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害需求”(Harmless Demand)这一概念既是本文的理论创建,同时也是本文借以揭示导致当前经济危机真正原因的关键词。“无害需求”是在仔细研究凯恩斯“有效需求”(Effective Demand)概念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它与“有效需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又与“有效需求”有着很大的区别。
无害需求是指在币值稳定且没有经济泡沫的条件下,私人部门、公共部门和外国部门对一国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性与投资性需求的总和。仅从概念上来看,无害需求只是理论上的一种理想状态,现实经济体不可能完全满足无害需求的全部条件。但这并不影响它在理论与对实践指导方面的价值和功能。比如,“完全竞争市场”也只是一种理想化的市场状态,其提出者不可能不知道现实经济生活中是不存在完全竞争这样一种市场形态的,但是这并不会影响其存在的巨大价值———譬如,为反垄断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照系。就像“完全竞争市场”这一类概念一样,无害需求虽然只是理论上的一种理想化的需求状态,但是它至少在理论上提供了一种比笼统的“有效需求”更为合理的关于需求概念的界定。在长期经济运行正常的条件下,如果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是基于扩大“无害需求”,而非笼而统之的“有效需求”,那么国民经济的运行将会平稳得多。
有必要指出的是,“有效需求”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并不是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早在1820年,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在其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就已经提出了“有效需求”的概念,马尔萨斯还指出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资本主义存在产生经济危机的可能。但是这一概念的真正扬名是在凯恩斯的《通论》出版之后。在《通论》中,凯恩斯重新提出了“有效需求”这一概念,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从此以后,基于“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政府应当“相机抉择”,采取财政和货币手段管理总需求的策略就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主要理论“武器”,而且这一“武器”往往被各国政府滥用———即使是在经济处于正常状态时,这一“武器”也常被用来刺激总需求,以期加快经济增长。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资源是有限的。仅仅具有购买的冲动和欲望,却没有实际支付能力的需求并不能对产品和服务产生现实的购买力。“有效需求”概念的提出将仅有购买的欲望却没有实际支付能力的需求排除在外,给经济分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无疑是一种理论上的进步。但是它却忽视了一个同样非常重要的因素———这种需求是否“无害”。很容易理解,只要手中持有的是具有现实购买力的货币,无论该货币是通过合法手段获得的,还是通过诸如抢劫、偷盗和欺骗等非法手段取得的,至少在卖主不知情的条件下,必然是具有同等购买能力的。
但是,不同性质的需求对经济社会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并不相同。通过非法手段获取金钱的手段无疑是有害的,但是我们并不能就此认为这种货币(支付能力)本身对社会尤其是经济运行是有害或者无害的。
由于学科分工所限,获取钱财途径的“有害性”或者“无害性”并不是本文分析的重点。本文主要关注的是需求本身对经济长期平稳运行的“有害性”或者“无害性”。
“有害需求”(Harm ful Demand)是指会对经济平稳运行产生潜在危害的需求,主要包括过度投机需求、过度负债需求和过度通货膨胀所导致的需求。
过度的投机需求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产生资源配置无效和浪费。过度的负债需求是指借债规模超出债务人可偿还能力范围,存在很大违约风险的需求。由过度通货膨胀所导致的需求则是指由于纸币不断贬值,为了降低因币值快速下降造成的损失而导致的非理性需求。这三种有害需求的侧重点不同,在内容上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合,而且它们之间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最终会陷入一个自我加强的缪尔达尔式“恶性循环累积”过程。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有害需求还是无害需求都属于有效需求,而且有效需求等于无害需求与有害需求的加总。
(二)贫富差距过大是导致有害需求过度膨胀、无害需求不足的深层次原因
衡量贫富差距的指标是基尼系数(GiniCoef ficient),它的取值范围是0~1之间。数值越小表示贫富差距越小,数值越大表示贫富差距越大,0表示绝对平均,1表示绝对不平均,0和1是两个极端值,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根据国际惯例,一般认为0.4是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一国的基尼系数如果超过0.4将会造成社会不安定,比如导致违法犯罪活动增加。
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显然已经超过了这一警戒线: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2012年的基尼系数为0.474,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研中心发布统计报告称2010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61,北京大学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显示2012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9。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55)提出一国的贫富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会呈现出先递增后递减的“倒U形”曲线,即发展经济学中著名的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Curve)。然而,杨春学利用美国最近一百年的历史数据进行的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的贫富差距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呈现出“倒U形”库兹涅茨曲线,美国近几十年来的贫富差距不仅没有随经济发展而缩小,反而有继续增大的趋势。
当然,我们并不能据此断定库兹涅茨曲线必然不存在。因为单纯从理论上来讲,也许是因为一百年的时间还不够长,现今的经济、技术还没有高度发展到使贫富差距自动由扩大转为缩小的“拐点”。
但是作为当今世界经济、技术最为发达的美国尚且没能达到贫富差距由扩大转向缩小的“拐点”,那么我们至少可以非常肯定地认为在可预见的短期内(具体时间不确定),不借助制度的创新和改进,单纯依靠“无形之手”的自发作用,是不可能自动达到贫富差距由扩大转为缩小这一“拐点”的。
(三)当前经济危机形成的机理分析
为何贫富差距过大会导致有害需求过度膨胀、无害需求不足,最终造成经济危机呢?这可以用一个由于家庭户消费能力不足,进而导致家庭户、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包括投资银行)、房地产公司以及实体企业五部门联合博弈模型来加以解释。
由于贫富差距过大,一国的财富过多地集中于少数富人手中,而大多数普通民众则处于相对贫穷的状态。一方面,富人占有的财富总量很大,但是人数很少,再加上受凯恩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影响,这一人群对能够满足人类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产品(服务)的需求必然是非常有限的。在个人或家庭消费方面,在支付能力过旺且受“虚荣效应”与“攀比效应”影响的条件下,他们会倾向于选择购买价格昂贵但是对经济健康发展无益甚至是有害的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