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德育论文

引导师范生自助自育,促使师德真正内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16 共6764字

  (三)抓好教育实践环节,强化师范生师德的知行统一。

  诚如前面所提到的,良好师德的养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既需要在一定的师德认识基础上,逐步培养师德情感,形成师德信念,从而指导教师道德行为的产生;又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高师德认识水平,体验师德积极情感,修正师德行为。因此,师范院校应提供机会,使师范生在实践中不断确立信念、培养感情、锻炼意志、规范行为,在切身体验中真正养成稳定的教师职业道德。

  1.重视师范生教育见习、实习。

  按照教学计划,师范生一般都有两个月左右的教育实习时间。教育实习不仅能进一步培养并检验师范生的师范技能,使其学会如何上好一堂课;通过适当的引导,还能使学生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内在魅力,增强师范生立志做一名好老师的自觉性。因此,师范院校要高度重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与实习院校做好沟通,以取得实习院校的配合。实习院校要为师范生配备德才兼备的实习指导教师,使师范生在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经验外,也能学习到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高尚职业素养。实习指导教师可以创造机会令师范生和学生一起创办黑板报、参加趣味运动会、举办主题班会等,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感受教师工作的苦与乐,找到教师爱岗敬业的力量源泉,从而培养深切的教师职业情感,坚定教师职业理想;通过让师范生分担班主任工作、参与家长会或家访等活动,在与学生、家长、同事的直接接触中,将所学到的师德理论运用于现实教育关系的处理中,体验教师职业的挑战性,发现自身存在的知行脱节等不足,激发师范生自我提高、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指导教师还应在师范生进行课堂讲授、课下与学生沟通等教育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指导其感受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身心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体会教师职业对教师崇高师德的要求,从而真正树立为人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另外,除了对师范生实习期间的其他表现进行核定外,师范院校还可以采取为师范生建立"师德表现与成长记录册"等办法,加强对师范生师德养成与践行方面的管理与评估,使师范生在见习、实习过程中将口号式的师德要求转化为切实的行动,真正践行教师职业道德,避免教育实习流于形式。

  2.引导师范生开展教育相关的社会调查。

  师范院校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组织师范生进行与教育、教师相关的社会调查,使师范生了解教育事业与祖国未来发展的密切联系,了解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对优秀教师的迫切需要,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伟大使命,从而坚定终身从教的职业理想;通过社会调查还可以让师范生了解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待与要求,了解学生及家长对师德的关注与肯定,了解社会对教师"缺德"行为的痛恶与谴责,从而发自心底地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激励自己克服各种困难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水平,立志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好教师。通过社会调查得到的正面信息,可以强化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情感,使师范生以作为一名为人颂扬的人民教师而自豪,从而坚定教师职业理想并激励自己不断进步以成长为合格的优秀教师;调查获得的负面信息也可以为师范生敲响警钟,时刻审视自己的言行是否与师德要求相符,并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不断完善自己。

  3.鼓励师范生参加社会服务。

  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特别是边远山区的贫困小学义务助教,感受山区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对教师的需求,从而产生教书育人的强烈使命感,还可以受到孩子们无畏条件艰苦坚持学习的感染,锻炼艰苦从教的坚强意志,养成清廉、坚韧、奉献的教师职业精神;还可以鼓励师范生参与献爱心活动、"希望工程"活动、为外出务工者子女义务辅导活动及其他社会公益活动,培养师范生善良、有爱心的品性,体验个人对社会的价值以及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另外,广泛参与各项活动,还可以使师范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面对突发事件能首先考虑他人与集体的利益等等,这些本身就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因此,鼓励师范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并在活动中有意识地指导师范生全面理解师德知识、深化教师职业情感、磨砺教师职业意志、规范师德行为,对于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师德品质大有裨益。

  (四)营造师范特色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师范生师德修养水平。

  校园文化是每一所学校在各自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特色文化,是反映师生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是维系学校团体的精神力量。

  校园文化渗透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其强烈的感染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校每一个成员的思想精神、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因此,为促进师范生的师德修养水平、提高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实效性,除了要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抓好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实习等社会实践,还要注意以师德培养为主线加强院校物质文化环境的美化与精神文化的建设,使师范生的师德修养水平在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具有师范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得到提升。

