.屈雅君。中国文学:关于女性的叙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后记
  
  光阴荏苒,三年的研究生岁月匆匆而过。还记得三年前走过暨南大学的大门拱桥时,心中激动难当,盼望着自己能在文学道路上进阶。殊不知,三年转瞬即逝,青春已远,但内心的收获是丰盈的,也是难忘的。这段以梦为马的读书时光,提醒着自己如何面对往后的人生。
  
  研究生三年,回忆历历在目。在此,真诚感谢我的导师、老师们的关怀和帮助:研一时修习老师们的课程,不仅拓宽了阅读视野,也打下了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研二时旁听导师李亚萍老师的海外华文文学课程和比较文学课程,深化对海外华文文学的认识,后远赴台湾的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以交换生的身份度过第二学期,其间选修了马华作家黄锦树老师的课程(文学研究方法),在他的授课和指导下,发掘文学研究的另一种思考方式;研三时在导师的指导下,耗时半年完成了这篇论文,以此作为对自己研究生生涯的交代。同时学生有幸联系到研究对象--李彦老师,通过邮件进行数次访谈、交流,使得论文写作更加顺利,论述也更加深入……我也感谢家人在读研时期对我的远程关怀和期许,让我成为他们的骄傲;感谢男友和朋友的支持和鼓励,对我的生活和事业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包容。或许在记忆中打捞这些细节,显得刻意和矫情,但这却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动力。同时它还提醒着我,在这三年中,我留下了多少美好和遗憾。
  
  只是,风雨多径志弥坚,关山初度路尤长。人生之路正因有这样的经历,才有继续前行的勇气。而我也在告别过去的自己,去遇见更好的自己。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