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信息化的不断加深,社会正朝着信息化的方向迅速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地影响、渗透、冲击着教育,使得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面临着巨大挑战,其信息化教学能力正在成为教师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广大教师必须尽快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迅速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更加主动地投入到信息化教育变革中去。
一、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
信息化教学,是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学习、教育教学管理,以便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模式,达到新的教育教学效果,从而有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个载体,并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利用信息载体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素质,贯穿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
从价值哲学的角度看,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以及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关系的体现,是教师遵循信息教学技术的逻辑规律和自然法则,利用技术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教学任务的价值体现过程,其本质都是促进具有生命活力的学生的发展。
从教学过程的阶段看,信息化教学能力蕴涵在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五个阶段:计算机素养培养阶段、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改革阶段、基于信息技术的全面教改阶段。随着教育信息化改革的不断加深,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内涵不断丰富。
二、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需要转化为能力;能力是知识的目的,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既要综合运用知识,又要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知识体系与信息化教学实践的有机统一。
以上有关信息时代教师能力结构的观点,基本都是从教学活动、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等方面的分析探讨。在分析信息化社会中教师教学能力结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框架包含五种子能力:信息搜集、整理、融合的能力,知识更新、运用、迁移的能力,课程开发、整合、设计的能力,教学组织、监控、评价的能力,理论研究、创新、实践的能力。这五种能力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搭建起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框架。
(一)信息搜集、整理、融合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教师获取、处理、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将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及水平成正比。教师需要将各种信息转化为学科知识,并融合到课程建设、教学实践、理论研究当中。这种能力体现在三个层面:技术层面、智力层面和认识层面。技术层面:较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使用各种信息传播工具获取信息。包括:基本操作能力、写作能力、运算能力。智力层面:掌握信息处理能力和把信息技术融和到教学中的应用能力。包括:快速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生成表达信息。认识层面: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修养和信息意识,包括:信息道德修养、信息意识。
(二)知识更新、运用、迁移的能力。教师必须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不断更新学科专业知识,有效地将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应用于现实的信息化教学活动。迁移能力,包括信息化教学纵向迁移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横向迁移能力。信息化教学纵向迁移能力,主要指教师将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应用于解决信息化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化教学横向迁移能力,主要指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情景中的教学经验,创造性地应用于其它新的信息化教学情景中的能力。
(三)课程开发、整合、设计的能力。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进行课程建设是对教学实践经验的有效总结,是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必然要求。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课程设计已经不能很好地指导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能够不断开发新课程,整合现有课程,优化课程教学体系,设计出适应新的教学需求的课程,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四)教学组织、监控、评价的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是指教师能够综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等手段高效地、科学地组织教学,构建信息化教学情景。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建立有效地沟通交流渠道,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行动态化全程监控,把握学习的各个环节,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程度。教学评价能力,是指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关注信息化情景中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强调以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的提高为评价的主要价值取向。
(五)理论研究、创新、实践的能力。没有正确的理论和观念,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发挥不了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实践性知识转化为基础理论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在教师队伍中,科研风气不浓,一些教师满足于靠积累个人经验来教书。面临新技术的挑战,仅凭经验来进行教学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应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率,通过科研创新教育理论,转变教育模式,更新教学方法,并进行实践探索,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化。
三、培养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方法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培养一支信息素养高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国家政策的科学统筹、社会资源的合理调配、院校发展的高度重视,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展。笔者结合院校教育实践,认为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应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教育观念,实践信息化教育理念。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性教学活动来宣传、强化信息化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人才观。教师是新的教育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教师对新技术的态度影响到技术的应用以及教师角色的转换。因此,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使他们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
(二)更新知识结构,适应信息化教育需求。在教师培养过程中,必须把信息技术作为其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把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作为考察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因子。院校要重视新的教育技术的引进,使教师不断了解新技术,适应新技术,驾驭新技术。教师既要懂得"教什么",也要懂得"如何教".随着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实践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知识体系不断充实、发展和变化。
(三)重视条件建设,营造信息化教育环境。院校要加大投入力度,重视硬件和软件条件建设,营造丰富、多样的信息化教育环境,使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感受和体验信息化教学的便捷和优势,激发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和不断发展。比如数字化校园网建设、多媒体教学平台建设、网络课程建设、远程教学和微课建设等,都可以促进信息化教学的良好发展。
(四)加强师资培训,建设信息化教育团队。教师培养分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方面。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技术知识,职前教师主要通过系统学习的方式获得,在职教师则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参与培训等方式获得离散的教学技术知识。院校要为教师培训提供条件和便利,通过学位进修、短期培训、业务培训、访问交流、学术研讨等方式,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信息化教学领军人物,建设信息化教育团队,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
(五)构建交流平台,共享信息化教育经验。近年来,信息化教学大赛广泛开展,成为全国各地各校教师观摩、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以信息化教学大赛为平台,实现信息化教学大赛常态化、制度化,可以为教师提供展示、交流和提升的机会。以信息化教学大赛为基础,构建信息化教学经验交流的有效渠道,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创建虚拟学习社区,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六)鼓励教学研究,引领信息化教育发展。实践证明,教改立项、精品课程、教学成果奖和示范课建设能够有力地推动院校的信息化教学快速发展。
院校应该通过各种制度和奖励措施鼓励和推动信息化教学研究,促进信息化教学的良性发展。把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以教学研究成果指导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经验推动教学研究发展,做到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四、结语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性任务。在不断研究和丰富信息化教学能力内涵和构成基础上,需要国家、地方、学校和教师齐心协力、相互配合,通过成立领导机构、组建专家团队、培养领军人物、打造教学团队、政策引导、建章立制、创设环境、营造氛围,激励教师积极投身信息化教学,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筱兰,郭绍青。信息化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王文君,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践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2012,(3)。
[3] 陈 丽,李 芒,等。论网络时代教师新的能力结构[J] .中国电化教育,2003,(4)。
[4] 李 芒。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师的教学能力[J] .教育研究,2002,(3)。
[5] 李 群。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J] .理论月刊,2006,(6)。
[6] 郑小军,张 霞。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策略[J].教育评论,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