  1.美化育人环境。

  学生自走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学校的环境就以最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展现了学校的形象,也在"细无声"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很难想象一个垃圾遍地、尘土飞扬的学校能使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也很难想象置身于人人宣扬爱校如家的氛围中,会有学生刻意破坏公物。正如我国古代学者所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因此,要培养师范生的高尚师德,首先要为其创造一个处处体现师德价值、处处彰显师德精神的良好环境,像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要求的那样,创造良好环境以影响学生,我们甚至要力求做到让学校的墙壁也能说话。师范院校应加大投入,美化文化环境,完善文化设施,精心布置教育教学场所,增添体现师德主题的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教育名言碑园,竖立优秀教育家的塑像,在主干道或教学楼前标志师范校训,设立教育橱窗,开辟师德宣传长廊,张贴名师画像,摆放师德行为警示牌,只要匠心独运,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可以成为师德教育的载体,不仅能反映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凸显院校教育与师范特色,更能对提高师范生师德水平、规范师范生的师德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开展师德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大学有别于其他阶段教育的鲜明特色,由于其主要由学生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个体的主体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对个性彰显的青少年具有较大吸引力,大部分学生都能广泛参与其中。因此,师范院校应将师德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在轻松、和谐、充满趣味性的活动中加深师范生对师德知识的理解,建立并深化师德情感,磨砺师范生的师德意志,养成并规范师范生的师德行为习惯。首先,可以组织师范生拜访退休老教师、参加优秀教师表彰会,举办教师主题诗歌诵读会,开展教师节庆祝晚会,培养师范生对教师行业的亲切感,激发师范生对步入教师行列的兴趣,树立教师职业理想;其次,通过开展师德知识竞赛、两难问题辩论赛、师德主题的校园短剧小品大赛,使师范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师德知识,学会用师德规范指导具体的行动;再次,可以邀请着名教育家或一线优秀教师作学术报告,使师范生把握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并在师德模范高尚风范的感染陶冶下,形成提升道德、增长知识、创新能力的自觉性;最后,开展说课技能大赛、课件制作评比、最美三笔字比评等活动,提高师范生的从教技能,同时也要通过十佳歌手比赛、大学生科技创作比赛、三人行宿舍篮球赛、假期社会调查报告评比等各种文体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师范生的知识面,养成健全的人格,提升交流协作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3.形成积极健康的师德校园舆论。

  校园舆论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学校成员对某件事情所持的主要看法和态度,这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人的看法及态度。一种理论能否被人主动地应用于实践或者说反映某种价值取向的行为是否被人所接受,一定程度上要受到舆论氛围对该理论或行为的评价的影响。因此,要真正提高师范生的师德修养水平,并非努力为其建构"无菌室",规避社会,而要引领他们正视社会不良倾向的影响,学会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做出令人满意与明智的价值判断,形成积极健康的师德舆论基调,使师范生发自内心地认可师德理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观、教师观。在这方面要注意两点。第一,了解当前校园舆论走向。有学者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各师范院校普遍存在部分师生对师德教育还持有不正确的看法,对某些有失师德的行为非但不反对反而持理解、接受的态度,甚至某些教师本身就存在师德缺失的问题。

  因此,师范院校的相关部门首先应深入调查走访院校师生,了解当前院校的师德舆情,并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针对性地改进师德教育及宣传工作。第二,在了解舆情基础上,将师德教育内容融入其中,确定健康向上的校园舆论基调。院校可以通过校园广播电台、校报校刊、宣传栏等媒介宣传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信念、教师道德品质、教师职业素养,大力报导师德模范先进事迹,并对"缺德"现象提出批评,引导师范生对这类现象讨论分析,形成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舆论氛围。另外,师范院校还应充分重视网络在创造、传播舆论方面的优势,利用校园网编发新闻,大力宣传校内外模范师生乃至全国师德模范的事迹,引导师生向先进看齐;创建师德教育主页,向师生提供优秀传统师德文化、当前教师职业道德理论及实践、师范生日常行为道德规范、各国师德教育经验等师德教育相关知识,为师范生加强师德自我教育提供素材;利用 BBS 论坛、师范生群或其他同学参与性较强的栏目,开展师德现实问题或典型事例的讨论,激起师生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并达成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相符合的统一认识,形成人人学先进、赶先进的师德舆论,从而达到师德教育的目的。

  (五)提高师范院校师资队伍素质,为师范生提供良好师德示范。

  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着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师希望引导别人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别人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别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他应当首先发展他本身的这些优秀品质。

  既然教师是学生的楷模,那么要培养师范生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作为师范生师德发展之路的引领者,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师表,在细微之处展现师德风范,一言一行都要为师范生做好表率。

  1.选取师德素质高的教师进行师范生师德教育。

  首先,师范院校在选聘新教师时要严把关,注重其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修养水平的评定,摒弃师德考核走过场、做表面文章的形式主义作风,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教师职业道德素质考评标准,并加大该方面的权重,切实加强对品行、教养、责任心、使命感等教师职业道德的考评,凸显师范院校对"人师之师"的更高道德要求,保证教师队伍整体的道德素质。

  再次,对于承担师德教育的教师则要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可以通过教师推免、学生投票、师德考评等各种形式选拔师范院校内人格高尚、敬岗爱业、热爱学生的优秀教师担任师德教育课程讲授,也可以聘请德高望重的教育专家或教育一线的模范教师来做讲座,加强对师范生师德方面的培养。另外,对于师范生实习阶段的指导教师、专业学习方面的导师、日常学校生活方面的辅导员都要精心选拔,重视对其进行师德修养和思想素质方面的考量。

