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安徽城乡老年人的幸福感状况及提升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7-22 共4920字
论文摘要

  0、引言

  2010 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安徽省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快,因而关注并研究老年人的幸福感,既关系到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更是贯彻落实安徽省“十二五”规划中“加强社会建设,提高人们幸福指数”的重要体现.有关老年人幸福感的研究日益增多. 国外学者围绕幸福感的概念、测量及提高途径进行了广泛研究,如Diener(1985),Ryff(1995),Keyes(2003)等人分别从生活满意度与积极情感、自我实现、社会幸福 3 个层面进行了大量理论与实证研究,Waterman 和 Keyes 也分别对幸福感进行了整合研究,提出了“实现幸福感”与“积极心理健康”的概念. 更有很多学者研究了提高老年人幸福感的途径或措施,如 Baker 等人调查 1 279 名 60岁及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现老年人投入更多的时间到有意义的活动能提高其生活满意度. 国内学术界对老年人幸福感的研究也不断增多, 如李涛等研究了安徽部分城市 71.6%的敬老院老年人感到生活幸福,张秀军等从多个维度调查了安徽省农村 5 652 名 60 岁以上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发现其主观生活满意度较好.

  总体而言,国内外有关老年人幸福感的研究是值得参考的有益资源,但对老年人综合幸福感的研究还不多,且研究主要涉及城市或农村老年人的抑郁、身体健康、睡眠质量、医疗需求等问题. 基于此,笔者以安徽省为抽样范围,从主观、心理与社会 3 个层面综合分析城乡老年人的幸福感状况,并提出提升老年人幸福感的对策.

  1、研究设计

  1.1研究对象

  调查选取 60 岁及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样本主要来自安徽省合肥市社区及周边市、县、村的老年人,采用随机抽样法,共发放问卷 400 份,剔除漏答超过 2/3、所做回答完全一致的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52 份. 其中,城市 189 人,乡镇 65 人,农村 98 人;健康自评状况“好”的 220 人,“一般”的 69 人,“差”的 43人;睡眠自评状况“好”的 210 人,“一般”的 89 人,“差”的 33 人;每周身体锻炼次数为“1-2 次”的 92 人,“3-4次”的 57 人,“5 次以上”的 73 人,“从不锻炼”的 130 人.

  1.2研究工具

  1.2.1 老年人一般情况调查表

  自编老年人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年龄、性别、生活地、健康与睡眠自评状况、每周身体锻炼次数、业余爱好等.

  1.2.2 幸福感问卷

  研究使用苗元江编制的综合幸福感问卷(MHQ-50),共 50 题,其中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 3 个分量表测量主观幸福感,健康关注、生命活力、自我价值、人格成长、友好关系、利他行为 6 个分量表测量心理幸福感. 同时,用苗元江、王青华修订的社会幸福感问卷测量社会幸福感,共 10 题,包括社会认同、社会实现、社会贡献、社会和谐、社会整合 5 个分量表.调查中两个问卷的 Cronbach α 系数分别是 0.926 和 0.899,分半信度分别是 0.877 和 0.812. 数据表明问卷信度较好,此次调查结果可靠.

  1.3调查实施

  调查是在社区、敬老院、村委等部门的协助下,由调研员对老年人进行入户调查. 调查前对调研员进行统一培训,对指导语、调查时间、注意事项等进行专门指导和详细说明,特别强调调查视听能力弱、语言理解力弱的老年人的注意事项.

  1.4数据统计

  回收问卷后,对问卷进行整理,剔除无效问卷. 然后,采用 SPSS 16.0 统计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t 检验和方差分析.

  1.5研究结果

  1.5.1 老年人的总体幸福感统计

  352 名老年人的幸福感总分在 140-407 之间,均值是 277.5,具体结果见表 1. 结果显示,城市老年人的总体幸福感最高,农村老年人的总体幸福感最低,且低于平均值,乡镇老年人的幸福感居中,与平均值持平.同时,城市、乡镇、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水平依次降低,但在社会幸福感方面,乡镇老年人最高,农村老年人最低. 这说明,总体上看老年人总体幸福感水平呈中等偏上,但农村老年人各方面的幸福感都偏低.

 论文摘要

  1.5.2 不同身体状况老年人的幸福感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多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健康状况和睡眠状况的老年人总体幸福感都有非常显著的差异(F=17.098,F=26.111,P<0.001),且分别在主观、心理与社会 3 个层面的幸福感差异也都非常显著(F=12.072,F=16.141,F=10.322,P<0.001;F=17.727,F=24.403,F=15.125,P<0.001). 进一步分析发现, 健康与睡眠状况越好的老年人各方面的幸福感都越高.

  从每周锻炼次数看,老年人在总体幸福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上有非常显著差异(F=17.087,F=11.537,F=19.177,P<0.001),在社会幸福感上也差异显著(F=4.351,P<0.05). 多重比较发现,从不锻炼的老年人与有身体锻炼的老年人幸福感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而有身体锻炼的老年人不论锻炼次数多少幸福感并无显著差异(P>0.05).

  1.5.3 城乡老年人的总体幸福感有显著差异 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了城乡老年人的幸福感差异(见表 2). 表 2 显示,城乡老年人在总体幸福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上差异非常显著(P<0.001),社会幸福感差异显著(P<0.05). 其中,城市、乡镇老年人的幸福感均分普遍高于农村老年人. 多重比较发现,城市与农村老年人幸福感差异显著(P<0.05),乡镇与农村老年人幸福感有显著差异(P<0.05),而城市与乡镇老年人的幸福感没有显著差异(P>0.05).

