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急性脑梗死是中风的种类之一。中医理论表明一般中风是因人机体气血内虚比较严重,加上一些外界诱因,主要包括忧虑恼怒、嗜食厚味、嗜好烟酒等因素,引起的气血逆乱,脏腑调控失常现象,上犯累积于大脑,进而导致经络麻痹而发病。随着对中医和中药学研究的深入,对中风发病的主要原因和发病机理的研究达到了新水平。近几年来,很大一部分中医学家开始了解到毒邪在中风病发病中的地位。中风后,一般可出现热毒、瘀毒、痰毒等毒邪,使机体系统受到破坏,使脑经络受损。本次研究是对中风治疗在不同方法下的不同效果进行验证,具体过程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 2013 年 7 月~2014 年 2 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中风患者 69 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配到不同的治疗组,试验组 38 例,其中男性 21 例,女性 17 例,年龄在 41~79 岁之间,平均年龄(61.274.35)岁;对照组 31 例患者,其中男性 17 例,女性 14例,年龄在 40~78 岁之间,平均年龄(62.516.12)岁。两组患者均为中轻度脑中风患者,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效果可比。
1.2 诊断标准:试验组选用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参照《脑卒中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进行。①主症:偏瘫,言语闭塞或不语,神志昏蒙,偏身感觉不正常,口舌歪斜;②次症:头疼,共济失调,眩晕,饮水打呛;③急性发作时,发病前有先兆症状;④好发年龄是 40 岁以上。
确诊的条件:含两个以上的主症,或是只有一个主症并兼有两个及以上次症,综合分析先兆症状、发病年龄、诱因等因素确诊。
对照组选用脑梗死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1995 年中华医学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
纳入标准:①患者发病 24h 之内入院;②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③均经头颅 MRI 或 CT 证明动脉系统有脑梗塞。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 30ml 复方丹参注射液溶入 250ml 生理盐水静脉输注。试验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祛瘀化痰通络方(具体方药:天麻 9g、丹参 12g、川芎 9g、白术 9g、半夏 12g、茯苓 12g、陈皮 9g、地龙 9g、赤芍 9g、甘草 6g、石菖蒲 9g 等。用辨证法随症加减:痰热腑实的患者加大黄 6g;肝阳上亢的患者加石决明6g、钩藤 9g;气虚患者加黄芪和桂枝各 6g;血虚患者加制首乌 10g、枸杞 6g;1 剂/d,早晚分服,每剂煎汁 300ml 汤药,每次 150ml,14d为 1 个疗程。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都给予相同的临床基础治疗,依据病情适当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1.4 评价标准:治疗后主要检测患者三大常规检查、血压及血糖指标、心电图、粪潜血、肝肾功能、凝血四项等。显效:所检测指标除一两项外恢复到正常范围,患者的体征症状恢复比较明显;有效:部分检测指标恢复正常范围,症状体征有少量恢复;无效:检测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无变化或者加重。
1.5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选用 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取 α=0.05 为本次数据的检验水准,以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试验组有效 12 例,总有效率为 84.2%;对照组有效 8 例,总有效率为 71.0%。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见表 1:【表1】
3 讨 论
经络型中风,纯西医西药治疗效果一般,联合运用中医药治疗疗效显着,从辨证的角度出发对病机进行分析,给予中药治疗是此病治疗的一种趋势。
中药治疗毒副作用小,能改善患者预后。本次试验的目的主要是观察中医辨证理论下形成的祛瘀化痰通络方治疗急性脑梗死(中风)临床效果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其中医症候及其他化学指标都优于对照组(P<0.05)。辨证法下的祛瘀化痰通络方对临床中风病(急性脑梗死)疗效显着,且安全可靠。本研究指示临床工作者应深入开展中医辨证理论下祛瘀化痰通络方在经络疾病中的研究,探讨祛瘀化痰通络方的临床作用机制,为临床中医药治疗中风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军.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J].求医问药,2012,10(9):370-371.
[2]夏勤.中药注射剂治疗脑梗死的合理性调查分析[J].中国医药学杂志,2011,31(12):1033-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