  2.加强师范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师范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要接触各层级、各类别的教职工,每一位老师其实都在有形无形之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其道德信息总会蕴藏在教学或其他日常互动中,无法人为控制,也无法掩藏".正如彼得斯所言,"不管你愿不愿意,每位教师都是德育教师。"同样,科尔伯格也指出类似的观点,"教师有时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所从事的这些日常工作就是教育活动。"因此,除了师德课程的教师需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外,上到学校领导,下至一般的教师、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后勤管理人员,都要不断提高自身师德修养水平,"只有内心真正认同并确实具有良好师德,才能可能在日常工作中持续而稳定地展现出这些值得师范生学习的师德品质。"同样,人人遵守规范,处处争当楷模,才能为师范生形成良好的师德环境。加强师范院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师范生师德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

  首先,学校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师德建设为重点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建立规范化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完善、高效的师德建设运作机制,并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院校全体教职工的参与。其次,教师要努力做到自重、自律,提高自身师德修养,树德心,践德行,把育人的丝线贯穿于自身的举手投足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再次,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师德建设评估制度,定期进行考核与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表彰奖励和惩戒制度,将师德建设落到实处。学生管理人员在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的同时,也要深入了解学生、爱护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与问题,充分发挥管理育人的优势。最后,加强后勤人员的管理,切实提高其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提高师范生师德素质贡献自己的一份隐形教育力量。

  (六)引导师范生自助自育,促使师德真正内化。

  自我教育是指教育客体在其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发挥主体性作用,根据社会及教育者的规范、要求,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等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和提高自我品质的一种高度自觉的自省自律活动。

  要提高师范生师德教育的实效性,切实提升师范生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平,除了要保证师范生师德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保障师范生师德培养相关的实践环节的顺利开展,完善师范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要高度重视师范生的自我教育,因为前面提到的所有师德教育形式均属于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使师德真正成为师范生自身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的"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1.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激发师范生的主体能动性。

  良好师德品质的养成,究其本质来说是师范生个体在教育者的引导下自觉自愿地进行内部思想矛盾斗争的自我教育过程。若忽略师范生主体性的发挥,单凭教育者的一厢热情向受教育者灌输再多的师德内容,师范生也不可能形成对师德知识的深刻理解,不可能形成深厚的师德情感,师德意志的磨砺以及师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就更无从谈起。因此,师范院校应注重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劳动特殊性及社会价值的教育,通过课堂教育或社会实践等各种形式培养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感;向师范生呈现教师先进模范的师德事迹或引导师范生亲身运用师德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诸如与中小学生交流方面的困难,使师范生感受到师德的力量与价值,自觉形成提升自身师德水平的强烈愿望,主动以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动,变被动接受师德教育为主动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2.培养师范生自我教育能力。

  一者,提高师范生自我认识能力。教育者要引导师范生将目光转向自己,将自己与他人、教育、社会联系起来,用发展的、统一联系的视角审视自己,了解自身师德现有水平,找到自身做的比较好的方面以及与其他师范生、与自身理想的教师形象、与社会寄予的期望与要求间的差距,采用记载师德日记等形式自觉进行深刻自我反省,做到学有所思、思有所省、省有所悟、悟有所行。二者,培养师范生自我激励能力。使师范生在有所行之后,始终不断激励自己,向前、向上,行就必要有所获。师范生可以尝试为自己制定师德发展规划,将崇高的师德理想分解为一步步的短期目标,引导师范生产生向上的力量,自我鞭策,为了成就"红烛"、"春蚕"远大理想而"不须扬鞭自奋蹄".三者,加强师范生自我控制能力。置身于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师范生难免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这就要求师范院校不能单纯采取过滤信息的方式将师范生保护在思想无菌室中,而要引导师范生正视现实,通过强化自我控制能力,以抵制社会不良倾向的影响,自觉加强自身修养,在利益面前不为所动,在教师之旅中不迷失方向。

  3.为师范生创造自我教育的条件。

  意识到师范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性之后,师范院校要整体部署,为师范生自我教育的实现创设有利条件,诸如:充实图书馆中师德方面的书籍、期刊,建立师德教育校园网主页,为师范生提供师德发展史、师德教育研究进程、中外师德教育模式比较、与师德相关的经典案例或现实问题、教师先进模范事迹等各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之中,教师要为师范生留有思考、讨论、自我内化的时间,强化师范生的理论思辨性,提高其合乎师德规范的道德判断与选择能力;为师范生提供师德相关的研究课题或作业,并为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人际、经费等各方面的帮助;举办各种师德相关的知识竞赛、辩论赛、短剧表演或实践活动,在轻松娱乐的氛围中实现师德自我教育;推选模范标兵以强带弱、开展学长-学弟互帮计划,选择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师范生的辅导员或导师,为师范生在师德自我教育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设立心理辅导与咨询部门,在倾听、交谈、疏导中,帮助师范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应对方式和心理调试技巧,使其学会自助、自育。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