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 “林奇式”摆拍摄影的特征探究
【引言 第一章】 “林奇式”电影美学特征
【第二章】具有“林奇式”特征的摆拍摄影家作品
【第三章】 “林奇式”摆拍与其他摆拍摄影的区别
【第四章】自己作品中的“林奇式”特征
【参考文献】摆拍摄影的“林奇式”趋势研究参考文献
二 具有“林奇式”特征的摆拍摄影家作品
从摄影术发明至今有着太多使用摆拍的案例,纵观摄影史,无论是雷兰德《人生的两条道路》对绘画的模仿或者“画意摄影”潮流,甚至桑德的德国肖像纪实摄影都是通过摆拍的形式来完成的。在通常摄影家的摆拍摄影中,为了追求某种审美效果,通常都会布置光线,摆布模特,有的还置办好一块背景或者环境道具,在一切就绪之后才开始拍摄。这样的创作方式使得摄影不再局限于到现实中去寻找素材,而是可以主观的进行建构,使得摄影从本来的现实生活中摄取照片的“照相”演变为创作自己心目中影像的“造相”.在今天,这样的摆拍方式更是广泛应用于广告模特摄影、影楼摄影、静物摄影的方方面面,甚至某些“到此一游”的照相留影也具有这样的方式。
由于摆拍手法预谋性的特征,使得摄影家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像电影导演般摆布画面,因此许多摄影家的摆拍作品开始呈现出“电影剧照”般的效果,这种“电影式摄影”中就有了类似于“林奇电影剧照式”的照片出现。
1、杰夫·沃尔(Jeff wall)
加拿大摄影家杰夫·沃尔的作品中,总是容纳着丰富的戏剧场面,杰夫·沃尔使用单幅图片来传达故事,可他的作品中却可以容纳下一本书或一段历史的内容,而且其在作品中的文学戏剧性因素,更是使其作品蕴含着某种凄美或浮夸的故事。他认为纪实照片是依赖于“零碎”的美学观点,而摆拍摄影照片是一种完整的视觉呈现,如同绘画一样能够更加大限度的发挥艺术家的自主性。杰夫·沃尔非常擅长通过导演摆布画面,通常都像由拍摄电影一样的工作方式来完成其摄影。不论时间、地点、光线,还是其中人物都经过前期的周密设计。他以摄影的方式来进行生活现实的取样,拍摄的瞬间都不是自然发生的。他的作品常常让我们感到一种强烈的压力,在时间停留的瞬间,我们从一幅画面可以看到整个故事,看到整个现代生活。
从画面形成的因素及画面呈现的效果来看,杰夫·沃尔的作品与大卫·林奇电影中的某些剧照特别相似,在表达内容上都拥有着同样的戏剧文学特征及弗洛伊德式的心理暗示。但和林奇的作品比起来,杰夫·沃尔对题材的选择更为理性客观,而林奇则显得更加个人化。因此,杰夫·沃尔更加注意社会典型性事件下人的状态,而林奇更多的是通过异化事件来进行超现实主义的表达。杰夫·沃尔更多的是关注资本主义社会沦为一种“景观社会”下的人的现状,而林奇更多的是关注景观下人的身理、心理产生的改变。
2、库留德逊(Gregory Crewdson)
美国摄影家库留德逊坦言,他的摄影作品受到了大卫·林奇电影的影响。与其他摄影家相比,库留德逊拍摄照片的阵容显得更加庞大,他通常会雇佣一个电影团队,使用电影拍摄的团队和技术来进行拍摄。而他自己则如同导演般来协调团队各个制作环节的工作。他通常在天黑前的黄昏时刻使用大量色温不同的人造光源对布景进行布光,人照光与自然光的融合使得画面呈现唯美的色彩,而特殊的光线效果与精心的场景布置也呈现出一种超现实的神秘气氛。他的作品也经常如大卫·林奇般将使用某些物体将画面分割成多元的舞台,然后天马行空的想象使得画面传达出更为广阔的信息和细节。他偏好住宅、旅馆、街景的主题,着力表现光影下的色彩及情绪变化。在他的作品中,清冷的街景,孤寂的男女,显现出浮华掩饰下人物内心的空虚和失落,空无一人的空间或单独出现的人物,暗示现代人际关系的疏离。
库留德逊的作品与林奇的剧照非常相似,而他们都喜欢将作品的背景设定于美国的某个小镇上,作品中经常出现对这种美国小镇的表现。而库留德逊喜欢表达在看似平淡生活下隐藏的危机,林奇则是现实生活的阴暗面。库留德逊喜欢表现现代社会生活的荒凉感和人物内心的孤独,而林奇对日常生活的阴暗面的揭露则更为直接和残酷。
3、索德克(Jan Saudek)
捷克历史上最着名的摄影家索德克,则没有条件像库留德逊那样雇佣一个团队为其服务,他除了一个相机外几乎一无所有。他将自己处于孤僻和封闭的状态,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在一间极其狭小的地下室完成的,而地下室斑驳墙皮也成了他摄影作品中的明显标志。经济拮据的索德克需要在白天进行其它工作,只能在晚上进行创作,而这种限制的环境,根本不能阻挡其“天马行空”的创意。他的作品通常直接面对人的肉体而带有少许黑色的色情意味,而情色表象下异化的人体则暴露出一种暴力和扭曲,这样的形象模糊了美与丑的界线。在索德克的作品中,地下室的窗户也一直被他进行着超现实主义的创意改造,为了加强画面的奇特效果,索德克还在冲洗完的照片中进行了大量的着色,这些色彩的使用也没有遵守客观的色彩学规律,而是如同教堂玻璃镶嵌画般使得画面具有一种光怪陆离的超现实主义感。
索德克作品中对现实阴暗面残酷的描述及超现实主义特征,其实和大卫·林奇的作品内核非常相似。他们的作品都是对主流的挑衅--林奇的挑衅性,是直接针对公众的规范和主流的趣味,而索德克却找到了一种隐秘的使用方式。索德克戏剧性的场面具有一种宗教仪式感,而林奇的戏剧场景则更多的是一种荒诞的“意识流”表演。
4、马良
上海的视觉艺术家马良,也运用摆拍进行了大量的创作,他将相机对准的是虚拟的内心世界,通过模特的扮演、道具的制造、场景的布置,创造出一个怪诞而唯美的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在他的作品中,往往神奇的道具能和周围环境形成一种强烈的戏剧化冲突,使画面具有一种戏剧感和超现实主义的荒诞性,而在作品的表象下隐喻的是真实。他的作品注重的视觉化的张力和华美的画面效果,具有一种华丽的“哥特式”美术特征。
和林奇的作品相比,马良更加注重作品的视觉化张力和华美的艺术表象及戏剧化效果的营造,而林奇则更加注重戏剧化冲突背后流露和精神世界的隐射。“林奇式”的“天马行空”只是马良作为视觉表述的一种可贵元素。
我们可以看到诸多摄影家的作品中虽都具有“林奇式”的某一倾向,但是艺术家之间都保持着一定的独立特征,这样的个体差异使得艺术家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