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社交恐惧症咨询案例报告研究

来源:校园心理 作者:杨婷 李垠
发布于:2021-09-16 共7166字

  社交恐惧症论文第四篇:大学生社交恐惧症咨询案例报告研究

  来访者 (陈某) , 男, 19岁, 某大学医学部大一学生, 自高中上了一堂自己很不喜欢的数学课后, 开始觉得自己的眼神很恐怖且无法控制, 由此害怕面对人群, 有着较严重的人际方面的困扰。通过搜集、整理来访者的相关资料, 结合会谈和心理测验 (测验结果显示来访者曾产生过自杀念头或行为) , 分析判断属于社交恐惧症中的视线恐惧。使用理性情绪疗法和放松技术来帮助来访者解决其心理问题, 缓解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通过数次咨询, 来访者自述对感到自己眼神恐怖的症状大为减轻, 并对人群的紧张害怕大为降低, 人际交往能力有了提高。

  1 一般资料

  来访者, 男, 19岁, 某高校医学部大一学生, 独生子, 父母均为纺织工人, 忙于生计, 对他管教不多, 比较宅、内向, 读大学之前喜欢看电视, 经常整天整天地看。大学除了上课外就是呆在宿舍, 偶尔和朋友出去打羽毛球, 不太爱参加学校活动, 成绩中等。来访者体健, 无精神疾病史, 家族无精神病史和遗传病史。

  2 主诉和个人陈述

  从高二开始我的眼睛就经常发干, 易流泪, 我觉得直视别人的时候眼神很恐怖, 一般跟陌生人第1次见面的时候我会竭力控制住眼神, 但以后就不好控制了。高中时期我一直觉得很多老师都不大喜欢我, 可能是因为我眼神恐怖的原因, 他们觉得我是个“异类”。高二时有一位教生物的女老师 (平时脾气也不太好) , 每次迎面遇到她喊她的时候, 她总是一见到我就低下头不与我正面相视, 这让我深受打击, 曾经还恨过她, 更加确认是自己的眼神有问题, 所以逐渐不愿意跟人接触。

  我的性格比较敏感、内向, 不太自信, 因为眼神的问题, 我觉得自己是从“外星”来的, 跟别人不太一样, 在网上也搜索过很多这样的症状及解决办法, 也试过出门戴帽子, 把眼睛眯起来等方法, 但效果都不太好。现在到了大学, 因为眼神的问题, 也不太敢与同学接触, 没课就“宅”在宿舍, 朋友也不多。

  3 咨询师观察

  3.1 咨询师观察

  来访者穿着整洁简朴, 戴着眼镜, 比较文静害羞, 眼睛有点闪烁, 不愿意与咨询师对视, 第一次进咨询室时, 略显紧张, 感觉不够自信。来访者并无躯体症状和泛化现象, 自知力完整, 逻辑清晰, 主动前来咨询, 有较迫切的求助愿望。

  3.2 咨询师了解到的情况

  通过记录来访者信息并与之进行简单会谈, 咨询师了解到来访者来自江苏苏北一个县城, 父母均为纺织工人, 平时工作很忙也很辛苦, 没有太多时间陪着他, 对其学习上也不太关心。作为独生子女, 从小到大没有太多同伴相处的经验, 很“宅”, 这造就了来访者性格偏内向, 敏感、不自信且社交能力较差的个性特点。

  来访者对眼神的恐惧的感觉初次出现在高二的一节数学课上, 来访者认为数学老师不友善, 不太好相处, 所以很不喜欢她。在课堂中看了数学老师几眼后, 突然出现控制不住自己的眼神, 认为变得很“恐怖”, 自己想竭力想控制但无法控制。从此这种状况一直延续, 并泛化到害怕看任何人的眼睛, 尤其是面对陌生人。觉得自己是个“异类”, 逐渐不愿意跟人接触。

  在开展咨询前, 给来访者做了症状自评量表 (SCL) -90、抑郁自评量表 (SDS) 、焦虑自评量表 (SAS) 等心理测验问卷, 结果发现, 来访者的SCL-90结果为:恐惧3.1, 焦虑2.5, 抑郁2.2, 人际关系达到3.1, 其余各因子分均<2。SAS的测验结果为标准分65分, SDS的测验结果为标准分60分。使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问卷》测查结果显示, 来访者曾产生过自杀念头或行为, 应付挫折的能力较弱, 人际交往存在一定障碍。

