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研究
在领导(力)研究中,情境视角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密西根大学关于领导者行为的研究。这两所大学的研究并不关心标准化测验上行为表现所标识的领导特质,而是关心在履行领导者角色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例如,俄亥俄州立大学关注的是“关心(consideration)”和“定规(initiating struc-ture)”两个相互独立的行为维度。“关心”主要是指在工作背景内外,与员工建立互信,双向沟通,亲善,关心;“定规”主要是指定义工作关系、工作计划、工作方法和工作完成。
在领导(力)研究领域,对领导行为的研究是承认情境作用的开始。因为,领导行为不仅受领导者气质的潜在影响,也受领导者所面对的情境的影响。不过,上述两所大学的研究基本上关心的是领导者行为的后果,而不是其前因。进而,在测量领导行为时,研究者关注的是领导者在绝大多数时间内所做之事,而不是行为的背景,或背景因素是如何导致领导行为偏离平均行为的。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领导(力)研究开始关注情境因素的作用,在大的历史背景下这种转变反映了社会心理学对领导(力)研究的影响作用,尤其是著名心理学家勒温(Lewin)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影响。
2.当前的主要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在领导(力)研究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情境视角的领导(力)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
(1)菲德勒的权变模型弗雷德·菲德勒(Fred Fiedler)是第一个提出完整模型处理领导者特质和情境变量的心理学家。
通过让领导者们在一套双极形容词表上,对最不喜欢的同事的相对赞同或不赞同的描述,把领导者们分成关系驱动的领导者和任务驱动的领导者。菲德勒研究了这两类领导者在8个不同情境类型中的相对有效性,而这8个情境类型是由以下三个二分变量的不同组合进行编制的:(1)领导者—成员关系;(2)追随者—任务结构;(3)领导者—职位权力。菲德勒发现,关系驱动的领导者在其中的4个情境中表现要好于任务驱动的领导者,但在其他4个情境中则完全相反。尽管很多学者对菲德勒的权变理论在理论和方法学上都有很多质疑,但毫无疑问,菲德勒是一位开拓者,使领导(力)研究超越了纯粹特质或纯粹情境的研究视角。
(2)路径—目标理论在菲德勒的权变理论提出后,有一批心理学家对权变理论进行了推进,提出了路径—目标理论(Path-goal Theory)。
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角色功能是创造和管理下属通向个体和团体目标的路径,澄清预期;当来自环境的奖励缺乏时,增补环境。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所提出的关心和定规(以及成就定向的领导和参与式领导)的有效性,被认为依赖于以下权变因素:(1)下属特征(例如独裁主义、关注点、能力);(2)环境特征(例如任务、权力系统、工作团体)。当领导行为与情境十分匹配时,下属就会产生工作满意度,接受领导,努力表现。尽管有些学者建议这个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但因德维克(Indvik)的元分析研究极大地支持了这个理论的关键性命题。
(3)领导和决策的规范模型和描述性模型弗鲁姆(Vroom)和耶顿(Yetton)提出了领导和决策的规范模型。
该模型描述了5个决策过程,从高度独裁到咨询顾问,再到参与式的(例如共识)决策。该模型也识别出了7个情境变量,随着决策的不同而变化(例如,决策的重要性、对承诺的需要、目标调整、冲突的潜在性)。这7个情境变量控制着绝大多数恰当的行为反应。在一个特定情境下,当决策过程威胁着决策质量和/或决策执行时,从可行集合(feasible set)中忽略这个决策过 程,就产生了描述 性决策 规则 (decisionrules)。如果可行集合中还保留着多个过程,在对这些决策过程进行选择时,描述性理论就给予领导者以确定性,也许要使用机会成本(例如时间)或下属的发展机会作为选择的额外标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描述性模型采用了决策树的形式,把相关准则应用于一个特定的决策情境。
为了提高规范效度,弗鲁姆和亚戈(Jago)介绍了5个额外的情境因素(例如严格的时间限制),通过使用线性方程而不是决策规则增加了规范的特定性。
随后,研究者们检验了1988年模型的增值效度。弗鲁姆也在关键变量的说明和模 型 规 范 的 描 述 方 法 上 进 行 了 进 一 步 的改变。
3.主要结论
在一篇综述性文章中,弗鲁姆和亚戈对情境在领导(力)中的角色功能进行了总结性阐述。他们认为情境变量在领导过程中承担着三个具体的角色功能:
(1)组织有效性(通常被当作组织领导的校标)主要受情境因素的影响,而不是受领导者的控制。组织绩效是多数人协作努力的结果,在一个组织中影响组织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有时很难识别出领导效应。
(2)情境塑造着领导者的行为方式。任何人,包括领导者,既受他们所处环境的影响,也受其稳定的心理特征的影响。不幸的是,领导特质研究却大大忽视了情境因素对领导行为的影响作用。
(3)情境影响着领导者行为的后果。很多管理学书籍都充满了与以下类似的格言:决策权下放,授权,工作扩大,相信人民,顾客至上等。所有这些名言都没有考虑到情境因素。很明显,行动必须符合每个特定情境的要求。在一个情境中非常有效的一种领导风格,在另外一种情境中可能是完全无效的。
三、整合性研究趋势
随着领导(力)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很多学者越来越认识到,当我们建构领导(力)理论时,应该采用一个更加整合性的视角。在领导(力)研究领域,尽管特质视角与情境视角的研究还呈竞争之势,但学者们对整合性模型或整合性研究趋势的呼声越来越高。毫无疑问,在领导(力)研究领域,整合性模型的提出或整合性研究,是将来研究的大趋势。
1.关注特质与情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特质视角和情境视角的研究使学者们认识到,领导者特质或情境特征都不足以单独解释领导者行为和有效性,特质与情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才能解释领导者行为和领导有效性。因此,如何建构特质与情境之间交互作用的整合模型,是将来整合性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毫无疑问,交互作用的观点是完全合理的,因为这种观点承认了几十年来关于领导(力)的研究结果。但是,如何建构交互作用模型呢?大家普遍接受的一个策略是,充分利用和拓展一个权变模型。
也就是说,如果某些领导者特征X与某些结果测量Y之间的直接关系比较脆弱,或者在不同的背景中这种关系量的大小或方向会发生变化,那么情境变量Z就是X~Y之间的调节变量。但建构这样一个架构特质与情境之间交互作用的整合模型存在两个困难:第一,当研究要识别数量不断增加的潜在调节变量时,这个权变模型就变得相当复杂。虽然当前统计方法有了很大进展,各种复杂的统计方法层出不穷,但把一个复杂的理论模型变成一个统计模型在统计学上还有很大的难度。第二,关于领导(力)的一个权变模型越完整、越复杂,那么,这个模型在理论上就越不简洁,在实践中也就用处越少。为此,著名学者哈克曼(Hackman)建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借鉴系统理论家所提出的殊途同归性(equifinality)的观念。