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痉挛,为面部肌肉阵发性的不自主阵挛性抽动,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偶尔见于两侧。
该病症状开始仅见眼轮匝肌间歇性轻微颤搐,逐渐扩散至同侧面部的其他肌肉,如口角肌肉,直至扩展至整个面部发生痉挛,严重者累及颈阔肌,抽动逐渐加重,可因疲劳、紧张和自主运动加剧,入睡后停止,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黎凯教授为辽宁省名中医,有着丰富的临证经验,对于本病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中医治法,在临床上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将导师治疗面肌痉挛的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对本病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多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原则,认为本病主要与肝有关。肝为风木之脏,肝主疏泄,肝的气机条畅则气血调和,经络通利,若肝失疏泄,则肝气郁结或肝阳偏亢,导致肝风内动,侵及肝之经络则导致局部筋肉痉挛之象;此外,肝藏血、主筋,肝血不足则筋失濡养,也可导致面肌抽动,故在治疗中以治肝为要,重在平肝熄风。吾师验之临床,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却不能让人十分满意。
2、 治疗方法
黎师强调本病与精神情志的关系较为密切,如患者在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及睡眠不佳时容易发作和加重,故在治则上除了熄风止痉外,关键是要宁心安神。
2.1 辨证施治 黎凯教授自拟稳神汤,天麻、钩藤各15g,柴胡10g,白芍20g,郁金、栀子各15g,生牡蛎、生龙骨、珍珠母各30g,百合15g,合欢花25g,首乌藤、酸枣仁、柏子仁、茯神、远志各20g。方中以天麻、钩藤、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等重镇之品以平肝潜阳熄风;柴胡、白芍、郁金、栀子、百合、合欢花合用可解郁柔肝缓急;首乌藤、酸枣仁、柏子仁、茯神、远志可养心安神,助睡眠。体瘦、面红、脉细数,阴虚之象明显者加龟甲以滋阴潜阳;平素畏寒、便溏、精神萎靡不振,阳虚之象明显者加肉桂以扶助阳气;兼有气虚症状,可加党参、黄芪;兼有血虚症状,可加当归。1剂/d,水煎,早晚温服。10d为1疗程,一般服用2~3个疗程。
2.2 针刺治疗
2.2.1 缪刺平衡调气法 黎师认为病程在2个月之内为此病最佳治疗时机,且容易痊愈,在此期多采用缪刺法以平衡阴阳。缪刺法是一种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针刺方法,见于《素问·缪刺论》:“夫邪客大络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人于经俞。命曰缪刺”。从病因上讲,阳主动,阴主静,面肌痉挛初期多为病变侧“动之太甚”,而健侧则“不动”,根据《素问·举痛论篇》有所谓“左盛右病,右盛左病”之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所以在针刺治疗上,可以在健侧调整其不平衡状态,通过刺激健侧来达到抑制患侧“动之太甚”的目的,此外还需取用宁心安神之穴。穴位处方:健侧的四白﹑太阳﹑嘴角抽动者加地仓﹑颊车,远端取百会﹑四神聪,双侧合谷﹑安眠穴﹑内关﹑太冲﹑三阴交。四白、太阳、地仓、颊车为健侧局部取穴,以刺激健侧面部经脉;百会为督脉与膀胱经交会穴,居于巅顶,有平肝熄风、定痉宁神之效;四神聪为经外奇穴,有镇静安神之功;合谷为四总穴之一,是治疗面部疾病必取之穴;安眠穴为经外奇穴,有定神安眠之功;内关为手厥阴经之穴,有安心宁神之效;太冲为肝经原穴,可舒肝理气,平肝息风;三阴交为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能够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以上诸穴共奏疏肝熄风,宁心安神之效。均施以平补平泻手法,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1疗程。
2.2.2 激发气血养筋法 黎师认为病程超过2个月面肌痉挛不容易痊愈,在此期治疗上也不同于初期,黎师认为面肌痉挛后期顽固不愈多为局部气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虚风内生,所以在治疗上除选用健侧穴位之外,应适当刺激患侧局部,以激发经络气血之运行,气血运行则筋脉得到濡养,从而达到息风止痉的目的。穴位处方如下:健侧的四白﹑太阳﹑嘴角抽动者加地仓﹑颊车,患侧四白﹑太阳,远端取百会﹑四神聪,双侧合谷﹑安眠穴﹑内关﹑太冲﹑三阴交。均施以平补平泻手法,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1疗程。
2.3 心理疏导及生活调理 面肌痉挛与情志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精神紧张,过度劳累以及睡眠障碍都可加重此病,所以要耐心做好安慰疏导工作,缓解其紧张情绪,使病人情绪稳定,身心处于平稳状态有利于此病的治疗。同时需要患者配合的是需要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适当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多用温水洗脸、热水洗脚,避免冷风直接刺激面部;饮食要有规律,营养均衡,多吃些含维生素B的食物以达到营养神经的目的,同时少饮茶、咖啡、可乐,少食用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3、 典型病例
某男,53岁。2012-12-24就诊。左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反复发作2月余、加重1周。2月前眼睑、口角阵发性、不规则的跳动,每天发作频率少则数次,逐渐发展至右侧面部肌肉持续性跳动,紧张及工作劳累后加重,近一周来因症状明显加重就诊。伴口干,食欲尚可,二便正常,睡眠欠佳,舌尖红、苔薄黄,脉弦细,无特殊病史。查头CT无明显异常。西医诊断为面肌痉挛,中医属肝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虚风内生所致。天麻10g,钩藤15g,黄芪30g,当归15g,柴胡10g,白芍15g,郁金、栀子各10g,生牡蛎、生龙骨、珍珠母各30g,百合15g,合欢花20g,莲子心15g,首乌藤20g,酸枣仁、柏子仁各25g,茯神、远志各20g,1剂/d,水煎,早晚温服。10d为1疗程。并口服心神宁片5片,3次/d,以增强宁心安神之功,维生素B1、B12各2片,3次/d,营养面部神经。针灸因患者首诊面部肌肉抽动较频繁,故暂不予局部刺激,取健侧四白﹑太阳﹑地仓﹑颊车﹑百会﹑四神聪,双侧合谷﹑安眠穴﹑内关﹑太冲﹑三阴交,均施以平补平泻手法,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1疗程。用药1周后,面部肌肉抽搐次数明显减少,夜寐安,续服10剂中药及心神宁片,针刺第2疗程始可刺激局部,取健侧四白、太阳、地仓、患侧四白﹑太阳、颊车、百会、四神聪、双侧合谷、安眠穴、内关、太冲、三阴交,治疗半个月后抽搐症状基本消失,第2疗程结束后患者病情一直稳定,随访3月未复发。
4、讨 论
面肌痉挛一般呈渐进式发展,黎凯教授认为病程在两个月之内者,经过治疗后容易痊愈,但病程长病情重者,临床症状经过治疗后多能减轻,所以一定要早期尽快治疗。目前针灸界对本病的治疗还存在争论,大部分专家主张在颜面部重刺激并加电针,以产生神经的抑制效应而止抽。黎凯教授认为根据疾病的不同程度,除选取面部穴位之外,可适当选取远端穴位。总之,黎师坚持针药并用的原则,治疗上除了平肝熄风外,重点把握宁心安神这一环节,临床有效率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罗祖明.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1-92.
[2]唐?王冰注.黄帝内经[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192.
[3]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