论文摘要

  1.5.4 城乡老年人的主观、心理与社会幸福感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相关分析发现,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之间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三者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在 0.083-0.968 之间. 其中,心理幸福感与总体幸福感相关最大(r=0.969).

  另外,各维度的相关分析发现,生活满意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性正相关(r=0.859),生命活力与心理幸福感的相关最大(r=0.863),社会整合与社会幸福感的相关最大(r=0.786). 生活满意与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的相关最大(r=0.718,r=0.580),自我价值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最大(r=0.655),利他行为与社会幸福感相关最大(r=0.581),社会贡献与主观幸福感、社会幸福感的相关最大(r=0.558,r=0.640).

  1.5.5 城乡老年人总体幸福感的回归分析为进一步探索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 3 个方面对总体幸福感的关系,以总体幸福感为因变量,分别以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 3.

  分析表 3 的结果发现,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对总体幸福感均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心理幸福感对总体幸福感的预测最大,其次为主观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 其中,主观幸福感中正性情感对总体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最大,心理幸福感中自我价值对总体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最大,社会幸福感中社会贡献对总体幸福感的预测作用最大. 从每个维度看,对总体幸福感预测作用排在前 5 位的依次是自我价值、生命活力、利他行为、人格成长、正性情感,这再次说明,心理幸福感对老年人综合幸福感的影响最大.

论文摘要

  2、结论与分析

  2.1老年人的总体幸福感中等偏上,但城乡老年人的总体幸福感差异很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益提高,因而大部分老年人的幸福感水平明显提高. 然而,城乡老年人的总体幸福感却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与城市相比,农村老年人的总体幸福感偏低. 这与有些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如李德明研究指出,与城镇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较差、主观幸福感较低.特别是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乡镇老年人的总体幸福感得以提高,正如研究结果所显示的,乡镇老年人的社会幸福感是最高的,其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也接近于城市老年人.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农村老年人依然是弱势群体.

  2.2身体特征对老年人的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结果发现,健康状况、睡眠状况、身体锻炼不同的老年人总体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主观上、心理上的幸福感差异非常显著,这说明身体健康状况越好、有身体运动会使老年人有更高的幸福感. 国内外研究都证明,生理损伤、睡眠、疾病等身体状况是影响老年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因而,关注老年人,就要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增强老年人的身体活动力度,这对于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3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与社会幸福感是相互影响的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就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体格的虚弱,而是身体的、心理的以及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 ” 一个人的健康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同样,一个人的幸福也来自身体、心理和社会,且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对于老年人而言,身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都可以给老年人带来一定程度的幸福感,身体状况不同的老年人幸福感是有差异的,然而,研究表明,心理幸福感对老年人的总体幸福感影响最大,随着年龄的增长,与主观体验、生活满意和社会认同、社会价值等相比,生命活力、人格成长、自我价值等心理因素更能为老年人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3、对策与建议

  3.1重视老年人的幸福感,尤其要重视提升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研究发现,老年人的总体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表现在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的较高水平. 但城乡老年人的总体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因而,国家、政府和社会仍需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如继续推进城市化、城镇化建设,让更多农村老年人过上物质更富足的生活,同时为农村老年人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身、娱乐或慰问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为提高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做出最大努力.

  3.2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总体幸福感身体健康状况不同的老年人,幸福感也有很大差异,也有对 736 名社区老年人进行研究发现,睡眠良好的老年人,有更多积极情感和高心理幸福感. 吴菁、黄慧敏研究了 458 名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调查发现身体越健康,主观幸福感越高. 可以说,身体状况是城乡老年人总体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身体状况不好或恶化,会直接影响老年人的人际交往、自我价值、助人行为和社会价值,因此,身体健康是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根本保证. 一方面,要鼓励老年人寻求适合自己的身体锻炼方式,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身体机能,才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要通过宣传、制定政策等增强老年人身体健康保健意识,并改善老年人身体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条件,尤其要切实关注身体状况不佳的老年人.

  3.3应全方位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特别要注重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幸福感生活满意、心理与社会等多方面都可以构成幸福感的来源. 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都是老年人总体幸福感的重要成分,其中心理幸福感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据此,可以从如下 3 个方面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 第一,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增加老年人的积极情感体验,并注意帮助老年人调整不良情绪体验. 第二,鼓励老年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别是参与社会服务,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价值感,并使老年人感受到虽老未衰,仍有人格魅力和生命活力. 第三,政府部门要创造条件和机会为老年人提供物质、心理与社会帮扶,如建立健全老年人社会与医疗保障,特别是帮助劳动能力丧失、身体困难或有疾病的特殊老年人,从而提升老年人的总体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BAKER L A,CAHALIN L P,GERST K,et al. Productive Activities and Subjective Well -being among Older Adults:the Influence ofNumber of Activities and Time Commitment[J].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5,(73):431-458.
  [2] 李涛,李元. 安徽省部分城市敬老院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 安徽体育科技.2011,32(1):45-47.
  [3] 张秀军,孙业恒,苏虹,等. 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的综合评价[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1):5-8.
  [4] 苗元江. 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3.
  [5] 王青华. 社会幸福感心理结构的跨群体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学,2010.
  [6] 李德明,陈天勇,吴振云. 中国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7,27(13):1 193-1 196.
  [7] CELILIE T. Health and Well-being Profiles of Older European Adults[J]. European Journal of Ageing. 2011,(8):75-85.
  [8] 李艳玲,张文英,吕亚静. 老年人积极情感、心理幸福感与良好睡眠的关系[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3):578-580.
  [9] 吴菁, 黄慧敏. 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 安徽省为例 [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0(1):24-2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