1.png

  4 评估与诊断

  4.1 心理诊断

  结合来访者主诉、咨询师观察和了解到的情况以及心理测验结果, 依据《CCMD-3》诊断标准, 诊断来访者的问题为社交障碍引发的恐惧症 (视线恐惧) , 属于可以进行心理咨询的范畴。

  4.2 诊断依据与鉴别诊断

  4.2.1 符合CCMD-3关于神经症的诊断标准[1]:

  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来访者起病时受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并出现泛化, 由害怕与某一位老师视线对视, 发展到害怕在公共场所与人接触, 人际关系受到较大影响。

  4.2.2 符合社交 (视线) 恐惧症的诊断特点:

  来访者主要诉求为“眼睛害怕看人”, 觉得自己眼神恐怖, 能伤人, 是个“异类”, 害怕在社交场合说话, 在公共场合与人接触时害怕与他人目光对视, 由此严重影响了其社会交往能力, 并伴有回避社交、自我评价过低等特征。

  4.2.3 排除焦虑、疑病症和精神分裂症[2,3]:

  与精神病相鉴别:来访者人格相对稳定, 有自知力, 为自己所陷入的心理困扰担忧, 迫切希望解除烦恼、焦虑, 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 可以排除精神病。

  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恐惧症和焦虑症虽然都以焦虑为核心症状, 但恐惧症的焦虑由特定的对象或处境引起, 呈境遇性和发作性, 而焦虑症的焦虑常没有明确的对象, 常持续存在, 反应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来访者虽然也有焦虑情绪, 但主要发生在特定的社交场合, 只有在与人视线对视时焦虑情绪才会严重, 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与疑病症相鉴别:疑病症患者主要是对自身状况的过分关注而可能表现出对疾病的恐惧, 且认为他们的怀疑和担忧是合理的, 而恐惧情绪通常较轻。而恐惧症的担忧主要来自外界的压力和情境, 因此可以排除疑病症。

  4.3 病因分析

  4.3.1 生理因素:

  据咨询师观察及来访者主诉, 该来访者的问题无明显的生物学因素。

  4.3.2 社会因素:

  来访者为独生子女, 父母忙于工作, 对他关心较少, 再加上内向的性格, 朋友不多, 社交面较窄, 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

  4.3.3 心理因素:

  由于来访者过于敏感和缺乏自信, 在人际交往中, 存在认知上的错误:如“我的眼神很恐怖, 所以大家都怕我”“我是个异类”等, 导致害怕面对人群, 形成了社交恐惧。

  5 制定咨询方案

  5.1 确定咨询目标

  经双方共同协商, 确定了如下咨询目标:帮助来访者客观认识到眼神恐怖是他内心存在的不合理信念。使用理性情绪疗法来探讨来访者不合理的认知信念, 引导其进行合理认知, 改善其人际交往能力, 提高自信心。

  5.1.1 近期目标:

  逐步改变来访者眼神恐怖的不合理信念, 减轻其在人际交往中的焦虑情绪。

  5.1.2 长期目标:

  完善来访者的认知, 助其深入了解自我并悦纳自我, 重建信心, 摆脱社交恐惧症, 提高社交能力;促进来访者挖掘自身潜能, 完善自我。

  5.2 主要咨询方法和适用原理

  来访者的主要诉求是“眼神害怕看人”, 这严重困扰了他的人际交往。症状始发于高二年经的一堂数学课上, 此后泛化到其他人群, 表现为与人对视时心慌意乱, 坚信自己的眼神能伤人, 进而回避社交行为。经与来访者沟通发现, 来访者高中课堂始发视线恐惧的重要诱因在于不喜欢那堂课的老师, 且高中紧张、压抑的环境让他很焦虑, 甚至让他产生过自杀意念。来访者目前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害怕与人对视, 因而不愿社交, 不敢在公共场合与人交流, 严重制约了来访者的人际交往能力, 明知其反应不合理, 却难以控制而反复出现。因此可以采用合理情绪疗法结合放松训练对其进行治疗。

  6 咨询过程

  整个咨询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诊断阶段、咨询阶段和巩固阶段。

  6.1 诊断阶段 (第1~2次咨询)

  主要任务:了解来访者的基本情况, 收集临床资料, 确定主要问题;建立良好、互信的咨访关系;进行心理诊断, 确定咨询目标和方案。

  6.1.1 第1次咨询 (2016年3月15日) :

  (1)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 (2) 印象:来访者穿着整洁简朴, 戴着眼镜, 比较文静害羞, 眼睛有点闪烁, 感觉不够自信。 (3) 过程: (1) 填写咨询登记表, 询问基本情况, 与来访者申明心理咨询当中的保密原则及保密例外情况; (2) 协助来访者做相关的心理测验, 并将结果反馈给来访者;同时了解来访者的成长经历; (3) 通过倾听, 共情, 无条件积极关注, 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

  咨询片段:来访者:从高二开始我的眼睛经常发干, 易流泪, 我觉得直视别人的时候眼神很恐怖, 一般跟陌生人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会竭力控制住眼神, 但以后就不好控制了。咨询师:那别人也跟你说过觉得你的眼神很恐怖吗?来访者:有的, 曾经有人告诉过我叫我不要这样看人, 另外大一年级一个同学还说我的眼神可以“秒杀一切”。咨询师: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种现象的呢?来访者:这开始于高二年级的一节数学课上……

  6.1.2 第2次咨询 (时间:2016年3月22日) :

  (1) 方法:会谈法。 (2) 印象:来访者仍是第一次咨询时的着装, 看起来文静、害羞、简朴, 眼神仍有点不敢直视咨询师, 不够自信。 (3) 过程:将心理测验结果反馈给来访者, 与之共同分析测验结果, 同时深入咨询, 了解其过去的成长经历及产生自杀念头的原因。

  咨询片段:咨询师:上次你做的测验结果显示, 你以前可能产生过自杀念头甚至产生过自杀行为是吗?来访者: (惊诧地看了一下咨询师) 是的, 那是高三年级的时候。咨询师:愿意和我详细地谈一下吗?来访者: (稍犹豫) 从高二年级开始, 我便开始觉得眼神恐怖起来, 就不大愿意与老师同学有太多接触, 高三后在学校的时间增加, 有更多时间面对老师和学生, 每天都觉得很压抑, 感到生活很没有意思, 不知道这种生活何时才能到尽头。有一天下课回到家, 我突然觉得万念俱灰, 人生无任何意义, 痛苦的事情太多了, 于是我想到了割腕自杀, 当我在脑海里把整个过程都想像了一遍后, 我不太敢下手, 又想到父母养大自己的艰辛, 而且自己又是独生子, 我要是死了他们该怎么办呢, 于是我又放弃了这一念头。咨询师:现在进入大学后还产生过自杀的念头吗?来访者:没有过了, 换了一种环境后感觉好多了……

  布置家庭作业:让来访者询问身边5位同学或朋友对自身眼神的看法。

  小结:2次咨询对来访者主要症状、目前现状、成长经历以及关键事件等有了较全面了解, 为下一步确定咨询目标、制定咨询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 互信的咨访关系得以建立, 为有效咨询打下了基础。

  6.2 咨询阶段 (第3~5次咨询)

  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帮来访者分析和解决问题, 使用理性情绪疗法来探讨来访者不合理的认知信念, 引导其进行合理认知, 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心。

  6.2.1 第3次咨询 (时间:2016年3月29日) :

  (1) 方法:会谈法、理性情绪疗法。 (2) 印象:来访者虽然仍显得文静害羞, 感觉不够自信, 但是面带笑容, 脚步较上2次来得轻快, 且眼神能较长时间地注视咨询师。 (3) 过程:针对来访者的个人经历, 使用埃利斯情绪ABC理论共同探讨其在人际交往和情绪困扰方面产生的不合理的信念, 如“夸大”“过度概括”和“绝对化”等[4]。

  咨询片段:咨询师:首先我们来谈谈上次给你布置的任务完成情况。来访者 (给咨询师递上纸质的反馈结果) :我把他们说的话都记录下来了。咨询师:我看了一下, 好像大家都认为你的眼神很正常, 看起来和常人无异啊。你自己看到这个结果后有什么感触呢?来访者:我开始觉得有点不敢相信, 以为他们可能是敷衍我而编出来的谎话, 后来经过我再次确认后他们还是觉得我蛮正常的, 这让我又有点惊喜, 觉得自己似乎也没有太大异常。咨询师:是啊, 你看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笑) 。来访者 (笑) :呵呵。咨询师:我们一起来想想, 为什么你周围的同学都认为你的眼神是不恐怖的, 你与常人无异, 而唯独就你自己认为自己的眼神恐怖呢?有没有考虑过是自己多想了而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知观念?来访者:是吗?咨询师: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情绪ABC理论…… (咨询师趁机跟他解释情绪ABC理论的原理, 并结合他自身的问题, 指出他脑海里的不合理信念心, 即认为“自己眼神很恐怖”“自己是不行的, 是不受人喜欢的”, 从而害怕面对人群, 逃避社交场合。才是导致来访者害怕在公共场合与人地视的负性情绪的原因, 而不是别人认为自己眼神有问题的情绪A引起的) 。

  布置家庭作业:记录并反思自己在成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问题出现时自身内心产生的不合理信念和情绪困扰。

  6.2.2第4次咨询 (时间:2016年4月7日) :

  (1) 方法:会谈法、理性情绪疗法。 (2) 印象:来访者穿着休闲, 脚步较轻松, 面带笑容地进来, 主动直视咨询师的眼睛并对咨询师微笑致意。 (3) 过程:通过与来访者回顾过去在遇到人际问题和情绪困扰时产生的种种不合理信念如“绝对化”“过度概括”、完美主义等不合理认知, 与之一一辩论, 引导来访者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并接受合理的信念。

  咨询片段:咨询师:上次我们了解了情绪ABC理论, 并用它分析了你当前遇到的问题, 你也十分赞同这种理论确实能够解释你的言行思想, 那么现在给你一张白纸, 尽量全面地写下你的优点和缺点。……咨询师:嗯, 看来你已经记录完了。好, 我们来看一看。我发现两个很有趣的现象:第一, 你对自己缺点的把握似乎远远清楚于优点, 记录缺点的时间很短, 几乎不用思考就能写下一大堆, 而对优点似乎就很犹豫了, 是这样吗?来访者 (点头, 又有点害羞) :是的, 我不知道自己哪些算优点, 但对缺点比较清楚。咨询师:第二, 你对缺点的描述都是用的肯定句而且有绝对化的倾向, 如“我很失败”“我做事没有原则, 怕得罪人”等, 对此, 你有什么感触呢?来访者: (思考了一下) 好像是的, 这么说我有放大缺点缩小优点的问题。咨询师:对了, 看来你是一个很有悟性很聪明的人。你自己也注意到了你对自身的认识明显过于消极, 无形中放大了你的缺点。你说“你很失败”能具体化到哪一个方面或哪一件事情上吗?你不可能整个人都很失败吧?难道你吃饭很失败?睡觉也很失败?来访者: (笑) 那倒不是, 我就觉得我做人方面有点失败。咨询师:对了, 你认为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处理得不好, 这一点还需要改善, 可以这样理解吗?来访者:可以。咨询师:好, 那这一条“我很失败”, 我们是不是可以改成“我人际方面做得不够好, 我应该改善自己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

  小结:通过前4次的咨询, 此阶段咨访关系已经达到比较信任和谐的阶段, 来访者基本上能做到“无话不谈”且情绪明显不如初来咨询时那么焦虑和紧张。经过一番分析、讨论, 来访者明显觉得自己的很多问题都是在“庸人自扰”, 是自己内心太脆弱和敏感。并主动提及到如何把咨询当中学到的思维方式应用到生活当中去, 而这正是咨询师正在逐步考虑的议程。

  6.2.3 第5次咨询 (时间:2016年4月14日) :

  (1) 方法:会谈法、理性情绪疗法、放松训练。 (2) 印象:来访者微笑着走进咨询室, 并主动与咨询师打招呼, 步态轻松。 (3) 过程:使用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对来访者进行放松训练, 让求助者想象一个不希望发生的情境, 在这一情境中让不断让求助者去体验当中的感觉, 并逐步转变其消极的情绪和认知, 使之最后能用一种合理的认知和情绪去面对她曾认为的最害怕面对的情境[5]。

  咨询片段:咨询师:通过前面的几次咨询, 我明显地感觉到你对自我的认识更客观了, 能学会去看到自己的优点而不是只盯着缺点看。你对此有什么感触呢?来访者 (点头) :是的, 我感觉自己的问题真的没有当初想的那样严重, 很多时候都是我自己给的压力, 有点像“作茧自缚”。……咨询师:现在我们来想象一个这样的情境。先闭上眼睛, 放松, 尽可能让自己坐得舒服一些……现在开始想象:你正和一些同学在一起, 其中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 你坐在他们中间。他们的眼神都朝你看过来, 现在请你正面迎上他们的眼神……尽可能想象, 告诉我你现在的感受。来访者:我有点控制不住自己的眼神了, 我想低下头。咨询师:你现在体验着紧张焦虑的情绪, 是的, 以后你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境, 试着去想象大家对你都是持有一种亲切友好的态度, 他们都想认识你和你做朋友呢。

  ……来访者:我现在觉得好多了, 眼神也没有那么恐怖了, 感觉自己的控制能力还是蛮强的。

  6.3 巩固阶段 (第6次咨询) (时间:2016年4月21日)

  (1) 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 (2) 印象:来访者最后一次来咨询时, 自身状态较好, 明显自信心有了提高, 言行举止较轻松自然, 并能主动与人打招呼。 (3) 过程:对之前的5次咨询做一个小结, 引导来访者对咨询过程回顾和评估, 使来访者对自己的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

  总结:在第1, 2次咨询时, 来访者内心比较抗拒, 并不愿过多暴露自身问题, 且感觉自己问题很严重, 不是一个正常人, 对现状比较焦虑和抑郁。随着咨询的逐步深入, 信任和谐的咨访关系逐渐建立起来, 通过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共同努力, 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分析, 逐步改变来访者脑海里不合理的认知信念, 使之重建合理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 咨询师明显发现来访者的变化, 每次来咨询时神态一次比一次轻松自然, 眼神能与咨询师正面并保持良好的接触, 在咨询过程中, 来访者对自身的不合理认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意识到很多问题都是“作茧自缚”“庸人自扰”的结果, 并学会了如何使用合理的信念来处理生活当中的问题情境。在最后2次咨询时, 咨询师教会来访者使用合理情绪想象技术来在面对人群的情境中放松, 并逐步建立合理正确的认知信念, 并鼓励来访者把咨询当中学到的经验更好地应用到生活当中去。来访者积极主动地配合咨询师并有着强烈的提高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动机。

  7 咨询效果评估及思考

  通过前5次咨询, 明显感觉到来访者症状减轻, 来访者自述“感觉眼神好像不恐怖了”并且对人群不再感到害怕和回避。在最后一次咨询中让来访者重做心理测验, 结果显示其抑郁和焦虑情绪已明显下降, 与第1次咨询时所测结果相比, 除社交恐怖量表仍显示偏高外, 其他基本已经回归到正常状态;另外, 潜能分析显示其健康效能和应付效能都有了显着提高, 说明该来访者心理健康水平提高, 应付挫折的能力得到增强。

  虽然6次咨询让来访者言行举止和心理状态都有了明显的改变, 来访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能力得到增强, 但想要完全地解决来访者的人际交往和情绪困扰问题, 以及把咨询当中学到的应对方式和合理信念运用到具体生活情境中去仍有困难, 还需其自身的努力及外界的支持系统, 可以考虑以后让来访者参加一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团体咨询活动。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10.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15.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34.

  [4]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45.

  [5]罗泽如.大学生社交恐惧症形成原因及干预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7, 34 (9) :192-193.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澄园书院
原文出处:杨婷,李垠.大学生社交恐惧症咨询案例报告一例[J].校园心理,2018,16(05):396-39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